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冲刺--- 中国的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中国对外关系中考冲刺专题

九年级历史中国对外关系中考冲刺专题

中国对外关系一、复习策略(一)考纲解读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丝绸之路、闭关锁国、求同存异等。

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政策、表现、重大事件和影响。

3、掌握中国近现代的外交政策、活动、成就和影响。

4、知道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

(二)策略设计本专题复习,一要注意理解每个时期外交政策的含义,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些政策提出的内容及影响。

二要理清历史线索,明确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变化。

三要结合政治常识,了解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与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关系。

(三)复习要点阐述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①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②唐朝的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交往(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①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倭奴国国王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②唐朝: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③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④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⑤清朝: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

(2)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①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

②东汉: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历史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

历史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 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 发达,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和亚洲、 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
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 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 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材料二:……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 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 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 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 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 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三:
闭关 锁国
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有什么特点?
二、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 对外交通路线: 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 对外交往内容: 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
4. 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和平 5. 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问 题 探 究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统治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 交。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
美国
资本 主义
精选2021版课件
苏联
冷战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22
背景:
精选2021版课件
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最突出特点)
②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专题二 我国的对外交往
精选2021版课件

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六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六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2.中外交往史实(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玄奘西游天竺,带回很多佛经,传播了佛教文化,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

促进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明朝:①郑和(马三宝)下西洋(印度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维护国家统一。

3. 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国力强盛。

(2)隋唐时朝:遣唐(隋)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交往活跃;国家繁荣富强。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启示(认识):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如隋唐时期因为开放而繁荣;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就落后,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1)主要的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①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③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⑤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2)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影响影响:通过这些条约的签订,外国列强从中获得许多特权,比如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开设工厂等,一方面,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被打破了,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同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动与外国交流,比如,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考历史 冲刺专题三中国对外关系

中考历史 冲刺专题三中国对外关系

初三历史中考冲刺专题3中国对外关系一、复习策略(一)考纲解读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丝绸之路、闭关锁国、求同存异等。

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政策、表现、重大事件和影响。

3、掌握中国近现代的外交政策、活动、成就和影响。

4、知道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

(二)策略设计本专题复习,一要注意理解每个时期外交政策的含义,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些政策提出的内容及影响。

二要理清历史线索,明确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变化。

三要结合政治常识,了解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与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关系。

(三)复习要点阐述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①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②唐朝的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交往(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①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倭奴国国王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②唐朝: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③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④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⑤清朝: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

(2)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①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

②东汉: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专题一 中考政治复习对外关系和政策

专题一   中考政治复习对外关系和政策
意、奥
完全沦为
“洋人的 朝廷”
三、中日关系 1868年( 明治维新 )后进入资本主义 甲午中日 )战争 A、1894-1895年(
B、1900年参加(
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
建立( 法西斯专政)侵华转嫁经济危机
C、1931年发动(“ 九一八事变 ”)侵占东北三 省
近 代
七七卢沟桥事变 D、1937年(“ ”)全面侵 30万
• 启示:
• 近代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 破坏,反映了新中国屈辱的外交。 •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在世界舞台上显示了一个大 国的形象。 • 国力的强盛决定着外交命运。

B、1972年( 田中角荣 )访华中日建交
四、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五、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A、1953年( 周恩来 )提 出(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B、1955年( 万隆 )会议提 出(“求同存异 ”)方针。
1、50 年代
A、1971年( 26 )届联大重返( 联合国) 2、70
A、50-70年代经济发展原因?启示? 现
因素:外部因素:①美国在政治上迫使日本进行民主改革, 经济上采取扶持政策;内部因素:②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③国家干预经济;④教育先行,重视人才培养;⑤“贸易 立国”,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各记住3点) 启示:①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②科教兴国,发展教育, 培养人才;③科技创新;④改革开放 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和连续性;⑤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死亡 731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人,公祭日 广岛、长崎
( )部队(“ 工厂”)
E、美向(
)投放原子弹
台湾
G、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 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中考历史总复习2-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中考历史总复习2-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该书受到恭亲王等人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
款付印出版。1864年,丁韪良将其翻译的《万国法原理》手稿呈供到总理
衙门,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
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
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D )
3 数据分类 题组演练
1.(2022·河南郑州模拟)鸦片战争后,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
讼的被告时,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受其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
表明中国( A )
A.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近代外交理念萌发
123456789
返回栏目导航
2.(2022·安徽合肥庐阳区模拟)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开始着手翻译
现代
建交
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日 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侵犯中国主权;日
摩擦 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 历史教科书;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
,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续表
阶段
史实及影响(或意义)
1924年,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
近代
中苏 关系
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讲:黄冈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纪登启一、中考考点1、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隋唐时期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中日交流、玄奘西游)。

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二、命题规律近代以来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忘却的。

隋唐时期日本大批遣隋使、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日本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从鸦片战争战败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新中国建立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考查趋向人类历史是一部文明史,它具有多元性、共容性。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共同财富。

古今中外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之一。

(1)古代历史: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作用;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遣唐使来华、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2)中国近代史: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矛盾加深。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出席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和平共同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中美邦交正常化。

(4)新时期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力量。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组织、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四、专题知识教与学(一)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两汉时期(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成为联系中外的纽带,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朝时,一些中国人到了朝鲜半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公元57年,日本列岛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中国,与东汉王朝通好。

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4)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5)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2、唐朝(1)日本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日本仿效隋唐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

(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

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3)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泉州等,政府设市舶司进行管理。

4、元朝元朝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戚继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取得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后为反对西方的侵略,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二)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1、实施原因:(1)打击沿海抗清力量。

(2)抵抗西方国家的侵略。

2、表现:禁止商民出海,颁布一些条例和章程限制对外通商。

3、变化:由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到放宽海禁,开放广州、宁波等作为通商口岸,再到乾隆年间加强限制,只开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最后形成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4、评价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严重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原因。

(三)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4、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当局政府出卖民族利益,严重损害了民族主权和领土完整。

5、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四)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成就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1954年推广。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万隆会议(1)概况:1955年,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团结反帝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周恩来率团出席。

万隆会议期间,美国利用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挑拨离间,挑拨各国与中国的关系,妄图把会议引入歧途。

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与会国家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倡议,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

(2)贡献:亚非会议表现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精神,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3、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1)经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成为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中美建交(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2)1978年12月,中美两国政府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3)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迫使日本急切地要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5、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6、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关系。

7、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活动,如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的会议(APEC)。

8、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9、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原因(1)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2)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3)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10、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新时期中国实行的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的开始:1980年,国家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的扩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由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重庆等5个城市。

此后,又决定开放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15个边境城市。

我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影响: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

(六)对中国外交的认识1、纵观中国的外交。

经历了开放——闭关——开放的过程。

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占主导地位,其间也有兵戎相见。

尤其是近代,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而新中国的外交史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

2、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交往共同缔造了人类文明史。

各国应相互开放,平等互利,共享文明成果。

旧中国历史证明:开放使国力强盛,闭关使国力衰弱。

今天我们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向新阶段。

四、方法指导例1、下图所反映的事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使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B.使中国开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C.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思路分析:上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它反映的是鸦片战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演进过程,《南京条约》的签订只是这一过程的开始,故D项错误。

答案:D解后反思: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学生在做题时,首先要搞清楚题干的限定,抓住问题的关键,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例2、关于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护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护航扬我国威,但有损他国主权②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③中国在积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义务④显示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思路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成为世界秋平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解决地区冲突、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护航正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体现。

它打击了海盗对过往船只的袭击,保障了过往船只生命财产安全。

答案:D解后反思:此题考查的是新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