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公开课)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结构、旋律、歌词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作品,包含了多个乐章,以我国民间音乐为基础,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
2. 作品分析:分析《组歌(节选)》的结构、旋律、歌词等特点,探讨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音乐实践:学唱《组歌(节选)》中的部分曲目,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学唱曲目。
2.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作品分析:逐个乐章分析《组歌(节选)》的结构、旋律、歌词等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学唱曲目:选取《组歌(节选)》中的部分曲目,指导学生学唱,注意音准、节奏、表情等。
4. 音乐实践:分组进行音乐实践,让学生自主编排、表演《组歌(节选)》中的曲目。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组歌(节选)》的认识和感受,总结课堂教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结构、旋律、歌词等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学唱曲目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4. 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2. 音响设备:CD机、音响、话筒3. 教学课件:含《组歌(节选)》图片、音频、视频等4.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文章、评论、作曲家介绍等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分析作品特点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3. 实践法:分组演唱、编排、表演4.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八、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简要复习《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组歌》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歌曲,适合作为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美的感受,在诗歌的演唱中培养学生的声乐素质、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以下是一份《组歌》语文教案的参考:教学目标:1. 通过学唱《组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音感和音准。
2. 增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唱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音响设备和音乐资源。
2. 《组歌》歌曲的歌词和音乐文件。
3. 打印学生歌词,分发给学生。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组歌》的封面和歌手信息,简要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和作词作曲的人物。
引起学生对该歌曲的兴趣。
2. 学唱(15分钟):通过播放音乐和逐句教唱的方式,带领学生逐步学唱《组歌》。
首先播放整首歌曲,让学生用听觉感受整个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然后以句子为单位,逐句教唱,学生跟读后反复练习,直到掌握整首歌曲。
3. 理解(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组歌》的歌词,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歌曲的主题是什么?这首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4. 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部分来演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部分进行表演。
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动作、舞台布置等,增加表演的趣味性。
在表演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排练和指导,确保每个小组的表演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5. 总结(5分钟):邀请学生评论各个小组表演的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合唱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意义。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本次合唱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歌曲歌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唱歌曲,进行分组练习和表演,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唱技巧和音乐素养。
《组歌节选》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组歌节选》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及作者毛泽东。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三、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北国风光”、“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等。
b.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a.让学生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夸张等。
b.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a.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设景、抒情、议论等。
b.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表达技巧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主题。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读《组歌节选》,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组歌节选》中的哪种表达技巧最吸引你?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的情感a.让学生找出诗中表达的情感,如豪情、壮志、忧国忧民等。
b.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现出来的。
2.分析诗歌的主题a.让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如爱国、奋斗、信念等。
b.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主题是如何通过诗歌的情感、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体现出来的。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全班同学共同点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组歌节选》的鉴赏文章。
《组歌(节选)》的公开课教案

《组歌(节选)》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分析《组歌(节选)》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学会欣赏《组歌(节选)》中的优秀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组歌(节选)》中所表现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组歌(节选)》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精讲《组歌(节选)》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文学特点。
2.3 优秀作品欣赏选取《组歌(节选)》中的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组歌(节选)》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收集与《组歌(节选)》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素材。
3.2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组歌(节选)》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3 课堂讲解与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点评并总结,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4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模仿《组歌(节选)》的风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读后感的深度和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及相关辅助教材。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组歌(节选)》产生兴趣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特点1.2 教学内容播放《组歌(节选)》的音乐片段介绍《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1.3 教学过程播放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教师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特点学生提问和回答相关问题1.4 教学板书《组歌(节选)》背景介绍《组歌(节选)》艺术特点概述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组歌(节选)》的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2.2 教学内容分析《组歌(节选)》的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学生分享对作品情感和意境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2.4 教学板书《组歌(节选)》结构分析作品主题概括第三章:演唱技巧指导3.1 教学目标学习《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现力3.2 教学内容教授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音准和节奏3.3 教学过程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技巧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演唱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3.4 教学板书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方法音准和节奏的指导第四章:分组练习分组进行《组歌(节选)》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4.2 教学内容分组进行《组歌(节选)》的练习引导学生互相配合和协调4.3 教学过程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进行点评4.4 教学板书分组练习安排团队合作和协调要点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5.3 教学过程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提问和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布置作业5.4 教学板书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作业布置第六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6.1 教学目标了解《组歌(节选)》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兴趣和理解6.2 教学内容介绍《组歌(节选)》的调性、节奏和和声等音乐理论要素分析作品中的音乐理论特点6.3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组歌(节选)》的音乐理论要素学生跟随教师分析作品中的音乐理论特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练习和应用6.4 教学板书《组歌(节选)》调性分析节奏和和声特点概述第七章:创意表达与即兴演唱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组歌(节选)》的创意表达和即兴演唱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7.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和即兴演唱的练习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力7.3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和即兴演唱的练习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和即兴演唱能力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7.4 教学板书创意表达与即兴演唱指导学生展示评价第八章:排练与角色分配8.1 教学目标进行《组歌(节选)》的排练合理分配角色和职责8.2 教学内容排练《组歌(节选)》的各个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和职责安排8.3 教学过程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和排练教师进行指导并进行点评8.4 教学板书排练安排与进度角色分配与职责概述第九章:课堂展示与评价9.1 教学目标展示学生对《组歌(节选)》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9.2 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9.3 教学过程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9.4 教学板书学生展示评价改进与提升建议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反思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10.2 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10.3 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10.4 教学板书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学生反思与评价重点解析《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的编写涉及了课程导入、作品分析、演唱技巧指导、分组练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创意表达与即兴演唱、排练与角色分配、课堂展示与评价以及课程总结与反思等多个方面。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章节一: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组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章节二:作品分析1. 教师讲解组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分析每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旋律走向。
章节三:声乐技巧训练1. 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音准、节奏和发声练习。
3.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章节四:合唱排练1. 教师分配合唱中的各个声部。
2. 指导学生进行声部协调和音色融合。
3. 排练整首组歌,注意合唱的整齐和和谐。
章节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强调学生在课后要加强练习,巩固所学技巧。
3.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练习曲和合唱曲目。
章节六:音乐理论基础1. 介绍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
2. 结合《组歌(节选)》中的实例,讲解相关的音乐理论。
3. 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来更深入理解作品。
章节七:作品欣赏与讨论1. 播放《组歌(节选)》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
章节八:创意表达与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从组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表达。
2. 可以是写作、绘画、舞蹈等形式的创意活动。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章节九:声乐排练与表演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声乐排练。
2. 注意学生的发声方法、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最终进行完整的表演,可以是课堂上的小型表演,也可以是录音录像形式的展示。
章节十:课程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组歌(节选)》,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组歌(节选)》是教材中的一篇重要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爱情、自然的独特见解。
2.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把握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作者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诗歌韵味,体会作者情感。
3.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
4.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课后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教材,提供学习内容。
5.2 参考资料相关作者传记、作品鉴赏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背景资料、诗歌解读等,丰富教学内容。
5.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组歌(节选)》的公开课教案

《组歌(节选)》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组歌(节选)》的文学背景及作者简介。
2. 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3. 解读《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
4. 讨论《组歌(节选)》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文学背景、艺术特色、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深入理解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爱国情怀的理解。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3. 分析:深入分析《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爱国情怀的理解。
5. 实践:分组进行小组表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表演和学生讨论,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3. 课后感悟:通过作业提交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组歌(节选)》的理解深度和思考广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组歌(节选)》原文及相关评论、分析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背景图片、播放音乐等辅助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伸阅读
《组歌》中其他三首:
《美之歌》、《幸福之歌》、《花 之歌》,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 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
《 散文诗 》/gbqikan/mag.asp?issn=1004-7573 《纪伯伦散文诗》/wgwx/essays/jbl/index.htm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old/ebook/premotion/tai/index.html
而 造成的与故土的 别离,不仅没有淡 化他对祖国的思念, 冷却他炽热的赤子 深情。相反,他爱 之更深,思之也更 切,常常在自己的 诗作里,对祖国寄 寓深厚的恋情。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这首散文诗中的“浪” 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的浪?
听读《浪之歌》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 趣,选择其中一段或几段认真品 读,自选角度(如人称、修辞、谴 词用语等),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 文语言特点的话。
语言特点: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 人的灵性, 想象新奇。 3、成语、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4、押韵,朗朗上口。
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 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 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
思考: “浪”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他们分别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 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 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品读
作者借浪的形象,表 现了怎样的感情?从文中 找出相关的语句。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 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欣赏阅读
纪伯伦
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 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 《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 《泪与笑》。 《 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 文诗,这里得不背 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 美国求生。后来励志报 国的诗人,又被“莫须 有”地遭到放逐。在自 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 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 旅居异国,身老他乡。 然而,这种贫穷和统治 阶级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