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古韵》学习感悟教学设计
春之韵教案

春之韵活动目标:1、了解春天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生活特点,了解春季卫生保健常识,会用绘画、音乐、朗诵诗文等方式表现春天。
2、学习收集、调查、归纳信息,会写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勇于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活动过程:第一阶段:确定主题一、谈话导入。
日上小学的学生知道我要来和大赵小学的你们共同上一节课,特意做了一份礼物送给你们。
(PPT展示)二、提出问题并筛选。
1、谁来说一说这是什么季节?(根据回答板书“春”)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综合实践课就围绕“春”来开展。
2、视频中的图片都是我们日上小学的学生拍的,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也注意到这些呢?(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植物”、“动物”)3、如果你是一个成语爱好者,你最喜欢用哪个词来赞美春天?(板书:成语);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会用哪句诗来赞美春天?(板书:诗);如果你是一位作家,你会怎么来赞美春天?(板书:文);如果你是一位画家?如果你是一位歌唱家?如果你是一位书法家?如果你是一位舞蹈家?如果你是······4、同学们,你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人们都赞美春天?因为春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春天来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根据回答板书:天气、保健、节日、节气等)三、小组确定子课题这么多的内容,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呢?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并自由结组。
四、制定小组研究计划1、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任务,发放小组研究计划表,给三分钟的时间来研究表格内容,提出不明白的地方?2、教师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
3、规定具体时间内完成表格,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4、分组汇报。
师生共同完善。
五、教师总结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播种的季节,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小学语文《春之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小学语文《春之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设计说明】其一,春天,一年的开端。
童年,一生的起点。
激发学生关注春天、热爱春天、珍惜春天,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童年、热爱童年、珍惜童年,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其二,春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浓浓的文化味、浓浓的人间情,让学生主动地、真实地走进春天,走近春天,意在让学生知生活之乐,乐生活所知。
其三,语文课程旨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实践是最有效、最重要的提高之道。
故设计本活动的目的还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提高认识,掌握方法,丰富情感世界,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在搜集查找、应用资料的过程中养成初步的能力。
2、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近民族民俗文化,培育亲近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的情结。
3、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实践、合作实践、文明实践的好习惯。
【活动步骤】活动动员:一课时,在寒假放假前夕组织进行。
实践活动:一个月,各小组利用寒假时间各项实践活动。
成果交流;二个课时,在第二个学期开学初完成。
【活动方案】一、活动动员:1、阐明活动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1)、走进大自然的春天:春天是最美的季节。
一切欣欣然、陶陶然,一切充满生机,一切充满希望,一切如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赶快迈开的步子,架起你的相机,打开你的智慧之门,把春色唤醒,把春光留住,把春天的自己扮靓,把春天的自己珍藏吧!(2)、走进生活中的春天:春天,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更是一个吉祥的季节,团圆的日子,奋起的时刻,赶快回老家看看,奔亲戚走走,找朋友叙叙,你会发现,在春天里,人人都笑逐颜开,个个都欢乐开怀。
2、安排活动要点,明确活动任务。
①读春:借助资料或请教父母、他人,找出赞美春天的诗词、美文,摘抄并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美丽与可爱。
②探春:留心发现身边的春天从哪里开始,或写下日记,或拍成照片。
③迎春:积极参与春节中健康的迎春活动:购年货、贴春联、放烟花、贺新年、走亲戚、闹元宵等,完成写春联,记日记,拍照片,集祝辞,唱曲儿等任务。
《春之韵》教案范文

《春之韵》教案范文教案标题:《春之韵》教案
教学内容:短篇小说《春之韵》阅读与分析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短篇小说《春之韵》的主题和情节。
2.能够分析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技巧。
3.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短篇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1.主题和情节的理解
2.人物形象和描写技巧的分析
3.解读短篇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描写技巧的理解。
2.对短篇小说意义和价值的多角度解读。
教学准备:
1.课文材料《春之韵》
2.针对教学目标编写的教学大纲
3.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春季的特点和特色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融入
故事情境。
Step 2 阅读和理解(20分钟)
Step 3 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技巧(20分钟)
Step 4 解读小说意义和价值(20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解读短篇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从情感、社会和人生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帮助学生通过解读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增
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Step 5 提问和讨论(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就短篇小说《春之韵》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意
义和价值展开提问和讨论。
通过互动式的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故事的
理解和对文学作品的感受。
Step 6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此次教学进行总结,概括学生在教学中的收获和学习成果,展
示学生对短篇小说《春之韵》的理解和思考。
《春之古韵》学习感悟

《春之古韵》学习感悟《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本诗作者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任工部员外郎而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区别于晚唐李商隐与杜牧又称“老李杜”。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于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
杜甫率家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成都。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建了一座草堂。
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处。
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的农民来往,生活变得平和而宁静。
这使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终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调雨顺、希望生活美好的心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情绪。
“喜”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首联,作者起句就大力赞美这场春雨。
一个“知”把雨写得充满了灵性。
诗的第二句,一个“乃”字用得贴切,突出是适时的好雨。
以雨的“当春乃发生”赞其好。
颈联,赞雨之所以“好”,是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这联运用拟人手法,把雨写得有情有意。
这两句诗成了历代传诵的名句,常被用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和风细雨般的教诲。
颔联,写放眼远望,田野小路均被黑沉沉的乌云遮掩,天地间是怎一个“黑”字了得!平时波光粼粼的江面,此时只有船家渔火一点通明。
此联,一“黑”一“明”,以“明”衬“黑”,说明这好雨还有得下呢,喜雨之情得以延展。
尾联,说这样的好雨,明天早上一定要到锦官城去看一看,那儿一定是花团锦簇,红花带雨,别有韵致。
这就巧妙地将喜雨与春天联系起来,自然而不露痕迹。
全诗表现了诗人“盼雨——爱雨”的喜悦情怀,所以虽然全诗无一处提到“喜”字,而“喜”字早已充溢诗人的心头。
思维训练:1.《春夜喜雨》中最能体现春雨的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润物细无声。
)2.《春夜喜雨》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到来的春雨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春夜喜雨》的体裁是什么?韵脚是哪几个字?五言律诗。
《春之古韵》教案3

四、春之古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想象与联想及对比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春景的美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3、、情感价值与态度: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说明: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新教材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六年级学生活跃好动,加上诗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必须采取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走进春的世界,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
二、学习三首古诗1、读诗(注意节奏和重音)利用多媒体展现诗句说对应的图景,快乐地学习2、解诗[1]、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2]、诗歌的大意[3]、根据诗歌所绘景物寻找作者的游踪(或者寻找作者的情感思路)(学生讨论完成)举例:《春夜喜雨》盼雨-听雨-看雨-想雨3、悟诗提问:“诗中有没有感情?(学生自由诵读,融入诗情)举例:《春夜喜雨》表达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师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各抒己见,以诵读作为手段将这一个环节与前面几个衔接起来,在书声里对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学生悟情,口脑并用,学生在热热闹闹的课堂上大胆发挥。
)三首诗共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都抒发了诗人对春景的赞美之情)《春夜喜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调雨顺、希望享受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心情;“喜”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什么而喜——好雨知时节。
“春雨贵于油”,这一场及时雨滋润大地。
《春之韵》综合性学习课例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之韵》综合性学习课例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提高环保意识。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春天的自然景观:春天的天气、植物、动物的变化等。
2. 春天的文化内涵:有关春天的诗词、故事、习俗等。
3. 春天的环保意识:保护春天美景,关爱生态环境。
4. 春天的实践活动:观察春天、绘画春天、演唱春天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春天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 案例教学法:分析春天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春天的特点和内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春天的相关话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任务驱动法:布置春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 春天的相关诗词、故事、习俗等资料。
3.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画纸、画笔、歌曲乐谱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春天的音乐,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春天的自然景观:讲解春天的天气、植物、动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
3. 春天的文化内涵:分享春天的诗词、故事、习俗等,让学生感受春天的魅力。
4. 春天的环保意识:讨论保护春天美景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春天的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春天、绘画春天、演唱春天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体验春天的美好。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总结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收集有关春天的诗词、故事、习俗等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 观察身边的春天,拍摄照片或绘画作品,下节课进行展示。
3. 编写关于春天的故事或诗歌,锻炼写作能力。
4. 思考如何保护春天美景,提出环保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其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年级下册《春之古韵》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春之古韵》教学设计第1篇:六年级下册《春之古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3、、情感价值与态度:了解*古代诗歌的重要*,陶冶学生美的情*。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走进春的世界。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伴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激发兴趣,引入正轨)二、介绍学习诗歌的方法介绍平常诗歌学习的一般流程:读诗→解诗→悟诗→赏诗→读诗(背诵二、学习三首古诗1、读诗(利用多媒体展现诗句说对应的图景,快乐地学习)2、解诗1)诗歌的背景,作者2)诗歌的大意3)根据诗歌所绘景物寻找作者的游踪(或者寻找作者的情感思路)三、练习:1、《春夜喜雨》里的“雨”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2、《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的行踪如何?你能带我们去走一趟吗?3、《*南春》为什么以“*南春”为题?4、请同学尝试以画来展现古诗所展现的春之古韵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六年级下册《春之古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3、、情感价值与态度:了解*古代诗歌的重要*,陶冶学生美的情*。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走进春的世界。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伴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激发兴趣,引入正轨)二、介绍学习诗歌的方法介绍平常诗歌学习的一般流程:读诗→解诗→悟诗→赏诗→读诗(背诵二、学习三首古诗1、读诗(利用多媒体展现诗句说对应的图景,快乐地学习)2、解诗1)诗歌的背景,作者2)诗歌的大意3)根据诗歌所绘景物寻找作者的游踪(或者寻找作者的情感思路)三、练习:1、《春夜喜雨》里的“雨”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2、《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的行踪如何?你能带我们去走一趟吗?3、《*南春》为什么以“*南春”为题?4、请同学尝试以画来展现古诗所展现的春之古韵未完,继续阅读 >第3篇: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冬之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诗歌朗诵《梅花》,聆听学唱《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梅花精神。
《春之韵》教案

《春之韵》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学赏析的方式感受春天的美好,并培养他们对春季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通过各种活动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春天的特点,并学会用适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描述春天的美景。
研究目标1. 了解春季的特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文学作品赏析- 选择一些与春季相关的诗歌、散文和小说,让学生阅读并进行赏析。
-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找出描写春天的词语和意象,让他们感受春季的美。
字词活动- 提供一些有关春季的字词,让学生进行词义解释和联想。
- 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字词来描述春天的景色、气氛和感受。
创作活动-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春季的短文或诗歌。
- 引导他们运用前面学过的字词和表达方式,尽量形容出春天的美好。
合作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从他人的作品中吸取灵感和改进之处。
教学过程1. 引入春季话题,进行导入讨论,让学生了解春季的特点和意义。
2. 阅读并赏析一些与春季相关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描写进行讨论。
3. 进行字词活动,让学生熟悉描述春天的词汇,并进行词义解释和联想。
4. 学生进行短文或诗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运用前面学到的字词和表达方式,形容春天的美好。
5.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合作讨论,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6. 总结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写作有关春季的作品。
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发言质量。
- 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 考察学生对春季特点和相关词汇的理解程度。
参考资源- 春天的诗歌、散文和小说- 有关春季的图片和插图以上是《春之韵》教案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春天的美,培养他们的写作和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之古韵》学习感悟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learning comprehension o f "ancient rhyme of spring"
《春之古韵》学习感悟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
修改调整及打印。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本诗作者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任工部员外郎而世称杜
少陵、杜工部。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区别于晚唐李商隐
与杜牧又称“老李杜”。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于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
杜甫率家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成都。
在朋
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建了一座草堂。
这样一家人
终于有了安身之处。
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的农民来往,生
活变得平和而宁静。
这使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终于得到
了极大的安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调雨顺、希望生活美好
的心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情绪。
“喜”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首联,作者起句就大力赞美这场春雨。
一个“知”把雨写得
充满了灵性。
诗的第二句,一个“乃”字用得贴切,突出是适时
的好雨。
以雨的“当春乃发生”赞其好。
颈联,赞雨之所以“好”,是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这联运
用拟人手法,把雨写得有情有意。
这两句诗成了历代传诵的名句,常被用来比喻无微不至的关爱和风细雨般的教诲。
颔联,写放眼远望,田野小路均被黑沉沉的乌云遮掩,天地
间是怎一个“黑”字了得!平时波光粼粼的江面,此时只有船家
渔火一点通明。
此联,一“黑”一“明”,以“明”衬“黑”,
说明这好雨还有得下呢,喜雨之情得以延展。
尾联,说这样的好雨,明天早上一定要到锦官城去看一看,
那儿一定是花团锦簇,红花带雨,别有韵致。
这就巧妙地将喜雨
与春天联系起来,自然而不露痕迹。
全诗表现了诗人“盼雨——爱雨”的喜悦情怀,所以虽然全
诗无一处提到“喜”字,而“喜”字早已充溢诗人的心头。
思维训练:
1.《春夜喜雨》中最能体现春雨的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
润物细无声。
)
2.《春夜喜雨》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到来的春雨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春夜喜雨》的体裁是什么?韵脚是哪几个字?
五言律诗。
生、声、明、城。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本诗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
白居易,是继杜甫与
李白之后的又一个大诗人。
《钱塘湖春行》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春天刚来时西湖的迷人景致,描写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一句,先点明具体地点。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登览胜地,也是西湖一个标志性景观。
贾亭也是
当时西湖名胜,用“贾亭”暗衬出西湖景色非同寻常。
二句,便把西湖春水推出——刚过枯水期的西湖,春水新涨,湖面如镜,映照蓝天白云。
“云脚” 显得低矮了许多。
水色天光,波起波平,云卷云舒,将湖上早春的倩丽身影尽数勾勒,独具风韵。
这是西湖的静态美。
三、四句,由静而动,由轮郭而细节。
作者选择“早莺”和“新燕”,这些极具早春特色的典型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从莺
飞燕舞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以及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
情形尽情展现。
莺是春天最早的“歌手”,它的歌声就是江南春天;燕是春天最早的“农家夫妇”,它们的劳作,就是春天的脚步。
它们都是春天的化身。
因为是“早莺”,乍暖还寒,所以会
争着飞往向阳的暖树。
因为是“新燕”,所以会早早飞来,啄泥衔草,营建新巢,引起人们心中的喜悦。
一“早”一“新”,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早春的别致而新鲜的景致。
五、六句,“乱花”、“浅草”虽然只是一般的春景,但它们恰是作者写作角度由上而下转换后的新视点。
作者抓住白堤上烂漫春花,次第开放,如茵绿草,刚没马蹄的特有景象,渲染春天带来了这种勃勃生机。
对偶极工,极具表现力。
七、八句,是作者的即景寓感。
那绿柳成荫的白沙堤最值得人留恋,经常到那里去游览观赏,流连忘返,总是不能满足,表现作者在西湖早春风光中无比喜悦的感受。
思维训练:
1.《钱塘湖春行》中最能体现这个季节的景物有哪些?
早莺、新燕、浅草。
2.《钱塘湖春行》中作者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有近观,有远看,有仰望,有俯视,角度多变。
3.《钱塘湖春行》的作者要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表达自己对春光的无限喜爱之情。
4.《钱塘湖春行》的韵脚是哪几个字?
西、低、泥、蹄、堤。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本诗作者杜牧,与李商隐也合称“李杜”,为区别于李白与
杜甫又称“小李杜”。
《江南春》是千年享有盛名的绝句。
它向
我们展示的江南春天,不像一般描写江南春景的诗歌,着眼于细处,它视野开阔,意境深远。
前两句,给我们感受仿佛不是两句诗,而是一幅电影画面:
先春天全景,然后是中景,接着是近景,最后定格在动静结合特写——高高的酒旗随风飘荡!这两句展示了一幅绝美的黄莺林中
欢啼、绿树掩映红花、山水映照城郭、酒旗迎风招展的美丽画面。
这幅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把江南春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彩鲜明、层次丰富、有立体感的美景全面托出。
后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庙宇,原本在一般人们
心中就有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现在,如此众多的楼台殿阁,偏
偏又掩映在江南特有的空蒙迷离的烟雨中。
这无疑增加了一种神
秘和迷离的韵致。
此时,江南春景不仅有丰富多彩的千里胜景,
而且诸多“南朝”寺宇为此增加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在悠悠时
光中,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
隐而去,令人遐思无尽。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赞美和神往。
思维训练:
1.《江南春》选取了与《钱塘湖春行》相同的景物,这个
景物是什么?
莺。
2.《江南春》的首句写晴景,末句写雨景,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作者实写广阔的江南春景,风和日丽,天气晴朗。
而末句细雨绵绵是联想中的景物,是虚写,所以前后并不矛盾。
3.《江南春》中有哪些对比和映衬?
“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绿”与“红”对比;
“水村山郭酒旗风”中的“水村”与“山郭” 映衬。
4.《江南春》的体裁是什么?韵脚是哪几个字?
七言绝句。
红、风、中。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