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内镜对大肠病变微血管形态观察ppt课件

合集下载

显微镜下肠炎PPT课件

显微镜下肠炎PPT课件

胶原性结肠炎 (collagenous colitis, CC)
特征:上皮下胶原带增宽,不要求IEL 数一定>20个/100个表层上皮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证实上皮下胶原带由Ⅵ型胶原和 明显增多的黏蛋白组成,而非正常结肠黏膜的Ⅳ型 胶原沉积。
注:IEL为黏膜表层上皮间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治疗方法
16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与 显微镜下肠炎相关的药物都 应该停止(包括NSAIDs、 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Ⅱ抑 制剂等)。(赞同率93%) 对病情的随访和重复的消化 道内镜检测对确认治疗的反 应很重要。(赞同率87%)
显微镜下肠炎的治疗依赖 于其病因。(赞同率100%) 在麸质不耐症中,饮食回顾 和无麸质饮食是最重要的干 预手段。(赞同率100%) 在显微镜下肠炎的治疗中, 任何肠道的感染,包括幽 门螺杆菌都应根除。(赞 同率93%)
具体建议
18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来说,在诱导临床缓解上,布地奈德治疗是优于不 治疗,或者美沙拉嗪治疗的。
6项随机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在诱导缓解的5项研究中,布地奈德治疗对患 者有明显的受益,并且可达到组织学愈合,其中2项研究也显示了生活质量的改善,虽 然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 一般治疗8周后,可考虑停药,停药后三分之一的患者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可以维 持无症状的状态,以减轻药物的长期成本问题。
病史中应特别注意任何慢性炎症性疾病、药物治疗 和饮食改变的影响。(赞同率100%) 检查应包括肝、肾、骨骼的查体,血常规、血清维生素 B12、叶酸、铁、甲功、血清免疫球蛋白、幽门螺杆菌 (粪或血液抗原检测)和HLA分型。(赞同率100%)
诊断
14
其他检查包括结肠镜检查,肠镜检查中应尽量进入回 肠末段,并多点活检。(赞同率80%) 对于显微镜下肠炎来说,胃镜检查需注意从十二指肠降 段开始多点活检(至少4点),用以排除乳糜泻、幽门 螺杆菌感染及淋巴细胞性胃炎等。(赞同率100%) 显微镜下肠炎可以在具有遗传易感的患者中进展为 显性乳糜泻。(赞同率93%)

《NBI放大内镜》课件

《NBI放大内镜》课件

对病变判断的局限性
NBI放大内镜主要适用于消化道内镜检查, 对于其他部位的病变可能不适用。
虽然NBI放大内镜能够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 ,但对于某些微小病变或早期病变的判断 可能存在局限性。
CHAPTER 04
NBI放大内镜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 望
NBI放大内镜的发展趋势
技术进步
随着光学、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NBI放大内镜 有望实现更高的图像分辨率、更准确的诊断和更智能化的 操作。
突出显示黏膜表面结构
NBI技术能够突出显示黏膜表面的微 血管形态和表面结构,有助于观察消 化道黏膜的细微变化。
便于发现癌前病变
NBI放大内镜能够提高消化道肿瘤和 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率,有助于及时 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
操作简便
NBI放大内镜操作简便,与常规内镜 检查类似,无需特殊设备和技能要求 。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PTER 02
《nbi放大内镜》ppt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NBI放大内镜简介 • NBI放大内镜的应用 • NBI放大内镜的优势与局限性 • NBI放大内镜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 结论
CHAPTER 01
NBI放大内镜简介
NBI放大内镜的定义
NBI放大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技术,结合了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 NBI)和放大内镜功能,能够提供高清晰度和细节的内镜检查。
NBI放大内镜通过结合NBI技术和放大 内镜功能,实现了高清晰度和细节的 内镜检查,提高了消化道肿瘤和癌前 病变的早期发现率。
放大内镜则利用高分辨率的摄像系统 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消化道黏膜放大 ,提供更细致的观察效果。
NBI放大内镜的特点
高清晰度和细节

《NBI放大内镜》课件

《NBI放大内镜》课件
《NBI放大内镜》PPT课件
NBI放大内镜是一种窄带成像技术,通过电子成像技术可放大体腔内病变的视 野。它帮助早期发现病变,增加诊断准确度,降低漏诊率。
什么是NBI放大内镜?
NBI放大内镜是一种窄带成像技术,通过电子成像技术放大体腔内病变的视野。
NBI放大内镜的优点
1 早期发现病变
NBI放大内镜帮助医生在早期发现病变,提高治疗成功率。
病变识别与评估
4
以获得最佳成像效果。
利用NBI放大内镜,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识 别和评估病变。
NBI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案例
肺癌早期诊断
NBI放大内镜可帮助医生在肺癌的早期阶段进行准 确诊断。
膀胱癌早期诊断
NBI放大内镜可提高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率,提供更 精确的治疗方案。
大肠息肉摘除术
NBI放大内镜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检测大肠息肉, 并进行精确的摘除手术。
提高胃癌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
NBI放大内镜可提高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 促进早期治疗。
总结
1 广泛应用,诊断价值高
NBI放大内镜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具有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2 技术水平要求高
NBI放大内镜操作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技术和经验。
3 操作规范,安全使用
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安全使用NBI放大内镜,可以减少患者痛苦并提高检查效果。
2 增加诊断准确度
NBI放大内镜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病变类型,提高诊断准确度。
3 降低漏诊率
NBI放大内镜可帮助医生发现微小病变,降低漏诊率。
NBI放大内镜的应用领域
1 消化道疾病
2 泌尿系统疾病
NBI放大内镜在胃肠道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应用 广泛。
NBI放大内镜可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

内镜检查PPT课件

内镜检查PPT课件

胶囊胃镜长约1.5厘米,比一般服用胶囊药品略 大 ,前端为透明的球状,里面是一个微型数码摄 像机和6盏闪光灯。可以在漆黑的消化道内拍出清
晰的照片,胶囊胃镜检查前,被检查者须先禁食,
病人服下该“智能胶囊”后,胶囊因胃肠动力自
行在体内穿行,并摄下食管、胃和小肠、大肠的
图像,图像通过传感器以数字的形式传输到病人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
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
用无线内镜”。
不需任何麻醉,患者只要服下
一粒小小的“胶囊”,就能代 替胃镜进行检查,并可检查胃 部、大肠、小肠,清晰地拍到 七八万张人体胃肠道病变情况 的照片。
胶囊内镜
相关链接:胶囊内镜
胶囊胃镜
工作原理
优点
临床应用
工作原理
1.硬式内镜(1805~1932年)
2.半可曲式内镜( 1932 ~) 3.纤维内镜(1957~) 4.电子内镜(1983~) 5.胶囊内镜(2000~)
6.几种新型内镜
1.硬式内镜(1805~1932年)
△1805年,德国Bozzine首先提出了内镜的设 想,他通过内镜看到了子宫和直肠的内腔。
△1826年,法国Segales研制成功了膀胱镜和 食道镜。
传统内窥镜上,使临床医生能够在活体内直接观察到组织
细胞学的变化,这在以往只能通过病理学家来证实。虽然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已经能够观察到胃肠道粘膜表面的详 细结构,但是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却能进一步发现粘膜下 的病变,直接指导活检以及更为有效的内镜治疗。
6.几种新型内镜
⑶内镜窄带成像术
• 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lmajing, NBI)是一种全新的
CCD片直接安放在内镜镜端,将光线转变为电能,

放大内镜对大肠病变微血管形态观察

放大内镜对大肠病变微血管形态观察


SANO 等将NBI结合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黏膜微血 管(Capillary Pattern CP)分为三型: I型:微血管排列规则,血管呈浅褐色,无树枝 状血管网,见于正常结肠黏膜和增生性息肉


II型:微血管密度较为稀松,血管结构类似 正常黏膜,但血管较长较粗,见于结肠腺 瘤性病灶

III型:微血管明显增长增粗,密度增加,伴 有分支、弯曲和不规则改变,有深褐色的树枝 状血管网及许多深绿色血管,部分血管网破坏 多见结肠癌

Togashi K et al.Gastrointest Endosc. 2009 ;69(3 Suppl):734-41

Horimatsu T通过NBI结合放大内镜研究轻度不典型 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大肠病变的MC (meshedcapillary )微血管形态相关性.结果发现,NBI结合放大 内镜发现98% (44 of 45) 的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存在 MC,而92% (23 of 25)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缺乏MC,因 此认为有无MC为判别是否有肿瘤血管新生标志.
不同深浅部位的血管走形,从而判断病情。
R550
G500
B400
原图象
FICE图象
R540
G415
B415
R550
G500
B400
Figure 3. A: pit pattern of type II, some light brown blood capillary are shown (R: 540 nm, G: 440 nm, B: 415 nm).

Nakiyashi等采用NBI合并放大内镜观察了 早期胃癌病灶的微血管变化,并且比较了 分化良好型与未分化型腺癌微血管变化的 不同,发现分化良好的早期胃腺癌其微血 管形态仍然较为规则,而未分化癌的微血 管紊乱、呈螺旋形。

染色放大内镜与UC课件

染色放大内镜与UC课件
指导治疗 染色放大内镜还可以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病情 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展望
拓展应用范围
随着染色放大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应用于更广泛的胃肠 道疾病诊断与治疗,提高胃肠道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结合人工智能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染色放大内镜有望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病变 识别和病情评估,进一步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05
染色放大内镜与UC课件总结
染色放大内镜在UC诊治中的重要性
提高诊断准确性 染色放大内镜可以通过特定的染色技术,更清晰地显示出 胃肠道黏膜的微小结构和病变,从而提高对UC(溃疡性 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精准评估病情 通过染色放大内镜,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UC的病变范 围和严重程度,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染色放大内镜对UC病变的观察与评估
1 2
观察黏膜充血和水肿 通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肠道黏膜 的充血和水肿情况,判断炎症活动的程度。
评估溃疡大小和形态 放大内镜能够准确测量溃疡的大小,并观察溃疡 的形态,有助于判断溃疡的性质和预后。
3
观察血管纹理改变
染色技术可以突出显示黏膜下的血管纹理,从而 帮助医生观察血管纹理的改变,判断病变的范围 和深度。
流行病学特征
UC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发病率和患病率因地域、种族和环境等因素有所 不同。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U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UC的病理生理改变
01
02
03
黏膜炎症
UC的病理特点为结肠黏膜 的弥漫性炎症,表现为充 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氧化应激反应
在UC发病过程中,氧化应 激反应起着重要作用,导 致肠黏膜细胞损伤和凋亡。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PPT课件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PPT课件

2002年在Vienna,世界卫生组织对早期结
肠癌进行明确规定:病变即原位癌、黏膜 内癌及侵袭浅部黏膜下层的瘤性病变的治 疗建议是在内镜下或局部手术完整切除, 按此可完全治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小。 从而避免过度治疗。
四治疗:
对Ⅰ型可行高频电凝电切有蒂较大息肉可行钛
夹止血或尼龙套扎后再行电切
的癌
以上病变仅限于黏膜上皮或侵犯固有膜,几乎没
有转移风险,并且认为这要比诊断为原位癌和黏
膜内癌更为恰当。正常黏膜中的淋巴管局限于腺
管底部近黏膜肌处,因此黏膜内癌一般不会出现 转移。
一些学者将黏膜肌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黏
膜下层按等距离分为三份,根据癌细胞在黏 膜下的浸润深度将黏膜下癌(Sm癌)区分为 三个亚型。Sm1型癌一般无癌转移。而 Sm2、Sm3型癌有转移癌的可能
早期大肠癌诊断标准的差异
东西方(主要欧美和日本)对胃肠道癌的标 准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日本学者注重细胞的形态、异型性、结构变
化,无浸润的也可诊断为癌(17-53%)
西方学者则强调浸润,他们认为原位癌、黏
膜内癌不发生转移,故不应诊断为结直肠癌,
同时他们认为最好避免使用黏膜内癌以防止
过度外科治疗
(9%)
对Ⅱ型:1cm以内可行(EMR)内镜黏膜切除术
较大肿瘤可行内镜下黏膜分段切除术EPMR 残端2mm内无癌细胞应视为根治。 对于呈Ⅱ型病变的大肠黏膜内癌治疗的最佳方 法是EMR,EPMR
曹xx手 术前
曹xx
曹xx
直肠管状绒 毛状腺瘤伴 腺上皮轻~ 中度不典型 增生,部分 区域呈重度 不典型增生 及微灶腺上 皮原位癌变
罗xx
罗xx
徐xx3
徐xx4

智能分光比色放大内镜在大肠病变的应用

智能分光比色放大内镜在大肠病变的应用

智能分光比色放大内镜在大肠病变的应用大肠癌在临床上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大肠癌大多数由大肠腺瘤恶变而来,尤其是侧向发育型肿瘤。

早期发现及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1-2]。

而普通内镜无法观察病变腺管开口形态及微细血管,早期发现病变概率较低。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能弥补普通内镜的不足,能早期发现病变处腺体开口及微细血管的变化,较准确的预测病变的病理分型,对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0月发现大肠病变的患者328例,其中男165例,女163例,年龄19~89岁。

1.2仪器Fujinon EPX4400主机,EC-590ZWM型结肠镜,拥有10种波长组合的智能分光比色系统。

1.3术前准备结肠镜检查患者,术前5 h口服和爽或50%硫酸镁进行肠道准备,至排出水样便。

1.4操作步骤结肠镜为单人操作,进镜至末段回肠后退镜观察。

发现病变后,先仔细观察病变大小、形态,后放大40~100倍,切换至FICE模式,依次转换10种RGB波长组合,分别观察粘膜,腺体开口,至清晰为止。

对所有病变均进行活检送病理检查。

1.5判定标准内镜下判定腺管开口根据Kudo分类法:I型:呈圆周型,为正常粘膜腺管开口IIL型:为星状或乳头状腺管开口,是增生性病变IIIS型:为管状开口中,较正常小,为凹陷性肿瘤IIIL型:为较大的管状或圆形开口,常见于隆起性肿瘤,多为腺瘤。

IIIS型:为较小的管状或类圆形开口中,常见于凹陷型病变IV型分为枝状、沟状或脑回状的腺管开口中,常见于隆起型绒毛状腺瘤。

V型包括V A(不规则型)或VS(无结构型),腺管开口消失或无结构,多为肠癌[3]。

血管分型标准I型:为模糊的毛细血管,多为正常粘膜或增生性息肉;II型:毛细血管清晰可见,并轻微增粗,多为腺瘤;IIIA型:可见较粗的毛细血管,大小不均匀且伴有不规则的分枝或缩短,多为粘膜内癌或表浅性癌;IIIB 型:几乎未见散在的微血管,多为浸润癌[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清晰地观察到黏膜的细微血管形态, 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有利于提高消化道异型增生和早期 肿瘤的诊断率
• 是目前消化道早期癌内镜诊断的最新、最有效的技术之 一
PPT学习交流
7
电子染色
• 电子染色是在应用光学成像技术基础上色素染色, 显示一些黏膜微小结构或血管,近年来有代表性的 是NBI及FICE
• Togashi K et al.Gastrointest Endosc. 2009 ;69(3 Suppl):734-41
PPT学习交流
24
• Horimatsu T通过NBI结合放大内镜研究轻度不典型增 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大肠病变的MC (meshed-capillary ) 微血管形态相关性.结果发现,NBI结合放大内镜发现 98% (44 of 45) 的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存在MC,而92% (23 of 25)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缺乏MC,因此认为有无 MC为判别是否有肿瘤血管新生标志.
PPT学习交流
2
•大

















PPT学习交流
3
大肠病变内镜诊断体系
• 普通内镜------发现病变和异常征象 • 染色内镜------确定是否有病变和病变范围 • 放大内镜-----根据病变表面结构特征
确定病变性质 • 染色+放大内镜----• 超声内镜------病变深度及性质
PPT学习交流
21
放大观察IPCL形态
PPT学习交流
22
• Yasushi Sano通过NBI结合放大内镜检查大肠病变表面 微血管形态有无MC(meshed brown capillary )判别 病变瘤性非瘤性,结果发现其总的准确率、敏感性、特 异性分别达到95.3% (143/150), 96.4% (107/111) and 92.3% (36/39).
PPT学习交流
18
• Nakiyashi等采用NBI合并放大内镜观察了早期胃癌 病灶的微血管变化,并且比较了分化良好型与未 分化型腺癌微血管变化的不同,发现分化良好的 早期胃腺癌其微血管形态仍然较为规则,而未分 化癌的微血管紊乱、呈螺旋形。
PPT学习交流
19
➢Inoue和Yoshida等的研究指出,采用NBI合并 放大内镜可显示鳞状上皮IPCL(上皮内乳头状 毛细血管袢 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的形态学变化,并有助于诊断食管鳞癌 和判断其浸润深度,从而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 疗方案。
• Yasushi Sano ,et al.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 2006 no.5
PPT学习交流
23
• Togashi K 通过NBI与传统普通肠镜、色素放大内镜检 查微血管形态分型,探讨三种方式对小于5mm的大肠 病变判别病变瘤性非瘤性准确性. NBI通过血管形态分 型对大肠小病变瘤性判断敏感性93%,准确性达87%.
粘膜表面血管强调
普通光观察
NBI 影像
强调粘膜表层毛 细血管或细微结 构形态
PPT学习交流
13
大肠病变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形态分型
PPT学习交流
14
正常结肠黏膜的微血管
• 正常结肠黏膜的微血管以蜂窝状(honeycomb pattern) 形态围绕在黏膜腺体周围,这些血管的直径约为 8.6±1.8--12.4±1.9um,从盲肠到直肠都能看到这样的 基本形态,SANO 等将这种血管形态称为meshed capillary(MC)

Horimatsu T, et al. 1: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9 ;56(90):372-7.
PPT学习交流
PPT学习交流
15
• SANO 等将NBI结合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黏膜微血管 (Capillary Pattern CP)分为三型:
• I型:微血管排列规则,血管呈浅褐色,无树枝状血管网, 见于正常结肠黏膜和增生性息肉
PPT学习交流
16
•I
I
型:ຫໍສະໝຸດ 微血管密










PPT学习交流
17
• III型:微血管明显增长增粗,密度增加,伴有分支、 弯曲和不规则改变,有深褐色的树枝状血管网及许多 深绿色血管,部分血管网破坏多见结肠癌
放大内镜下大肠病变微血管形态观察
PPT学习交流
1
• 大肠病变主要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但因其较高 漏诊率已逐渐被放大染色内镜取代,染色放大内镜通 过观察大肠病变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及微血 管形态(Capillary pattern)判断病变性质,是发现 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PPT学习交流
8
模拟电子染色(窄带成像和分光成像技术)
• 窄带成像NBI(narrow banding imaging) • 富士能電子分光技術FICE( 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e)
PPT学习交流
9
ma• NBI
g是 一 i种
n利 用
g窄
(
带 光
NB波 的 成
上皮层 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
PPT学习交流
20
Ⅰ型(正常上皮型):微细而直行、 大小一致、颜色均匀。
Ⅱ型(食管炎症型):轻微的扩张和 延长。
Ⅲ型(中度异常型):轻微不规则或 分支。
Ⅳ型(异型):出现扩张、蛇形、口径不 同、形状不均等4种因素中3种以内的 变化,血管异型和m1多见。
Ⅴ型(癌型):失去正常形态,出现 扩张、蛇形、口径不同、形状不均等4 种变化,m2,m3,sm癌多见。
I
像 技
)术

PPT学习交流
10
415
540
浅层
深层
605(nm)
415 445 500 (nm)
限制透射深度----狭窄带成像系统,以充分显示 粘膜浅层的毛细血管
PPT学习交流
11
➢ 特点:血管形态和粘膜构造被清晰地展现 出来粘膜表面血管显示为褐色,粘膜下 层的血管显示为青色
PPT学习交流
12
PPT学习交流
4
普通光影像 NBI
染色 + Zoom
PPT学习交流
NBI + Zoom
5




• 操作耗时、繁琐
• 染色不匀,技术要求高
• 易受消化道黏液影响
• 染色剂副作用
• 对毛细血管分辨欠佳
PPT学习交流
6
• 为克服传统色素内镜缺陷,随着电子光学技术的应用与发 展,电子染色内镜应运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