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门新兴学科_中医术语学_倪菲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应用。
了解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学名词。
一、中医基本理论名词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五行相克相生等基本原理。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气血的失调常常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药学中对人体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五脏六腑等概念。
二、中药学名词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草本植物,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加工后形成的药物,如丸剂、汤剂等。
3.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开具的药方,包括药名、用量等。
4.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煎煮、蒸制等,以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口感。
5. 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在一定用量下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三、中医诊断名词1. 口诊:口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
2. 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进行疾病诊断。
3. 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进行疾病诊断。
4. 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疾病诊断。
5. 问诊:问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病情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治疗名词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病情。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药及其炮制、中药配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内容。
一、中药学概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药由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多种形式存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制剂对药用价值的影响,十分重要。
中药材的采集、选择、贮存和炮制等关键环节,对最终的中药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炮制是将鲜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烘干、熟化等方式使其改善某些药理性质和药效的技术。
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炮制好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等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等工艺生产的注射剂,是中医药外出诊或急症处理的必备药物。
二、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和保障。
中药饮片、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现代药物是有所不同的,其质量控制主要是多个环节联合控制,包括种植区域、采收期、采摘方式、炮制处理、制剂工艺等环节,有较高的手工操作和绿色的特点。
中药的质量标准较为独特,与传统的现代药品不同,中药质量标准更多是标本兼顾、多因素评价、多波段监测等方法。
其评价方法应包括药材本身质量评价、饮片、粉末、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评价、及药效、毒性与副作用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中药生产厂家需要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三、针灸学概论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组成。
针灸,是将针具插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是利用手法在特定部位施以调理的方法,基于中医四经理论而展开其相应技术。
拔罐,是利用玻璃罐或竹筒口小的玻璃瓶等物贴附于人体表面,通过调整气压的大小及位置,引起局部的充血和括约肌的收缩,特别适用于解除肌肉劳损和疼痛等。
基于术语规范化的黄帝内经教学设想

基于术语规范化的黄帝内经教学设想杨茗茜;王彩霞;崔家鹏;李可大;袁东超;倪菲;李思琦;陈彦君【摘要】基于黄帝内经教学与其术语研究现状,以中医经典的科学传承为导向,引入中医术语规范化方面内容,为梳理中医经典古籍理论内涵及术语研究提供新思路.建议将术语规范化应用于黄帝内经教学,引导学生从中医术语规范化的角度进一步学习理解中医理论,可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中医经典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切入点.【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23【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中医术语;规范化;中医教学;黄帝内经【作者】杨茗茜;王彩霞;崔家鹏;李可大;袁东超;倪菲;李思琦;陈彦君【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0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0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0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0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0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0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0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00847【正文语种】中文《黄帝内经》是以生命为主体的“百科全书”,是中医奠基之作,亦是每位中医大夫的必修之课。
在多学科交叉、现代科技引领的情况下,《黄帝内经》的理论研究与学术继承一直是业内研究者的重点内容。
寻求科学的传承之法是《黄帝内经》研究的必经之路。
仅以此文试探中医术语标准化应用于《黄帝内经》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中医经典传承提供新思路。
1 黄帝内经教学现状作为开山之作,立医之本的《黄帝内经》,是每位中医学子必踏过的荆棘之路。
非一时之作、一人之作,形成了其知识理论庞杂、涉及内容广泛、语言晦涩的情况,增加了中医经典古籍的学习难度。
诸多从事于《内经》教学的学者们在教学方面,依据现代教学方法,已经做出众多教学改革。
中医术语学教学方法探索-倪菲

108第17卷 第11期 2015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11 Nov .,2015中医术语学教学方法探索倪菲1,曲金桥2,指导:于睿1(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中医术语学是研究中医药领域中术语的结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
中医术语学的教学对于中医学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培养一批从事中医术语研究的专门人材,该文作者结合自身体会,从加强传统文化修养、培养哲学的思想、语言文学的功底、创造性的逻辑思维以及致力研究中医术语的兴趣五个方面阐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旨在探索积极有效的中医术语学教学方法,增强中医国际竞争力及话语权。
关键词:中医术语学;教学方法;探索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5) 11- 0108- 02收稿日期:2015-03-09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T20348-2006)作者简介:倪菲(1987-),女,辽宁大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科研与教学工作。
The Termi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ethods to Explore NI Fei 1,QU Jinqiao 2,Advisor:YU Rui 1(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In the field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is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rm structure,theory,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secondary discipline. The teaching of TCM terminology for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domestic and foreign medicine exchange has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research of specialized talents,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own experience,from strengthening traditional culture,cultivate philosophical ideas,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ogic thinking skills,creative2013,40 ( 10 ):1982-1983.[ 3 ] 文晓东,王春玲,王凯华. 敛肝熄风养血濡筋法治疗帕金森病探讨[ J ] .新中医,2013,45 ( 12 ):17-19.[ 4 ] 李军艳,杨明会.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 J ] .北京中医药,2008,27 ( 4 ):300-302.[ 5 ] 张小存. 马云枝教授治疗帕金森病辨证遣药组方特色[ J ] .中医研究,2012,25 ( 2 ):27-29.[ 6 ] 刘方.周文泉治疗帕金森病经验[ J ] .世界中医药,2011,6 ( 2 ):116-117.[ 7 ] 杨文明,鲍远程,汪瀚. 颤病(帕金森病)诊疗方案[ J ]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 ( 11 ):1125-1126.[ 8 ] 闫蕊,王亚丽. 帕金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J ] .吉林中医药,2012,32 ( 12 ):1218-1219.[ 9 ] 周洋,王德刚,陆征宇. 补肾养肝熄风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30例[ J ] .辽宁中医杂志,2013,40 ( 5 ):929-931.[ 10 ] 雒晓东,文晓东,连新福. 帕病2号方对肝肾不足型早期帕金森病中医证候的影响[ J ] .中医杂志,2013,54 ( 1 ):32-34.[ 11 ] 马云枝,郑太昌,姚静静. 熄风定颤丸治疗帕金森病肝肾阴虚证临床研究[ J ] .中医学报,2013,28 ( 4 ):587-588.[ 12 ] 沈晓明,左俊岭,马云枝. 培元定颤汤联合美多芭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42例[ J ] .中医研究,2013,26 ( 12 ):12-14.[ 13 ] 张莉,夏毅.“平颤汤”联合美多巴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30例临床研究[ J ] .江苏中医药,2014,46 ( 11 ):14-15.[ 14 ] 李敏,杨明会,刘毅. 补肾活血颗粒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 ( 3 ):310-317.[ 15 ]陈松盛,马巧亚,王锐利. 补肾活血方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J ]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 ( 22 ):99-102.[ 16 ] 呙登俊,王浩,胡智伟,等. 人参归脾汤治疗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非运动症状50例观察[ J ]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 ( 3 ):175-176.[ 17 ] 韩世友.“控帕汤”联合美多巴治疗气血亏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J ] .中国医药导报,2014,32 ( 1 ):161-163.[ 18 ] 魏涛华,杨文明,汪美霞. 抗震止痉胶囊对血瘀风动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障碍临床疗效及血清BDNF、5-HT、NE 含量的影响[ J ]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 ( 11 ):1012-1016.[ 19 ] 张艳. 桑钩增液汤联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35例[ J ] .陕西中医,2012,33 ( 1 ):38-40.[ 20 ] 陈路、陈志刚、侯月. 滋肾益髓方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 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 ( 3 ):209-212.[ 21 ] 黄宁静,陈敏. 止颤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异动症的临床疗效[ J ]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 ( 9 ):1092-1093.[ 22 ] 魏江磊,陈伟,干静. 天芪平颤方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临床研究[ J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 ( 3 ):23-25.[ 23 ] 张朝贵,张红,瞿昌华. 补肾通络胶囊联合美多芭治疗晚期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J ] .中成药,2014,36 ( 2 ):263-265.[ 24 ] 庄珣,庄礼兴. 颤三针为主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研究[ J ]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 ( 12 ):1162-1163.[ 25 ] 陈枫,袁盈,蔡向红. “颅底七穴”针法治疗帕金森病114例临床观察[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 ( 5 ):547-573.[ 26 ] 顾侃,刘昆,陆征宇. 针药并用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 J ] .上海针灸杂志,2013,32 ( 12 ):993-995.[ 27 ] 袁孟春,刘毅. 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 47 例临床观察[ J ] .江苏中医药,2013,45 ( 3 ):55-56.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5.11.03317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术语学是中医学之下的一门研究中医药术语理论、方法和应用,与文、理、医相交叉的新兴二级学科。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
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
辽宁中医药大学校本部确定选修课课表

推拿基本手法学(前九) 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前九)
李宝岩 D301 才丽平 D302
陈冰 D308
温病学经典原文选读(前九)
刘光华 D307
成功心理学(前九)
王凌志 D307
中医体质养生(前九)
乔铁 D310
新中国外交史(前九)
陈吉庆 D312
医疗保险概论(前九)
魏红梅 D313
J西 吕凌 五
隋月皎 Z501
夏书剑 D802
周四开课—27 中医药文化基础(前九) 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前九)
论语赏析(前九) 科研常用仪器入门指导(前九) 临床常用方药应用鉴别学(前九)
周易启蒙概论(后九) 服饰文化与着装艺术(前九)
唐宋诗词鉴赏(前九) 生活急救(前九)
郑洪新
赵鸿君 J东三 韩东海 J东四 刘英佶 J东五 谷丽艳 J西一 崔运浩 J西二 崔运浩 J西二 王明月 J西三 战佳阳 J西四 杨宇峰 S913
中医药膳学概述(前九)
王瑾 D314
老年病学(前九)
陈民 D315
中医古籍导读(前九)
曹瑛 D401
《温病条辨》原文选读(前九) 李斌 D402
案例选讲伤寒杂病论(前九) 曲道炜 D403
医院管理概述(前九)
马月丹 D501
未病学(前九)
李丹 D601
推拿基础功法(前九) 中医术语学概论(前九)
王列 D604 崔家鹏 、倪菲 D606
音乐与音乐治疗中的物理学(前九) 影视文学艺术欣赏(前九) 心电图诊断(前九) 管理学概论(前九)
《食疗本草》之美容Leabharlann 药选读(前九) 第 1 页,共 2 页
朱鹏举 D309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讨论环节的创新——以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为例

的准备工作+为例"展示基于*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的中医术语 学概论课程的课堂讨论环节创新# 本节课所要讨论的中医术 语标准编写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分析需求'确定标准目标'界 定专业领域'搜集资料'拟( 确) 定概念数量'mp;$ 不同专业学生带来的不同视角 本门课授课班级 () 人"按照小组成员专业尽量多样化且 自愿原则自由组合"3 人分成一组"涉及中医'中药'针灸推拿' 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级护理等专业# 在讨论过程中"不同专业 的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在分析需求的相关讨论中" 中医相关专业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要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相关 的术语标准"中药相关专业学生则多认为我们应该先统一中药 名称的术语"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认为该领域最基础的术语标 准应该是涉及穴位和经络的# A&) 学生代表抽查模式反馈 在该节课结束后"教师对当堂随机选取的学生代表进行了 回访"4 名进行讨论抽查的学生代表均表示"在抽查过程中"看 到了各组同学在讨论时的不同侧重点"从观众的角度了解到了 大家的不同观点"对自己很有启发# A&( 辩论模式反馈 在辩论讨论环节"教师和学生代表讨论决定了两个辩论话 题*收集资料的时候法律法规重要还是论文教科书重要+ 和 *中医药术语标准需要英汉双语吗+# 根据课后学生反馈"他们 在辩论过程中不仅整理了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中医 术语标准编写的准备工作"在准备辩论材料的过程中"他们还 了解到了本专业术语编写的现状'资料收集方法等信息# #总结 在*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于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 的 实 际 应 用中"我们在课堂讨论环节进行了诸多创新探索"取得了不错 的教学效果# 这些创新会逐步推广到术语相关的其他课程中" 以期提升中医术语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参与度"培 养学生对于中医术语学的兴趣"为迅速发展的中医药术语标准 化事业储存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 倪菲!李德新&论一门新兴学科...中医术语学' X( &辽 宁中医杂志!)%$A$4% )$3$32$3$A& ')(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X( &复 旦教育论坛!)%$3$A% )A2$%& 基金项目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项目* 联合沿线国家共 同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 #辽宁中医药大学 )%$4 年度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基于/ 对分课堂0 教学模式的中医术语学概论课程 创新研究与实践+ $ 项目编号)dGYZXI)%$4%01% 作者简介陈彦君$$'442%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辽 宁中医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中医药术语英译!中医药术语标 准化" "通讯作者李可大$$'012% !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员 *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术语标准 化与国际化"
2023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答案-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哲学基础

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哲学基础(2023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答案)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A.正确B.错误2.随着场景逐渐变换,“阴阳”逐渐由最初的固定含义变成一系列事物的代码,以其根基映射为基准,进行两分法。
()A.正确B.错误3.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A.正确B.错误4.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
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5.()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经宋代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A.《伤寒杂病论》B.《辨伤寒》C.《疗妇人方》D.《五藏论》6.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不包含()。
A.精气学说B.阴阳学说C.整体学说D.五行学说7.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候论》D.《千金要方》8.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
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10.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
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11.《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
说的是()。
A.脑学说B.精气学说C.本源说D.阴阳说12.关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说法错误的是()。
A.萌芽于远古时代B.奠基于周代C.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D.成熟于近代与现代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包含()。
A.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B.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C.用于疾病的诊断D.用于疾病的治疗2.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包括()。
A.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B.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C.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D.用于疾病的诊断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A.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B.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C.用于疾病的诊断D.用于疾病的治疗4.中医学学科特点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探讨与论述·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5.08.014论一门新兴学科———中医术语学倪菲,指导:李德新(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10847)摘要:中医术语学是中医学之下的一门新兴的与文、理、医相交叉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医术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李德新教授在国内首创中医术语学学科,为中医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填补了国内术语学发展史上的空白。
文章从中医术语学的学科属性、科学意义及中医术语的概述三方面进行探讨,为建立起具有国家视野与中国特色的中医话语体系的新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医术语学;新兴学科;中医术语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5)08-1414-02An Emerging Discipline Theory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NI Fei ,Advisor :LI Dexin(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Liaoning ,China )Abstract :Termi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new secondary discipline cross with arts ,science and medicine.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is the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Professor LI Dexin first created the termi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at home and has opened up a new field for the TCM research ,filling the gap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erminology.This article made an overview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from the attribute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outline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establishing a new subject of discours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a national view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emerging disciplines ;Chinese medicine term 收稿日期:2015-02-23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中医内科学和中药学术语”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课题作者简介:倪菲(1987-),女,辽宁大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科研教学工作。
中医术语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而术语的出现,实际上随着人类在社会舞台上的活动开始就已有流传,可以说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医学是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同样反映出中医学成就和概念的术语,也具有光荣的传统。
创建符合汉语特点的中医术语学,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解决我国当前术语规范工作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李德新教授是全国学术界公认的中医术语学研究的学科学术带头人,自1996年以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支持指导下,开展中医术语研究工作,并在国内首创中医术语学学科,为中医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辽宁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中医术语标准化研究中心,填补了国内术语学发展史上的空白。
中医学的概念是通过中医学的科学术语概括、表达和传递的。
中医学的科学术语也是与时俱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中医术语学的学科属性1.1中医术语学的学科内涵中医术语学学科是研究中医药术语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学科研究对象为中医药术语学语言特征、中医药术语学理论体系、中医药术语学临床应用、中医药术语学规范化和标准的制定原理及其方法学、中医药术语学翻译。
1.2中医术语学的学科外延中医术语学的学科外延是中医学之下的一门二级学科。
中医药术语学学科的外延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内涵,包括本学科与相近、相邻学科的相关性;使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不断完善学科内涵建设。
在相近学科方面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英语、中医学、现代医学、中医诊断、中药学等;在相邻学科方面则包括应用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逻辑学、信息学、符号学、标准学、现代统计方法学、数据库及现代医学科研思路等。
1.3中医术语学的学科性质中医术语学是与文、理、医相交叉的学科,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新兴学科。
该学科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具有综合性、独立性与原创性的学科性质。
2中医术语学的科学意义2.1建立中医科学的话语体系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自古以来,伴随着中医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是要创造出一些用以确定并表述这些思想(首先是概念)的专用词汇。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医科学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就是语言的发展史。
每个学科都有一个自己的概念系统,中医术语正是对中医学这门学科概念系统的指称。
术语词与专业词相比,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对其进行人为的干预。
一位著名术语学家说,术语不是自己冒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造出来的。
为了对术语进行干预,就必然呼唤术语学的理论。
因此深入剖析中医名词术语的科学内涵,对提高我国的学术地位,增强中医国际竞争力及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促进中医学的学术交流中医药术语学是中医学术语标准化的保障,是中医学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需要。
同时,术语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
一门术语混乱的学科,是难以登上国际学术舞台的。
因此概念清晰、规范统一的中医药术语,对于中医学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多学科与多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及学科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中医术语的概述3.1中医术语的特点术语是指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
是一种体现本门学科的科学语言。
中医术语不同以往大多数学科术语译自国外,自有其特点,例如:(1)历史性:不仅有字、词、词组构成的术语,而且有短句形式的术语,如肾主水、木乘土等,这类短句形式的术语自有其所指的概念。
(2)人文性:如三子养亲汤,用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治疗老年性气喘病,有自然科学的含量,同时也隐喻诸孝子侍奉老人之儒家伦理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三子”规范成“三籽”,否则会丢失其人文属性。
(3)定性描述:如实火、虚火,很难用定量来描述。
(4)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表述,如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的定义。
(5)中医有的概念表达不完全符合形式逻辑,例如,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不同于病、症,以气血两虚证为例,既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在实际病情描述时,又常常与病名相组合,如心悸气血两虚证、滑胎气血两虚证,此时已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多维的,可能辩证逻辑的方法比较适用。
3.2中医术语的构成中医术语是由能体现中医学科学语言的名词、词组或句子构成。
具体举例说明:3.2.1名词构成的中医术语单音词(字):气、血、阴、阳等。
多音词:气血、脏腑、经络等。
3.2.2词组构成的中医术语主谓词组:中气下陷、阴阳离绝等。
动宾词组:扶正、祛邪、健脾益气等。
偏正词组:大肠湿热、膀胱虚寒等。
动补词组:清热泻火、清热解毒等。
数量词组:五时、五脏、六腑等。
3.2.3句子构成的中医术语肺主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木克土;营出中焦等。
3.3中医术语的选择术语是对概念所作的限定。
在科学技术中需要给一个观点或一个概念确定界限时,就得使用术语。
关于中医术语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3.3.1科学性术语的结构要符合语种的构词规则。
汉语术语必须符合汉语词汇学和构词法的规律,遵守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规定,应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规范。
3.3.2准确性准确性,是指术语更确切地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
例:“气化”这一术语表示了“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
由气化生万物,与形化对称。
”准确的表达概念的本质特征。
3.3.3单义性在相关学科或至少在一个学科领域内,一个术语应只表达一个概念(单义性),一个概念只有一个指称,即由一个术语表达,不能有歧义。
在术语工作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同义术语、多义术语、同音术语,否则会出现异义、多义和同义现象,导致严重的误解。
3.3.4系统性在一个特定领域中的各个术语,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要求做到:(1)术语的层次结构明确、清晰。
(2)术语的协调和统一(3)跨学科的术语应根据其概念产生的“源”与“流”,由主学科确定之。
同时,应充分考虑副学科已经习用的情况。
在中医学领域中,跨学科的术语较为多见,应遵此原则处理。
3.3.5简明性信息系统要求术语尽可能简明扼要,易读易记,以提高效率。
中医术语一般不宜过长,过长则难以推广。
在术语工作中,应尽量处理好准确性与简明性的关系。
3.3.6稳定性使用效率较高、范围较广、已经约定成俗的术语,没有重要原因,即使是有不理想之处,也不宜轻易改变。
如“脾主运化”这一术语,在结构上属于一个主语,谓语,宾语完整的句子,是一个判断(命题)。
按术语的结构分析之,其结构不甚理想,但已约定成俗。
故我们将其视为一个术语。
4结语中医术语所具有的古今演变、中西差异、文理交融的特点,为我国术语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1]。
中医术语学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通过研究者们既往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及不断的探索与积累,学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日趋成熟,根据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形成系统化的中医术语学学科,必将成为推动中医药行业标准水平提升与行业规范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助力。
参考文献[1]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