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1-2第一章教学设计首页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选修1-2课后习题解答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选修1-2课后习题解答高中数学选修1-2课后题答案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回归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已知数据进行拟合,从而预测或解释未知数据。
回归分析的初步应用包括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是一种用于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频数或频率分布,来判断它们是否相互独立。
独立性检验的初步应用包括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
第二章推理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指根据已知事实和常识,推断出可能的结论。
演绎推理是指根据已知的前提和逻辑规则,推导出必然的结论。
两种推理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直接证明是指通过逻辑推理,直接证明所要证明的命题成立。
间接证明是指采用反证法或归谬法,证明所要证明的命题的否定不成立,从而推出所要证明的命题成立。
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数系的扩充是指在实数系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数,使得一些原来不可解的方程可以得到解。
复数是指由实部和虚部组成的数,可以表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
复数的引入扩充了数系,使得一些原本无解的方程可以得到解。
3.2 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复数的代数形式是指将复数表示为实部和虚部的和的形式。
复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可以通过对实部和虚部分别进行运算来得到结果。
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流程图是一种用图形表示算法或过程的方法。
它由各种基本符号和连线构成,用于描述算法或过程的各个步骤及其执行顺序。
流程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算法或过程,从而提高效率。
4.2 结构图结构图是一种用于描述程序结构的图形表示方法。
它包括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三种基本结构,可以用来表示程序的控制流程。
高中数学 流程图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1-2

洗水壶
(2min)
烧开水
(15min)
洗茶壶、杯
(3min)
取、放茶叶
(2min)
泡茶
(1min)
解法2: 洗水壶 (2min)
解法3: 洗水壶 (2min)
烧开水
(15min)
洗茶壶、杯
(3min)
取、放茶叶
(2min)
烧开水
(15min)
交纳考试费 按规定时间参加考试
领取成绩单
领取证书
作业
了解你所在学校入学和毕业离校 的程序,并用流程图表示
产生废品的概率是:0.04
粗加工 100件
检验
不合格
返修加工
合格 90件 精加工
合格
8件
返修检验
不合格
最后检验
合格
成品
2件 不合格
废品
拓展练习
1.如图如果要缴纳电费,应该怎 样操作?进行手机充值呢?
2.某校选举学生会干部的流程图如下:
不合格 合格
淘汰 票不够 票够
同学自荐 条件审核 竞选演说 投票选举 唱票 当选
工作人员接待家长,交儿童本周
按亲子活动方案活动”
表现。
第三步,按照亲子活动方案进行 动。 第四步,启导员填写亲子活动总
启导员填写亲子 家长填写亲子 活动总结记录 活动反馈卡
结记录;同时 家长填写亲子活
动反馈卡。 最后,启导员填写服务跟踪表。
启导员填写服务跟踪表
你能为“儿童之家”的这项
活动设计一个活动流程图吗?
流程线
输出n
结束
认识流程图
图书馆一般用类似下面的图示说明图书 馆借阅流程.
金版学案高中数学选修1-2人教A版2.2.1同步辅导与检测课件.ppt

当 ab<0 时,有 3 b>3 a,即 b>a. 所以选 D. 答案:D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数学•选修1-2•(配人教A版)◆
5.直线l,m与平面α,β,γ满足β∩γ=l,l∥α,m⊂α和
m⊥γ,那么必定有( )
A
A.α⊥γ且l⊥m
◆数学•选修1-2•(配人教A版)◆
1.结合已经学习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最 根本的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2.了解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考特点和过程, 会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具体的问题.通过实例充分认识这 两种证明方法的特点,认识证明的重要性.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数学•选修1-2•(配人教A版)◆
(2)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那么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Q⇐P1 → P1⇐P2 → P2⇐P3 →…→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 条件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数学•选修1-2•(配人教A版)◆
3.分析综合法.
(1)定义: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 _中__间__结__论_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 _中__间__结__论_P.假设由P可以推出Q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 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分析综合法.
3.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根本的两种证明方法, 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思维方式.如果从解题的切入点 的角度细分,直接证明方法可具体分为:比较法、代换法、 放缩法、判别式法、构造函数法等.这些方法是综合法和分 析法的延续与补充.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数学•选修1-2•(配人教A版)◆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2 排列与组合 1.2.1 排列(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

1.2.1 排列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捆绑法、插空法解决排列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把简单的计数问题化为排列问题解决的过程,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化归〞思想的魅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捆绑法、插空法解决排列问题.教学难点:利用捆绑法、插空法解决排列问题.教学过程复习回顾提出问题:7位同学排队,根据上一节课所学的方法,解决以下排列问题.(1)7位同学站成一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2)7位同学站成两排(前3后4),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3)7位同学站成一排,其中甲站在中间的位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4)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只能站在两端的排法共有多少种?(5)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种?活动设计:学生自己做,找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活动成果:解:(1)问题可以看作:7个元素的全排列A77=5 040.(2)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7×6×5×4×3×2×1=7!=5 040.(3)问题可以看作:余下的6个元素的全排列A66=720.(4)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第一步甲、乙站在两端有A22种;第二步余下的5名同学进行全排列有A55种,所以,共有A22·A55=240种排列方法.(5)第一步从(除去甲、乙)其余的5位同学中选2位同学站在排头和排尾有A25种方法;第二步从余下的5位同学中选5位进行排列(全排列)有A55种方法,所以一共有A25A55=2 400种排列方法.典型例题类型一:捆绑法例17位同学站成一排,(1)甲、乙两同学必须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2)甲、乙和丙三个同学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3)甲、乙两同学必须相邻,而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的排法有多少种?(4)甲、乙、丙三个同学必须站在一起,另外四个人也必须站在一起的排法有多少种?解:(1)先将甲、乙两位同学“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与其余的5个元素(同学)一起进行全排列有A66种方法;再将甲、乙两个同学“松绑〞进行排列有A22种方法.所以这样的排法一共有A66A22=1 440种.(2)方法同上,一共有A55A33=720种.(3)解法一:将甲、乙两同学“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此时一共有6个元素,因为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所以可以从其余的5个元素中选取2个元素放在排头和排尾,有A25种方法;将剩下的4个元素进行全排列有A44种方法;最后将甲、乙两个同学“松绑〞进行排列有A22种方法.所以这样的排法一共有A25A44A22=960种.解法二:将甲、乙两同学“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此时一共有6个元素,假设丙站在排头或排尾有2A55种方法,所以,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的排法有(A66-2A55)·A22=960种.解法三:将甲、乙两同学“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此时一共有6个元素,因为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所以可以从其余的四个位置选择共有A14种方法,再将其余的5个元素进行全排列共有A55种方法,最后将甲、乙两同学“松绑〞,所以,这样的排法一共有A14A55A22=960种.(4)将甲、乙、丙三个同学“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另外四个人“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此时一共有2个元素,∴一共有排法种数:A33A44A22=288种.点评:对于相邻问题,常用“捆绑法〞(先捆后松).[巩固练习]某商场中有10个展架排成一排,展示10台不同的电视机,其中甲厂5台,乙厂3台,丙厂2台,假设要求同厂的产品分别集中,且甲厂产品不放两端,那么不同的陈列方式有多少种?解:将甲厂5台不同的电视机“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乙厂3台不同的电视机“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丙厂2台不同的电视机“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此时一共有3个元素,甲不放两端,甲有1种排法,乙、丙排在两端有A22种排法,共有A55A33A22A22=2 880种不同的排法.[变练演编]7位同学站成一排,(1)甲、乙两同学之间恰好有一个人的排法共有多少种?(2)甲、乙两同学之间恰好有两个人的排法共有多少种?解:(1)先在甲、乙两同学之间排一个人,有A15种不同的排法,把甲、乙和中间的一人“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此时一共有5个元素,共有A15A55A22=1 200种不同的排法.(2)先在甲、乙两同学之间排两个人,有A25种不同的排法,把甲、乙和中间的两人“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此时一共有4个元素,共有A25A44A22=960种不同的排法.类型二:插空法例27位同学站成一排,(1)甲、乙两同学不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2)甲、乙和丙三个同学都不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解:(1)方法一:(排除法)A77-A66·A22=3 600;方法二:(插空法)先将其余五个同学排好有A55种方法,此时他们留下六个位置(称为“空〞),再将甲、乙同学分别插入这六个位置(空)有A26种方法,所以一共有A55A26=3 600种方法.(2)先将其余四个同学排好有A44种方法,此时他们留下五个“空〞,再将甲、乙和丙三个同学分别插入这五个“空〞有A 35种方法,所以一共有A 44A 35=1 440种方法.点评:对于不相邻问题,常用“插空法〞(特殊元素后考虑).[巩固练习]5男5女排成一排,按以下要求各有多少种排法:(1)男女相间;(2)女生按指定顺序排列.解:(1)先将男生排好,有A 55种排法;再将5名女生插在男生之间的6个“空〞(包括两端,但不能同时排在两端)中,有2A 55种排法,故此题的排法有N =2A 55·A 55=28 800种.(2)方法1:N =A 1010A 55=A 510=30 240; 方法2:设想有10个位置,先将男生排在其中的任意5个位置上,有A 510种排法;余下的5个位置排女生,因为女生的位置已经指定,所以她们只有一种排法.故此题的排法为N =A 510×1=30 240种.[变练演编]5男6女排成一列,问(1)5男排在一起有多少种不同排法?(2)5男不都排在一起有多少种排法?(3)5男每两个不排在一起有多少种排法?(4)男女相互间隔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解:(1)先把5男看成一个整体,得A 77,5男之间排列有顺序问题,得A 55,共A 77A 55种.(2)全排列除去5男排在一起即为所求,得A 1111-A 77A 55.(3)因为男生人数少于女生人数,利用男生插女生空的方法解决问题,得A 66A 57.(4)利用男生插女生空的方法,但要保证两女生不能挨在一起,得A 66A 55.[达标检测]1.记者要为5名志愿者和他们帮助的2位老人拍照,要求排成一排,2位老人相邻但不排在两端,不同的排法共有( )A .1 440种B .960种C.720种 D.480种2.把4个不同的黑球,4个不同的红球排成一排,要求黑球、红球分别在一起,不同的排法种数是( )A.A88 B.A44A44C.A44A44A22D.以上都不对3.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新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A.42 B.96C.48 D.124答案:课堂小结1.知识收获:进一步复习排列的概念和排列数公式.2.方法收获:捆绑法、插空法.3.思维收获: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补充练习[基础练习]1.6人站成一排照相,其中甲、乙、丙三人要站在一起,且要求乙、丙分别站在甲的两边,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为( )A.12 B.24C.48 D.1442.由数字0,1,2,3,4,5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其中是25的倍数的数共有______个( )A.9 B.12C.24 D.213.用数字0,1,2,3,4能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且比20 000大的五位奇数的个数为( ) A.3 B.30C.72 D.184.将5名志愿者分配到3个不同的奥运场馆参加接待工作,每个场馆至少分配一名志愿者的方案种数为( )A.540 B.300C.180 D.150答案:[拓展练习]5.有4名男生、5名女生,全体排成一行,问以下情形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1)甲不在中间也不在两端;(2)甲、乙两人必须排在两端;(3)男、女生分别排在一起;(4)男女相间;(5)甲、乙、丙三人从左到右顺序保持一定.答案:(1)241 920 (2)10 080 (3)5 760 (4)2 880 (5)60 480设计说明本节课是排列的第三课时,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介绍排列中常用的捆绑法和插空法.本节课的特点是教师引导给学生以提示,在从例题中学会了方法后,马上让学生练习巩固方法,在变练演编中,举一反三,反复强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方法和技巧.备课资料一、相邻问题捆绑法:题目中规定相邻的几个元素捆绑成一个组,当作一个大元素参与排列.例A,B,C,D,E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A,B必须相邻且B在A的右边,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有________.解析:把A,B视为一人,且B固定在A的右边,那么此题相当于4人的全排列,有A44=24种排法.二、相离问题插空法:元素相离(即不相邻)问题,可先把无位置要求的几个元素全排列,再把规定的相离的几个元素插入上述几个元素的空位和两端.例1书架上某层有6本书,新买3本插进去,要保持原有6本书的顺序,有______种不同的插法(具体数字作答).解析:A17A33+A27A23+A37=504种.例2高三(1)班学生要安排毕业晚会的4个音乐节目,2个舞蹈节目和1个曲艺节目的演出顺序,要求两个舞蹈节目不连排,那么不同排法的种数是________.解析:不同排法的种数为A55A26=3 600.例3某工程队有6项工程需要单独完成,其中工程乙必须在工程甲完成后才能进行,工程丙必须在工程乙完成后才能进行,工程丁必须在工程丙完成后才能进行.那么安排这6项工程的不同排法种数是________.解析:依题意,只需将剩余两个工程插在由甲、乙、丙、丁四个工程形成的5个“空〞中,可得有A25=20种不同排法.例4某市春节晚会原定10个节目,导演最后决定添加3个与“抗冰救灾〞有关的节目,但是赈灾节目不排在第一个也不排在最后一个,并且已经排好的10个节目的相对顺序不变,那么该晚会的节目单的编排总数为________种.解析:A19A33+A29A23+A39=990种.例53个人坐在一排8个椅子上,假设每个人左右两边都有空位,那么坐法的种数有多少种?解析:解法1:先将3个人(各带一把椅子)进行全排列有A33,○*○*○*○,在四个“空〞中分别放一把椅子,还剩一把椅子再去插空有A14种,所以每个人左右两边都有空位的排法有A14A33=24种.解法2:先拿出5个椅子排成一排,在5个椅子中间出现4个“空〞,*○*○*○*○*,再让3个人每人带一把椅子去插空,于是有A34=24种.注:题中*表示元素,○表示空.例6停车场划出一排12个停车位置,今有8辆车需要停放.要求空位置连在一起,不同的停车方法有多少种?解析:先排好8辆车有A88种方法,要求空位置连在一起,那么在每2辆之间及其两端的9个空档中任选一个,将空位置插入有A19种方法,所以共有A19A88种方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课程选修1-2学习指导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课程选修1-2学习指导第一局部 统计案例一、常识要求及变化1.《课程尺度》中对本模块的内容及要求:通过典型案例,学习以下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必修课程学习统计的根底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了解和使用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进一步领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思想,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2.课程尺度要求与大纲比拟3.阶段性要求与终结要求的说明〔1〕会求回归直线方程回归直线方程是在学习《数学》必修3后,继续对线性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内容包罗 作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x b a y ˆˆˆ+=以及回归系数b a ˆ,ˆ等.了解求回归直线方程的一般步调:①作出散点图〔由样本点是否呈条状分布来判断两个量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假设存在线性相关关系→②求回归系数b a ˆ,ˆ→③写出回归直线方程x b a y ˆˆˆ+=,并操纵回归直线方程进行预测说明.如,提问:按照所求方程能否求出给定身高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也就是身高为172厘米的女大学生的体重必然是60.316吗?对你的预测可以做一下解释吗?〔1〕求〔2〕预测水深为1.95m 时水的流速y 是多少?回归直线方程求解需要复杂的运算,随着新课程尺度的继续实施和新课程高考鼎新的不竭深入,考查学生数据处置能力,出格是运用计算器等现代技术东西对进行数据处置的能力,将是鼎新的标的目的之一.求解:回归直线方程时要遇到很复杂的运算,为准确运算,可借助计算器与计算机,先列表求出相关数据,然后求回归系数b a ˆ,ˆ. 从而写出回归直线方程.〔2〕了解随机误差的概念及其它对预报变量的影响从散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样本点分布在某一直线的附近,而不是在一条直线上,所以不克不及用一次函数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时我们把身高与体重的关系用下面的线性回归模型来暗示:y=bx+a+e,此中a,b为待定的未知参数,e称为随机误差.〔3〕能进行简单回归阐发能从散点图直不雅的判断相关关系,但散点图不明显时,我们就要进行相关性查验,按照相关系数∑∑∑---=))((2222y nyx nxy x nyxriiii判断:||r越接近1时,线性相关程度越强;||r越接近0时,线性相关程度越弱.在确定具有线性关系后,就需成立回归模型,而成立回归模型的根本步调是:①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哪个变量是解释变量,哪个变量是预报变量;②画好确定好的解释变量和预报变量的散点图,不雅察它们之间的关系〔线性关系〕.③由经验确定回归方程的类型.④按必然规那么估计回归方程中的参数baˆ,ˆ〔最小二乘法〕;⑤得出结论后在阐发残差图是否异常,假设存在异常,那么查验数据是否有误,后模型是否适宜等.例:为研究重量y):x对弹簧长度克单位(〔单元:厘米〕的影响,对不同重量的6根弹簧进行测量,数据如下表:①画出散点图;②如果散点图中的各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求y与x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③对y、x两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查验;④画出残差图,并说明它是否异常.线性回归阐发是统计中额定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课程高考鼎新的不竭深入,这局部的内容也将回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线性回归问题有时并不给出经验公式,这时候我们可以画出已时数据的散点图,把它与必修模块数学1中学过的各种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等〕图象比拟,挑选一种跟这些点拟合最好成的函数,然后采纳适当的置换,把问题化为线性回归问题,使其得到解决〔如课本的例2〕.〔4〕有关理论要求学生理解,公式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阐发,了解回归阐发的必要性与回归阐发的一般步调;②测验考试做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③能用所学的常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回归阐发,体会回归阐发的实际价值与根本思想.④了解独立性查验的常用方法:三维柱形图和二维条形图,及其K²〔或R²〕的大小关系.⑤并能运用本身所学的常识对具体案例进行查验.确定以上内容为教学重点是基于以下考虑:⑴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成分,是我们以后要经常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学习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而且他渗透比拟抽象的数学建模思想入门时学生会感到有必然的难度,理解需要一个过程。
高中数学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2 导数的概念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2021年整理)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2 导数的概念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2 导数的概念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苏州市高中数学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2 导数的概念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的全部内容。
导数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一节的《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概念》是第2课时.教学内容分析1.导数的地位、作用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种特殊的极限,反映了函数变化的快慢程度.导数是求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切线以及一些优化问题的重要工具,同时对研究几何、不等式起着重要作用.导数概念是我们今后学习微积分的基础.同时,导数在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2.本课内容剖析教材安排导数内容时,学生是没有学习极限概念的.教材这样处理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极限概念高度抽象,不适合在没有任何极限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导数这个特殊的极限去体会极限的思想,这为今后学习极限提供了认识基础.另一方面,函数是高中的重要数学概念,而导数是研究函数的有力工具,因此,安排先学习导数方便学生学习和研究函数.基于学生已经在高一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习了瞬时速度,因此,先通过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去得出瞬时速度,再由此抽象出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瞬时变化率的的模型,并将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导数,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进行导数概念教学时还应该看到,通过若干个特殊时刻的瞬时速度过渡到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从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是瞬时速度过渡到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是瞬时变化率,我们可以向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基本思想.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到:当时间间隔越来越小时,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附近的平均速度趋向于一个常数,并且这个常数就是物体在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2.使学生通过运动物体瞬时速度的探求,体会函数在某点附近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函数在该点的瞬时变化率,并由此建构导数的概念;3.掌握利用求函数在某点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实现求导数的基本步骤;4.通过导数概念的构建,使学生体会极限思想,为将来学习极限概念积累学习经验;5.通过导数概念的教学教程,使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是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过程.教学重点通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探求,抽象概括出函数导数的概念.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意义,由此得出函数在某点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就是函数在该点的瞬时变化率,并由此得出导数的概念.教学准备1.查找实际测速中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2.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台Ti-nspire CAS图形计算器,并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3.制作《数学实验记录单》及上课课件.教学流程框图教学流程设计充分尊重学生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操作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导数概念的表象,再通过表象抽象出导数概念,并通过运用导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导数的本质.教学的主要过程设计如下:复习准备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体会模型感受当△t→0时,平均速度逼近于某个常数.提炼模型从形式上完成从平均速度向瞬时速度的过渡.形成概念由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推广到函数瞬时变化率,并由此得出导数的定义.应用概念理解导数概念,熟悉求导的步骤,应用计算结果解释瞬时变化率的意义.小结作业通过师生共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极限思想对人类思维的重大影响.教学过程设计5分钟1.复习准备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感受到平均速度在时间间隔很小时可以近似地表示瞬时速度.(1)提问:请说出函数从x1到x2的平均变化率公式.(2)提问:如果用x1与增量△x表示平均变化率的公式是怎样的?(3)高台跳水的例子中,在时间段]4965,0[里的平均速度是零,而实际上运动员并不是静止的.这说明平均速度不能准确反映他在这段时间里运动状态。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1-2课件

类比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成立.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
.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圆的概念和性质
球的类似概念和性质
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连线垂直于 球心与截面圆(不经过球心的截面圆)
推理与证明
推理
证明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直接证明 间接证明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已知的判断
确定
新的判断
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来确定一个新 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就叫推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数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3+7=10 3+17=20 13+17=30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再 见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八面体
三棱柱
四棱锥
尖顶塔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凸多面体
四棱柱 三棱锥 八面体 三棱柱 四棱锥 尖顶塔
面数(F) 顶点数(V) 棱数(E)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四棱柱
凸多面体
四棱柱 三棱锥 八面体 三棱柱 四棱锥 尖顶塔
面数(F) 顶点数(V) 棱数(E)
6
8
12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n =1时,a1=1 第1个圆环从1到3. n=2时,a2=3 前1个圆环从1到2;
第2个圆环从1到3; 第1个圆环从2到3.
2
1
3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三分。
2.2.2 反证法教案-高二数学人教A版选修1-2

[教学设计•高中数学]《反证法》教学设计《反证法》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2》(人教A版)第一章《推理与证明》的第3节《反证法》.“逻辑推理能力”是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与证明贯穿于高中数学的整个体系,也是学数学、做数学的基本功。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新课标教材的一个亮点,是对以前所学知识与方法的总结、归纳,并对后继学习起到引领的作用第二部分:学生学情诊断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反证法,但是不够系统和详细。
也已经在选修2-1《逻辑与推理》环节接触过命题的真假、逆否命题。
但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究其原因,主要是反证法的应用需要逆向思维,但在中小学阶段,逆向思维的训练和发展都是不充分的,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教学实例学习新内容进行教学。
由于所教学生基础较好,但是数学思维相对欠缺,对于反证法证明简单命题问题不大,但由于对数论基础知识不是特别专长、对生活中的逻辑学生对数的了解不多,研究不够,所以例1能顺利解决,但是例2例3,解决起来还是会出现一定困难。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设置(1)知识与能力:了解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用反证法证明简单问题的推理技能,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数学活动,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使问题出现转机。
核心素养:逻辑推理能力第四部分: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理解反证法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
单元(章)教学设计(试用)
授课时间: 2016 年 2 月 24 日至 3 月 4 日 单元(章) 第一章统计案例 总课时数 7
① 通过对典型案例(如“肺癌与吸烟有关吗”)的探究,了解独立性 检验(只要求 2×2 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课标 要求
②通过对典型案例(如“质量控制”、“新药是否有效”)的探究, 了解实际推断原理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③通过对典型案例(如 “昆虫分类” )的探究,了解聚类分析的基 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④通过对典型案例(如 “学习成绩与学习时间的关系”)的探究,了 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初步应用。
学情 分析
知识 与 技能 教 学 目 标 过程 与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通过典型案例,学习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 并能初步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学生在必修课程学习统计的基础上,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 了解和 使用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进一步领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 据
与 教材 分析
回归直线方程是在学习《数学》必修 3 后,继续对线性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内容包括作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 以及回归系数 等. 了解求回归直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作出散点图 (由样本点是否呈条状分布来判 断两个量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若存在线性相关关系→②求回归系数 ③写出回归直线方程 ,并利用回归直线方程进行预测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