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主体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6)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6)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心B.脾C.肝D.肾E.肺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五行制化5.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A.鼻B.耳C.口D.舌E.目6.“罢极之本”是指()A.肝B.肾C.脾D.胆E.心7.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8.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9.“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能化气10.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1.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A.偏阴质B.偏阳质C.痰湿质D.阴阳平和质E.气虚质12.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A.风邪B.火邪C.暑邪D.燥邪E.以上都不是13.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怒则气上B.思则气缓C.悲则气消D.惊则气乱E.劳则气耗14.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正气不足B.邪气侵袭C.正邪相争D.体质虚弱E.气候异常15.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A.阴偏盛B.阳偏盛C.阴偏衰D.阳偏衰E.阳胜则阴病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A.辛B.甘C.酸D.苦E.咸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心B.肝C.脾D.肺E.肾3. 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A.筋B.脉C.肉D.目E.胆4.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5. 以下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的是()A.气滞B.气逆C.气脱D.气闭E.气陷6. 气为血之帅是指()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7.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8. 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9.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10. 六淫之中,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有()A.风邪B.燥邪C.暑邪D.湿邪E.火邪三、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它虽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一些社会科学的特点,但应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讨论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医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有一种说法,即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流行于西方17-19世纪初叶,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些哲学家企图不依赖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也不采用实证分析等科学的认知方法,而是以抽象的思辩原则来建立有关自然界的体系,这样建立起来的自然界的体系就是自然哲学。

将中医学归属于自然哲学的理由是因为中医学是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思维方法建立起来的医学体系,而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与西方的自然哲学在认知方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有浓厚的思辩色彩。

因此就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来说,中医学是属于自然哲学的。

其实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中国古代哲学属自然哲学,但不能说中医学是自然哲学,不能因为中医学运用了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作为构筑其理论体系的思维方法,就认定它属于自然哲学。

若如此,则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学科都受现代哲学的指导,并由此发展成了一门“科学哲学”的新学科,是否就可以说所有的自然科学学科都是哲学?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还是自然科学,要看其所涵括的内容是属于自然科学的还是属于古代哲学的。

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作为一门以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防治的传统医学,首先应该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或者说应尽快纳入自然科学的范畴之中。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医学中属于自然科学的部分,亦即中医学的主体部分,以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研究其理论概念的内涵和微观机制,不断创造和发现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使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到发展和更新。

同时将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部分,尤其是古代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加以科学的改造,去粗取精,并吸收新的理论和方法,使其更能指导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3)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讲稿(3)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
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4、阴阳消长Βιβλιοθήκη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 的变化之中。
(1)阴阳互为消长
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 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消减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 变化。
(2)阴阳皆消皆长
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 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面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 ,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 的消长变化。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 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内容包括 藏象、精气血精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主要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 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 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 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根底理论试题〔附答案〕【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 型题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A.医古文B.中医根底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E.中国医学史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E.古希腊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E.《温疫论》4.以下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看人体: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E.《难经》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小儿药证直诀》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修本草》C.《黄帝内经》D.《千金要方》E.《神农本草经》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修本草》D.《难经》E.《医学纲目》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修本草》D.《难经》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巢元方B.华佗C.张仲景D.陈无择E. 扁鹊11.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E. 李杲12.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清任13.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朱丹溪14.以下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吴鞠通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赵献可16.倡“阳常有余,阴常缺乏”理论的医家是:E. 王E.E.E.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E. 张介宾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E. 朱震亨18.《温疫论》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吴又可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薛生白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余师愚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王孟英D. 王孟英E.D.叶天士E.D. 王孟英E.D. 李中梓E.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A.心 D.肺 C.脾 D.肝 E.肾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E.经络24.重视解剖,进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E. 李杲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病B.症C.体征D.证E.病因〔二〕B 型题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E.《神农本草经》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D.《金匮要略》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C.《伤寒论》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E.《神农本草经》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B.《医宗金鉴》C.《证治准绳》D.《医学纲目》E.《千金要方》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B.《医宗金鉴》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C.《证治准绳》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B.“春善病鼽衄”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B.“春善病鼽衄”〔三〕D 型题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C.阴盛则寒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2.人与环境亲热联系的表达是: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B.社会的进步C.人和社会关系亲热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E.个人的社会地位转变3.古人探求生命奇特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承受的观看方法主要有:A.宏观观看法B.微观观看法C.直接观看法D.摸索法E.整体观看法〔四〕X 型题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根底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根底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E. 王肯堂3.温病学理论源于: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C.《内经》D.《伤寒杂病论》E.《难经》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千金要方》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在:A. 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E.“从阴引阳,从阳引阴”7.中医的“证”包括: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缘由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E.邪正的关系8.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E.《神农本草经》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集(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一、填空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

2.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3.《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和。

4.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由代医家等编著。

5.温病学理论源于、、等书。

6.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7.中医学包括、、三部分。

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四大方面。

9.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多呈旦、昼、夕、夜。

10.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

11.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 ,神为。

二、判断题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三、名词术语解释1.中医学2.整体观念3.百骸4.人气5.证 6.辨证论治7.同病异治8.异病同治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四、简答题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2.《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3.《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4.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什么?5.简述形与神各自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6.何谓中医基础理论?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那些?7.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可概括为几个方面?8.现代中医学理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何?10.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11.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2.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3.你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如何认识的?4.试述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5.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6.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7.如何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8.如何理解辨证与辨病的关系?答案一、填空题1.《黄帝内经》2.《脉经》3.《伤寒论》《金匮要略》4.隋巢元方5.《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7.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8.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9.慧安加甚10.辨证论治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13.基础动力主宰二、判断题1.×2.×3.√4.√5.√6.√7.√三、名词术词解释1.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科教学笔记(全套)

中医科教学笔记(全套)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3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1页
中医科教学笔记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教案教案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要点1.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为主的一门学科,它具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中,所形成的丰富的理、法、方、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在疾病的防治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以及养生和生命本质等内容的一门科学,是世界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知识体系,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及其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它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不断总结经验,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的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

中医学是经过千百年临床应用发展起来的,集理、法、方、药理论知识为一体,强调临床实践为主,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理论为主要内容,具有明确的医学科学特性的知识体系。

医学科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自身生命的生存、繁衍和运动变化。

人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它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和社会两大环境,因此,它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特性所构成的有机体而不同于其他生物。

中医学在研究人类生命现象和疾病变化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关注有形之脏腑气血变化的同时,又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结合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学术思想和人自身的思维、意识、精神情绪,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的医学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按照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养生康复预防医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TCM/CM)的概念:
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 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 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主体:自然科学知识 融汇: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
中医学
属于自然 科学范畴
具有社会 科学特性
中国古代哲 学深刻影响
多学科交 互渗透
中医学研究对象 是人,主要是探 讨人体的形态结 构、生理功能、 生长壮老已的生 命规律、病理变 化及疾病的防治 规律等,因而具 有自然科学的属 性。
中医学以人—自 然(环境)—社 会(心理)为医 学模式,强调 “以人为本”, 不仅注重人的自 然物质(生物) 的属性,尤为重 视人的社会属性。
中医学用精气、
阴阳、五行等
学说,阐述关
于生命、健康、
疾病等一系列 医学问题,构建 了自己独特的 医学理论体系。
古代的天文学、 气象学、地理学、 物候学、农学、 生物学、矿物学、 植物学、军事学、 数学以及酿酒技 术、冶炼技术等,为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奠定了 科学基础。

❖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科学 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形态 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 的学科。
自然科学
属性
社会科学 属性
社会科学 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现象 的总体或分科的学科
中医学
天地人
中国
哲学
古代哲学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中
共同规律的科学。
先进 科学技术
科学 研究自然、社会、思维等 客观规律的学问。 技术 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的 总称。

中医学理论体系
概 1.以中国古代哲学的 (精气学说 )和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

2.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3. (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4. (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形成时间:战国(公元前475年-221年)

——两汉时期(公元220年)
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
后世分为《素问》和《灵枢》
成书:战国至秦汉时期 作者: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贡献: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 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 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观点
《难经》(《八十一难经》)
❖成书:东汉 ❖作者:秦越人(原题) ❖贡献: ❖ 补充《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 ❖ 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 ❖ 发挥 “寸口脉诊”,详细而系统的论 述 ❖ 和创见
❖收录药物365 种
❖根据养生、治病、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为中药学“四气五味”“七情和合”药性理
论和 ❖药物配伍理论奠定了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国医药学
❖ 数千年悠久的历史 ❖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 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 中华民族养生和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 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 促进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
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 《伤寒杂病论》

后世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 成书:东汉
❖ 作者:张机(字仲景)
❖ 贡献: 创造性提出

六经辨证---《伤寒论》

脏腑辨证---内伤杂病《金匮要略》
❖ 剂
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
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或《本经》
形成条件
社会文化基础
社会变革和学术百家争鸣
科学技术基础
自然科学迅速发展
医药实践基础
医药知识和经验积累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思维方法和说理工具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方法
直接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
《灵枢•经水》: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扁鹊见齐桓侯
天人合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 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