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热中的冷思考_孔令翠

合集下载

从郭沫若的译品看人品

从郭沫若的译品看人品

作者: 王慧[1] 孔令翠[2]
作者机构: [1]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 [2]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101
出版物刊名: 郭沫若学刊
页码: 49-5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郭沫若 翻译 伦理 人品 译品
摘要:郭沫若的人格在其逝世后备受争议,毁誉参半。

译如其人,郭沫若长期从事翻译活动,他的人格注定要反映在他的翻译活动中。

本文试图从其翻译伦理这个侧面拨乱反正,还原其人格本质,还郭沫若和历史以公道。

他始译于五四大潮,终译于文革动乱高潮。

不管是当初卑微草根之时还是最后高居要职之际,他始终忧国忧民。

他为译选题格调高尚,绝无低级趣味之译;译作以信为本,从不粗制滥造;治译严谨,敢于批评,闻过则喜。

他为人决不沽名钓誉,努力成全他人,常怀感恩之心;多次从贫穷中奋起,与逆境抗争,永不言弃。

他在翻译中表现出的崇高伦理是其高尚人格的部分写照。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
侯琳琳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英汉语词汇空缺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同语言之间产生的不对应性.对空缺词汇的翻译,便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加工与融合.通过大量举例说明处理词汇空缺的方法途径,对词汇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做出总结概括,是基于大量语料的定量研究.
【总页数】2页(P390-391)
【作者】侯琳琳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
【相关文献】
1.从文化差异角度浅析英汉习语的翻译
2.浅析英汉互译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方法
3.从电影片名翻译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超越
4.从文化差异角度浅析英汉习语的翻译
5.从创作背景及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浅析英汉歌词翻译——以歌手Adam Lambert的歌曲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危机与出路——以精品课程建设促学术性、师范性与人文性之融通谋出路的思考

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危机与出路——以精品课程建设促学术性、师范性与人文性之融通谋出路的思考

作者: 孔令翠;罗明礼;王慧
作者机构: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出版物刊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5-1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1期
主题词: 师范院校;精品课程;学术性;师范性;人文性
摘要:地方师范院校、尤其是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要求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从外部看,面临着政府与考生的边缘化、非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空间的蚕食与挤压以及传统就业领域需求的萎缩;从内部看,发展方向摇摆不定,师范特色不鲜明,学术性不显著,人文教育缺失,教师道德水平下降。

通过质量工程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术性、师范性与人文性的融通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失为地方师范院校变危机为转机的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直译与意译--中国近现代代表人物观点之概述

直译与意译--中国近现代代表人物观点之概述

直译与意译--中国近现代代表人物观点之概述宫琳菁【摘要】直译与意译孰优孰劣,是翻译界长久以来必争的一个话题。

本文就直译与意译方面对中国近现代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总结概述。

其实学者们观点各有千秋,直译与意译只是翻译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最终目的都是准确忠实地将原作呈现给读者。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2页(P192-193)【关键词】直译;意译;观点【作者】宫琳菁【作者单位】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德莱顿认为,翻译有三种方法,即直译、意译和拟作。

直译就是字对字、行对行将原作者的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意译又称活译,这种译法的作者会时刻让人见到作者的真面目,但并不拘泥原作字词句,只注重其意义,但不会更改原意;拟作是译者擅作主张,对原作字词、意义随意更改,有时索性一概背弃,完全脱离原作的格律和结构。

德莱顿作为翻译文体分类法的始祖,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认为直译不可行,拟作这种‘随意删除、随意增补’的做法,只适合才华横溢的译者。

他主张折中的译法,对一直以来纠缠不休的直译意译之争,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决办法。

而奈达的对等原则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直译与意译之争,强调翻译的过程和结果,为译者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本文围绕直译与意译对中国近现代的几个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概述。

郑振铎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最早的译论是1920年3月为耿济之等人翻译的《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写的序。

在这篇序言中,他赞扬了耿氏等人从原文直接翻译的工作,指出这要比转译更明确。

在1920年7月,他又写了《我对于编译丛书底几个意见》,就直译、意译问题发表了看法:“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

然若字字比而译之,于中文为不可好解,则亦不好。

而过于意译,随意解释原文,则略有误会,大错随之,更为不对。

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对当下“语用”热的冷思考

对当下“语用”热的冷思考
教 师忽 视学 生 的认 知起 点 与 象 。在 教 学课 文第 一 段 , 教 师安 排 了一个 想 象 写话 的
文本的文体特点 , 过低拟定教学 目标 , 进行虚浮的语言 环 节 , 让 学 生 想象 人 间 没有 火 的悲 惨 生 活 。 因为学 生
文 字 运 用 。 例 如 一位 老 师 执教 三年 级 《 花钟》 第 一课 之前 的阅 读没 有 充分 展 开 , 也 没有 体 验 的铺 垫 与情 感 时 。在 字词认 读理 解 、 文章 内容梳 理之 后 , 重点教 学课 文第 …咱 然段 。老师先 引导 学生抓 住 文本语 言 进行 朗 的积 蓄 , 所 以写话 就显得艰 深 、 粗浅 。
生1 : “ 我仿佛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 生活 , 人们
读品析 , 发现整齐 中又有变化的句式 , 然后品读作者用 天天都在抹黑 , 老人们的假牙掉在地上 , 却把订书机戴
词 的 丰富 有趣 , 最后 播 放 花 儿开 放 的视 频 指 导学 生模 在牙齿上 , 孩子们一不留神就摔了, 哭爹喊娘。正在吃


言语 运 用现 状 审视
金钱腐蚀 的丑陋嘴脸 。教学时 , 可以先让学生 自学感 悟, 交流 , 朗读后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想象托德此时 的其他神情 、 肢体动作 , 然后追问思考作者为什么不一

1 . 泛运 用 , 缺乏 针对 性
很多老师误以为所有的文本都要进行读写结合训 描写出来。最后 明晰作家独特的笔法 , 整合视频( 节 练, 而缺乏针对性的粗浅运用 , 泛泛表达 , 并不能真正 选 电影其 他 片段 ) , 引 导学 生尝 试抓 住人 物一 个 细节进 提升学生 的言语素养 。

相对《 尊严》 这类人文 内涵 大于语言价值 的文本 ,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文本 。但一些老

《MTI学生口译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范文

《MTI学生口译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范文

《MTI学生口译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口译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因素,对于MTI(翻译硕士)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MTI学生口译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为改善口译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口译是一项高压力、高难度的职业,要求译员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并传达信息。

在口译学习中,学生常常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如学业压力、职业竞争压力等,这些压力往往导致口译焦虑的产生。

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能力的自我评价。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探究MTI学生口译焦虑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提供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某高校MTI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问卷内容包括口译焦虑程度、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口译焦虑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

四、研究结果1. 口译焦虑程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MTI学生的口译焦虑程度与学习效果呈负相关关系。

即口译焦虑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差。

这表明口译焦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还发现,MTI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关系。

即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

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3. 口译焦虑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MTI学生的口译焦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具体而言,高口译焦虑的学生往往自我效能感较低,而低口译焦虑的学生则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五、讨论与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针对口译焦虑问题,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和压力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职业观念,降低口译焦虑的程度。

文学外译热的冷思考

文学外译热的冷思考

文学外译热的冷思考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指出:文学和文学翻译都是通向一个和谐世界的重要桥梁,因为这两者的创造与合作能使不同的人们心灵相通,共享精神的盛宴。

中国文学在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都是步履维艰。

而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自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我国掀起了一股文学外译热潮,“走出去”的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国家层面的翻译研究中心和文学对外传播工程拉开帷幕;大陆及港澳地区各大出版社策划的一系列外译著作陆续登陆海外市场;学界就文学外译展开的专题研究和学术会议也如火如荼。

然而,在肯定文学外译事业已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尚需对外译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冷静而深入的反思与总结,给这股热潮“降温”。

认为,当前的文学外译至少存在以下几项弊病:首先,缺乏自我反省与正确定位。

文学外译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文学有“自知之明”,即明晓中国文学的基本特色及其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的地位,夜郎自大与妄自菲薄均不可取。

而当前这两种倾向却颇为突出,前者表现为强势硬性、不顾及传播效果的文学输出,典型的例子是用“中国英语”(Sino-English)进行文学外译。

这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汉语文学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远不及英语文学,用“中国英语”翻译的文学作品恐难有广阔市场。

后殖民主义理论不遗余力地批判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强调东方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而如果我们就此洋洋自得,并摆出居高临下的文化姿态,则于外译毫无益处。

另一方面,妄自菲薄的倾向折射出强烈的文学自卑与文化焦虑情绪,其典型例子便是热衷于对外传播反映中国落后闭塞面貌之作品,以刻意迎合部分西方读者的“特殊”口味。

这无疑使外译文学蒙上尘垢,甚至蜕变为“黑色文学”,进而导致中国文学被整体误读,中国则被解构为“敌托邦”(Dystopia,即糟糕的社会)。

笔者认为,文学外译需做到知己知彼、自信谦逊。

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肯定中国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我们应直面并反省部分中国外译文学作品未能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虚心学习国际上非通用语言文学译作的成功经验。

从引导词选取角度分析名词性从句高考命题特色

从引导词选取角度分析名词性从句高考命题特色

从引导词选取角度分析名词性从句高考命题特色
孔令波
【期刊名称】《英语通:高二版》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一个句子在连词的引导下,在句子中充当名词的作用,叫作名词性从句。

根据句法功能,名词性从句可以分为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和宾语从句.,作为历年高考重点语法项目之一,其命题焦点主要集中在引导词的选择上。

下面让我们——
【总页数】3页(P29-30,26)
【作者】孔令波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河口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41
【相关文献】
1.名词性从句中引导词的用法与区别 [J], 谭晓燕;
2.名词性从句中引导词的用法与区别 [J],
3.疑问词+ever及no matter+疑问词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反名词性从句的用法[J], 杜洪泉
4.名词性从句中引导词的用法与区别 [J], 无
5.从共性到特殊——从句子结构完整性和语境角度谈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引导词的确定 [J], 程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TI热中的冷思考*孔令翠1王慧2提要: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随着我国专业学位政策的调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发展热潮。

然而,这股热潮难掩师资不足及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实践基地和生源等的不尽如人意。

因此,迫切需要在MTI教育的起步阶段和关键时期对影响、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与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MTI;翻译;问题;思考;出路Abstract:Along with China's policy adjustments concerning professional degrees,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has been given enormous scope for development,which results in a big boom in MTI education.However,behind the boom are the harsh realities:qualified teachers are far from enough,and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ditions,teaching management,practice bases and quality of applicants are far from satisfactory.Therefore,in the initial and crucial stage of MTI education,it is of full necessity to become keenly aware and think deeply about its major issues,and it is also of great urgency to explor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ways to address them.Key words:MTI;translation;issue;reflection;solution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112(2011)03-0009-08一、引言专业学位是与学术性学位相对的一种学位类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特点。

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将研究生学位区分为研究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并且主要通过一级学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这些国家的很多行业都把专业学位看成是行业准入的重要依据。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到2009年已设置了包括翻译硕士专业(以下简称MTI)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

我国的MTI教育起步较晚,2008年才开始招生,其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形势所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已经有30余年历史。

由于将“理论”置于“实践”之前,貌似重视学术性,其实学生学的大多是舶来品,做外国翻译理论的搬运工(张经浩2006:61),所学东西几乎派不上用场。

虽然也有“实践”二字,但几乎所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对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作具体要求,沦为纸上谈兵。

数十年之后,这一模式既没有培养出在国际上叫得响的翻译理论大师,也没有培养出翻译实践的巨匠,致使当今要在翻译界寻找能够完成高难度口笔译任务的人才犹如大海捞针。

因此,改变现有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新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MTI的设想开始浮出水面。

仲伟合(2006:32-35)于2005年初提出设立MTI的建议并得到了许钧、谢天振、穆雷等大力支持。

按照仲伟合(2007:9)的设想,*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课题“网络与中国翻译思想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编号2009SKZ0916)的部分成果。

·9·MTI应以良好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依托,以优秀的师资队伍为保障,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施、教学计划为前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专业化口笔译人才。

在他们的力推下,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MTI方案》)。

迄今为止共有3批158所高校获得了英、日、俄、德、法、朝鲜等多个语种的MTI培养资格。

二、MTI之热MTI设置之初,国家的政策是相当慎重和稳健的,第一、二批培养单位加起来不过40所,而第三批则猛增至118所。

国家出台的新申办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不再与是否具有学术性硕士学位教育资格挂钩的政策将使一大批没有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加入MTI教育队伍。

一股空前的MTI教育热浪迅速席卷全国,来势之凶猛,规模之宏大,速度之迅疾,前所未有,闻所未闻。

MTI之热突出表现在众多的培养单位和巨大的招生数量上。

随着审批权的下放和设置条件的进一步放宽,全国开展MTI教育的单位已达158家,现在还很难预计将来会发展到多少家。

以每家每年平均招生30人计算,全国每年招生将达到约5000人的庞大规模。

况且,随着专业硕士招生结构的进一步调整,MTI每年的招生人数还将继续增加。

新生的MTI有一定的“热”是好事,说明大家积极性很高,有利于MTI迅速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大家深化认识、了解和参与。

然而,凡事总有个度,不能走极端,否则物极必反。

本文不想与MTI唱反调,更不是反对MTI,而是姑且发出盛世危言,使我们能够在高“热”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争取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事实上,面对新生的MTI,相当多的人表现出了大干快上的狂热,而很少有人就“MTI 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这一问题进行冷静思考并寻求答案。

本文拟就MTI这个大热门作冷思考,以期更多的业内人士关注、讨论与探索如何为新生MTI的健康成长培育理性土壤。

三、MTI之冷“冷”总是和“热”相比较而存在。

这里的“冷”指MTI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指出这些问题和困难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大家吓倒,而是希望告诫头脑发热者不要被表面现象冲昏头脑。

当前及未来几年的MTI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突出表现为以下诸方面。

1.目标不够切合实际。

《MTI方案》称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过硬、职业道德良好、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翻译技能熟练和知识面宽广并且能满足不同专业领域需求的人才。

平心而论,各方面条件都较好且有三十多年“翻译理论与实践”学术型硕士教育经验的学校都未必能培养出完全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才,其他新加入的学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更难实现上述目标。

生源质量的欠缺、学制的缩短等则可能是长期制约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2.学科基础先天不足。

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开展申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07〕19号,以下简称“19号文件”)对设置MTI的学科条件曾提出过很高要求:“具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或者具有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已开设翻译(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方向,有两届以上的硕士毕业生。

”随后条件放宽到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二级学科硕士点且有较好的翻译教学基础的··01单位也可申报。

虽然要求也还不算太低,但实际操作时又很可能因中国复杂的国情而走样,使本已放宽的学科设置要求有进一步降低的危险。

而最新的MTI设置据说不再与是否拥有学术型硕士点挂钩,学科底线即将再次被突破。

3.招收优质生源相当困难。

社会对MTI还较为陌生,认可度并不高,影响了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的报考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育部对研究生招生政策进行了调整,允许报考学术型硕士且达到国家分数线的考生改读专业硕士学位。

此举虽然有助于增加生源和吸收部分优质生源,但却反映出报考情况不理想、需要靠调剂与放宽政策才能完成招生任务的尴尬现实。

实际上,高分考生不大可能主动申请改读专业硕士,而改读专业硕士的几乎都是被学术型硕士淘汰下来的。

再者,MTI注重实践性的说法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粗制滥造的“高职”———或者改头换面的“高高职”,以致连北大的MTI都需要调剂才能招满。

重视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性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成功,但在我国却未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这也不能完全责怪考生,因为我们有“职高”、“职业中专”和“新高职”的前车之鉴,美好的蓝图怎么也敌不过无情的现实。

如果说北大招不到的只是一流的学生,而新加入的MTI培养学校恐怕连末流的学生都难以招到。

看看我们身边不少有硕士点的二本院校,有些专业虽然开出了提供公费学习的诱人条件,但招生仍然困难重重。

据了解,相当部分新加入的培养单位的报考人数均以个位计。

此外,国家的MTI教育政策还不够具体完善,影响了部分优秀学生的报告积极性。

4.就业僧多粥少。

尽管现有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过大,就业已经困难,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09)表示以后还将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最终达到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1:1的比例。

每年数以千计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毕业生需要就业。

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就业都相当困难的大背景下,MTI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未必像预想的那么美好。

5.实践基地匮乏。

《MTI方案》要求MTI学位点要能提供良好的口笔译实践基地,但相当多的高校由于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国际化程度不够,口笔译实践基地非常有限。

笔译实践的问题可能还好办一些,口译实践则要难得多。

试想在满大街都见不到几个外国人的地方,口译尤其是大型会议口译的机会有多少!如果将实习基地安排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发达地区,则车马劳顿,也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办学经费更加入不敷出,何况这还会挤压当地学生的实践空间。

6.实践型师资严重不足。

《MTI方案》对MTI教育提出了很高的师资要求: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均须配备2名以上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任课教师中具有口笔译实践经验的比例不低于70%;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过20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翻译实践部门的资深翻译工作者任兼职教师。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学”与“术”的分离特别严重,关于“理论”与“技巧”的争论由来已久,导致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和成果奖励等方面普遍存在重“学”而轻“术”的现象。

受其影响,教师重翻译理论研究而轻翻译实践,“人们对翻译几乎没有什么赞美之词,鼓励也微不足道”(转引自何刚强2007:25),致使实践型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担任口译课的教师,数量奇缺,质量也不高。

7.教学基础设施不尽如人意。

《MTI方案》要求开展MTI口译方向教育应具有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大量的语音学习和练习材料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还要求有计算··11机辅助口译教学软件及资源;开展笔译方向教育应具有现代化教学设备、较好的案例教学能力、多媒体教学环境、丰富的翻译工具书、翻译教材、翻译研究资料、各种翻译教学和翻译应用软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