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生态建设的初步探索

合集下载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思想探析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思想探析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思想探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我国生态建设工作的方针原则、战略措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建设思想。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生态建设思想既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思想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一步的发展。

对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实践与理论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寻求可供借鉴的因素,达到以史为鉴,较好地驾驭客观规律。

标签: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思想生态建设是指人类根据客观自然规律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保护、恢复和重建。

生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认识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生态建设思想。

探析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思想,为今天生态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寻求可供借鉴的因素,达到以史为鉴,较好地驾驭客观规律。

一、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发展农业、治理洪涝灾害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为新中国生态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业的命脉,关系国计民生。

从1929年春开辟赣南根据地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也多次强调水利的重要性,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1〕。

“兴办水利务使增产成为可能,要做好兴修水利的计划〔2〕”。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多次过问水利工作,1949年12月,在全国农业、钢铁、航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水利与农业生产并重,水利要配合农业”〔3〕。

1955年,毛泽东发出了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工作的指示,在毛泽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思想和农业“八字宪法”的指导下,全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中国化及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中国化及创新发展


马克 思主义 生态理 论 中国化 的发展 脉络
在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发展 历 程 中 ,中共历 代
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 指 导着 我 国的社会 主 义生态 文 明建 设 。 ( 一) 党 的第 一代 中央领 导 集体 生 态思 想 的 觉醒
与尝试
作者简 介 : 张
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琦( 1 9 8 9 一) , 女, 新 疆五 家渠人 , 重庆师 范 大学政 治学 院硕 士研 究生。研 究 方向 : 马 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 中国行政 管理 论与 实践 。


琦 :马 克思 主 义生 态理论 的 中国化及创 新 发展
把这个优越性表现出来 ,那 么我们算什 么社会主义 国家 ?” i 生 他 的直接 领 导下 , 我 国举行 了第 一 次全 国 环境保护会议 , 这是我国环境工作 的一大突破 。 ( 二) 党的 第 二代 中央领 导 集体 对 生态 思 想 的探 索与 深化 在我 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以邓小平为核 心 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第一代 中央领导集 体关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 , 并进一步发展 , 使 马 克思 主 义生 态理论 不 断 丰富 。 1 、将 环 保 工 作 纳入 我 国现 代 化 建 设 的基 本 国
策 。在 改革 开放 初期 , 一些 领导 人 就看 到 了环境 和 自
领导集体在江泽 民的带领下 ,在邓小平可持续发展 理念的基础上 , 首次 明确提出 : “ 在现代化建设 中, 必 须把 实 现 可 持续 发 展作 为 一个 重 大 战略 。 ” ⑩ 这一 理 念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
2 、 正 确 处理 开 荒和 水 患的 关 系, 重视 水 利 建设 。 党 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注重开荒和水患 的关 系, 在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 时 , 毛泽东就要求“ 必 须 注 意不要 因开 荒引 起水 患 ,不 要 因争 地 引 起 人 民

中国历任国家领导人关于生态的论述

中国历任国家领导人关于生态的论述

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家关于生态的论述:历史的反思与未来的展望自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态度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梳理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家关于生态的论述,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期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近代生态环境的挑战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威胁到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对生态的认识和态度1. 生态环境保护的提出近代以来,国家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逐渐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要“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更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3.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国家生态论述的影响1. 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论述,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 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也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如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

3. 为国际环保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对全球的贡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对全球的贡献

8 关注┃生态文明┃中国林业产业┃2019中国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不懈探索,不仅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上实现了重大创新,而且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对全球的贡献文/贾治邦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直以历史和世界眼光审视林业工作,逐步把发展林业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告诫2019┃中国林业产业┃生态文明┃关注 9全党:“林业将变成根本问题之一”,提出“实行大地园林化”、“三分之一的土地种树,美化全中国”,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倡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10 关注┃生态文明┃中国林业产业┃2019树运动的决议》,由此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场规模宏大、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1991年,江泽民同志作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重要指示,1997 年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

2007年,在第15次APEC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2009年向世界作出了实现林业双增的庄严承诺。

他明确要求,“林业要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为科学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他特别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法定植树义务,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因地制宜,科学种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直到21世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才得以丰富与完善。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的系统化理论表达,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具体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党的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由此得到快速复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确保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开启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探索之路,并取得了诸多成效。

第一,提升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凸显,我国开始重新认识二者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并将之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每年的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1年,党中央在《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

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2]1983年12月31日,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同步”和“三统一”的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并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为主的政策体系[3]。

第二,在措施上,党中央提出以科技与法制等手段来进行环境保护。

浅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浅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浅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特点、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深刻的总结得出的结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想渊源。

(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将其毕生精力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做过精辟的论述,崭露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想。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优先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任何经济社会形态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以自然界为基础,自然界和劳动共同创造了财富。

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自然界是“劳动本身的要素”[①],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一起,共同构成了形成财富的两个最原始的要素。

马克思指出:“正象生产的第一天一样,形成产品的原始要素,从而也就是形成资本物质成分的要素,即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

”[②]恩格斯也认为,劳动与自然界在一起才能使劳动成为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成财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类对自然界的片面理解,对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还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并不是与人对立和分离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

他曾明确地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③]“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④]恩格斯也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⑥]。

可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类以及人类意识都是自然和环境的产物,人不可能在脱离自然以后仍然还能生存和发展。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一条伟大的道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尝试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要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主、对外开放正文: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以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

一、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把走苏联的道路看成是探索新中国发展道路的目标,当时一个重要的口号就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总体上采纳了具有如下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第一,在所有制方面,消灭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建立了单一的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分配中强调公平,而不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第三,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第四,在工业化道路方面,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作者: 侯德邻
作者机构: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出版物刊名: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主题词: 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历程
摘要:当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在我国建立之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适时地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宝贵的成果,也经历了严重的曲折。

尽管未能找到这条道路,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无疑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7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7,2010
第26卷JOUR NAL O F EDUCAT I ONAL INST ITUTE OF J IL IN PROV INC E
Vo l 26(总247期)
T ota l N o 247
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李卫东(6),男,江西上高人。

硕士,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生态建设的初步探索
李卫东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生态建设的探索,具有初步的生态建设思想,强调统筹兼顾,全面治理,综合利用来搞好生态建设,在开展模式上,多以群众运动形式开展生态建设。

虽存有历史的局限,其经验仍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建设;探索;特点;经验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580(2010)07
0024
02
一、探索的基本特点1.具有初步的生态建设思想
第一代领导集体虽未能明确提出生态建设!概念,并就其进行系统的战略构思。

但他们在有关水利、林业、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的论述中,却明确显示了第一代领导集体具有了初步的生态建设思想。

建国以来,毛泽东等领导人关于水利、林业等的论述与实践,不仅仅出于发展水利,改善人民生活的考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们认识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如毛泽东主张有计划地营造水土保护林、防风林、防沙林和海防林!。

强调要千方百计避免水土流失,避免破坏树木和破坏必要的草原!。

朱德则设想全国16亿亩沙漠和戈壁能够普遍绿化的话,我国西北和内蒙等地区的气候,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那时,这些地区将会变成真正的塞外江南#。

刘少奇对植树造林意义的阐述更具生态建设的内涵。

他说:造林栽树是个大工程,是改善自然环境的根本工程,是无可比拟的生物工程。

!
周恩来则对因经济发展而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深感忧虑。

1961年4月,周恩来在西双版纳看到毁林现象严重,他为此十分疼惜地说:世界上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许多地区,历史上原始森林都很茂密,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而变成了沙漠。

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如不注意保护森林和水土保持,后果也会很严重,到那个时
候,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
建国以来几次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治理黄河、淮河的运动,都是在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倡议下展开的。

这说明,在生态建设方面,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具有广泛共识的。

2.以群众运动形式开展生态建设
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中,十分注意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新修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其许多成果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数据显示:1957年冬至1958年春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运动中,全国投入水利建设的劳动力1957年10月份达两三千万人,12月份八千万人,到1958年1月投入劳力达一亿人。

在林业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发动群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运动。

毛泽东深知植树造林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植树造林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业。

在绿化祖国,植树造林!运动中,自1955年底共青团中央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以来,全国80%的民众都参加了此次植树造林运动,三年总造林面积达1600多万公顷。

由于绿化祖国!植树造林运动的开展,我国的平原绿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3.统筹兼顾,全面治理,综合利用,搞好生态建设
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生态问题因而也涉及到诸多方面,因此,生态建设不能单打一,而要着眼
:2010009:194
:24
全局,统筹兼顾,全面治理,综合利用。

在水利建设方面,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治水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干流治理与全流域治理相结合,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从而取得既治理了水患,又兴建了大量水利设施,还促进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的多重功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生态建设的效益。

在林业建设上,实行采育结合,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

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主张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周恩来从物质循环利用的角度,认为世界上不应该有什么废物,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二、探索的经验
1.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如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水利建设中三峡工程就是明显的例子,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三峡工程的讨论几乎没有停止过,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也亲自到三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最终却没有仓促上马。

经过调查研究,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三峡工程的造价、功能、效益、质量等都有比较清晰地认识,在决策上更加审慎,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环境治理中,周恩来提倡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

据曲格平回忆,当时在北京有一家石油化工厂进行污水处理,说这个污水处理的情况非常好,能够养鱼。

所以总理曾经陪着一些外宾去看过这个污水处理厂,确实看到鱼在那里游荡,得到外宾的称赞。

后来总理得知这个厂弄虚作假,所谓处理后的污水能养鱼,完全是靠自来水,用自来水做的。

总理就严厉批评了这件事情,并指示外交部,说要向那些外宾去做检讨,说我们根本就没有过关,是欺骗了你们。

2.为了群众,发动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这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

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看来,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环境保护,其目的都在于建设美好生态,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如在植树造林方面,毛泽东、朱德等人特别强调多种植经济林,这样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开辟致富之路,是既好看又实惠。

在环境保护方面,着眼于保护人民健康,维护子孙后代利益。

1974年,周恩来在听取我国第一座核电站设计时,他反复叮嘱,一定要以不污染国土,不危害人民为原则。

他还说:我们搞建设,一定要想到子孙后代,不要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情。

第一代领导集体还总结出环境治理3字方针,即环境保护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

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实践中,强调充分利用资源,树立节约意识的观点比比皆是。

如毛泽东要求基本建设一定要力求节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不计成本的错误做法。

对于兴修的水利工程,一定要讲究效益,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

要坚决反对那种不顾人民死活的盲目蛮干或没有效益或效益很差的工程突击上马。

三、探索的局限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时期的生态建设也不例外。

但是,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在左!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生态建设过程中过多的强调数量,而忽视了对质量的追求。

大跃进!时期,一些水利施设在缺少技术和必要的准备条件下盲目开工,建成后就出现质量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

规定包括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要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污染;保护江河、湖泊、海洋的水质;保护森林,保护草原;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等10方面的内容。

当时生态建设更多的是以政策、规定、意见等形式出现,并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所以,这一时期的生态建设因各种客观和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波动和曲折。

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对刚刚起步的生态建设工作产生巨大冲击,使人口控制、林业建设和保护等生态建设时断时续,许多关于生态建设的正确理论也往往被视为谬论。

[参考文献]
[1]贺吉元.三面红旗的提出与实施[J].钟山风雨,2008(2).
[2]杨朝飞.环境保护与环境文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曲格平.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周恩来[J].党的文献,2000(2)
[4]呼志慧,李安兰.毛泽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思想探析[J].开发研究,(6)
[5]徐新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
2
1994.
..:
200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