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一、对外政策:汉唐—明朝中期,对外开放→明末清初:闭关自守二、对外港口:广州、扬州、登州(蓬莱)、泉州(元1)三、对外关系史:四、主要交往国(一)两汉期:P39:朝、日、越、西亚、欧洲大秦(二)隋唐期:P79 新罗、日、印度、西亚波期大食、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三)宋元期:P105;明:郑和、开发南洋、抗倭、葡占澳门、传教士(四)明清期:P125:清:郑成功收台、闭关、抗俄、传教士五、对外交流频繁原因:(一)政:强大,中央集权,开明政策 (二)经:繁荣,物基础(三)文:世界领先,吸引力 (四)交通:海陆并举,船海技术进步六、对外交流影响:1、中国先进的政、经、科文传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2、中国吸取,推动自身政经科文:高丽乐,文化,熬糖法3、增进中外了解,联系友谊:马可·波罗,列班·扫马,杜环七、对外交流的途径:(一)政治上:派使节例:遣唐使(二)经济上:官方,民间贸易例:郑和(三)文化上:遣留学,传宗教(四)对外战争八、古代对外贸易特点:(一)商路:汉初,陆路为主→汉武帝,海上丝路→唐:海陆并重→宋元:陆路衰微,海路为主,因为:①经济重心南移②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普用③瓷器船运④西北陆路交通不畅。
(二)商品:传出:丝茶瓷;传入:奢侈品(三)商业对象:宋元以前主要亚洲国,大陆国→亚欧非,海洋国(四)目的:官方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贡赐贸易(五)伴随:文化交流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传出儒教,传入三教),民族融洽:回族新中国构建各社会的努力,一国两制1、政治上:人代制,多举制,政协制2、经济上:改开,全面建小康社会3、民族上: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4、文化上:文明建设,八荣八耻,树立社义新型荣辱5、社会上:建设环保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保、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思想。
6、外交上:和平崛起全球化,睦邻、富邻、友邻、善邻、互信。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是世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 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 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南洋的开发。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 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 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 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 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 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 亦不赀(赀:计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郑和下西洋
目 的
性 质
西方远航
宣扬国威,加强与外国联系, 开拓市场,攫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取暴利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 资本主义海 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外殖民活动
影 响
原 因
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 促进资本主义迅 猛发展,加强了 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 世界各地的联系 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 西方为资本 ”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 原始积累所 驱动,远洋 力 航海事业蒸 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 蒸日上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思维拓展: 奢侈品为主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 的物品有何特点?这说明什么?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④影响: 对西方殖民者侵略,起过一定自卫作用。 (1)积极影响: 与世隔绝,未能适时学习西方,逐渐落伍。 (2)消极影响: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史实 西汉 丝绸之路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前期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 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 司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 之战、闭关锁国政策
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图说历史
图中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为唐朝的 对外交往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知识梳理
材料: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 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发达, 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朝和亚洲、欧洲 (二)唐朝的对外交往 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各国的 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 1、主要史实 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 的大都市。 (1 )传播唐朝文化—— 鉴真东渡日本、 唐朝时期,与中国往来的国家发展到 70多个。 日本遣唐使来华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外 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很 (2 )学习别国的先进文化—— 玄奘西游天竺 多外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在动机上有何不同?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 强中国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 拓市场,掠夺财富,属殖 民扩张活动。
知识梳理
(四)明朝的对外交往
2、冲突: 戚继光抗倭
(1)背景:倭寇入侵损害财产,破坏主权
台州九战九捷,扫平浙江倭寇;进入 (2)过程:福建广东,肃清倭寇;平息东南沿海 倭患。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清朝前期实行闭 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完整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南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 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外交 5、原因与意义:
背景:
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 上敌视、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政策。
成就: 1、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限制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只保留广州为唯 一的通商口岸)
近代对外交往
1、清统治时期 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 3、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 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 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背景: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美谋求改善对体裁关 系; 苏联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成就: 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26 届联合国大会); ②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 合公报》;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 • • • • • •
20世纪90年代: 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7年香港回归; 1999年澳门回归; .2001年: ①中国加入WTO; ②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 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 ③促成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宋朝时商业繁荣 (陆、海丝绸之路非常活跃),对外贸易空 前活跃。(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元朝中外交流: 1、开放性国际性大都市:大都(今北京) 2、马可· 波罗来华
明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郑和下西洋:促进明朝与亚非国家(未到 达欧洲)经济文化交流; 2、外国贡使来华: 3、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利玛窦、汤 若望)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遭到英、法、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1.原因:(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概况

古代史专题(对外关系史)一、专题预览(南方凤凰台P19)二、考点回放三、知识梳理一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概况(1)秦汉时期:中国空前强大,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朝鲜、日本、越南等近邻。
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史实:(1)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及人员往来(2)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3)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4)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通汉。
这是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
·特点:以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有官方、民间等途径,官方是主要参与者;以陆路为主。
(2)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对外关,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史实:(1)朝鲜:留学生、商旅,学习唐文化、手工技术(2)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重要人物(吉备真备、鉴真),政治制度(大化改新),京都建筑,文字,生活(3)印度:以佛教为纽带,遣使,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玄奘和义净(4)西亚:波斯,遣使、国王和商人来华。
大食,唐高宗时与中国通使,造纸术传到大食。
·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1、系统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2、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和重要史实;
3、归纳古代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外传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4、分析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对外关系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国际影响,理解古代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闭关的历史趋势及原因;
5、重点掌握秦汉、隋唐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交往关系的基本史实。
★知识整合:
二、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特征分类
1、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A汉武帝时,日本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B东汉光武帝时,“汉委奴国王”金印;C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②隋唐时期:
A遣唐使;B贸易往来频繁;C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D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③明清时期: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C戚继光抗倭,1565
年肃清倭患;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A秦汉之际,燕、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B三韩多次派人赴汉,觐见光武帝;C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D贸易:朝鲜输入檀弓、果下马;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②隋唐时期
A往来: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志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B交流:新罗从唐朝引入茶叶、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C新罗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3)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2、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①两汉时期
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隋唐时期
A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B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C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D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
3、古代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地到关系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非洲。
③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以后。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对需求。
②条
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指南针使用等。
③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④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⑥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国家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
(4)与欧洲的关系
①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②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③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
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④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⑤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⑥与俄国的关系: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尼布楚条约》。
⑦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
⑧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①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唐朝对外往来密切。
唐朝时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③元朝时大量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四、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
1、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①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
汉字也传入朝鲜。
儒学经典传到日本。
②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和多种植物等等。
2、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
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及占城稻等等。
3、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的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入南洋。
②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五、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是清朝政治统治的需要;②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③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④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结果;⑤西方殖民扩张的结果。
2、影响
①积极: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政治侵略,暂时延缓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
延续发展;
②消极:几乎隔绝了中外联系,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