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化学专题训练 无机物的综合知识选择题2(教师整理有答案)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化学(附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化学(附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试题卷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B .维生素D 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C .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D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 N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L0.1mol·1L −NH 4Cl 溶液中, 4NH +的数量为0.1A NB .2.4gMg 与H 2SO 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A NC .标准状况下,2.24LN 2和O 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A ND .0.1mol H 2和0.1mol I 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A N3.a 、b 、c 、d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 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 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 与a 同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d>c>b>aB .4种元素中b 的金属性最强C .c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D .d 单质的氧化性比a 单质的氧化性强 4.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A .AB .BC .CD .D5.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24224H SO H C O −混合溶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B .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C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3Al 3Al e +−+=D .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6.改变0.11mol L −⋅二元弱酸2H A 溶液的pH ,溶液中的2H A 、HA −、2A−的物质的量分数()X δ随pH 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22c X X c H A c HA c A δ−−=++]。

2017高考化学-全国II卷-解析版.docx

2017高考化学-全国II卷-解析版.docx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题(全国II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B .维生素D 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C .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D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解析】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是沿用下来的叫法,故A 正确;B.维生素D 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故B 正确;C.蛋白质含有C 、H 、O 、N 、S 等元素,故C 错误;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脱发等,故D 正确; 【答案】C8.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 N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 L 0.1 mol·1L -NH 4Cl 溶液中,4NH +的数量为0.1A N B .2.4 g Mg 与H 2SO 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A NC .标准状况下,2.24 L N 2和O 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A ND .0.1 mol H 2和0.1 mol I 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A N【解析】A.NH 4+能够发生水解,故NH 4+的数量小于0.1N A ,故A 错误;B. 2.4 g Mg 与H 2SO 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故B 错误;C.标准状况下,2.24LN 2和O 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 ,故混合气体的分子数为0.1N A ;D. H 2 + I 2 2HI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故其分子总数为0.2N A ,故D 正确; 【答案】D9.a 、b 、c 、d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 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 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 与a 同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d>c>b>a B .4种元素中b 的金属性最强 C .c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 .d 单质的氧化性比a 单质的氧化性强 【解析】a 、b 、c 、d 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a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 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故a 为O ,d 与a 同族,故d 为S ,c 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故c 为Al ,则b 为Na 或Mg ; A.原子半径b >c >d >a ,故A 错误;B.4种元素种b 的失电子能力最强,故其金属性最强,故B 正确;C.c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故C 错误;D.O 2的氧化性强于S ,故D 错误;【答案】B10【解析】A.乙烯和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结论正确,故A 正确;B.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但钠反应更剧烈,故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活性不同,故B 错误;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楚,利用的是强酸制弱酸,故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故C 错误;D.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含有HCl 能够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故D 错误; 【答案】A11.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24224H SO H C O -混合溶液。

2017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和答案解析-全国卷2

2017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化学部分]和答案解析-全国卷2

2017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2、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A. ILO.Imol g_-NH4CI 溶液中,NH4的数量为0.1 N AB. 2.4gMg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 N AC. 标准状况下,2.24L 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 N AD. OHmol H2和0.1mol I 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 N A9. 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A. 原子半径:d>c>b>aC. 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d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D. 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10. 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11 .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B .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X)H 2SO 4 H 2C 2O 4混合溶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随pH 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X)--------- C (H 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pH=1.2 时,C (H 2A) C (HA )B.lg[K2(H 2A)] 4.2C. Ph=2.7 时,C (HA ) C (H 2A) C (A 2 )D. pH=4.2 时,C (HA ) C (A 2 ) C (H ) 13.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实验现象结论A.向2 mL 0.1 mol L 1的FeCI 3溶液中力口 足量铁粉,震荡,加 1滴KSCN 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 KSCN 溶液颜色不变 还原性:Fe>Fe 2B.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 满CO 2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 颗粒产生CO 2具有氧化性C.加热盛有少量 NH 4HCO 3固体的试管, 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蓝NH 4HCO 3显碱性D. 向2支盛有2 mL 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 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I 和NaI 溶液一只试管中产生黄 色沉淀,另一支中 无明显现象K sp (AgI) K sp (AgCl)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全国二卷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全国二卷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2.(6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L0.1mol•L﹣1NH4CL溶液中,NH4+的数量为0.1N AB.2.4gMg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 AC.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 AD.0.1mol H2和0.1mol 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 A 3.(6分)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d>c>b>aB.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D.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4.(6分)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实验结论A.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氧化碳B.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生成的一氯甲烷具有酸性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A.A B.B C.C D.D5.(6分)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H2SO4﹣H2C2O4混合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3e﹣═Al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6.(6分)改变0.1mol•L﹣1二元弱酸H2A溶液的pH,溶液中的H2A、HA﹣、A2﹣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δ(x)=].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pH=1.2时,c(H2A)=c(HA﹣)B.lg[K2(H2A)]=﹣4.2C.PH=2.7时,c(HA﹣)>c(H2A)=c(A2﹣)D.pH=4.2时,c(HA﹣)=c(A2﹣)=c(H2A)7.(6分)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实验现象结论A.向2 mL 0.1FeCl 3的溶液中加足量铁粉,震荡,加1滴KSCN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还原性:Fe>Fe2+B.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CO2具有氧化性C.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石蕊试纸变蓝NH4HCO3显碱性D.向2支盛有2 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K sp(AgI)<K sp(AgCl)A.A B.B C.C D.D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3分)8.(14分)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为CaO、SiO2,并含有一定量的铁、铝和镁等金属的氧化物.实验室测定水泥样品中钙含量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分解水泥样品过程中,以盐酸为溶剂,氯化铵为助溶剂,还需加入几滴硝酸.加入硝酸的目的是,还可使用代替硝酸.(2)沉淀A的主要成分是,其不溶于强酸但可与一种弱酸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加氨水过程中加热的目的是.沉淀B的主要成分为、(填化学式).(4)草酸钙沉淀经稀H2SO4处理后,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通过测定草酸的量可间接获知钙的含量,滴定反应为:MnO4﹣+H++H2C2O4→Mn2++CO2+H2O.实验中称取0.400g水泥样品,滴定时消耗了0.0500mol•L﹣1的KMnO4溶液36.00mL,则该水泥样品中钙的质量分数为.9.(14分)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回答下列问题:(1)正丁烷(C4H10)脱氢制1﹣丁烯(C4H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4H10(g)=C4H8(g)+H2(g)△H1已知:②C4H10(g)+O2(g)=C4H8(g)+H2O(g)△H2=﹣119kJ•mol﹣1③H2(g)+O2(g)=H2O(g)△H3 =﹣242kJ•mol﹣1反应①的△H1为kJ•mo l﹣1.图(a)是反应①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0.1(填“大于”或“小于”);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填标号).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增大压强D.降低压强(2)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图(b)为丁烯产率与进料气中n(氢气)/n(丁烷)的关系.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降低的原因是.(3)图(c)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碳链烃类化合物.丁烯产率在590℃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590℃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0.(15分)水中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Ⅰ.取样、氧的固定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Ⅱ.酸化,滴定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5min,然后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2S2O32﹣+I2=2I﹣+S4O62﹣).回答下列问题:(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及二氧化碳.(4)取100.00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a m ol•L﹣1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b 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mg•L﹣1.(5)上述滴定完成后,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填“高”或“低”)[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1.(15分)我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合成了世界上首个五氮阴离子盐(N5)6(H3O)3(NH4)4Cl(用R代表).回答下列问题:(1)氮原子价层电子对的轨道表达式(电子排布图)为.(2)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作第一电子亲和能(E1).第二周期部分元素的E1变化趋势如图(a)所示,其中除氮元素外,其他元素的E1自左而右依次增大的原因是;氮元素的E1呈现异常的原因是.(3)经X射线衍射测得化合物R的晶体结构,其局部结构如图(b)所示.①从结构角度分析,R中两种阳离子的相同之处为,不同之处为.(填标号)A.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B.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C.立体结构D.共价键类型②R中阴离子N5﹣中的σ键总数为个.分子中的大π键可用符号Πm n表示,其中m代表参与形成的大π键原子数,n代表参与形成的大π键电子数(如苯分子中的大π键可表示为Π66),则N5﹣中的大π键应表示为.③图(b)中虚线代表氢键,其表示式为(NH4+)N﹣H…Cl、、.(4)R的晶体密度为dg•cm﹣3,其立方晶胞参数为anm,晶胞中含有y个[(N5)6(H3O)3(NH4)4Cl]单元,该单元的相对质量为M,则y的计算表达式为.[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2.化合物G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比索洛尔”的中间体,一种合成G的路线如下:已知以下信息:①A的核磁共振氢谱为单峰;B的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峰面积比为6:1:1.②D的苯环上仅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1molD可与1mol NaOH或2mol Na反应.回答下列问题:(1)A的结构简式为.(2)B的化学名称为.(3)C与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4)由E生成F的反应类型为.(5)G是分子式为.(6)L是D的同分异构体,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1mol的L可与2mol 的Na2CO3反应,L共有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四组峰,峰面积比为3:2:2:1的结构简式为、.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分)(2017•新课标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分析】A.糖类化合物符合同式C n(H2O)m,故称为碳水化合物;B.维生素D的作用是促进钙,磷的吸收和骨骼的发育;C.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中元素,还有些蛋白质含S、P等元素;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解答】解:A.糖类化合物符合同式C n(H2O)m,故称为碳水化合物,故A正确;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故B正确;C.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中元素,故仅由碳、氢、氧元素不正确,故C错误;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故D正确,故选C.2.(6分)(2017•新课标Ⅱ)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L0.1mol•L﹣1NH4CL溶液中,NH4+的数量为0.1N AB.2.4gMg与H2SO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 AC.标准状况下,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N AD.0.1mol H2和0.1mol 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N A【分析】A.铵根易水解;B.Mg与H2SO4反应生成Mg2+,故1molMg参与反应转移2mol电子;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为1mol;D.H2+I2=2HI这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故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发生变化.【解答】解:A.铵根易水解,所含NH4+数小于0.1N A,故A错误;B.n(Mg)==0.1mol,Mg与H2SO4反应生成Mg2+,则1molMg参与反应转移2mol电子,故0.1molMg参与反应转移0.2mol电子,即0.2N A,故B错误;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为1mol,故2.24L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1mol,即0.1N A,故C错误;D.H2+I2=2HI这是一个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故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发生变化,反应前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2mol,故反应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2mol,即分子总数为0.2N A,故D正确,故选D.3.(6分)(2017•新课标Ⅱ)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 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d>c>b>aB.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D.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分析】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则a的核外电子总数应为8,为O元素,则b、c、d为第三周期元素,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应为Al元素,d与a同族,应为S元素,b可能为Na或Mg,结合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律解答该题.【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O元素、b可能为Na或Mg、c为Al、d为S元素.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应为b>c>d,a为O,原子半径最小,故A错误;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降低,则金属性b>c,a、d为非金属,金属性较弱,则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故B正确;C.c为Al,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为弱碱,故C错误;D.一般来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应为a的单质的氧化性强,故D错误.故选B.4.(6分)(2017•新课标Ⅱ)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实验结论A.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氧化碳B.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生成的一氯甲烷具有酸性A.A B.B C.C D.D【分析】A.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B.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只有羟基可与钠反应;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说明醋酸可与碳酸钙等反应;D.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HCl.【解答】解:A.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故A正确;B.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只有羟基可与钠反应,且﹣OH中H的活性比水弱,故B错误;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说明醋酸可与碳酸钙等反应,从强酸制备弱酸的角度判断,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故C错误;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有一氯甲烷和氯化氢,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氯化氢,一氯甲烷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故D错误.故选A.5.(6分)(2017•新课标Ⅱ)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H2SO4﹣H2C2O4混合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3e﹣═Al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分析】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对应的电极反应为2Al﹣6e﹣+3H2O=Al2O3+6H+;B、不论阴极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C、阴极上是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D、在电解池中,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解答】解:A、铝的阳极氧化法表面处理技术中,金属铝是阳极材料,故A正确;B、不论阴极用什么材料离子都会在此得电子,故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故B正确;C、阴极是阳离子氢离子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H++2e﹣=H2↑,故C错误;D、在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故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故D正确,故选C.6.(6分)(2017•新课标Ⅱ)改变0.1mol•L﹣1二元弱酸H2A溶液的pH,溶液中的H2A、HA﹣、A2﹣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δ(x)=].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pH=1.2时,c(H2A)=c(HA﹣)B.lg[K2(H2A)]=﹣4.2C.PH=2.7时,c(HA﹣)>c(H2A)=c(A2﹣)D.pH=4.2时,c(HA﹣)=c(A2﹣)=c(H2A)【分析】由图象可知,pH=1.2时,c(H2A)=c(HA﹣),PH=2.7时,c(H2A)=c (A2﹣),pH=4.2时,c(HA﹣)=c(A2﹣),随着pH的增大,c(H2A)逐渐减小,c(HA﹣)先增大后减小,c(A2﹣)逐渐增大,结合电离平衡常数以及题给数据计算,可根据纵坐标比较浓度大小,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pH=1.2时,H2A与HA﹣的曲线相交,则c(H2A)=c (HA﹣),故A正确;B.pH=4.2时,c(H+)=10﹣4.2mol/L,c(HA﹣)=c(A2﹣),K2(H2A)==10﹣4.2,则lg[K2(H2A)]=﹣4.2,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PH=2.7时,c(H2A)=c(A2﹣),由纵坐标数据可知c(HA﹣)>c(H2A)=c(A2﹣),故C正确;D.pH=4.2时,c(HA﹣)=c(A2﹣),但此时c(H2A)≈0,故D错误.故选D.7.(6分)(2017•新课标Ⅱ)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实验现象结论A.向2 mL 0.1FeCl 3的溶液中加足量铁粉,震荡,加1滴KSCN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还原性:Fe>Fe2+B.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集气瓶中产生大量CO2具有氧化入集满CO2的集气瓶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性C.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石蕊试纸变蓝NH4HCO3显碱性D.向2支盛有2 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K sp(AgI)<K sp(AgCl)A.A B.B C.C D.D【分析】A.向2 mL 0.1FeCl 3的溶液中加足量铁粉,发生2Fe3++Fe=3Fe2+;B.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说明二氧化碳被还原生成碳;C.加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可使石蕊试纸变蓝色;D.如能生成沉淀,应满足Qc>Ksp.【解答】解:A.向2 mL 0.1FeCl 3的溶液中加足量铁粉,发生2Fe3++Fe=3Fe2+,反应中Fe为还原剂,Fe2+为还原产物,还原性:Fe>Fe2+,可观察到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故A正确;B.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说明二氧化碳被还原生成碳,反应中二氧化碳表现氧化性,故B正确;C.加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可使石蕊试纸变蓝色,且为固体的反应,与盐类的水解无关,故C错误;D.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为AgI,则Qc>Ksp,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说明Qc<Ksp,可说明K sp(AgI)<K sp(AgCl),故D正确.故选C.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3分)8.(14分)(2017•新课标Ⅱ)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为CaO、SiO2,并含有一定量的铁、铝和镁等金属的氧化物.实验室测定水泥样品中钙含量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分解水泥样品过程中,以盐酸为溶剂,氯化铵为助溶剂,还需加入几滴硝酸.加入硝酸的目的是将样品中的Fe2+氧化为Fe3+,还可使用H2O2代替硝酸.(2)沉淀A的主要成分是SiO2,其不溶于强酸但可与一种弱酸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4HF=SiF4↑+2H2O.(3)加氨水过程中加热的目的是防止胶体生成,易生成沉淀.沉淀B的主要成分为Al(OH)3、Fe(OH)3(填化学式).(4)草酸钙沉淀经稀H2SO4处理后,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通过测定草酸的量可间接获知钙的含量,滴定反应为:MnO4﹣+H++H2C2O4→Mn2++CO2+H2O.实验中称取0.400g水泥样品,滴定时消耗了0.0500mo l•L﹣1的KMnO4溶液36.00mL,则该水泥样品中钙的质量分数为45.0%.【分析】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为CaO、SiO2,并含有一定量的铁、铝和镁等金属的氧化物,加入氯化铵、盐酸和硝酸,由于二氧化硅与酸不反应,则得到的沉淀A为SiO2,滤液中含有Fe3+、Al3+、Mg2+等离子,加入氨水调节pH4﹣5,可生成Al(OH)3、Fe(OH)3沉淀,加热的目的是防止生成胶体而难以分离,滤液主要含有Ca2+,加入草酸铵可生成草酸钙沉淀,加入硫酸用高锰酸钾测定,发生5Ca2+~5H2C2O4~2KMnO4,根据高锰酸钾的量可计算含量,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1)铁离子在pH较小时易生成沉淀,加入硝酸可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比避免引入新杂质,还可用过氧化氢代替硝酸,故答案为:将样品中的Fe2+氧化为Fe3+;H2O2;(2)由以上分析可知沉淀A为SiO2,不溶于强酸但可与一种弱酸反应,应为与HF的反应,方程式为SiO2+4HF=SiF4↑+2H2O,故答案为:SiO2;SiO2+4HF=SiF4↑+2H2O;(3)滴加氨水,溶液呈碱性,此时不用考虑盐类水解的问题,加热的目的是防止生成胶体而难以分离,生成的沉淀主要是Al(OH)3、Fe(OH)3,故答案为:防止胶体生成,易生成沉淀;Al(OH)3、Fe(OH)3;(4)反应的关系式为5Ca2+~5H2C2O4~2KMnO4,n(KMnO4)=0.0500mol/L×36.00mL=1.80mmol,n(Ca2+)=4.50mmol,水泥中钙的质量分数为×100%=45.0%,故答案为:45.0%.9.(14分)(2017•新课标Ⅱ)丁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脱氢制备.回答下列问题:(1)正丁烷(C4H10)脱氢制1﹣丁烯(C4H8)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4H10(g)=C4H8(g)+H2(g)△H1已知:②C4H10(g)+O2(g)=C4H8(g)+H2O(g)△H2=﹣119kJ•mol﹣1③H2(g)+O2(g)=H2O(g)△H3 =﹣242kJ•mol﹣1反应①的△H1为+123kJ•mol﹣1.图(a)是反应①平衡转化率与反应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图,x小于0.1(填“大于”或“小于”);欲使丁烯的平衡产率提高,应采取的措施是AD(填标号).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增大压强D.降低压强(2)丁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催化剂),出口气中含有丁烯、丁烷、氢气等.图(b)为丁烯产率与进料气中n(氢气)/n(丁烷)的关系.图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降低的原因是原料中过量H2会使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丁烯产率下降.(3)图(c)为反应产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副产物主要是高温裂解生成的短碳链烃类化合物.丁烯产率在590℃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产生丁烯更多、590℃前升高温度,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590℃之后,丁烯产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温则有更多的丁烷裂解生成副产物导致产率降低.【分析】(1)根据盖斯定律,②式﹣③式可得①式的△H1;由a图定温度,压强由0.1MPa变化到xMPa,丁烷的转化率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结合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分析x;要使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需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强使平衡正向移动;(2)丁烷分解产生丁烯和氢气,增加氢气的量会促使平衡逆向移动,丁烯的产率下降;(3)升温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生成丁烯更多,升温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丁烯产率增加;由题中信息可知丁烷高温会裂解生成短链烃类,所以当温度超过590℃时,部分丁烷裂解导致产率降低.【解答】解:(1)②C4H10(g)+O2(g)=C4H8(g)+H2O(g)△H2=﹣119kJ•mol ﹣1③H2(g)+O2(g)=H2O(g)△H3=﹣242kJ•mol﹣1②﹣③得C4H10(g)=C4H8(g)+H2(g)△H1=+123kJ•mol﹣1由a图可知温度相同时,由0.1MPa变化到xMPa,丁烷转化率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所以x的压强更小,x<0.1;由于反应①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反应①正向进行时体积增大,减压时平衡正向移动,丁烯的平衡产率增大,因此AD正确,故答案为:+123;小于;AD;(2)丁烷分解产生丁烯和氢气,一开始充入氢气是为活化催化剂,同时氢气作为反应①的产物,增大氢气的量会促使平衡逆向移动,从而减少平衡体系中的丁烯的含量,使丁烯的产率降低,故答案为:原料中过量H2会使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所以丁烯产率下降;(3)590℃之前,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生成的丁烯会更多,同时由于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体系中会含有更多的丁烯;而温度超过590℃时,由于丁烷高温会裂解生成短链烃类,所以参加反应①的丁烷也就相应减少,产率下降,故答案为:升高温度时,反应速率加快,单位时间产生丁烯更多;590℃前升高温度,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高温则有更多的丁烷裂解生成副产物导致产率降低.10.(15分)(2017•新课标Ⅱ)水中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某课外小组采用碘量法测定学校周边河水中的溶解氧.实验步骤及测定原理如下:Ⅰ.取样、氧的固定用溶解氧瓶采集水样.记录大气压及水体温度.将水样与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Ⅱ.酸化,滴定将固氧后的水样酸化,MnO(OH)2被I﹣还原为Mn2+,在暗处静置5min,然后用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I2(2S2O32﹣+I2=2I﹣+S4O62﹣).回答下列问题:(1)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H)2+O2=2MnO(OH)2.(3)Na2S2O3溶液不稳定,使用前需标定.配制该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和一定容积的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氧气及二氧化碳.(4)取100.00mL水样经固氧、酸化后,用a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终点现象为当滴入最后一滴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若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b mL,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80ab mg•L﹣1.(5)上述滴定完成后,若滴定管尖嘴处留有气泡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填“高”或“低”)【分析】(1)采集的水样中溶解的氧气因外界条件(特别是温度和压强)改变其溶解度发生改变;(2)“氧的固定”的方法是:用Mn(OH)2碱性悬浊液(含有KI)与水样混合,反应生成MnO(OH)2,实现氧的固定;(3)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实验,使用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一定容积的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测水样中的氧,故避免使用的蒸馏水溶解有氧;(4)碘遇淀粉变蓝色,故选择淀粉作指示剂,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颜色不再变化说明滴定到达终点;根据方程式中I2、S2O32﹣之间的关系式计算;(5)根据n(O2)=mol分析,不当操作对b的影响,以此判断测量结果的误差;【解答】解:(1)取水样时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会使氧气溶解度减小,为此,取水样时应尽量避免扰动水体表面,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故答案为:使测定值与水体中的实际值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误差;(2)“氧的固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H)2+O2=2MnO(OH)2,故答案为:2Mn(OH)2+O2=2MnO(OH)2;(3)蒸馏水必须经过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其目的是杀菌、除氧气及二氧化碳,故答案为:氧气;(4)碘遇淀粉变蓝色,故选择淀粉作指示剂,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颜色不再变化说明滴定到达终点;根据方程式,O2~2I2~4S2O32﹣得n(O2)=mol,m(O2)==8abmg,则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为:=80abmg.L﹣1,故答案为:当滴入最后一滴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无变化;80abmg.L﹣1;(5)根据n(O2)=mol分析,不当操作对b的影响,b值减小,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故答案为:低.[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1.(15分)(2017•新课标Ⅱ)我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合成了世界上首个五氮阴离子盐(N5)6(H3O)3(NH4)4Cl(用R代表).回答下列问题:(1)氮原子价层电子对的轨道表达式(电子排布图)为.(2)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作第一电子亲和能(E1).第二周期部分元素的E1变化趋势如图(a)所示,其中除氮元素外,其他元素的E1自左而右依次增大的原因是同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半径逐渐减小,故结合一个电子释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氮元素的E1呈现异常的原因是N的2p能级处于半充满状态,相对稳定,不易结合电子.(3)经X射线衍射测得化合物R的晶体结构,其局部结构如图(b)所示.①从结构角度分析,R中两种阳离子的相同之处为ABD,不同之处为C.(填标号)A.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B.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C.立体结构D.共价键类型②R中阴离子N5﹣中的σ键总数为5N A个.分子中的大π键可用符号Πm n表示,其中m代表参与形成的大π键原子数,n代表参与形成的大π键电子数(如苯分子中的大π键可表示为Π66),则N5﹣中的大π键应表示为Π56.③图(b)中虚线代表氢键,其表示式为(NH4+)N﹣H…Cl、(H3O+)O﹣H…N、(NH4+)N﹣H…N.(4)R的晶体密度为dg•cm﹣3,其立方晶胞参数为anm,晶胞中含有y个[(N5)。

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真题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真题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7年高考真题化学试题全国Ⅱ卷7.(2017·全国卷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 .维生素D 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 .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答案]C[详解]蛋白质基本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有些蛋白质含包括硫、磷等元素。

8.(2017·全国卷Ⅱ)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 N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L0.1mol·1L -NH 4Cl 溶液中,4NH +的数量为0.1A N B .2.4gMg 与H 2SO 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A N C .标准状况下,2.24LN 2和O 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A ND .0.1mol H 2和0.1mol I 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A N [答案]D[详解]A 、因铵根离子水解,其数量小于0.1N A ,A 错误;B 、2.4gMg 为0.1mol ,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为0.2N A ,B 错误;C 、标准状况下,2.24L 任何气体所含有的分子数都为0.1N A ,C 错误;D 、虽然0.1mol H 2和0.1mol I 2于密闭容器中不能完全反应,但因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其分子总数一定为0.2A N ,正确。

9.(2017·全国卷Ⅱ)a,b,c,d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 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 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 与a 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d>c>b>a B .4种元素中b 的金属性最强C .c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D .d 单质的氧化性比a 单质的氧化性强 [答案]B[详解] a 、b 、c 、d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由a 核外电子数与b 的次外层相同,只能为2或8,则a 为He 或O ,但He 不是主族元素,则a 为氧元素;又因为a 、d 同主族,则d 为硫元素;c 原子周期数等于族序数,且在8~16之间,则c 为Al 元素;b 序数在8~13之间且为第三周期,则b 是Na 或Mg ;故a 、b 、c 、d 分别为O 、Na 、Al 、S 或O 、Mg 、Al 、S 。

2017北京高考真题化学含答案

2017北京高考真题化学含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2017北京高考化学一、本部分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6分)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A.瓷器B.丝绸C.茶叶D.中草药2.(6分)2016年IUPAC命名117号元素为Ts(中文名“”,tián),Ts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s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B.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C.Ts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D.中子数为176的Ts核素符号是Ts3.(6分)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A.二氧化碳使Na2O2固体变白B.氯气使KBr溶液变黄C.乙烯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D.氨气使AlCl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4.(6分)我国在CO2催化加氢制取汽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CO2转化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①的产物中含有水B.反应②中只有碳碳键形成C.汽油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D.图中a的名称是2﹣甲基丁烷5.(6分)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实验现象结论A 含HCl、BaCl2的FeCl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SO2有还原性B H2S溶液产生黄色沉淀SO2有氧化性C 酸性KMnO4溶液紫色溶液褪色SO2有漂白性D Na2SiO3溶液产生胶状沉淀酸性:H2SO3>H2SiO3A.A B.B C.C D.D6.(6分)聚维酮碘的水溶液是一种常见的碘伏类缓释消毒剂,聚维酮通过氢键与HI3形成聚维酮碘,其结构表示如下(图中虚线表示氢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聚维酮的单体是B.聚维酮分子由(m+n)个单体聚合而成C.聚维酮碘是一种水溶性物质D.聚维酮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7.(6分)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①②③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产生了反应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8分)8.(17分)羟甲香豆素是一种治疗胆结石的药物,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已知:RCOOR'+R''OH RCOOR''+R'OH(R、R'、R''代表烃基)(1)A属于芳香烃,其结构简式是。

2017高考II卷化学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2017高考II卷化学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II 卷)试题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B .维生素D 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C .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D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8.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 N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 L 0.1 mol ·1L -NH 4Cl 溶液中,4NH +的数量为0.1A N B .2.4 g Mg 与H 2SO 4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A N C .标准状况下,2.24 L N 2和O 2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A ND .0.1 mol H 2和0.1 mol I 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A N 9.a 、b 、c 、d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 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 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 与a 同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d>c>b>aB .4种元素中b 的金属性最强C .c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D .d 单质的氧化性比a 单质的氧化性强10.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11.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24224H SO H C O -混合溶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B .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C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3Al 3e Al +-+=D .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12.改变0.11mol L -⋅二元弱酸2H A 溶液的pH ,溶液中的2H A 、HA -、2A -的物质的量分数(X)δ随pH 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22(X)(X)(H A)(HA )(A )c c c c 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pH=1.2时,2(H A)(HA )c c -=B .22lg[(H A)] 4.2K =-C .pH=2.7时,22(HA )(H A)(A )c c c -->=D .pH=4.2时,2(HA )(A )(H )c c c --+== 13.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26.(14分)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2017年全国高考理综精彩试题化学部分及问题详解 全国卷2

2017年全国高考理综精彩试题化学部分及问题详解 全国卷2

实用文档文案大全2017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2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8.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 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41L0.1molLNH Cl溶液中,4NH?的数量为0.1A NB.2.4gMg与24HSO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A NC.标准状况下,2.24L2N和2O的混合气体中分子数为0.2A ND.0.1mol 2H和0.1mol 2I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0.2A N9. 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b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d与a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d>c>b>a B.4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C.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d单质的氧化性比a单质的氧化性强11.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实用文档文案大全24224HSOHCO?混合溶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待加工铝质工件为阳极 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3Al3eAl???? 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12.改变0.11molL??二元弱酸2HA溶液的pH,溶液中的2HA、HA?、2A?的物质的量分数(X)?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X)(X)2(HA)(HA)(A)2cccc??????]。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pH=1.2时,2(HA)(HA)cc??B.22lg[(HA)]4.2K??C.Ph=2.7时,22(HA)(HA)(A)ccc????D.pH=4.2时,2(HA)(A)(H)ccc?????三、非选择题:共17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22
B.将SO
2通入BaCl
2
溶液可生成BaSO
3
沉淀
C.将CO
2
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D.将NH
3通入热的CuSO
4
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
B.水晶项链和餐桌上的瓷盘都是硅酸盐制品
C.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与氯水混合使用效果更好D.可利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别淀粉溶液和氯化钠溶液7.关于反应中的先后顺序,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向浓度都为0.1 mol/L 的FeCl
3和CuCl
2
加入铁粉,CuCl
2
首先反应
B.向NH
4Al(SO
4
)
2
溶液中滴加少量的NaOH溶液,NH
4
+首先反应
C.向浓度都为0.1 mol/LNa
2 CO
3
和NaOH溶液通入CO
2
气体,NaOH首先反应
D.向浓度都0.1 mol/L 的FeCl
3
加入质量相同、颗粒大小相同的铁和铜,铜首先反应8.下列过程中,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是、
A.向饱和碳酸钠溶液通入CO
2
气体
B.少量过氧化钠投入AlCl
3
溶液
C.向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向Fe(NO
3)
2
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9.已知A、B为单质,C为化合物,它们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A+B C A+B,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若C溶于水后得到强碱溶液,则A可能是Na
②若向C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的过程中,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并逐渐消失,则A可能为Al
③若C的溶液遇NaHCO
3固体放出CO
2
气体,则A可能是H
2
④若C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则B可能为Fe
⑤若C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则B可能为Cu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④⑤
10.大胆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

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
没有意义的是。

A.探究SO
2与Na
2
O
2
反应可能有Na
2
SO
4
生成
B.探究Na与水反应可能生成NaOH和H
2O 2
C.探究浓H
2SO
4
与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中可能有CuS
D.探究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Cl
2
,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的酸碱性变化,还是HClO 的漂白性
11.化学学习方法中的类推法是由已学知识通过迁移构建新知识的方法。

下列类比正确的是
A.CaCO
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O
2
,CaSO
3
也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SO
2
B.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铜也能在硫蒸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价铜
C.钠与乙醇反应产生氢气,钾与乙醇也能反应产生氢气
D.锌可以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也能与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12.X、Y、Z、W均为中学化学的常见物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其它产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W是单质铁,则Z溶液可能是FeCl
2
溶液
B.若W是氢氧化钠,则X与Z可反应生成Y
C.若W为氧气,则Z与水作用(或溶于水)可能生成一种强酸
D.若X是金属镁,则W可能是强氧化性的单质
13.某氧化物X难溶于水,能与烧碱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化合物Y,将少量Y溶液滴入盐酸中能
生成一种白色的胶状沉淀,则X是,
A.SiO
2B.Al
2
O
3
C.MgO D.P
2
O
5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凡是铵盐均能与苛性钠共热产生氨气
B.向铜粉中加人稀硫酸,铜粉不溶解;再加人固体,铜粉溶解C.普通玻璃是由纯碱、石灰石和石英砂制成的,其熔点很高
D.将二氧化硫通人溴水,溴水褪色后加热不能恢复原色
B.由Na
2O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可推出Na
2
O
2
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 1︰1
C.由钠与冷水剧烈反应,可推知钾也能与冷水剧烈反应
D.由“2Fe+3Br
2=2FeBr
3
”反应可推出“2Fe+3I
2
=2FeI
3
”反应也能发生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除去N
2中的少量O
2
:通过灼热的Cu粉,收集气体
B.铅蓄电池在放电时,Pb作为负极,不断转化为PbSO
4
C.用盐酸酸化KMnO
4
溶液可以增强其氧化性
D.强电解质在水中溶解度不一定大于弱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19.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Cl
2、SO
2
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
3)
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4
2-
C.Fe与稀HNO
3、稀H
2
SO
4
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
3
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20.下图中横坐标为加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纵坐标为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

下列反应对应的曲线
错误的是:
A.A是向NaAIO
2
溶液中滴入HCl至过量
B.B是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至过量
C.C是向含有盐酸的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
D.D是向含有等物质的量的、KOH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至沉淀消失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Fe分别与不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所得溶液均呈中性
B.7.8gNa
2O
2
与CO
2
完全反应,转移0.2mol电子
C.NaHCO
3、Na
2
CO
3
、(NH
4
)
2
CO
3
三种固体受热后均能生成气体
D.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FeCl
2和Fe(OH)
3
22.甲、乙、丙、丁、戊是中学常见的无机物,其中甲、乙均为单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某些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甲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则丙可能属于两性氧化物
B.若甲为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主族元素的单质,且戊为碱,则丙只能为Na
2O 2
C.若丙、丁混合产生白烟,且丙为18电子分子,丁为10电子分子,则乙的水溶液可能具有漂白作用
D.若甲、丙、戊含有同一种元素,则三种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可能为:甲 < 丙< 戊
23.下列物质中,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盐酸反应,还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① AlCl
3② NaHSO
4
③ (NH
4
)
2
CO
3
④⑤ NaHCO
3
A.①④⑤B.③⑤C.④⑤D.全部
24.化学反应中,有时存在“一种物质过量,另一种物质仍不能完全反应”的情况。

下列反应中属
于这种情况的是,:
A.过量的MnO
2
与浓盐酸反应B.过量的Zn与18 mol/L的硫酸反应
C.过量的Br
2与FeI
2
反应D.过量的H
2
与N
2
在催化剂存在下反应
25.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反应后,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①金属钠投入到FeCl
3
溶液中②过量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混合
③少量Ca(OH)
2投入过量NaHCO
3
溶液中④向NaAlO
2
溶液中滴入NaHCO
3
溶液
⑤向饱和Na
2CO
3
溶液中通入足量CO
2
A.①③④⑤B.只有①④C.只有②③D.只有③④⑤
26.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
质子数比Y少5,X和Z在同一主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Y>Z
B.X元素的一种单质可用于消毒杀菌
C.Y的氧化物是工业制取Y单质的主要原料
D.Z的单质在氧气中点燃可生成两种酸性氧化物
③发酵粉中主要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
④Na
2O
2
既可作呼吸面具中O
2
的来源,又可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
⑤碳酸钠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⑥明矾常作为消毒剂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29.Na
2O
2
、HCl、Al
2
O
3
三种物质溶于水中,完全反应后,测得所得溶液中只含有AlO
2
-、Na+、Cl-(不
考虑AlO
2-的水解),则Na
2
O
2
、HCl、Al
2
O
3
的物质的之比,
A.4:6:1B.8:6:1 C.3:3:1 D.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