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感悟 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精读感悟)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精读感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在背景音乐中,播放动画,教师导言:大自然丰富多彩,奥秘无穷。
今天,让我们跟随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一一道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作用,学习做一个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人。
(出示课题)24 大自然的文字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大家已经认真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
1、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1)出示词语:耸立预兆铁砧青苔罗盘小熊星座(2)汇报交流:预习后,你理解了哪个词语?(耸立——换近义词的方式来理解;预兆——用词素分析法来理解,即“兆”的意思是?“预”的意思是?,预兆就是?然后读课文中的句子“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他远远的才好。
”——出示图片来认识;同时用变化“换句话说,就是……”的句式来表达对该句话的理解,顺便就把“铁砧”理解了。
青苔——联系生活说说,在哪里见过青苔,课文中的青苔在什么地方,意思是花岗石身上的青苔很厚实,而且很光滑,可见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累……罗盘——出示图片理解,齐读课文中相关的小节;小熊星座——看图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认识北极星,回到课文的第一小节,相机出示句子“天上的每一可行就是一个字。
”2、过渡:现在请七位同学读书,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出示问题: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3、听后交流。
(课文介绍了星星、云、石灰石和花岗石四种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所以说(出示课文的第一节):(教师引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生读)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嫦娥奔月》教学设计(精读感悟)(苏教版)

《嫦娥奔月》教学设计(精读感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响亮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能基本说出故事的主要梗概。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难点:如何理顺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策: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什么节吗?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2、读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
(l)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嫦娥是谁?她为什么要奔月?这个“奔”是什么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
(l)认读生字词。
提示:“济”是多音字;“诈”是翘舌音;“蒙”是后鼻音。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敬重:恭敬尊重。
(文中指谁敬重谁?)奸诈贪婪:奸诈,虚伪诡诈;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文中指谁奸诈贪婪?)威逼:用威力强迫或进逼。
(文中谁威逼谁干什么?)周旋: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回旋,盘旋;②交际应酬,打交道;③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
在本课中应选哪一种解释?(第③种)三、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想想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就归纳为一段,试着给课文分段。
3、讨论交流后总结。
第一部分(第1、2):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部分(第3-6):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部分(第7、8):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指导要点。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课文情境中体会课文关键字词的作用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课文的具体语言来体会三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能辨别美与丑,善与恶。
儿童精读作文教案模板

儿童精读作文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 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一篇儿童读物的文章,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然后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预习。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包括标题、段落大意、主题等方面的预习。
学生可以通过快速浏览文章的方式,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3. 精读。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精读,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4. 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用自
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内容。
5. 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阅
读技巧的运用。
六、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儿童读物,进行精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儿童读物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理解文章的
主旨和要点,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内容。
同时,通过讨论和作业,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增强,对儿童读物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五年级读后感教案

小学五年级读后感教案一、教材背景分析本次读后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阅读的故事书进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应该简单明了,内容生动有趣,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同时,这篇读后感的字数较多,以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加表达和总结的实践经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格式;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教具、讲解模板等;2.学生准备:阅读的故事书、纸和笔。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步骤一: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可先提问学生有没有读过故事书,让学生展示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籍,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步骤二:了解读后感的基本要求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基本要求,例如:要对故事的主题进行概括,交代故事的情节,描述书中的人物和环境描写等。
步骤三:讲解读后感的写作格式教师给学生讲解读后感的写作格式,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要点明读后感的书名和作者,以及它给你带来的什么感受;主体部分是详细描述书中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描写等;结尾要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
步骤四: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自己读过的故事书,让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故事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等,并记录下来。
步骤五: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内容和写出的读后感,其他组的成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步骤六:反思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问学生:你们通过这个活动有什么收获?读后感的写作有什么难点和问题?以及如何改进?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读过的故事书写一篇读后感,然后同桌互评,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读后感进行修改和完善。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题材的读物,如童话、科普读物等,写一篇读后感,与同学一起分享阅读体验。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设计,学生不仅了解了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格式,还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相互学习,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精读和泛读教学设计

精读和泛读教学设计精读和泛读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浏览”马观花”造句。
2.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点意思。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还记得吗?(《“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
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读一篇新课文——《精读和泛读》。
(板书课题)什么是精读?什么是泛读?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二、初读指导1.朗读课文,画出5个生字,要做到会读会写。
2.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浏览浩如烟海精读梗概走马观花泛读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梗”要读准后鼻音,“浏”的声母是边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大略地看。
梗概:大略的内容。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1)要积累知识,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
(2)要学会泛读。
(3)泛读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书刊,同时又是精读的基础。
(4)泛读的一般方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5)精读和泛读结合,就能获得最佳读书效果。
5.讨论:全文可分几段?各段讲什么?第一段(第1自然段):说明读书的重要和“精读”的方法。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介绍“泛读”的常识和方法。
第三段(第8自然段):说明只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就能取得最佳读书效果。
四、指导书写观察田字格中生字,逐个临写,提示:浏:左中右三部分。
籍:笔画较多,左下“耒”字旁的第一笔是横。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初读课文精读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初读课文精读一、引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初读阶段为学生提供初步认识与了解。
本篇文章将以初读课文精读为主题,探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有效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初读教学设计,学生应能够: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掌握课文的大意和主题;3.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步骤1.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话题或问题来导入。
例如,当教师设计的课文是《小狗的冒险》,可以引导学生谈论他们与宠物狗有关的经历或故事。
2.整体阅读教师可以播放录音或向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跟随课文的内容进行整体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分段理解将课文内容分段进行理解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的细节和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关键词等。
4.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或情节,或是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5.深度思考在初读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课文中的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教学效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口头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书面作业:布置有针对性的阅读理解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拓展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活动。
读后感 教学设计

读后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加有效。
首先,教学设计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使其既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又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其次,教学设计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其既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又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和方法论。
再次,教学设计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其既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又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学方法应该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教学设计需要科学确定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学确定评价方式,使其既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又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评价方式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文化自信:激发阅读中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名著阅读方法。
以给鲁迅写信的方式展现阅读收获。
◎思维能力: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鲁迅的思想。
(重点)◎审美创造:感受鲁迅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藏的深厚情感。
(难点)一、导入新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初读名著,整体感知◎名著题解“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傍晚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指40多岁时。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创作背景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不久之后,鲁迅又奔走广州。
在这样充满变动的环境下,“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他先后写下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他在《小引》中这样叙述自己写作《朝花夕拾》的环境:“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内容简介2.探究活动二:赏析片段,体会艺术手法◎阅读《五猖会》《无常》中的精彩片段,做要点批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整合教学
精读感悟
【教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文章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受,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3、能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了解分类描写、移步换景、分镜头组合的写景方法。
4、学会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学会欣赏并恰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掌握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欣赏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总能使我们心情舒畅,激发我们对美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美景吧。
运用PPT出示美丽的风景,并引导学生:
同学们,看到这些美景,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展示PPT,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次走进第三单元,走进《泉城》、《九寨沟》和《田园诗情》,二、感悟相同
师: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展现的自然景观让人心旷神怡,让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来写作的呢?
1. 展示PPT,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好,齐读:首先从语言上,课文写得如此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这就是文章的“语言美”(板书:语言美),
语言美呀,除了华丽词语的运用,还离不开两种修辞手法,它们是?(学生举手,指生回答)对,是比喻和拟人(板书:比喻拟人)。
比喻句拟人句的运用,让文章变得更美,美得充满趣味。
展示PPT,
师:我们翻开课本,从这三篇课文里找一找,划出比喻句,拟人句,并进行小组交流。
生:小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我们一课里找一个,来美美的读读,读完告诉大家,这句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谁先来?
老师也给同学们找到了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我们来齐读。
PPT展示,学生齐读。
比喻句等修辞手法好在哪里?我们看看这句话:“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可以改成“绿色的草原上”吗?为什么?谁来说?我们来看看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PPT展示:比喻句、拟人句可以使事物的特征具体化、形象化,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练、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运用修辞,我们还会发现每一课的语言特点又有细微的差别,
比如《泉城》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其中不同泉水流动的形态就各不相同,打开课本,珍珠泉是“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黑虎泉是“泉水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喷吐出来”,而趵突泉,它的泉水是“从泉底往上冒”。
《九寨沟》的语言又显现出另一种特点,它的语言整齐,辞藻格外华丽,作者可谓不惜笔墨,大肆渲染。
我们不妨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个小老师可以领着我们一起读读?: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田园诗情》一文的语言相对平实,读来感觉老成持重、娓娓道来,我们来读读课文夜晚图就会深刻的感受到。
小老师在哪里?齐读。
2. 除了语言,完整、清晰的结构也很重要。
展示PPT,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好,齐读。
从结构上来看,本单元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清晰明了、巧妙的篇章结构对我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景物特点起着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文章的结构美(板书:结构美)。
这三篇课文都是课文开头都是先从整体上介绍景物特点,然后再分别介绍几处景物的具体特点,文章最后再做总结。
这是运用了哪一种构段方式?(学生举手,指生回答)对,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板书:总分总)。
三、体会不同
PPT展示,师:这三篇课文,各有各的美,作者是怎么样分别展示不同景物的美的?,想一想,同样是写景状物,它们的写景方法是不是完全一样的?
2、这三篇课文写景状物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PPT展示,《泉城》是抓住有特色的景点介绍(板书:抓主要景点),济南有72泉,作者没有去一一介绍,而是选取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让我们加深对泉城的理解。
而在具体介绍每一个泉水时,分段的构段方式都相同,都是先介绍泉水的位置,再写泉水的特点。
我们来找一找泉水的位置和特点。
PPT展示,《九寨沟》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板书:移步换景)。
在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地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你来找一找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眼,谁来说一说?先是“从南坪西行40公里”,再“继续向纵深行进”。
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先领略了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又了解到九寨沟的异兽珍禽。
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先看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美不美?那我们来美美
的齐读一遍。
我们来找一找,这一段中写了哪些景物?谁来说一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雪峰:插入云霄
湖泊:清澈见底
森林:古木参天
瀑布:高低错落
在这些景物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湖水、瀑布是详写,雪峰、森林是略写。
因为水是九寨沟的灵魂,九寨沟最著名的景观是湖泊,而瀑布的形成也与其他地方的瀑布不同。
那么瀑布是怎么形成的呢?你来找一找。
谁来说一说?(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
)
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继续向纵深行进,来到第四自然段,都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异兽珍禽?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都有什么特点?
PPT展示,《田园诗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是分镜头组合写景方法(板书:“分镜头组合”),作者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采用了荷兰景物的几个分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荷兰美景,哪几个?谁来说?对,是奶牛图、骏马图、家畜图、傍晚图和夜晚图,从这五个既不相同但又极具代表性的方面向我们铺开了一幅画卷,把荷兰田园的美丽风光一个个向我们做了介绍。
写景状物的方法有很多,这三篇课文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写景方法。
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PPT展示:先自由读,再齐读:在写景文章中,通常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并使用合适的结构方式来谋篇布局,这样文章能更加条理、清晰。
而不同写景方法的运用,让每篇文章都美得不同,美得有特色。
四、作业设计
1、再次体会三篇课文的写景方法。
2、小练笔:《我的美丽家乡》
【小练笔评价标准】
1、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2、展开合理的想象,情景交融;
3、语句优美;
4、书写认真规范,标点符号使用准确。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写景状物
泉城:分类描写
九寨沟:移步换景
田园诗情:“分镜头组合”语言美:比喻拟人
结构美:总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