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溢出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而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已经成为了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产生溢出效应,同时减少外商直接投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成为了我国政府和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Magnus Blomstrom教授是目前国际上该领域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根据他在1996年与其同事Ari Kokko教授对溢出效应的描述,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是指,由于国际企业的进入或参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所获得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实际上,国际上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起步,正是由于这一问题本质地涉及到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几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热烈,并且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溢出效应产生的机制,即当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以后,是通过怎样的微观机制和过程对东道国本地企業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的。
对这一问题的透彻理解无疑将有助于东道国的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更有效地利用外资、促成溢出效应产生的目的。
认识演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和作用回顾历史,人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抵触到审慎开放,进而主动吸引的过程。
50年代后期,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有限,学者们也只是把它当作国家间的资本流动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加以讨论;到了60年代后期,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学者们开始着力研究它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冲击和影响。
主流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由发起国本国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引起的,研究者们担心外商直接投资会将这种本国市场的不完善性扩散到其他国家。
与此同时,对国际企业转移价格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均衡发展的研究都加强了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抵触情绪,因而60年代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都持有拒绝或严格限制的政策。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概要

第33卷第1期财经研究Vol133No11 2007年1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 an12007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姜瑾,朱桂龙(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文章选取1999~2003年的行业层面板数据,考察了FDI对中国工业部门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在考虑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并控制住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和行业效应之后,研究结果显示,FDI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和前向联系溢出,但后向联系溢出为负。
此外,对技术差距最优区间的分析表明,当内资企业生产率为相应外资企业生产率的30%~70%时,前向联系溢出能实现最大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前向联系;后向联系;技术差距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701Ο0112Ο10一、前言近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制订各种“一揽子”的激励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前来投资。
它们相信FDI能够通过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的方式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帮助本国经济走上内生化的增长道路。
虽然这种信念确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有关的经验证据却不容乐观:至少就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而言,迄今微观层面的研究基本上未能发现FDI行业内正溢出的证据(G org和Greenaway,2004。
至于为什么实证结果会与理论预期不符,国外学者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
就本文的研究需要,我们将其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条件溢出的观点。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FDI技术溢出并不是无条件、自动发生的。
照此推断,现有结果只能说明:(1研究对象确实没有满足FDI溢出发生的必要条件;(2研究者本身就没有控制住某些关键因素对溢出效应的影响。
第二类观点强调计量估计过程的严谨性。
例如,是否选取了微观层的面板数据,是否遗漏了不可观测的变量,是否考虑了内生性的解释变量问题等。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跨国公司直接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投资行为。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吸引FDI,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
FDI的引进不仅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还为加快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机会。
同时,FDI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国际分工协作以及全球产业链布局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如何实现技术创新突破,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水平,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因此,为深入探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FDI对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对于加速我国技术进步、提升竞争力、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探讨FDI对我国产业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的影响及机制,重点研究下列几个方面:1. FDI对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影响:研究FDI对我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剖析FDI 进入相关产业后,对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提高技术能力的影响。
2. FDl对我国产业技术转移的影响:从FDI与我国本地企业的关系、外资企业技术换股、技术人才流动等角度,分析FDI的技术转移效应,梳理FDI对我国产业技术转移的实际贡献。
3. FDl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探究FDI进入相关产业,如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有助于深入了解FDI对我国产业全面、合理升级的积极作用及机制。
为实现以上目标,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统计数据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集中收集并分析价值相关的国内外期刊、学术论文和政府年鉴,力求全方位、多角度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和推广作用。
三、预期结果本研究期望能够探究FDI对我国产业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重点回答:1. FDI如何促进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竞争力提升?2. FDI进入相关行业领域时,如何促进我国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3. FDI对我国产业技术转移的模式和效果如何?4. FDI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本文将推出有关FDI技术溢出效应、技术转移、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可行建议,从而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国外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溢出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收稿日期]2010-09-28[作者简介]周艳梅(1979-),女,汉族,湖南沅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
国外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溢出效应研究的新进展周艳梅(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对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外商直接投资(FDI )产业内技术溢出的研究总结表明,影响FDI 产业内溢出的供给面因素出现新的突破,需求面因素的分析有所拓展,实证分析方法得到充实,但是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
因此,还有待深入分析探讨产业内技术溢出的机制,同时关注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溢出效应;新进展[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06(2010)06-0005-04一、引言跨国公司生产、控制并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技术,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承担80%的私人研发支出(Dunning,1992)。
通过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发展中国家希望产生溢出效应,因为FDI 转移无形资产到其分支机构,会对当地企业产生扩散作用(Blom -strom 和Kokko ,1996)。
获得外商直接投资(FDI )溢出的预期使得许多政府采取措施吸引FDI 的流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基础设施升级以及获取新的能力等。
FDI 的预期溢出效应究竟能不能成为现实,FDI 溢出效应的国别研究的总结对我们认清这一问题有益。
目前针对FDI 溢出效应研究的综述缺乏对近年来文献新进展的梳理,较少对产业内和产业间溢出效应进行区分,也未针对不同类型国家如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等分析FDI 溢出效应的影响,本文希望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改进。
二、FDI 产业内溢出效应研究的新进展1.FDI 产业内溢出效应是否存在的国别研究Gorg 和Greenaway (2004)曾考察了2001年以前(包括2001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31项水平生产率溢出研究文献,发现这些文献没有得到一个一般性的结论(FDI 会产生显著的水平正溢出效应或负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间技术溢出研究的开题报告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间技术溢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外商直接投资(FDI)已成为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之一,也受益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这些外资的进入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溢出的讨论一直存在争议,因为产业间技术溢出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进行针对产业间技术溢出的探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具体目的如下:1. 了解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 分析当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
3. 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包括技术溢出的程度、影响因素、溢出路径等方面。
4. 归纳总结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产业间技术溢出的启示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文献综述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问题。
1.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了解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原因、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技术溢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2. 实证分析法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探究技术溢出的程度、影响因素、溢出路径等方面的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包括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程度、溢出路径、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数据。
(2)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如再分配方法(recapture method)、回归分析、离散选择模型等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溢出的影响。
(3)基于实证结果,总结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的启示和建议。
四、论文结构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
介绍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背景和产业间技术溢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并阐述其研究意义。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研究作者:柏丽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4期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商贸流通业的视角,采用200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商贸流通业的溢出效应,并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同时进一步研究商贸流通业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商贸流通业的FDI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影响程度按大小梯度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但西部地区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对地区商贸流通业FDI溢出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商贸流通业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与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外商来华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力量。
2011年之后,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金融市场改革的推进,商贸流通业需求呈现指数型递增。
外资企业逐步将投资领域深化至零售行业,以家乐福、沃尔玛为代表的外资零售巨头开始抢占我国消费市场,加剧了我国零售行业的竞争。
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商贸流通业外资企业会挤出内资企业在该行业市场份额,但外商直接投资则在产品供给、区位选择、管理经验、企业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溢出效应。
但溢出效应的影响行为是否有益于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上述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又为如何?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将通过构建面板计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商贸流通业FDI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地区内外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商贸流通业FDI溢出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数学者是基于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来探究FDI可能存在的溢出效应,但其对本文研究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是FDI溢出效应存在性的问题。
Aslanoglu(2000)研究FDI对土耳其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显著地促进土耳其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但Driffield(2001)认为FDI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存在负向溢出效应和不存在溢出效应。
外国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国公司 带来竞 争 或示范 效 应 . 刺激 当地 厂 商提 高技 术效率; 三 H g d o D y t r( 9 6 在 分析 厂 商 R D活动 、创 新产 出 a e o m& u ses 1 9 ) & 是 由于 竞争 模 仿 等原 因 .跨 国公 司 的进 入加快 技 术转 移 和 和 策略 技术 合 作国 际化 趋 势 时发 现 .创 新 的 国际 化程 度 仍然
[ 关键词]FI 技 术溢 出 综述 D
一
、
引言
L e 19 ) e ( 9 5 比较 了两种 技术 定位 下 小 厂商 的技 术 创新 。 发现 在
随 着全球 一体 化趋 势 增强 . 国经 济联 系 更加 紧密 . 各 知识 新技 术背 景 下 厂 商 内部研 发 活动 及 其 与外 部 的技 术联 系均 的外部 性特 点使 各 国都 能分 享世 界知 识 存量 增长 的收益 ,外 变得 更活跃 oa o T e tk (9 5 研 究 了寡头 模 式下联 合 P yg & h ooy 1 9 )
扩散 速 度。 ozmi o e k 1 7 ) K iu &K p c y( 9 7 通过 将技 术溢 出效 应 引入 有 限。第 四 溢 出效 应和 ” 干 边学 ” 理 论 。P ne 19 ) 边 aet (9 4 r
国际资 本流 动模 型 .用局 部 均衡 理论 分 析 了溢 出 的因 素和效 研 究 了技术 扩散 ,边 干边 学和 经 济 增长 之 间 的关 系 .厂 商技
把技 术 溢 出效 应 视 为F I D 的重 要现 象 。 后 . 此 引起 了经济 学家 G g rD ni 【9 3 发现 策略联 盟是 创造和 提高 厂商技 术优 ul& un g 1 9 ) e n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作者:姜玉梅王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5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任何国家都不能仅仅依靠本国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还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东道国吸收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
本文虽不能概括所有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文献,陈述全部的结论,但是选用了大量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期望为今后FDI在东道国的溢出效应的研究奠定一些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背景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是指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的间接作用,在《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特征和溢出》一书中,Kokko定义“溢出”为:由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从而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但跨国公司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想象。
针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过严密的认证,但得出来的结果却存在着差异。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下面将分别展开论述。
二、FDI溢出效应的综述及归纳(一)国外有关FDI效应的研究Caves(1974)将外资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引入到东道国企业的生产函数中,选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1966年制造业截面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外资确实对澳大利亚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加拿大当地企业的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该行业吸引外资份额的高低。
Globerman(1979)采用加拿大制造业1972年的横街面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Blomstrom和Persson(1983)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时,选取了1970年墨西哥的行业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标准,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效率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行业存在正的溢出效应的结论。
1、国外学者针对制造行业FDI溢出效应的研究Liu(2000)及Haskel 、 Pereira和Slaughter(2002)对英国制造业的研究以及Castellanies Zanfei(2002)对意大利制造业的研究,Keller 和Yeaple(2003)对美国制造业的研究以及Ruane 和Ugur(2002)和 Gorg Strobl(2003)对爱尔兰制造业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9-28[作者简介]周艳梅(1979-),女,汉族,湖南沅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
国外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溢出效应研究的新进展周艳梅(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对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外商直接投资(FDI )产业内技术溢出的研究总结表明,影响FDI 产业内溢出的供给面因素出现新的突破,需求面因素的分析有所拓展,实证分析方法得到充实,但是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
因此,还有待深入分析探讨产业内技术溢出的机制,同时关注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溢出效应;新进展[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06(2010)06-0005-04一、引言跨国公司生产、控制并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技术,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承担80%的私人研发支出(Dunning,1992)。
通过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发展中国家希望产生溢出效应,因为FDI 转移无形资产到其分支机构,会对当地企业产生扩散作用(Blom -strom 和Kokko ,1996)。
获得外商直接投资(FDI )溢出的预期使得许多政府采取措施吸引FDI 的流入,使国内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基础设施升级以及获取新的能力等。
FDI 的预期溢出效应究竟能不能成为现实,FDI 溢出效应的国别研究的总结对我们认清这一问题有益。
目前针对FDI 溢出效应研究的综述缺乏对近年来文献新进展的梳理,较少对产业内和产业间溢出效应进行区分,也未针对不同类型国家如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等分析FDI 溢出效应的影响,本文希望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改进。
二、FDI 产业内溢出效应研究的新进展1.FDI 产业内溢出效应是否存在的国别研究Gorg 和Greenaway (2004)曾考察了2001年以前(包括2001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31项水平生产率溢出研究文献,发现这些文献没有得到一个一般性的结论(FDI 会产生显著的水平正溢出效应或负溢出效应)。
近几年来,Kokko 等(2001)对乌拉圭,Narula 和Marin (2004)、Marin等(2006)对阿根廷,Nguyen 等(2008)对越南等四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只有一项研究存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
Barry 等(2001)对爱尔兰、Karpaty 和Lundberg (2004)对瑞典、Barrios 等(2005)对爱尔兰、Branstetter (2006)对美国、Flores 等(2007)对葡萄牙、Keller 和Yeaple (2009)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十四研究有六项研究存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Bosco (2001)对匈牙利、Talavera 和Lutz (2004)对乌克兰、Sabirianova 等(2005)对捷克和俄罗斯等转型国家的六项研究只有三个国家获得显著的正溢出效应。
其余的研究大都是存在一个“混合”的效应,即溢出效应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依赖于研究过程所考虑的因素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见表1)。
2.影响FDI 产业内溢出的因素研究从实证研究的结论看出FDI 的产业内溢出效应可能为正,可能为负。
哪些因素会导致的溢出效应结果呈现不同的情况呢?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影响FDI 技术溢出的因素很多,但这些因素不外乎来自于两个方面:供给面和需求面。
供给面即进行技术转移的跨国公司及其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需求面是吸收技术的东道国环境及企业。
对供给面因素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突破,而需求面因素的分析有拓展。
(1)供给面因素出现新的突破学者开始关注FDI 的动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 e2010年12月第10卷第6期Dec.2010Vol.10No.65作者研究对象年份数据特征样本层次结果发展中国家Kokko et al.(2001)乌拉圭1988横截面企业?Narula and Marin(2004)阿根廷1992-19961998-2001面板企业?Marin et al.(2006)阿根廷1992-1996面板企业+ Nguyen et al.(2008)越南2000-2005面板企业?发达国家Barry et al.(2001)爱尔兰1990-1998面板企业-Karpaty and Lundberg(2004)瑞典1990-2000面板企业+ Barrios et al.(2005)爱尔兰1972-2000面板企业?Branstetter(2006)美国1980-1997面板企业+ Fl?res et al.(2007)葡萄牙1992-1995面板产业?Keller and Yeaple(2009)美国1987-1996面板企业+转型国家Bosco(2001)匈牙利1993-1997面板企业? Talavera and Lutz(2004)乌克兰1998-1999面板企业+Sabirianova et al(2005)捷克、俄罗斯1992-19941995-19971998-2000面板企业?分支机构的活动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1)FDI的动机。
Driffield等(2007)突破以往的研究思路,将FDI的动机与其产生的溢出效应二者相结合起来。
Driffield等(2007)认为在关于溢出效应的实证文献里面,FDI被视作同质的外生因素,没有和FDI的动机相联系(Aitken等,1997;Aitken 和Harrison,1999;Barrell和Pain,1997等),所有类型的FDI溢出效应是一样的,所有的当地企业从FDI中获得溢出效应一致。
事实上,技术溢出由使用这一技术的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决定,企业或产业的技术差异与FDI的流入是相关的,技术是邓宁所有权优势里的一个关键资源,技术也与区位优势相关,因而FDI不可避免地呈现异质性,其溢出效应也会有所不同,当地企业所获得的溢出效应应该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他首先将FDI的动机分为技术利用型(technology exploiting)和技术获得型(tech-nology sourcing),然后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将FDI 的动机分为四类:技术获得加利用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动机、纯粹的技术获得动机、寻求效率的动机、纯粹的所有权优势动机。
第一和第二类动机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因而溢出效应不大,第三和第四类动机的情况则相反。
Girma等(2008)发现有出口导向的跨国公司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
2)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分支机构的活动。
Marin (2006)与以往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侧重分析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的溢出效应。
以往的研究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只是技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被动和消极的因素,假定技术首先由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创造,通过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式被转移到分支机构。
事实上,当地的分支机构通过自身的知识创造和积累活动,也会产生技术外溢。
因此文章中分析了来自于三个渠道的三种溢出效应:管道模型———溢出来自于FDI,这一活动独立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和在东道国分支机构的创新活动;吸收能力模型———潜在的溢出效应来自于FDI,但是只有较高吸收能力的东道国企业才能获得;积极分支机构模型———只有在东道国的分支机构在技术上活跃时FDI才会有溢出效应。
积极分支机构模型可能是分析溢出效应时一种相对较好的模型,因而政策建议是东道国政府应关注分支机构的知识创造和累积活动,以及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的联系。
Branstetter(2006)通过研究日本企业在美国的FDI 和创新活动时也认为FDI的溢出取决于日本企业在美国的分支机构的性质,通过绿地投资的方式对美国本土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较强。
(2)需求面因素的分析有所拓展需求面因素包括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竞争程度和东道国的开放程度等,随着所考察的国家增多,分析中所使用方法的变化,需求面因素的分析得到一定的拓展。
1)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或者技术差距不能太大,否则东道国企业难以吸收技术,技术溢出效应难以形成,这也意味着在技术先进的部门或者在工业化国家技术溢出效应较为明显。
当然,很难衡量一个企业的吸收能力,只能使用代理变量,例如Barrios和Strobl(2002)看一个企业是否有吸收能力时,注重分析企业是否开展R&D活动及出口。
Glass&Saggi(2002)认为吸收能力是技术积累、人力资本的函数。
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以Marin等(2006)对阿根廷的分析具有代表性。
Marin等(2006)的分析表明研发投资对于提高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并不重要。
对发达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多,如Keller(2003)表12001年以来对FDI产业内溢出效应进行国别研究的重要文献注:“+”表示产生统计上显著的正溢出效应,“-”表示产生统计上不显著的负溢出效应,“?”表示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可能为正,可能为负,或者统计上不显著。
6对美国的研究发现高技术部门的溢出要比低技术部门的溢出效应强。
Karpaty(2004)对瑞典的分析指出,FDI投资于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或地区时产生较大的溢出效应。
技术差距较大,溢出效应不明显。
对转型国家的研究也注重对吸收能力这一因素进行分析。
Kinoshita(2001)对捷克的研究表明研发的学习效应比其创新效应更加重要,来自于FDI的溢出较多发生于研发强度大的企业;来自于合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寡头垄断行(电力机械、收音机和电视)的溢出程度比非寡头垄断行业(食品、非金属采矿、其他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大。
Sinani等(2004)对爱沙尼亚的分析指出溢出随接受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
2)东道国企业的竞争程度。
竞争效应也会影响技术溢出。
东道国的竞争强度大会迫使跨国公司转移新的和较为先进的技术。
随着技术在东道国的漏出,会增强东道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Driffield(2001)对英国的研究发现,FDI 促进了东道国产业部门生产率的上升,但这并非由于投资或者产出溢出,而是因为外国企业具有生产率优势,在竞争效应的刺激下,东道国企业奋起直追。
Narula(2004)对阿根廷的分析认为不存在间接的人力资本开发和就业的溢出效应,可能是因为存在负的竞争效应。
Barrios(2005)对爱尔兰的分析指出竞争效应和正的市场外部性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力量。
竞争效应促使本地企业退出,正的市场外部性促使本地企业的进入。
企业进入和退出的过程形成一条U性曲线。
3)东道国的开放程度。
一般用外资比重衡量东道国的开放程度。
多数研究表明,某一产业的外资比重较高,则产生的溢出效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