世说新语知识点
《世说新语》知识点总结

《世说新语》知识点总结一、版本。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
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
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思想有崇儒的一面。
但多有谈玄论佛及蔑视礼教内容,思想倾向不单纯。
刘义庆编撰。
不少故事取自《语林》、《郭子》,文字也间或相同。
梁刘孝标为之作注,引古书四百馀种,补充史料,保存了许多古书佚文,为后人珍重。
二、思想内容。
(一)主要内容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起到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二)冯友兰: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真风流有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这种人格美以当时士族标准衡量。
(三)《世说新语》3卷36门,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13门是正面褒扬;下卷23门较复杂:褒扬的如容止、自新、贤媛;有贬意也不尽是贬责的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等;贬责的如“谗险”4条,及“汰侈”某些条目;写某种真情流露,无所谓褒贬,是一种风流的表现的如王子猷好竹。
总之,编撰者只将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采集来汇编成书,态度较客观宽容。
三、艺术—“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一)《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人物,帝王、将相、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
对魏晋名士种种活动都有生动描写,从中可以看到魏晋士人群像,进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风尚。
(二)对人物的描写重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表现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特点,如《俭啬》王戎有好李。
(三)刻画人物表现手法多样:1、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记谢安等人泛海。
2、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写王述吃鸡蛋。
3、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王导“以麈尾指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 复习要点

08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内集:家庭聚会。
集,聚会。
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zhòu):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未若:不如。
因:凭借。
期:相约。
日中:正午时分。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乃:才。
不:通“否”,语气词,表询问。
委:丢下,舍弃。
引:拉。
顾:回头看。
二、文学常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编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人,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幽明录》。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咏雪》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性格。
同时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四、知识点1、《咏雪》叙事平实,语言简练作者客观简练地叙述了咏雪的故事,未加评论,但意图明显,平实精炼。
2、《陈太丘与友期》详略得当,人物鲜明在语言风格上,《陈太丘与友期》真实自然,无多余修饰,详略得当,剪裁得体。
在塑造陈元方的形象中,从门外戏,到礼貌应答,再到据理驳斥,并最终入门不顾,各角度描写,最终形成了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形象。
3、古今异义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指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子女。
因: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凭借。
今义:因为。
去:太守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去。
世说新语知识点

世说新语知识点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晋朝时期名流士人言行的书籍,以言语之新鲜与言辞之雅俗共奇称于世。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社会的启迪之书。
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数不胜数,下面将就其中几个知识点进行探索。
1. 社交礼仪在世说新语中,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士人们对待社交的严谨态度。
他们在言辞间斟酌着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恪守礼节,不敢有丝毫轻忽。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名士前往拜见名将曹操的故事。
他先到曹操府门前,然后在门前作揖三次,最后才进入曹操的府邸。
这种严格的社交礼节使得士人们在交往中保持了一种优雅和尊重。
2. 文人风雅世说新语中也描绘了许多文人风雅的场景。
晋朝士人不仅精通经史,更讲究文学才艺。
他们以笔墨之间展现自己的风采,以丰富多彩的言辞和修辞手法彰显自己的情操。
世说新语中有许多名士的诗文和笑话,其中赋予了他们的形象更多的魅力和深度。
3. 才情与机智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物因为才情和机智而脱颖而出。
他们能够言辞间击破束缚自己的困境,以智慧赢得信任和尊重。
例如,有一次名士被请去做礼仪咨询,他建议使用五音制作乐器,以应对五音不全的国王。
这位名士的智慧和洞察力赢得了当时士人们的称赞。
4. 心灵独白世说新语也包含了许多人物的心灵独白,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内心独白充满了智慧、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这些心灵独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士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总之,世说新语是一部汇集了晋朝名流士人言行的宝贵材料。
它在文学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详细描写和敏锐观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交礼仪、文人风雅、才情和机智、以及内心世界。
它不仅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更是一本引人思考的启示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的奥秘。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点梳理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整理《咏雪》一、重点字词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子侄辈,泛指家中的年轻一代。
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欣然:高兴的样子。
6、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7、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8、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漫天飞舞。
二、语句停顿:1、谢太傅 / 寒雪日内集。
(主语后面)2、即 / 公大兄 / 无奕女。
3、左将军王凝之 / 妻也。
三、内容理解1、你更喜欢文中哪个写雪的比喻,说说理由?明确:我更喜欢谢道韫的比喻。
因为“撒盐”一喻,只是抓住了雪和盐在颜色和形状上的相似之处,只写出了形似而已。
而谢道韫将“雪花”比作“柳絮”,写出了雪花轻柔、美丽的特点,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更有诗意美和意境美。
2、请写出一句写雪的名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重点字词整理1、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4、去:离开。
5、乃至:才到。
6、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7、不:通“否”,相当于“吗”。
8、委:丢下,舍弃。
9、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0、引:拉。
11、顾:回头看一、重点语句翻译: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明确:与人相约通行,却扔下(我)自己离开了。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明确: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当着人家儿子的面骂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明确: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直接进了自家的大门。
二、省略句:1、(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2、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3、(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四、人物性格分析:元方:能言善辩、聪明冷静、心直口快、有傲气。
友人:无信无礼,但知错能改。
《世说新语》知识点整理

《世说新语》知识点整理
《世说新语》是东晋人、陈留郡太守刘义庆所编的一部优秀的古代文言文散文集,反映了东汉、三国及西晋这一段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以下是《世说新语》的知识点整理:
1. 文化与学问:《世说新语》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儒学、佛教、道教、经学、音乐、书法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学问修养及文化观念。
2. 政治与社会:《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名士的谈吐和表现,其中不乏政治家、贤人、文人、武将等各类人物,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富裕或萧条、风气的纯朴或腐败。
3. 人物评价:《世说新语》以鲜活的语言和神妙的笔墨描述了历史上的名人,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进行了评价,直观地反映了人物性格、用人取舍、威望高低等。
4. 思想文化的流变:《世说新语》所反映的是经历了汉末三国和西晋时期的中国社会,那个时期思想文化状况的变迁,尤其注重“志”、“气”、“节”等个人修养方面的事物,这些文化内涵一直贯穿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5. 史料价值:《世说新语》以独特的口吻和视角描述了历史上某些事件的发展历程和人物的成败得失,为我们后人了解那个时期的人物、事情和风俗提供了直接、生动的依据和启示,因此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6. 文化传承:《世说新语》成功地继承了先秦以来的文学和思想传统,传承了古人的道德智慧和文化内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清单

《世说新语》知识点+练习题【作者简介】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 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作品简介】《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zhēn)》《贤媛(yu án)》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世说新语》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文学地位】《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课堂笔记

《世说新语二则》的原文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常识:了解《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以及其作品风格和内容。
重点字词: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谢太傅、陈太丘、元方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对待问题的态度。
语法修辞:学习课文中的语法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倒装句等,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文化背景:了解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文学鉴赏: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感受古人的智慧和魅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注释、翻译、讲解、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展阅读、写作练习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两则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
2.一词多义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
3.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
4.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5.文言句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句,省略主语)
6.字音字形
谢太傅(fù)谢道韫(yùn)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
7.重难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公欣然曰(愉快的样子)
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至(乃,才;至,到)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8.文章主旨
《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论语》十二章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4.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5.文言句式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
6.字音字形
论(lún)语不亦说乎(yuâ)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
好(hào)之者曲肱(gōng)笃(dǔ)
7.重难词语
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人不堪其忧(忍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于我如浮云(对,对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逝者如斯夫(逝,流逝;斯,这,指河水)不舍昼夜(舍弃)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仁在其中矣(仁德)
8.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9.文章主旨
本文所选的这十二章,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虽有嘉肴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â)
2.古今异义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疲乏想睡)
3.词类活用
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4.字音字形
嘉肴(yáo)弗(fú)食然后能自强也(qiǎng)教学相长(zhǎng)兑(yuâ)命学(xiào)学半
5.重难词语
虽有嘉肴(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不知其旨也(甘美)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6.成语归纳
教学相长
7.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一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河中石兽
1.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2.古今异义
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猜测;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3.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
4.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众服为确论(是)啮沙为坎穴(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