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案

合集下载

地理复习学案(答案)

地理复习学案(答案)

一、 地图三要素一、知识要点梳理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方向、 比例尺、 图例和注记 。

考点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1、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 东西 方向。

4、野外定向的方法有哪些?①指南针定向法;②北极星定向法; ③太阳定向法;考点二: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表示形式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_大,内容 简略 。

考点三:图例和注记(记住课本P10、P112常用图例)二、地球概况、纬线一、知识要点梳理考点一: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 稍扁 、赤道 略鼓 的 不规则 球体.2、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约__5.1亿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_6371__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__4万__千米.考点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两种形式( )( )( )( ) ( )( )( )( )( )2、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 逆时针 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 顺时针 (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考点三:纬线 1、纬线的特点2、纬度的划分:____赤道_____南北____北____南__纬度的分界线。

又是最__长___的纬线。

4、特殊纬线:赤道的纬度是 0°,北回归线的纬度是23.5°N ,南回归线的纬度是23.°S ,北极圈的纬度是66.5°N ,南极圈的纬度是66.5° S ,北极点的纬度是90°N_,南极点的纬度是90°S 。

5、低中高纬度范围:低纬度的范围是 0°至30°,中纬度的范围是30°至60°,`高纬度的范围是60°至90°。

地理研学案和作业设计【喀斯特地貌】

地理研学案和作业设计【喀斯特地貌】

新授课课题:喀斯特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运用景观图与地图,描述各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分析,推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探究其形成条件,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3、结合现实生产生活场景和资料,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人地协调观)【评价标准】1、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能简单分析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总结归纳其形成条件并解释主要地貌的时空变化过程(综合思维)2、能根据地貌景观的成因,推断喀斯特地貌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认识)3、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别喀斯特地貌,说出其分布与特点、探究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综合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与过程【温故·习新】阅读书本P56-58,结合已有知识,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地貌?2、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地貌景观,在我国都发育在何处?3、喀斯特地貌与之前所学的流水地貌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研讨·拓展】研学活动一:“喀斯特之奇”【材料1 名称之奇】“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发育着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各种奇特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尤以《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我国喀斯特地貌不但分布广,面积大,而且发育也很典型。

【材料2 景观之奇】“路依西界北行,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日。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材料3 形成之奇】问题1:从文字材料中提炼出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并结合图示概括该地貌在我国的分布。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一[学案]1.1 宇宙中地球 学案[学习目标] ,以及地球在宇宙中位置。

,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原因。

一、地球在宇宙中位置1.天体(1)概念:宇宙间①物质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②星云 、恒星、行星、③流星、彗星、④卫星。

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天体⑤相互吸引、⑥相互绕转形成系统。

(2)级别:总星系⎩⎪⎪⎪⎨⎪⎪⎪⎧ ⑦银河系⎩⎪⎨⎪⎧ ⑧太阳系⎩⎪⎨⎪⎧ ⑨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颗行星(1)名称: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依次是:a 水星、b 金星、c ○10地球、d ⑪火星、e 木星、f ⑫土星、g 天王星、h ⑬海王星。

(2)运动特征:⑭同向性、共面性、⑮近圆性。

(3)分类依据:⑯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型(填字母)⎩⎪⎨⎪⎧ 类地行星:⑰a 、⑱b 、⑲c 、⑳d 巨行星:○21e 、○22f 远日行星:○23g 、○24h2.表现:地球○25质量、○26体积、平均密度与公转、自转运动特点并不特殊。

三、存在生命行星1.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27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与繁衍行星。

2.存在生命条件(1)地球位于太阳系。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很平安。

(2)地球具有适宜温度条件。

(3)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大气条件。

(4)地球上有液态水我疑惑1. 2. 3. 探究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位置探究材料 2021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外表影象,获取极区外表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

1.宇宙是物质世界,而且物质形态多种多样。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

待发射“嫦娥二号〞卫星是不是天体?一个物质要成为天体需要符合哪些条件?2.月球、地球、太阳之间构成了几级天体系统?判断天体系统标准是什么?3.用简图表示天体系统层次,说明地球在宇宙中位置。

【探究归纳】1.待发射“嫦娥二号〞卫星不是天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方法——着眼于“三看〞。

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3

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3

学案3—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和观察,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以及对其研究的意义。

2.运用地质年代表和地球演化史资料,简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3.运用跨学科知识,概括地球演化的过程特征。

4.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重点1. 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以及对其研究的意义;2. 理解地质年代表的建立条件,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3. 了解地球演化过程。

难点1. 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以及对其研究的意义;2. 理解地质年代表的建立条件,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3. 了解地球演化过程。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历史纪录(一)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和叫地层。

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后形成的地层居。

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地层形成时的。

石灰岩主要形成于环境,页岩形成于环境,玄武岩则是的产物。

2、化石: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和。

例如,植物的茎、叶,动物的骨骼、牙齿及其活动遗迹等。

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和的重要依据。

【探究活动】三叶虫是海洋动物,为何出现在陆地上的岩石中?(二)地质年代表概念: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叫地质年代;根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编成的时间顺序表,叫地质年代表。

常用的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分别对应地层单位、、等。

【探究活动】结合表1-2-1以及《地质年代表记忆口诀》,熟记并理解地质年代表。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二、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简史【探究活动】1、查阅表1-2-1,完成表1-2-2的填空。

三、地球演化过程 (一)生物演化1.地球生物演化经历了从 到 ,从 到 的过程。

先出现 生物,此后才出现多细胞生物;先出现 植物,然后出现 植物;先出现 动物,然后才出现 动物。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一、中国地理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掌握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邻国等。

中国面积和人口:总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等。

中国地形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线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地图,引起学生对我国地理的兴趣。

2) 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通过PPT展示经纬度、时区、邻国等信息。

3) 讲解中国的面积和人口:通过PPT展示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

4) 讲解中国的地形特征:通过PPT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5. 作业布置:请学生绘制中国地形分布图,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二、长江与黄河1. 教学目标:了解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特点等。

掌握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等。

理解长江与黄河对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

长江与黄河的流域特点:地形、气候、水文等。

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与黄河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两大河流。

2)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通过PPT展示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信息。

3)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流域特点:通过PPT展示地形、气候、水文等信息。

4)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5. 作业布置: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长江与黄河对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中国的气候类型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地理学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第3讲课时9时差

地理学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第3讲课时9时差

课时9 时差1.地方时和区时 (1)成因(2)地方时①概念:因经度不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②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 分钟(3)时区和区时名称 时区 区时 属性 范围时间产生 全球分为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____________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关系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_小时思考 北京时间和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分别代表哪个时区的区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国际日界线(1)原则上以______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2)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时间变化①越过180°经线的日期有三种可能:加一天;减一天;不变。

②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有四种可能:加一天;减一天;加一天、减一小时;减一天、加一小时。

1.时间计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1)画轴①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自西向东,西经度越来越小,东经度越来越大。

②中时区在中间,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自西向东,西时区数由十二递减到一,东时区数由一增大到十二。

(2)定点:即将已知点和所求点标在轴的相应位置。

例如:当东八区为6月9日20时时,求35°W的地方时。

解题:因东八区的区时使用的是120°E的地方时,即已知点为120°E,求的点为35°W。

图解如下:(3)定差①确定两地的经度差。

如上图中A、B两地的经度差为35°+120°=155°。

(完整版)地理全套学案,推荐文档

(完整版)地理全套学案,推荐文档

中国地理第一节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一般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四方面去分析。

本节教材在讲述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时,就是从半球位置、大洲与大洋位置、纬度位置、五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我国地理位置.1、中国的位置:在图中画出东经75、90、110、120度经线,北纬10、30、40、55度纬线及北回归线。

半球位置:半球、半球海陆位置:亚洲的部、太平洋的岸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2、中国的疆域:⑴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

⑵领土四端点(在右图中标出四至点)最北端:黑龙江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纬度 )最南端:南海群岛上的曾母暗沙(纬度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经度 )最西端:新疆高原(经度 )第二节自然资源一、土地资源1、分类(按利用方式):、、、、2、分布:耕地—— 的和。

林地——东北(最大天然林区)、西南(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人工林、次生林为主)草地——西北内陆的、以及东南部、的、。

3、问题: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森林减少②滥垦草原、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③不合理灌溉→土壤次生盐碱化④工程、工业、城市等滥占耕地→农田丧失4、措施: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合理规划,加强管理,依法保护耕地,控制工业、交通、城市用地。

③加强宣传④合理灌溉⑤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Eg:三北防护林保护农田防风固沙二、水资源1、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和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特点:①总量丰富(世界第 )人均不足(人均不足世界平均的)②时空分布不均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季节、年际变化大。

空间:南多北少,西北更少③3、问题及措施①时间分配不均修水库②空间分配不均跨流域调水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④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节约用水,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提高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三、水能资源1、分析水量大←气候落差大←地形2、特点: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初中地理教案和学案

初中地理教案和学案

初中地理教案和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2. 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等。

3. 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地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 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各种类型的地图。

3. 比例尺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重点知识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重点介绍地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 讲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等。

3. 通过示例讲解比例尺的应用,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地图,分析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等。

2. 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张家庭地址的地图,包括街道、楼牌号等。

2. 选择一张世界地图,标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以及地图的基本知识。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分组分析地图,提高了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和地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案的概念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

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

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简言之,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但要沟通教与学,还要起到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中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案与教案的不同
教师备课要写教案,这是上课的前提,但是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于施教的方案。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步骤、作业布置等环节,教师自己是清楚的,学生却不知道,他们只能跟着教师走,缺少应有的主动
权,这样就难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案,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过程的设计方案。

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思路的体现,而学案则体现着对学生的学习思路的指导。

学案本身的形成包括教师完成的部分(导的部分)以及学生完成的部分(探的部分)。

导学是指在教师及学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学案之于学生如同剧本之于演员,学案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剧本,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参与学案的编制,对学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在运用学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主动适应和主动改变。

三、学案的一般模式
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探索过程的学法指导、学能尝试测试、自我矫正反馈等环节,由师生共同完善。

“学案”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师生互动的设计、梯度训练题、推荐作业七部分。

下面分别介绍这几个部分。

1、学习目标
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白学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学,教师围绕目标教。

2、学习重点及学习难点
3、知识网络
4、学法指导
学习能力的提高依靠正确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加强学法指导,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思维,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学案要把学法指导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重视。

另外在文字学案中的问题前加上如:“想一想”、“议一议”、“请回忆”、“请比较”之类的提示评阅语言,也能起到指导的作用。

5、问题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角度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由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

6、归纳总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作好本节课的知识总结,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网络,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7、达标检测
让学生限时完成达标练习,调动学生眼、脑、口、手的作用,重点考查学生在建立、理解规律以及规律的形成上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在这里要避免过多过难的技能训练。

当然,不同的课型也会有不同的组成部分,新授课和复习课就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并且其各部分所占比重也会不同。

四、学案的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案与教案不同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利用教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教案是教师施教的材料依据,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为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设计的施教程序。

而学案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共同编制的、学生使用的、把教材中的内容以及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由浅入深地设计出一系列有“阶梯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学案中还可以设计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但不可过分牵制学生的思路,一定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通过引导,利用自己的内化过程来纠正思维的偏差。

2、编写学案需要换位思考
教师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编写学案时还要注意运用换位思考,把自己假想为学生,在他们己有的知识范围内,如何接受新知识,如何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去理解,教师设身处地的去想一想,针对上述问题编写的学案,对于学生才最具有实用性;同时,要防止学生的思维进入死胡同,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一个“导”字,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诱导他们
去发现知识,探求知识。

与此相适应,学案的编写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在学案使用过程中,教师不断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进一步对学案中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进行修改。

同时,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至修改学案。

3、防止把学案变成题案
学案不同于习题讲义,不能变成习题的罗列,要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要多给学生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

4、在目标的设置上,应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有一些学案只重视知识目标,强调应该掌握什么,了解什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知识目标是能力目标的基础,能力目标是知识目标的发展,情感目标应渗透二者之中。

5、学案的编写要注重归纳总结
学案的编写从学习目标、复习旧知到自学指导、疑难解释,再到反馈练习、知识迁移等都要体现“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启思导练,当堂达标”的教学方针,而且要注重归纳总结,思路点拨,设计的学案不要只是知识点的罗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