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古典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

古典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

古典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古典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以下几个艺术上的特点:1.旋律感和韵律感:古典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感吸引读者。

它们常常有自己独特的旋律和韵律,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音乐的韵律来表达情感和节奏感。

这种旋律感和韵律感让人在阅读中有一种美妙的享受。

2.结构的严谨性:古典小说在结构上通常非常严谨,多采用长篇叙事的形式,通过复杂而有机的情节安排、丰富多样的人物刻画和巧妙的人物关系来展开故事。

这种结构的严谨性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在阅读中一步步解谜,体验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3.细腻的情感描写:古典小说在情感描写上非常细腻,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它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变化。

古典小说的情感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还能够深入探索人性的善恶、欲望的冲突和内心的痛苦,使读者对人物的情感有一种共鸣和共情。

4.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古典小说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它们通过对当时社会、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描写,展现出一个特定时代的风貌和历史的发展。

读者通过阅读古典小说,可以了解到一种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进一步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5.多元的人物形象: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这些人物形象经过详细的刻画,不仅在外表上有独特的特征,还在性格、动机和心理上具有丰富的内涵。

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有时展现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有时又显示出人性的弱点和局限。

这种多元的人物形象使古典小说具有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古典小说在艺术上具有旋律感和韵律感、结构的严谨性、细腻的情感描写、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多元的人物形象以及想象力和幻想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古典小说成为一种独特而美妙的文学形式,能够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和感动。

虚拟语气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达

虚拟语气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达

虚拟语气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达
虚拟语气是一种语法形式,用于表达与事实相反的假设、愿望、建议或怀疑。

在文学作品中,虚拟语气被广泛运用,以增强作品的
艺术表达力和情感共鸣。

首先,虚拟语气可以用于描绘虚构的情境和人物。

通过使用虚
拟语气,作家能够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虚幻环境,让读者
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之中。

例如,当作家使用虚拟语气来描绘一
个想象中的地方或事件时,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所希望
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虚拟语气还可以用于表达人物的愿望、幻想和内心世界。

通过运用虚拟语气,作家可以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使读者
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当一个角色使用虚拟语气表达
自己的愿望时,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这个角色的渴望以及他们对
现实的不满。

此外,虚拟语气还可以用于呈现作品的主题和观点。

通过运用
虚拟语气,作家可以暗示某种隐含的真理或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过虚拟语气,作家可以在读者中引起思考和共鸣,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总之,虚拟语气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艺术表达功能。

它可以用于描绘虚构世界、表达人物内心世界以及呈现作品的主题和观点。

通过运用虚拟语气,作家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性,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字数: 207)。

网络小说的虚拟和真实

网络小说的虚拟和真实

网络小说的虚拟和真实网络小说的虚拟与真实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小说的读者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网络小说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以描写情节为主,也包括对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网络小说具有众多的优点,例如便捷、更新速度快、互动性高等等。

但是,网络小说的虚拟性质也让部分人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本文将从网络小说的虚拟性、真实性和偏见等方面进行探讨。

网络小说的虚拟性网络小说的虚拟性被认为是它最大的特点。

这种虚拟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节虚构。

网络小说的情节很多时候会超出现实。

有些小说甚至写到了甚至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仙侠小说、穿越小说等。

这种情况下,网络小说在情节上呈现出极强的虚构性。

第二,人物虚构。

网络小说的主要人物往往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例如《择天记》中的“郭靖”、“黄蓉”,或是《斗破苍穹》中的“萧炎”、“药老”,这些人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构思的。

第三,背景虚构。

网络小说的背景往往都是虚拟的。

例如一些玄幻小说,所处的背景往往是修真界、魔法世界甚至龙族世界,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同。

这使得网络小说的虚拟性更加突出。

网络小说虚拟性质的存在也导致了一些人对网络小说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或者是对网络小说的看法有所偏见。

网络小说的真实性然而,网络小说也并非完全的虚拟。

它也有一定的真实性,如下:第一,背景真实。

尽管网络小说的背景虚构,但是这背景所描述的一些人、物、事,可能也许在某个方面有现实的影射,并透过小说的想象表达出什么。

例如近来非常火热的《庆余年》,在里边描写的内容和唐朝公务员的压力和生活状态等都很接近现实生活。

第二,情节创作。

网络小说虚构的情节虽然非常荒诞,但有些作者是基于真实情况创作。

例如《少年巨匠》中的主人公,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以俄罗斯的史实为蓝本。

这种情况下,网络小说在情节虚构的基础上,仍有一部分真实性的体现。

第三,人物创作。

网络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在创作时可能有参照。

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

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

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乌托邦小说,是一种描绘理想社会、探讨人类存在问题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虚构的岛屿、王国或社会,反映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与思考,同时传达着作者对人类未来的展望。

本文将分析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其重要性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乌托邦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它不仅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存在主义主题。

例如,在《桃源三生》中,作者通过对一个理想国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乌托邦背后的种种问题,如人的欲望、权力斗争等。

乌托邦小说对文学史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现实社会的视角。

在乌托邦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将现实中的矛盾与冲突融入到虚构的社会背景中,通过理想的反照,突显出现实世界的不完美。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就以其深刻的政治隐喻和极权主义批判而成为经典之作。

再次,乌托邦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也是巨大的。

它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类存在和未来的参照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乌托邦小说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线索,同时也可以反思当代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

例如,詹妮弗·伊根的《未来百年》就通过对未来世界的设想,提醒我们要环境保护、政治民主等问题。

总之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更是我们认识和思考人类存在问题的独特方式。

通过乌托邦小说,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现实世界,同时也可以积极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希望未来的文学作品能够继续乌托邦小说的研究,不断拓展其内涵与外延,为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经典乌托邦小说通常表现出以下特点:它们描绘了美好的未来。

这些未来世界通常是一个高度发达、和谐、美好的社会,人类得以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

《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

《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

作品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非凡离奇故事,以及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盛衰退,作品通过大量的神话传说,巧妙地糅合了真实与虚幻,展现出了一个斑斓的想象世界,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和纯粹的现实生活,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著作之一。

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

本文将着重从艺术手法、时空安排、魔幻式的象征、夸张以及神奇的事件等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百年孤独》中对“魔幻”的技巧运用,从而对小说主题有进一步的理解。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百年孤独》的问世,代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所说:“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

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领进了这个独特的地方。

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

”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从开拓土地、建造村庄开始,经历几代人的繁衍发展,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历经自由党与保守党的内战,香蕉工人的罢工等等重大事件,最后毁灭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小镇永远消失在了地球上。

怪诞新颖的情节,令人耳目一新,但这些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作者马尔克斯另辟蹊径,将真实与虚幻巧妙结合,创作出了一个不失其真的独特天地。

一、循环往复的艺术手法“重复”的艺术手法一般是作者为了强调重要性或者为了加深读者印象而采用,在《百年孤独》中,作者大量采用了这种手法,不仅出现在布恩迪亚家族代代相传的名字中,甚至还出现在他们的性格、行为还有个人经历中,处处都在提示着读者,纵然这个家族一直在延续,但他们始终逃不脱命运的安排。

以奇幻指引现实——解析《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以奇幻指引现实——解析《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以奇幻指引现实——解析《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摘要: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之作,也是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思潮中成就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马尔克斯在魔幻的表现中不脱离现实的主题,饱含对家乡、国家以及整个拉丁美洲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和希望寄托。

关键词: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一、魔幻现实主义与《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20世纪50年代左右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学流派,其代表着一种追求梦想、敢于想象、敢于描写的文学创作态度。

其发源于拉丁美洲地区,因为拉美大多数国家都多属于葡萄牙与西班牙殖民者统治的地区,人民饱受剥削和压迫,特别是一战之后,美、英等国为了减轻国内经济危机的困扰,大肆对拉美各国进行经济掠夺,更使其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此背景下,许多进步的文学家为了警醒拉美人民,看清侵略者丑恶的本质,借用拉美本土文化引进玛雅文明、印第安文明、吉卜赛文明中巫术、神鬼等魔幻的文学方式来引申社会的现状,让拉美各国人民清醒地看清侵略者内心本质以及自己国家寻求发展、进步和民主的紧迫性。

特别是一些流亡欧美的作家,他们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抨击社会陋习和弊端,揭露黑暗的政治内幕,加之颇具奇幻的笔法将拉美现实生活生动地用小说故事的方式描绘出来。

哥伦比亚伟大的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作家,更是魔幻现实文学不朽形象的代表。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本主要以小说为表现形式,但随着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名声鹊起而呈现出世界性、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马尔克斯也由《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成名之作,《百年孤独》在文学界享有“重现拉美社会历史辉宏画卷的伟大名篇”的称号。

其讲述的是发生在布恩迪亚大家庭7代人之间各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还有“百年”村庄马孔多的兴亡过程,整个故事体现了拉美社会历史的变迁,作品里融合了大量宗教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极具奇幻要素的描写,这种现实与虚幻的融合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富有奇妙色彩的世界。

马尔克斯与博尔赫斯——小说艺术中的想象与梦幻

马尔克斯与博尔赫斯——小说艺术中的想象与梦幻

马尔克斯与博尔赫斯——⼩说艺术中的想象与梦幻昆德拉认为⼩说中的梦,是⼀种梦想与现实的结合,这就很容易让⼈对⼩说中的梦产⽣不同的理解,也使⼩说中的想象与现实以千差万别的艺术形式出现,在20世纪⾥,梦的艺术表现在⼩说⾥如昆德拉所说:“想象可以像在梦中那样爆发”。

在⼩说⾥的梦,并不是简单的想象⼒的⾃由驰骋,⽽是有深刻的形⽽上沉思的。

因此,在20世纪的⼩说中,真正能将梦放在⼀种⼈类的、世界的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作家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却为⼩说的艺术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梦幻在⼩说中并⾮是我们在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梦,⽽是作为梦幻、梦想与世界的存在⽅式和作家读⼀这种存在⽅式的思考和理解结合在⼀起的。

梦在形式上可以是诙谐、幽默的,但在本质上是形⽽上的。

只是在作为⼀种⽇神精神同⼀时,才是艺术,这是⼩说中的梦幻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和主题意义的重要特征。

⼆、⼈们称马尔克斯的⼩说为“魔幻现实主义”,在《百年孤独》⾥,梦不再是个⼈之梦,梦幻以历史之梦的形式出现,这不仅拉美之梦,也是⼀个创世纪之梦。

布恩地亚和乌苏拉与他们同样年轻的朋友们,朝着那块谁也没有许诺给他们过的⼟地进发,他们没有找到⼤海,⽽只是找到了⼀条⼩河,在⼩河边,布恩地亚做了⼀个梦,“梦见这地⽅建起了⼀座喧闹的城市,城⾥的房屋都⽤镜⼦作墙壁,他问那是什么城市,⼈家告诉他⼀个从未听过却很神奇的名字:马孔多“。

马孔多以及其百年的兴衰起源⼀个梦,马孔多从⼀个荒凉原始的⼩镇,逐渐演变成为⼀个⽐较现代化的城市,最后被⼀阵飓风⼀扫⽽光。

其间在布恩地亚家族与马孔多的历史中,曾经历过移民现象,拓荒事业,殖民统治、独⽴⾰命、党派⽃争、内战、新⼯业兴起等重⼤事件,这⽆疑是拉美乃⾄⼈类历史的缩影。

正如智利批评家因培特所说:“魔幻现实主义所产⽣的效果就像观看⼀出新式剧⽬⼀样令⼈惊叹,也像在⼀个新年的早晨的阳光下⽤新眼光观察世界:其景象即使不是神奇的,⾄少也是光怪陆离的,作者的意图是要制造⼀种既超⾃然⼜不脱离⾃然的⽓氛,其⼿法则是把现实改变成像精神病患者产⽣的那种幻境”。

介绍并评价博尔赫斯的小说艺术

介绍并评价博尔赫斯的小说艺术

介绍并评价博尔赫斯的小说艺术(1)博尔赫斯的简介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

博尔赫斯以诗歌与短篇小说、散文的创作名震世界,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对当代世界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交叉小径的花园》、《阿莱夫》、《巴别图书馆》等都是经常为人称道的名篇。

其对拉美文学和世界文学都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继塞万提斯之后最杰出的西语作家。

(2)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及艺术特点博尔赫斯的小说以其新奇的构思、简练的文笔、深奥的哲理和他一系列从形式到写作方法上的创新,开创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

①元小说的创作手法博尔赫斯的小说具有元小说的创作特征,作家采用作者露迹,比如对书中人物进行点评和议论,甚至直接揭穿故事的虚构性;打破框架,博尔赫斯最常采用的打破框架的方法就是在大故事中嵌入小故事以及对传统小说体裁,如侦探小说的模仿;梦幻世界和迷宫时间的塑造,即打乱时间的逻辑顺序,塑造虚构场景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来实现文本的元小说化,其创作理念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观念,使形式越来越受到试验派小说家和后现代作家的重视。

②独特的虚构手法。

a.作者在虚构场景之前,利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读者逐渐引入故事当中,如在《阿莱夫》中,作者在开头就进行了大量的现实主义心理描写,这几乎使我们相信这是一篇心理小说,而后小说才通过其他人物逐渐引入虚构之中。

b.作者善于营造异国情调,这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感,从而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故事总是发生在遥远的,或者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其中塑造的人物也背离了我们想象中的形象,正如博尔赫斯《秘密奇迹》中英雄所说的一样:“非现实性是‘艺术创造的条件’”。

c.作者在使用虚构手法的时候,亦十分富有技巧,比如对于虚幻的再次虚构,例如在《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1829~1974)小传》中作者煞有其事的为主人公写起了传记,而这篇作品中的主人公是《马丁·菲耶罗》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多层次的写作手法,博尔赫斯设置了多个叙事层,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叙事,这种手法在《永生》中最为典型;书评小说的写作,这种写作手法对后世的元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类书评小说的代表作有《吉诃德的作者艾尔·梅娜德》、《接近阿尔莫塔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小说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作者:杨道麟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06期摘要:经典小说积淀着丰厚的文学艺术内涵,是中外经典文学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其中的长篇小说宏大而浩繁,中篇小说丰赡而富丽,短篇小说简约而集中,微型小说凝练而精巧。

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创造,不仅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生活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而且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又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

欣赏者务必注意经典小说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美学特征的区别,以期成为欣赏经典小说这一独特艺术样式的行家里手。

关键词:经典小说;虚拟性;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6-0151-06纵观中西经典文学史,经典小说风靡于世界只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

虽然经典小说异军突起,仅有短短数百年,但很快成为文坛的主流。

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展示可能世界的“虚拟性”就是作家通过合理的、符合逻辑推理的创造,不在于显示其与真实的界限性以及说明其因果的必然性,一般按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环境描绘等来展示一个并不存在的然而又是可能的世界。

这一美学特征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是有较大差别的。

一、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展示其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的一个要素。

它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的情节设置相比,是有所区别的。

经典诗歌大多要抒情,因而情节设置比较单纯;经典散文一般要叙写真人真事,因而情节设置是片段的;经典戏剧往往要受时空的管束,因而情节设置需相对集中。

唯有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更具复杂性、曲折性、连贯性:它或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过程而展开情节,或通过人物的基本经历与成长轨迹而展开情节,或依据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的铺叙而展开情节,或打破事理的逻辑与结构的组织而展开情节,或根据人物的心理与意识的流向而展开情节,或通过不同角度的纵横捭阖而展开情节……因此,欣赏者正确地认识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美学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虚拟性”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善于分解。

经典小说情节设置中“善于分解”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根据表现意蕴与塑造人物的需要,把那些不能表现生活本质的假象或无意义的琐事和一般性的事件或素材剔除出去,把生活素材中的精粹内容提炼出来,通过情节加工使之成为“虚拟”而又和谐的艺术作品。

例如格非的经典小说《背景》的情节设置即是。

作家在作品中的情节设置超越了“线性故事”所规限的前后相承、顺序交替的藩篱,它以“我”收到弟弟泥发来的告知“父亲已死”的一封电报而导致“我”急匆匆往回赶为过程。

这么一个过程在作品中是破碎的,现实和往事之间的转接无任何过渡可言。

就在“我”往回赶的过程中,一些往事的叙述经常打断这个往回赶的过程,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既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又有一种不知所云的困惑,而且跳跃性非常大。

这一“赶”就从作品的开头“赶”到了作品的结尾。

本来或许是很完整的故事,却被作家拆解得毫无完整性可言。

很显然,这种情节设置的“虚拟性”是作家的有意为之,能使作品既具有“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又具有“关注内心世界的贫弱”的深刻含义,从而让欣赏者受到了心理的震撼和美学的熏染。

又如英国的弗吉妮娅·伍尔夫的经典小说《墙上的斑点》的情节设置也是如此。

作家在作品中描写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并由此而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幻觉与遐想。

这个“斑点”正是作家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

它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主人公就是从“这个”出发并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跳板或者支点所生发开去的,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主人公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作品依赖于“表现意蕴与塑造人物的需要”而拆解后的故事,有一种“意识流”的感觉,从而让事件随着意识而流动,而不是随着时间等传统因素而流动,自然使作品的情节产生了极大的跳跃性,这种情节设置的“虚拟性”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揭示了永恒的哲理,能让欣赏者从中获得“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陶冶。

二是巧于组合。

经典小说情节设置中“巧于组合”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或是将生活事件按本来的时空状态并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形成一个更集中、更有艺术表现力的情节单元,或是打乱素材的时空顺序而重新组合其时空形态,以期使情节组织得更理想、更完美、更精彩。

例如茅盾的经典小说《林家铺子》的情节设置即是。

作家在作品中以一个杂货店铺的经营过程为主线,以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变化为辅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相接相承,彼此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它的情节设置成为巧于组合的典范。

在作品中,前面有商会会长提到卜局长,后面就生出了卜局长向林小姐求婚不成、抓走林老板之事;前面有林小姐添制新旗袍,偶然捎一笔未付吴妈的工钱,后面便有新旗袍刚制成便为付工钱而进了当铺;前面只露了一下斜对面有一家裕昌祥铺面,后面便有了因同行生忌妒而闹出的许多谣言,加速了林家铺子的破产……通篇作品,该“露”则“露”,当“藏”则“藏”,“来龙”明白,“去脉”清楚,处处有起因,处处有结果,处处有暗示,处处有着落,从而给欣赏者以紧针密线与浑然天成的美感。

又如意大利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经典小说《牲畜林》的情节设置也是如此。

作家在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主要集中在一个“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的树林里,因而显得十分紧张。

但是作家却多次使用“延迟法”也就是通过设计朱阿各有声色的“六次射击”的情节来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

这种“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环环相扣,非常精彩,在捉迷藏式的游戏中,真正成为故事的主要角色。

这些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其他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是过足了一场盛大而隆重的狂欢节。

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含的精神,才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艺术真实”中来,从而让欣赏者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节张力中获得欣慰与愉悦之感。

三是精于衍化。

经典小说情节设置的“精于衍化”就是要求作家调动独特的艺术构思,通过天马行空似的丰富想象,使作品或显示出象征化的态势,或显示出延展化的态势,或显示出多样化的态势,以期能够完满地表达符合时代需要的审美理想。

例如罗贯中的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设置即是。

作家根据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一节刘玄德见诸葛亮的十分简约的“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的文字,并从生活事件中直接找到其中蕴含矛盾错位的聚焦点,再经过改造、生发与制作。

这就需要摒除生活事件中的非本质的含义,掘取生活事件中的本质内容,超越生活事件中的自然形貌,并将其铺衍繁化为波澜曲折、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扣人心弦甚至家喻户晓的“刘玄德三顾茅庐”的艺术情节,从而表现了刘玄德为了统一国家大业而对怀才不遇的嗟叹与对纷乱世事的无奈,彰显了他礼遇下士、屈尊求贤、以诚待人、以仁宽人的精神,且赋予这种艺术情节以历史深度、思想深度甚至哲学深度,因而实现了作品情节设置给欣赏者所带来的陌生化与新奇化的美学效应。

又如欧·亨利的经典小说《麦琪的礼物》的情节设置也是如此。

作家在作品中设置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叙写一对穷困夫妻德拉与杰姆为在圣诞节前一天互赠礼物而煞费苦心,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把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其结果是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

然而,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却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乃是世间任何自认为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以上经典小说的情节设置都是作家有意识地将个人的创造潜能合理地融入作品中,并渗透着作家的生活体验与审美旨趣,这就使作品的情节设置让欣赏者获得了比生活事件更为典型的社会意义。

二、经典小说人物塑造的“虚拟性”人物塑造的“虚拟性”是经典小说展示其可能世界的“虚拟性”美学特征的另一要素。

它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散文等的人物塑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

经典诗歌的人物塑造,通常是捕捉人物某一瞬间的心理、感情,因而容易流于平面化;经典散文的人物塑造,一般只是简约地描写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因而疏于复杂的内涵;经典戏剧的人物塑造,往往造型感较强,因而缺乏关联性的现象。

唯有经典小说的人物塑造,可以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它既可以描写人物外在的肖像服饰、行为动作,又可以描写人物内在的情感意趣、心路流向;既可以描写人物过去的漫长经历,也可以描写人物现在的某个片段;既可以描写人物在广阔社会背景中的活动,也可以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冥想……经典小说人物塑造的“虚拟性”大体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拼凑角色。

经典小说人物塑造中“拼凑角色”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进行解析与移植时,必须剔除其中对塑造人物无关紧要的部分,移植进一些对促成典型形象具有特殊价值的成分,力求与母体原型有机地熔铸在一起,并使之赋予一定的时代色彩。

例如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即是。

作家塑造阿Q这一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是对辛亥革命所作出的批判性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整个国民劣根性进行的最杰出的艺术解剖。

作品中阿Q形象的塑造就是“没有专用过一个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 ①。

阿Q的形象原型是一个“好吃懒做”的雇工,“有点花脸,有点玩世”,辛亥革命刚波及杭州,他便趾高气扬:“我们的时候来了,钱也有了,老婆也有了。

”作家就是取他的这一表现,并剔除他的“好吃懒做”,揉进质朴农民的“真能做”,从而创构了“这一个”不但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内涵而且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内涵的艺术典型。

又如巴尔扎克的经典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人物塑造也是如此。

作家在诗意化的描绘和理想化的处理下,塑造了欧也妮这一人物形象,使她成为作品中最为善良而纯洁的一个悲剧人物。

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以及与老葛朗台、夏尔、德·蓬风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显分明。

关于欧也妮的原型,根据安德烈·莫洛亚的考证,她的真名叫玛丽-路易丝-弗朗索瓦·达米诺瓦,出身于一个上层法官家庭,是基·杜·弗勒内依的妻子。

作家就是“取这个模特的手,取另一个模特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 ②,并以满怀赞美之情塑造欧也妮这一艺术形象的。

二是发掘心理。

经典小说人物塑造中“发掘心理”的“虚拟性”就是要求作家或通过细节、语言、动作去挖掘人物的心理,或侧重于在灵与肉的冲突中去挖掘人物的心理,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充实,以期使无法窥见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呼之欲出”的理想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