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合集下载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简介

解析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前期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

她是在东京长大的。

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

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

李清照简介资料

李清照简介资料

李清照简介资料(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作品】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生平】家世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朱《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说》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李清照人物介绍

李清照人物介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照出生之时,正是王安石变法末期。一岁时,哲 清照出生之时,正是王安石变法末期。一岁时, 宗继位,改元佑年。时哲宗年仅十岁,因此由太皇太后高氏听政。 宗继位,改元佑年。时哲宗年仅十岁,因此由太皇太后高氏听政。高氏大力 任用苏轼等元阁老臣,尽废熙元新法。元佑八年,高氏卒,哲宗亲政, 任用苏轼等元阁老臣,尽废熙元新法。元佑八年,高氏卒,哲宗亲政,有“ 复熙宁、元丰之意” 次年即绍圣元年, 复熙宁、元丰之意”,次年即绍圣元年,任当初曾经背叛了王安石的章淳为 尚书左仆射,大力打击元佑党人,复行新法。苏轼作为元佑党人代表, 尚书左仆射,大力打击元佑党人,复行新法。苏轼作为元佑党人代表,自然 是首当其冲。而李格非为苏子门生,又刚直不阿,不愿依附时势, 是首当其冲。而李格非为苏子门生,又刚直不阿,不愿依附时势,是年六月 即被贬广信。明年,始返京为礼部员外郎,并把清照从老家接到汴京。 即被贬广信。明年,始返京为礼部员外郎,并把清照从老家接到汴京。到这 清照才算开始有了一段比较安稳自如的生活。然而由于格非位在“ 时,清照才算开始有了一段比较安稳自如的生活。然而由于格非位在“元佑 党人”之列, 党人”之列,因此后来宋王朝几次对元佑党人及其家属的沉重打击都忘记不 了他,清照一生几番为此身世所累并屡遭磨难,其所由来如次。 了他,清照一生几番为此身世所累并屡遭磨难,其所由来如次。 这年清照才十五岁。李格非把她接到汴京,是为了她的婚事。然而李清 这年清照才十五岁。李格非把她接到汴京,是为了她的婚事。 照一到京都,其超绝才气便有如决堤之水,一泄千里而不可遏制。 照一到京都,其超绝才气便有如决堤之水,一泄千里而不可遏制。不到一年 也就是清照十六岁那年,即以一首“如梦令”名动京华。 ,也就是清照十六岁那年,即以一首“如梦令”名动京华。 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绿肥红瘦”之绝妙而惊叹不已。 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绿肥红瘦”之绝妙而惊叹不已。

李清照

李清照

生平经历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 水镇。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 作家,深受当日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母亲王氏 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 汉国公,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 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善文学《宋 史· 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18岁,与 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 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 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 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 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 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 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 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 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 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 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 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 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 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 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 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 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 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 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李清照简介古诗

李清照简介古诗

李清照简介古诗李清照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有关李清照简介与古诗,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作品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评价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简介

1生平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2004年,徐北文教授经过考证,撰文称:李清照籍贯应该是齊州历下人,即今济南市历城区人,但是其一生并未在济南定居过)。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时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

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外曾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外祖父王珪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岐国公。

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

赵是金石家,夫妻二人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一翦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07年移居青州。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

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

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生活困顿。

建炎三年,赵明诚独自前往就任湖州知事。

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

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一说绍兴二年(1132年)曾孤寡再嫁官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张汝舟,但不久随即离婚,甚至因此鬧上公堂。

约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

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

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

李清照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 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有严密的 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 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 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 代文学之胜。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盛行于宋代。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最初称为“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等一般分为两阙。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子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 调。
胡适: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个女文豪,名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少年时即 富文学的盛名,她的词更是传诵一时的。只可惜现存不多,但我们知道她是最会 作白话词的。例如:《一剪梅》《添字采桑子· 芭蕉》。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 声慢》。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国语文学史》) 林庚:北宋的词坛,虽然充满了慢词的势力,却依然以小令为主。而结束这北 宋词坛的一位作家,便是李清照。中国女作家中,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 她是唯一的一个人。她生活的时代虽在北宋南宋之间,而她的作风竟是完全北宋 的。她不愿意随着当时一般的潮流,而专意于小令的吟咏,这在词坛上更觉重要。 她的名作《醉花阴》《如梦令》。然而整个词坛的趋势,已完全走向慢调,小令 此后正如绝句,只成为诗人们偶然的点缀。诗词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的,都走 上了同一的途径。(《中国文学史》) 刘大杰: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 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 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中国文学发展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 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 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 情景。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从上阕开 头三句看,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 泛舟遣怀的情状。第二句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 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 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 前景、心中事。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 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 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 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 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 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 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 不久 ,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 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 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 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 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 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 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 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 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 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 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 病发作而亡。
读完此词,我们可感受到词人对远在异地的丈夫 深深的思念之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思夫之 情挥之不去。这首词不像《如梦令》那样欢快,显 得凝重,流露着淡淡的哀愁。
宋徽宗大观元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政治失意, 郁郁而死,蔡京党徒旋即下令兴狱,拘捕赵挺之亲 属,赵明诚在京师任鸿胪少卿仅二年,自然在劫难 逃,祸从天降,对李清照的心灵自然是重大打击,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是她此时最 好的内心独白。
词中写诗人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封建礼教 重压之下的宋代,是少有的,这也表现了李清照任性豪放、 不受拘束的性格。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 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 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 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与大自然“心有灵犀”, 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旋 又出任。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别绪,反映了 女词人孤寂的生活。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 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 的好心情,让人不由得进入了她所描绘的境界中正所谓 “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 美。
作者在词中“常记”、“沉醉”、“兴尽”、“晚”几 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仅仅描 绘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 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 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 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可谓传世佳作。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由此可见,李清照词风转变是受社 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起初她的生活 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 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 亡,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抒发深 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 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写作背景
• 据载: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 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讲解赏析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 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 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 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 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 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 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常记”两 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 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 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 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 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 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 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 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 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 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 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前三句可以说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 中经丧乱,家破夫亡,如今过着飘零生 活的词人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现出 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旧愁未消,新愁又起。传递书信 的鸿雁不能带来她家乡的书信,寄信的 人已与世长辞,家破之悲,国亡之恨, 夫故之苦,一齐涌上心头,最后归结到 一个“愁”字作总写。此外,还有《浣 溪沙》、《好事近》、《南歌子》、 《临江仙》等都是她的晚期作品,反映 了一颗深受伤害的孤独的心灵。
词的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 词意不断,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 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 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 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 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 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 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 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她的词素以委婉、含蓄、清丽著称。 李清照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因此她的词风也不 是一成不变的。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 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 扬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 前宁静的黄昏。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 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 操,赋予了她灵气。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 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 受。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 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 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 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 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 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 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南渡后,生活 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 《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 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 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 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 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 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 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 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 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 耐人寻味的东西。
后来,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 李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度过晚年。此时的词流露着对社会的不满,含有悲 凉之意。有词为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三杯两盏淡 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 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表达了作者的 爱国情怀。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 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表达作者虽是女性,但却拥有男儿般的雄心壮志。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出作者痛恨宋朝 皇帝只顾自己安危,不顾天下百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