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谁来养活中国人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袁⽼从年轻的时候就操⼼⼈们的吃饭问题,六⼗年的时光⼀直在和⽔稻打交道,研究怎样增产,怎样解决吃饭问题。
有⼈岁⽉静好,就有⼈在负重前⾏。
盛世⽆饥馑,全赖袁⽼稼穑谋。
⼀⽣浸在稻⽥⾥,功勋写在⼤地上。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原⽂ 曾记否,到中流击⽔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百亩⼤的试验⽥,然后跨过⽔渠,迈步⾛进⽥间。
他蹲下⾝⼦翻看着⼟壤。
我跟随在他⾝后不禁产⽣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签署、颁发的国家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专家”“泥腿⼦院⼠”的称谓。
挽起裤腿⾛下稻⽥,是⼈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们常提出的⼀个疑问是:中国的稻⽥⾥如何⾛出了袁隆平这样⼀位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都将是⼀个农业⼤国,“民以⾷为天”的说法⾃古流传。
到了当代,农民出⾝的⽑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吃饭的事情。
20世纪五六⼗年代我国普遍发⽣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铭⼼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所偏僻⼭村农校──湘西雪峰⼭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拼尽毕⽣精⼒⽤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1年7⽉的⼀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
采⽤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埂上,⾛下稻⽥⼀⾏⾏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光停留在⼀蔸形态特异、鹤⽴鸡群的⽔稻植株上。
他屏⽓静神地伸出双⼿,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株奇特的稻⽲,株形优异,穗⼤粒多,⾜有⼗余穗,每穗有壮⾕⼀百六七⼗粒。
21世纪,靠谁来养活中国?

吨 ,比 2 0 0 6年 增长 了 5 以 上 。F AO 同 时指 出 ,2 0 / 0 9年 度 全 球 大 米 产 量 为 0 82 0 45 . 6亿 吨 ,比上一 年 度增 长 3 5 ;消费 量为 4 4 . . 5亿 吨 ,比上 一 年度 增 长 2 4 , .
2 纪 ,靠 谁 来 养 活 中 国 ? 1世
口 徐 春 祥 王 海 兰
粮食 战争 周 立 、刘 永好编 译 ,机械 工 业 出版 社 ,2 0 08
2 0 年 2月至 5月 间 ,在 加 勒 比海 沿 岸 国 家 、非 洲 、东 南 亚 以及 南 亚 ,许 多 08 人 由于粮食 短 缺而 面 临 生存 危机 ,一些 人 甚 至在 粮 食 暴 动 中死 亡 ,海 地 总 理 也 因 此而 下 台 。民以食 为 天 ,粮 食 事 关 国计 民 生 ,粮 食 问 题 应 该 得 到 足 够 的重 视 。读 完 了周 立 、刘永 好编 译 的 《 食 战争 》 粮 ,你 会 从 中 明 白许 多道 理 。一 方 面 我 们 庆 幸 自己吃 的是 粮食 ,而不是 一些 国家 的 “ 饼 干 ” 泥 ,另一 方 面 我 们也 要 保 持 头 脑 高度 清 醒 :2 l世纪 ,靠 谁来 养活 中 国 ?答 案 是唯一 的 :靠 我们 自己 。
谁从 上 涨 的粮 价 中获 益 了呢 ? 美 国是世 界上 最 大 的粮 食 生 产 国 和 出 口国 ,美 国 在 世 界 农 产 品 市 场 上 处 于 决 定性 地位 。2 0 0 7年 ,美 国大 豆产 量 占全世 界 的 4 . ,玉 米 产量 占 3 . % ,棉 花 27 44 产量 占 2 . ,小麦 产量 占 1. ,出 口量 占据 全 球 粮 食 出 口的半 壁 江 山 ,粮 价 12 16
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在美国《世界观察》刊载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
布朗博士在文章中认为:一方面,随着社会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到2030年中国粮食的需求增长85%。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率下降、城市化使耕地减少、工业化使环境受到破坏,到2030年中国粮食的供给会比1994年减少20%。
由此布朗博士得出结论,在发生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将是巨大的粮食缺口。
中国到2030年,若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按400公斤计算,进口粮食将达到3.78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不过2亿多吨。
到那时,中国不仅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而且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
布朗的具体分析是:2030年,中国的人口从1994年的11.1亿增长到16亿,粮食的消费从现在的人均300公斤增加到人均400公斤,粮食的需求总量从现在的3.46亿吨,增加到6.4亿吨,增长85%。
同时,2030年,中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将从1994年的0.91亿公顷,下降到0.48亿公顷,减少了47%,虽然单产水平可以从现在的每公顷3705公斤上升到5700公斤,但粮食总产量则将从现在的3.4亿吨下降到2.74亿吨,减少了20%。
这样可以明显地看出从1990年到2030年,一方面是粮食产量减少20%,另一方面是粮食需求增长85%,这样就造成3.66亿吨的粮食供需缺口。
这样,中国在2030年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42.5%,其余的57.5%需要靠进口。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振声研究员,2005年在博鳌论坛上说:“我们对比的结果是,布朗的推论不正确,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一,人口增长速度比他预计的慢了1/3,布朗预计后4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1200万,而2003年我国人口实际增长只有761万;第二,人均耕地减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预计的那样严重,因为通过遥感测定我国耕地面积比原来公布的传统数字多出了36.9%;第三,我国粮食15年合计进出口基本持平,净进口量只有879.4亿斤,相当于总消费量的0.6%,微不足道!”李振声研究员是长期从事小麦育种的科学研究工作,育成了具有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品种,小偃麦四、五、六号。
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生态哲学反思

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生态哲学反思王雪【摘要】1994年9月,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十几年来,各方围绕这个问题不断进行争论和反思。
文章主要对这些争议进行研究和梳理,并以此为视角,研究布朗的生态思想,对“养活中国”问题进行思考和重塑。
%In September 1994,Lester brown wrote a article,titled "who will feed China -wake the report from an asteroid” and attracted great repercussions in China.The latest dec-ades saw all sorts of debates and reflections upon this issue.Opinions and ideas are summarized here,where Brown’ s ecological idea is explored to rethink of the issue of “feeding China”.【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6页(P28-33)【关键词】莱斯特· 布朗;养活中国;生态农业;生态经济【作者】王雪【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81994年,莱斯特·R·布朗在《世界观察》上连载了题为《Who will feed China》的文章。
1995年2月,布朗在奥斯陆环境部长会议上发表演讲时再次提出中国的粮食问题,并在同年出版《Who will feed China》中,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在布朗的著述中,中国的粮食问题主要体现为供需关系不平衡。
布朗风波——谁来养活中国人

* 富裕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会采取限制出口或禁运
的办法来制止国内粮食上涨。这样目前兴旺的世 界粮食市场就会动荡不定,世界粮食形势将处于 危险的境地,全球各国的安全将得不到保证。
* 于是,布朗警告世界:“食品是短缺伴随着经济
的不稳定,其对安全的威胁远比军事入侵大的 多”。
* 中国的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的农田减少不可
*有关方面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们可以用只
* (1)影响粮食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 人口数量:2030年将达到16亿 * 消费者收入:刺激肉类食品需求 * 其中包含的基本概念:粮食的直接消费与间接消
费;
* 口粮与饲料粮
* 影响粮食供应的因素有哪些? * 技术水平:增产技术渺茫 * 农业生产投入要素: * 耕地:大幅度减少 * 水资源:短缺 * 肥料:达到报酬递减点 * 替代品:渔业开发潜力有限 * 环境污染
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不可逆转。21 世纪中叶,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粮食都供给中国, 也无法养活中国人!
*
布朗惊世骇俗的言论遭到中国政府、舆论的 普遍反驳,认为制造“中国威胁论”。从布 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后,中国人与 他就开始了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论战。大量 针锋相对的观点不断涌现。如:21世纪中国 人自己养活自己等。 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
* 尽管可以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农业技术进步和管
理水平的提高来提高粮食单产,但由于水资源的 不足及肥料报酬递减的作用,单产提高的潜力十 分有限,从而使耕地消失而减少的产量大于因单 产提高而增加的产量。
* 得出的结论是: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从现在
的11.1亿增长到16亿,人均消费粮食从现在的 300公斤增加பைடு நூலகம்400公斤,粮食总需求将从现在的 3.46亿吨,增加到6.4亿吨,增长85%;与此同时, 到2030年,中国的粮地面积将从现在的0.91亿公 顷,下降到0.48亿公顷,即下降47%,虽然单产 水平可以从现在的每公顷3705公斤上升到5700公 斤,但粮食总产量则将从现在的3.4亿吨下降到 2.74亿吨,下降20%。
中国创造的十大奇迹总结

中国创造的十大奇迹总结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100个年头。
回顾过去100年,开始时,中国是多么的彷徨、无助;现在,却又是何其自信、自强。
过去100年,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真的,有些奇迹,我们以前无法想象,对其他国家来说,也只能是梦想。
这些奇迹,属于伟大的人民,还有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
完全个人观点,至少十个吧。
1,经济腾飞的中国奇迹。
没有经济,一切无从谈起。
今天的中国,能有这样的国际分量;今天的中国人,能有这样的安定生活,发展是硬道理,经济腾飞是根本。
在我看来,这也是中国人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对世界作出的最伟大贡献。
别说100年之前,也别说建国之初,就是改革开放伊始,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的贸易额会碾压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的经济总量,还会超过苏联(俄罗斯)、美国。
而且,更要看到,我们不是新加坡,不是韩国,也不是英国、法国、德国,我们是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
中国经济在崛起,而且是快速崛起。
从规模上看,14亿人口的大国,比此前崛起的所有大国人口总和还要多;在时间上看,又具有超级“压缩性”:中国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
这个奇迹,还在继续,并创造出新的奇迹。
2,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
看到一篇文章,有央媒引用了两句外国人的惊叹。
第一句,访华的外国人惊叹,“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第二句,关注中国的外国媒体惊叹,“中国已成全球最稳定繁荣的经济体”。
经济在发展,但社会长期稳定,太难得了。
毕竟,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教训,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非洲的战乱悲剧……一些国家,经济在发展,但社会持续动荡,最终,一切前功尽弃。
不是说中国就没有矛盾,就不存在风险,但中国,就是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去年夏天,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布朗认为,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需要净进口粮食2亿吨,这恰好是当前整个国际的谷物贸易量,此观点一出,在国际引起轰动。
二十一世纪,中国粮食将面临三大难题。
——人口猛增,下一世纪的挑战更严峻?《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曾有预测,称中国2000年人口为12.9亿,但实现零增长时的人口峰值总数将达到18.90亿。
这一预测虽然与中国人口学家的预测,2050年实现零增长时的中国人。
将有16亿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下一世纪我们面临的…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朱蓬蓬上个世纪的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养活13亿人口的中国,于是就产生了种种的猜疑,中国会侵略、会移民、会……总之,种种的猜疑都汇集于“中国威胁论”的大合唱之中。
近日,北京时间2006年4月25日晚9时许,传来一个消息,刚刚结束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的袁隆平当选,成为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袁隆平院士的成就,国人谁人不知,那人不晓,应该说,消息是很令人幸喜的。
对于这样一个消息,互联网上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有近万人点击,并发表意见对袁隆平没有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知工程院院士是否比科学院院士要低一等)气愤填膺,并认为袁隆平“为布朗指点迷津”,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困惑,袁隆平给出的答案不容置疑——中国人通过科技进步和共同努力,不仅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据报道,面对未来,年过古稀的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10%提高到20%,即国外推广面积由现在的150万公顷增加到1500万公顷,以每公顷增产2吨计,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
笔者对于以上消息,不但不敢持有异议,而且十分赞赏。
最新-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 精品

中国人来养活中国人中国人来养活中国!在我们回答这个足以震撼我们整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仔细聆听一下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声音,他给我们总结了四个不可逆转:1)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相当于一个北京市人口,到2030年将超过16亿。
2)消费趋向不可逆转,在以大米,白面为主的传统食谱上将逐渐加大肉、蛋。
奶的比例,而中国粮食却不能随其饮食爱好同步增长。
3)农田减少不可逆转,中国大部分是干旱不毛之地,东南部粮食生产集中地区也是人口集中地区,随着人口和工业经济的同时增长,工厂,住房、道路在与农作物激烈地竞争土地,结果是当中国最需要扩大农田面积时它却以每年1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这相当于中国现耕地面积的1,照此发展,不到100年中国的耕地面积将是零…4)环境破坏造成的减产不可逆转。
中国是以灌溉为主的多熟农业,而储水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却因为日益严重的缺水减缓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这个老外最后给我们下了一个结论:中国到2030年,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达到现在的台湾水平或美国水平的一半,进口缺粮将达到3。
78亿吨,而那时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却不足3亿吨。
到那时,不仅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将不能养活中国。
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的曙光即将升起,沉睡多年的雄狮刚刚苏醒之时,“谁来养活中国”这六个大字却赫然刻在了饱经风雨的神州大地上。
的确,是我们该反思的时候了。
古代的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现代的中国人讲“农业是立国之本”,而今的外国人却提出“谁来养活中国”。
也难怪这种声音使人们振聋发赣: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人口的迅猛增长举世瞩目;几经改道的黄河又频频断流令人深思;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粮食进口越来越多有目共睹;一方面国家疾呼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农大的毕业生却又在哀叹找不到工作,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理解。
痛定思痛,感慨之余,当冷静的思考赶走了不安的迷茫,理性的灵光罩住了感情的激昂,我深深感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论“谁来养活中国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宋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04期恩格尔贝格论坛(Seventh Forum Engelberg)的中心议题是“食物和水--人类生存问题”(Food & Water: A Question of Survival),这的确是当代世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从1996年11月在罗马召开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World Food Summit)后,研究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紧迫了。
那次会议最后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及《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努力,到2015年使当前8.5亿的世界贫困人口减少一半。
所有的政治家和科学家都一直在试图充分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后果。
今天世界上有8.5亿人因食物短缺而挨饿,而同时,农民们每年要多养活0.96亿新增到这个星球上的人口。
世界人均谷物收成已从1985年的415kg降到1996年的360kg。
农民们无法对渔业抱太大的希望,统计数字表明,1990年以来世界渔业产量一直没有增加。
世界已陷入一场关于基本论理道德原则的激烈论战之中。
人们一致认识到,拥有足够食物是不可争辩的最基本人权。
但是,一些国家和宗教团体的领导人却反对控制人口增长,尽管人口的迅猛增长对食物和水的需求已经对地球的承受能力构成巨大的压力。
但是,我不愿卷入这场世界范围的争论,因为我对后面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我宁愿接受许多科学家和政治家们已经达成的共识,即人口、食物、水和环境一起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中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
中国近来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
但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Russell Brown)先生向中国发出了新的警告: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
《纽约时报》用的标题意思是,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
这不是第一次警告,但却第一次引起了中国科学界和领导人的极大关注。
事实上,它一直是中国科学界多年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口规模尚不到6亿时开始,就有好几代知识分子致力于这个问题的调查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的人口在50年代到90年代之间翻了一番。
这种情况引起中国科学家和政治家的极大关注。
中国的未来命运取决于我们能否将人口增长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为达成这一共识花了好几十年时间。
解决这个人口、资源与环境搅在一起的复杂问题对下世纪的中国确实具有头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界达成的共识是: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关键。
今天,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全球22%的人口,即12亿人。
任何人都无权抱怨中国的人口太多,因为这是历史形成的遗产。
没有一个人可以被认为是多余的。
我们的信仰是,所有的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但是,到下一世纪,如果中国的人口在30年内再翻一番,那将出现可怕的情景!那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口爆炸。
幸运的是,早在本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一批科学家就开始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
以从前的人口统计学理论研究为基础,从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人口论”开始,许多中国的科学家应用系统分析和控制论的概念与方法,从中国的情况出发,长期研究了人口增长动力学的理论。
我们得出的一些结论已经得到世界人口统计学家们的赞同。
一国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规模是系统中可以控制的变量。
对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一个总和生育率(TFR)的临界值,以βcr值来表示,它决定人口系统动力学的稳定性。
这一重要数值可从人口统计的标准资料中算出。
如果一个国家欲使其人口增长停止,就必须将其TFR控制在临界值βcr以下。
用数学术语来说,此时人口动力学方程的第一特征值变成了负数。
相反,如果TFR高于这个临界值,特征值就成了正数,那样,人口规模将呈指数型增长。
中国的TFR临界值在80年代后期被估计为2.10。
由于人口系统的“时间常数”,即人口预期寿命的惯性,如果中国长期将其TFR保持在接近“替代水平”值的2.0,那么,从现在起,要用70年的时间才能将其人口规模将在30年内稳定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在80年代初期,以一项调查为基础,我们公布了一项未来100年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的预测,提出了一份行动计划以降低人口增长率。
预测立刻引起了政府高层领导人的重视。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中国已经制定了正确的计划生育政策。
鼓励晚婚晚育,要求每个城市家庭只生一个孩子,每个农村家庭最多生两个,对少数民族没有限制,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
这项政策最终将使中国的TFR降到1.6左右。
经过1980-1995年15年的努力,中国的TFR 从而2.20降到1.9,明显低于临界值2.1。
同期,出生率从2.243%降到1.72%,自然增长率从1.56%降到 1.05%。
中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坚持下去,这项政策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遵守。
1996年12月,中国国家统计局根据1995年的抽样调查资料对2000-2050年的人口增长作了预测。
如果TFR保持在现在的1.9水平,那么,总人口到2000年将达到12.7亿,2030年达到最高峰14.8亿,2050年降到14.2亿。
如果TFR在21世纪的头10年降到1.6,则人口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峰值的13.77亿水平,到2050年将降至12.34亿。
这使中国的科学家们和政治家们都松了一口气。
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是,中国的人口将在50年内达到最高峰,不到16亿,此后开始下降。
但是为了更有把握,让我们就用16亿这个人口数字作为后面讨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前提。
世界粮食组织认为,粮食安全应包含如下三个目标:确保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保证供应流通的稳定性和确保需要粮食的人们得到供应。
就中国将来的粮食安全而言,生产足够的粮食并实现“自足”,是决定性的因素。
“自足”这个词并不意味着自己生产所有需要的东西。
但是,对中国来说,它的确意味着生产足够谷物以保证生活水平接近“小康”时全部人口的食物供应。
换句话说,对于21世纪中叶16亿人口而言,每年的谷物收成要达到6.4亿t才能保证人均400kg。
根据中国和国外农学家们的研究与分析,这是一个必须达到而且可能达到,也是有相当充分依据的目标值。
1996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创记录的4.8亿t,人均400kg。
中国必须在未来的30-40年内,使年产量应再增加1.6亿t才能达到6.4亿t,即年产量比现在再增加30%。
这要求粮食供应平均每年增加1%。
根据中国农业过去的生产情况以及资源潜力,我们深信,这个目标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技术上是肯定可以实现的。
过去46年,农作物收成年平均增长率为3.1%。
单位面积产量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现在耕地的2/3,约9000万hm2是中低产田,仅技术进步就可使产量增加30%。
·基因技术的推广将显著地提高全国谷物的收成。
例如,水稻产量肯定能超过现在的5t/hm2,达到6 t/hm2(美国现在的产量),7 t/hm2(韩国现在的产量)或8 t/hm2(澳大利亚现在的产量)。
那将比目前的水平增加30%以上。
·生物技术、新的杂交品种和转基因品种是未来增产的关键,许多科学家都指出了这一点。
·我国有2000万hm2荒地是可耕种的,备用于农业开垦。
2.5亿hm2草地大部分仍未加利用。
尽管布朗博士最近在罗马指出,海洋渔获量正在减少,但是,中国有200万hm2内陆水域和300万km2浅海能够提供广大的水面来发展水产养殖业。
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在最近10年每年增长20%,保证了今天中国每人20kg水产食物。
在以后的20年内,水产养殖年产量有望达到现在的4倍。
最近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根据区域生态条件分析,从理论上估计了中国谷物的最大可能产量:每年能达到10.26亿t。
即使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谷物产量也能达到5.34亿t,约比目前高出20%。
如果灌溉条件改善,产量很容易就能达到8.18亿t,对16亿人口来说人均可达510kg。
在分析了中国的粮食供应前景后,下面我来谈谈水资源问题,它是影响中国未来农业的最重要的因素。
最近出版的联合国《世界淡水资源的综合评估》指出,接近12亿或全球1/5的人口已经感到中度以上的用水紧张压力。
这份报告警告说,到2025年,全球人口要超过83亿,除非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更多的水资源,否则,总人口的2/3要遭受中度乃至严重的水短缺威胁。
一份世界粮食组织的报告认为,中国是全球26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660个城市中有300个正受到缺水的困扰。
中国的年地表径流量估计为28000亿m3,人均225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水资源分布不均是中国的另一特点。
北部占全国64%的耕地,但仅有17%的水供应;华北和西北2.5亿hm2的草地如果能得到灌溉便可转变为良田。
大多数地质学家和气象学家认为,中国北方和西北的干旱是由约600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新生代开始的喜玛拉雅造山运动造成的,因为这些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季风。
在讨论解决办法时,有些科学家,尤其是理论物理学家相当认真地建议,采用原子爆破来夷平或劈开喜玛拉雅山脉的一部份,让印度洋的湿润季风吹向中国的西北。
这只是个大胆的设想而已。
虽然人类活动能导致全球变暖,但是目前人类还不见得能改变中亚和中国北方的气候。
我们必须寻找其他的办法。
水利学家们正在研究将水从丰富的南方调到干旱的北方的可能性,并提出有关的建议。
每年10000多亿立方米的水,未经很好利用,便沿长江流经中国南方省份进入了太平洋。
一项建议是开渠从长江引水到北方。
我们已经深入研究了三条调水路线。
西线是在青藏高原上凿穿一条75km长的隧道,从长江的上游每年向黄河引水200亿m3,然后流到北方的省份。
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很可能在21世纪开工。
东线是在长江的下游抽水,沿1500年前开挖的人工水道--大运河将水调入北方,估计年调水量平均为140亿m3。
一个高级调查委员会赞成先建设中线工程,以可承受的运行成本每年将200亿m3水调入北方。
该工程从长江中游取水,然后仅凭自然引力就能使水流到北京。
另外,许多计划中的新水库的建设工程、河流改造和地下水开发,以及前面提到的从长江向北方调水的计划,将能够使年供水能力至少增加1000亿m3。
无论当前还是许多年以后,解决缺水问题的最重要方法仍然是在农业中推行高效节水技术。
例如,从漫灌向滴灌转变。
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和水利部专家的预测,到2030年,为满足全国,主要是农业和工业增长的需要,中国必须再探寻到1600-2200亿m3新的水资源。
现在,中国86000座水库、供水渠道,汲取地表水和地下水取水工程的总供水能力为6000亿m3左右,但实际用水5250亿m3,其中的80%用于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