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学案-第6课 将相和(第2课时)|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拓宽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课文《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赵奢是赵国的大将,他勇敢善战,为赵国屡立战功。
他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然而,赵括只凭自己所学,自负其能,没有实战经验,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大败,赵括也战死沙场。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历史知识资料。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
2. 学生齐读课题,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 教师举例运用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四、分析角色形象,理解道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赵奢和赵括的角色形象。
2. 学生讨论:课文给我们传达了什么道理?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10分钟)1. 教师提供相关的历史知识资料,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互相交流。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复述课文大意,展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将相和赵奢:勇敢善战,为赵国屡立战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课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勇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1)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法学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朗诵法教学准备教学ppt、和氏璧道具教学过程设计构想一、复习导入1、解课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课文大意概述:《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二、深入读文,分析人物形象(一)学习完璧归赵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找出几个连续的动词,组内表演蔺相如的动作;4、从哪些词语中最能表现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直气壮”、“强逼”、“撞碎”小结:从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当中能看出他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5、人物表演环节(1)个别同学商谈单独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2)从上面评价中得出优缺点,老师表演,同学集体朗读进行配合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二)学习渑池之会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思考: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集体朗读这段话,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忠贞爱国、不畏强权、机智勇敢(3)带着对蔺相如人物形象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男女生分角色对话、师生分角色对话。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将相和2. 板书内容:(1)课文主要人物:廉颇、蔺相如(2)故事情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3)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团结合作、尊重他人、以诚待人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探究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将相和》。
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还记得课文中的人物吗?你们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对___和___,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交流)3.大家都比较喜欢___和___!那么,课文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描写这两个人物时,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和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___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___的这段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读___的这段话?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___的语言,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物语言。
预设二:___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
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
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将相和》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将相和》的后半部分。
课文讲述了将相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他们的和解过程。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将相和的历史背景,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并从中汲取启示。
2. 生字词:学生在课后自行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讲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并圈出生字词。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和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
6.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探究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你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对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它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情节,简单品评人物,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和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 将相和》第2课时导学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6.将相和(第2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连词成句地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小故事。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小故事。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知识梳理】一、文章内容:1.完成下列表格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章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__________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第__________自然段)渑池会见。
第三部分(第__________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体会人物形象:1.在每个故事中找一找描写蔺相如和廉颇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和廉颇是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将相不和”到“将相和好”,你从中体会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练习】一、速读,了解内容《将相和》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写出了____________的原因及____________的过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篇叙事性课⽂。
这篇课⽂的三个⼩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物特点的⽅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6课《将相和》课⽂原⽂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回,赵王得了⼀件⽆价之宝,叫和⽒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常着急,⽴即召集⼤⾂来商议。
⼤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璧骗到⼿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会⼉,说:“我愿意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五座城,我⼀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壁。
秦王双⼿捧住璧,⼀边看⼀边称赞,绝⼝不提⼗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步,说:“这块璧有点⼉⼩⽑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说,就把和⽒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步,靠着柱⼦站定。
他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起撞碎在这柱⼦上!”说着,他举起和⽒璧就要向柱⼦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切都好商量,就叫⼈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璧是⽆价之宝,要举⾏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典礼的⽇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就叫⼿下⼈化了装,带着和⽒璧抄⼩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写出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评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1.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2.体会课文的结构的独特。
教学过程
一、师友交流,回顾内容
(一)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到()又到()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学课文
(二)师友互相交流学案上的问题并准备交流。
1.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各是怎样的人?你喜欢哪个小故事就学哪个故事,边读边思考,抓住重点内容在旁边简单做一做批注。
2.学同一个故事的同学可以在一起交流交流。
三、组织交流、理解内容
(一)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说明蔺相如(很自信,已心有成竹,通过“一定”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说明蔺相如非常机智,(请同学们批注“机智”)他察觉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但璧在秦王手里,硬夺的话,既失礼又很难如愿;如直斥秦王之非,则非但不能要回宝玉,反会遭秦王责难。
蔺相如抓住了秦王对和氏璧的好奇心理,以宝玉有点儿小毛病为由,轻松地要回宝玉。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说明蔺相如英勇无畏。
同学们在这几句话的旁边注上“英勇无畏、应变很快”几个字。
一个“撞”说明了什么?秦王怕撞坏了什么?师:蔺相如正是抓住了秦王的心理,以此举逼迫秦王就范,说明蔺相如非常聪明,而且对秦王毫不畏惧。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
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
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这时蔺相如是真的要把宝玉交给秦王吗?那他为什么与秦王约定交接日起?(为了赢得巴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表现了蔺相如考虑事情周密,处事果断。
)想一想这里批注什么?
(5)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完璧归赵)现在谁来说说“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原意是巴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赵国,现在比喻把东西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6)朗读描写秦王的三句话
师: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
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因贪婪而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二)交流“渑池之会”。
1.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这是干什么?(意在显示秦王可以随意之会赵王,无形中把赵王降到了臣下,附属国的地位,这无疑是对赵国、赵王的侮辱。
)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
师:一个“拼”字说明了什么?(一个“拼”字凸现了蔺相如誓死维护赵国尊严的决心与勇气。
)在这里你想批注什么?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
“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
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
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
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
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4、把感受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三)“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英勇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勇于改错(负荆请罪)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
(负荆请罪)
师:但他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是不对的,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都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也是出生入死的。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蔺相如对下人说的话。
说明什么?(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较个人荣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
)你批注什么?
3.谁来说说“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
(四)、蔺相如和廉颇各是什么人?写出你对这两个人的评价。
三、总结提升、感悟写法
1、通过自学和同学间的交流,你感受到了什么?
2、文章是怎样把蔺相如与廉颇之间的和好过程写具体的。
3、再读文中有关语句,体会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把三个小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