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现代文学的开端与新文学运动1.1 文学革命与新文学运动的背景1.2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1.3 新文学运动的深远影响2. 鲁迅与现代文学2.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2 主要作品解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2.3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3.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3.1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3.2 创造社的文学实践与成就3.3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4. 沈从文与乡土文学4.1 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4.2 湘西世界的描绘:《边城》等作品解析4.3 乡土文学的意义与影响5. 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5.1 现代诗歌的崛起与代表诗人5.2 现代散文的成就与特点5.3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作家生平和作品特点。
2. 鉴赏法:分析重点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心得,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全面的文学史教材。
2. 辅助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和相关评论文章。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像资料: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问和讨论积极性。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文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3. 课程进度安排:6.1-6.2:现代文学的开端与新文学运动6.3-6.4:鲁迅与现代文学6.5-6.6: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6.7-6.8:沈从文与乡土文学6.9-6.10: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七、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4: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4: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作为文学教学中的核心环节,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是学生学好文学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从中体悟文学的精髓,成为了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设计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环节。
一、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文学研究和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文化素养。
3.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通过阅读和分析多种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拓宽视野,促进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内容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作品的选取。
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是进行阅读和分析的基础。
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兴趣,选取适合年龄层次、体裁多样、代表性强的文学作品。
2.阅读与分析方法。
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从中体悟文学的精髓,不仅要注重教授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背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如从情节、人物、语言、形式等多个方面考虑。
3.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结合。
了解一个文学作品,必须有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支撑。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色彩和社会背景,并从中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兴趣。
2.谈话教学法。
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态度、分析方法、主题意义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向教师请教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一)绪论(1.3课时)本节讲授重点:1.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2.现代文学的性质3.“启蒙”“救亡”与“现代化”4. 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特征本节问题及思考:1.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你赞同哪种观点?2.作为外国文学的著名翻译家,林纾为什么要反对白话?3.如何评价梁启超的小说”新民”观?手段方法:讲授、提问、概括归纳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课程要求:1. 阅读“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包括背诵)2.熟读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的文学发展历史。
习惯上分为三个时期:从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从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这是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从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这是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简称为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说法: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
2. “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
3. “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 “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启蒙”“救亡”与“现代化”四、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特征1.主题的矛盾与张力2.题材的多样化选择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第一章中国新文学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1.7课时)本章讲授重点:1.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影响(三要点)3.新文学社团的蓬勃兴起(四个主要社团)本章问题及思考:1.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从《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的标题,我们能看出作者态度上的何种区别?3.从字面意义解释《文学改良刍议》“八事”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下章预习:阅读鲁迅《呐喊》《彷徨》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二、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影响1.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都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朱栋霖)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现代文学”部分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
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我的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绪论

我的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绪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重要作家、作品。
2.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作家与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2.课件: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事记、作家简介、作品简介3.辅助材料:相关文学作品、评论文章、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特点及与现代文学史的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1.1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1.2五四运动与文学革命1.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初步形成1.4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与发展2.重要作家与作品2.1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2.2郭沫若:《女神》、《星空》2.3茅盾:《子夜》、《腐蚀》2.4巴金:《家》、《春》、《秋》2.5老舍:《骆驼祥子》、《茶馆》2.6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2.7莫言:《红高粱家族》、《蛙》三、案例分析1.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2.讨论作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及其对现代文学史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
第二课时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现代文学史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1.现代文学作品选讲1.1鲁迅的《狂人日记》1.2郭沫若的《女神》1.3茅盾的《子夜》1.4巴金的《家》1.5老舍的《骆驼祥子》1.6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7莫言的《红高粱家族》2.作品分析与讨论2.1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2.2讨论作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及其对现代文学史的影响。
大学二年级文学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

大学二年级文学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 掌握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 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文学作品的片段等方式进行。
2.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15分钟)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义勇军进行曲》,茅盾的《子夜》,余华的《活着》等。
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式进行。
3. 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25分钟)3.1 阅读方法和技巧介绍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先整体把握文本,然后逐段读、逐句读、逐字读,注意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等。
3.2 分析方法和技巧介绍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3.3 评价方法和技巧介绍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4. 案例分析和讨论(30分钟)选择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可以选择一篇短篇小说或散文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5.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写一篇作品评论。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 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 学生完成的课堂作业质量和水平。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教案标题:中国现代文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品及其作者。
3. 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a. 现代文学的概念和特点b.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阶段c. 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2. 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品的分析与解读a. 选择几部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如《围城》、《茶馆》、《红高粱家族》等。
b. 对每部作品进行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c. 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 阅读与讨论a. 配备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自主阅读。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c.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
4. 创作与表达a.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作文、小说、诗歌等。
b.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c.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演讲等形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2. 阅读与解读相结合:通过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创作与表达相结合:通过文学创作和表达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思维深度等方面的评估。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如阅读笔记、作品分析等,评估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考试评估: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教学目标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如《中国现代文学导读》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与学习导引绪论【教学目标】理解“现代文学”这一概念;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性质;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的主要历史阶段(历史分期)及中国现代文学在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格局、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与阶段性特征。
难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质及其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
【教学内容】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过程从从属于新民主义革命到具备独立的学术品格的建构历史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般分期1917—1927年新文学的生长期1927—1937年新文学的发展期1937—1949年新文学的调整期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1.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2.坚持为人生的方向。
3.多样化的风格。
四、本课学习方法第一编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兴起及其历史背景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近代文学的背景三、外国文学的逐渐引进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展及其内容(一)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的文学观念、理论主张(二)文学革命的创作成绩:鲁迅的小说、胡适的白话诗(三)外国文艺思潮及作品的译介1.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派、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
2.作家作品:1918年《新青年》之《易卜生专号》,前后译介了易卜生、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二、文学革命中的论争1.与林纾的论争,2.与《学衡》派的论争,3.与《甲寅》派的论争三、文学革命的意义(一)在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社会成为共识。
(二)在文学内容上,体现民主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主题。
(三)在语言形式上,摒除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模式,白话文及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手法成为主导。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1921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及刊物的涌现成为新文学大发展的主要标志。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现代文学的学科性质1、现代文学史是一部记载中国社会现代化艰难历程的历史。
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目标: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现代文学史发展的总体社会背景:工业化,与古代社会的巨大差异。
自然经济的特点:人与人,人与自然。
工业化社会的特点:(1)都市是一种分工程度很高的职业分途的社会形式,它把社会按职能的不同设置成不同的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秩序井然的科层制度。
每个人都成为社会齿轮中的螺丝钉,个体的价值体现在他在这个体系中的位置。
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已经不再可能,生命的异化无处不在。
(2)和乡村社会相比,都市阻断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都市里没有春天,也就没有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应的感觉,自然的启示与神秘不再使生命受到感动和震惊。
现代人对自然的审美感觉变得迟钝、复杂,现代文化中的自然观已经是充满荒诞的讽刺,如郊外休闲、居室的装潢、服饰等。
在这些刻意追求中,自然仅仅作为装饰品而不再是生存的真实环境而存在。
(3)金钱拜物教。
在都市文化中,金钱取得了万能的统治地位,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中介物。
它用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事物间质的差别,从而取消它们的本质差异。
货币经济主宰着都市社会,现代精神变得越来越精于算计,它把整个世界变成一种算术问题,以数学公式来安置世界的每一部分。
(4)时间的标准化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异常重要,齐美尔:“如果柏林市所有的钟表以不同的方式突然坏掉,即使只有一个小时,城市的所有经济生活和联络都会中断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速度和效率至上的现代性思想中,生命呈现出极度的紧张与忙乱,传统的浪漫情怀和闲情雅趣消失了。
而其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工作与娱乐时间的彻底分离,生命被划分为彼此不相干的时段,从而不再保持着身心的统一性。
2、现代文学史反映了中华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在民族救亡的历程中的心灵史,一部民族在现代化中的宏大叙事。
文学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鲁迅的心路历程。
艾青的诗歌特色。
两个任务:救亡与启蒙的艰难历程。
3、现代文学史是一部文学现代化的历史。
话剧、报告文学等新形式的出现。
(1)各种艺术门类性质的变化所带来的文学观念的艰难调整。
(2)现代文学发展的现代化与大众化的困境。
(3)现代文学发展的工业化和商业化特性:二,现代文学中的几个主要矛盾1、启蒙与救亡的矛盾。
艰难的社会现代化工程和迫切的民族救亡现实。
2、个人与时代的矛盾。
文学的个人性和政治意识形态。
现代文学发展的三种语境:战争语境,革命语境,都市语境。
3、文学现代化与大众化的矛盾。
作者与读者。
普及与提高。
三,怎样学习现代文学第二章,文学革命的先声一,现代文学发生的社会、思想背景中国传统社会的自足性,辉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亲情、和谐、典雅的文化结构。
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发展的殖民性,危机的产生。
近代中国的救亡对策:物质层面(洋务运动,西学与中学),政治层面(戊戍变法,君主立宪;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对文学影响深远的事件:现代工业的产生,选派留学生,(容闳),翻译,(严复)P36.现代出版业兴起,(大众传媒)。
二,语言的革新文言文的优点和缺点:简练,含蓄,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
(春秋笔法。
)难写,难认,影响知识的普及。
权力的垄断。
复古运动,桐城派古文运动。
汉语改革:王照,劳乃宣的“官话字母”。
注音字母。
诗界革命和新文体运动。
三,晚清文学的状况1、文学新观念的出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王国维《红楼梦研究》2、林纾的翻译文学(改写)和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3、新小说与谴责小说1902年《新小说》杂志出现,小说杂志大量涌现。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新中国未来记》四大谴责小说,鲁迅的评价。
走向末途。
鸳鸯蝴蝶派4、话剧的诞生春柳社第三章新文学运动的发生与发展一、《新青年》与“五四运动”1、《新青年》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1卷名《青年杂志》,它以新文化启蒙为己任,宣扬科学和民主精神,1917年1月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开始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运动。
十月革命的胜利,《新青年》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十月革命,主要有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1918年《新青年》迁至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刊物。
自4卷5期(1918年5月)改用白话文,发表了一些早期白话诗歌和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
1919年初,《新青年》与以梅光迪、胡先啸,吴宓为首的保守派《学衡》进行了一场论战,为新文化运动扩大了社会影响。
2、北京大学当时在北大,由于蔡元培校长采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意”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校园里集聚了一大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一时人才云集,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钱玄同,梁漱溟等,新思潮在北大校园内广泛传播,教学自由和思想自由,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而五四运动中形成的“民主”“自由”的精神成为北大精神。
3、五四运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两种内涵。
全民的爱国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由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迅速传播,不战而胜。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作为“国语”,通令全国采用。
二、五四时期主要的文学观念1、胡适安徽绩溪人,字适之。
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文学观念是以文学进化论为主体,主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所以反对文学的复古思想,强调言文一致的白话文学。
主要文章是1917年1月的《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八事”,“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胡适文学论点即是提倡白话文学,用一种浅显的日常口语化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反对言文分离的现象,并主张“诗体大解放”,打破一切束缚思想自由的枷锁,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诗便怎么写。
文学形式的解放才能包容新思想新精神,他坚决反对旧瓶子装新酒。
在文学创作上,他强调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不作无病呻吟。
2、陈独秀“三大主义”。
和胡适的不同。
革命的坚定性。
3、周作人(一)人的文学观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载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在五四时期影响深远。
基本命题: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
肯定欲望的合理性,一切本能都应得到满足。
同时,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社会论理规范来塑造自己,达到高尚平和境界。
他承认二者之间的矛盾,即情与理的矛盾,具有灵与肉的二重生活,“兽性+神性=人性”。
即兽性和人性的结合,无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是困难的。
因此,其理论核心是“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必须先谋求个体的发展,人类才能发展。
树木与森林的比喻。
反封建意义。
(二)“诚”的文学观文学是人学,它表现人生的某一方面,但历史上却充斥着非人的文学,周作人究其原因,认为主要是不诚的原因。
作家必须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掩饰自己。
人有兽性,诗人便表现这兽性;人有神性,诗人便抒写那崇高的神性。
他认为伦理上的伪道学,文学上的无病呻吟,都是因为不诚的缘故。
文学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无论高尚,还是卑微,惟其诚,才感人。
他提出诗人要“发乎情,止乎情”:“情诗可以艳冶,但不可涉于轻薄;可以亲密,但不可流于狎亵;质言之,可以一切,只要不及于乱。
”三、新文学主要社团和流派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周作人等发起,正式成立于北京。
文研会主张文学“为人生”,故被称为为人生派。
在《文学研究会宣言》中表示:“将文学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是对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而且,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人生,探讨人生,并指导人生。
其中,在理论方面做出重要工作的是周作人和沈雁冰。
沈雁冰接受了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丹纳的影响,“种族,环境,时代”。
它主张只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才是真文学,而在被压迫的国家,作家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痛及新旧两代人的思想冲突。
在创作方法上,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求作家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强调文学和社会的关系。
《小说月报》 1910年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从12卷1期转由沈雁冰、郑振铎主编,成为文学研究会会刊。
至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终刊,共出22卷258期,为新文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A、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
B、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登载了早期新文学中的大量作品。
C、鼓吹写实主义文学观念。
D、介绍了弱小满足如波兰、丹麦、印度民族的文学。
2、创造社 1921年7月,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创办创造社,22年5月《创造》季刊,23年《创造周报》,《创造日》。
异军突起。
创造社文学主张中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认为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是作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再现生活,他们尊崇天才,把文艺看成是天才的创作物。
因此,在创作方法上,他们要求拒斥理性的绝对自由,打破一切既成艺术规范。
他们在创作中成就斐然,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代表了五四时代的文学精华。
在作品中,他们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倾向,以自我情感的自由发泄来对抗整个社会,对社会的黑暗进行强烈的抨击和控诉,具有鲜明的反抗性。
3、其他文学社团新文学风起云涌,社团活动遍及全国,风格各异,体现了思想解放,百花齐放的景象。
时尚追求。
上海:民众戏剧社,欧阳予倩、沈雁冰、郑振铎;创办《戏剧》月刊。
弥洒社,胡山源;《弥洒》月刊。
南国社,田汉;《南国》半月刊。
狂飙社,高长虹;《狂飚》周刊。
杭州:湖畔诗社,冯雪峰、潘谟华、汪静之、应修人;出版《春的歌集》、《湖畔》诗集。
北京:语丝社,鲁迅、孙伏园、钱弦同、周作人;出版《语丝》杂志。
浅草社和沉钟社,杨晦、陈炜謨、陈翔鹤、冯至;出版《浅草》、《沉钟》未名社,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
出版《未名》半月刊、《未名丛刊》《乌合从书》《未名新集》三种丛书。
四、新月派1、新月派的发展的必然性面临的基本任务。
2、新月派基本情况 1923年成立,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和散文领域,是一群留学英美的政治上自由民主派组成,在政论方面也有很多独立的见解。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陈西滢、朱湘、陈梦家、饶孟侃、林徽因(音)、方令孺等。
主要文艺阵地:《晨报副刊·诗镌》《诗刊》《新月》等。
后来陈梦家编选《新月诗选》收其主要诗歌创作。
文学主张上以唯美主义为主,坚持为艺术而艺术观点,反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认为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
自然的终点便是艺术的起点。
自然并不是尽美的,自然中有美的时候,便是自然类似于艺术的时候。
他们反对郭沫若的诗的泛情主义,认为诗是做出来的,诗必须在艺术上追求完美,而不是情感上的无限制的泛滥。
新月派认为完美的形式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因此,闻一多提出诗的“三美”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