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8 《嘉庆一统志》所载地名及其渊源解释
八闽文史刘涛:北宋名儒刘棠的祖先、神明及子孙

八闽文史刘涛:北宋名儒刘棠的祖先、神明及子孙作者简介:刘涛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研究员、肇庆学院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方向:历史人类学、闽学。
# 摘要 #刘棠是北宋漳州龙溪人,元祐进士,获朱熹称道。
围绕刘棠的谱系建构,运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深入考察其建构过程及其原因。
从中发现,南宋后期,龙岩出现刘弼、刘棠父子进士的说法。
九龙江北溪流域民间信仰三翁,在明代中期获得合法身份,康熙中叶又成为刘棠宗族的祖先与保护神。
清代中期,龙溪县二十五都宜招保大寨刘氏宗族为发展需要,放弃此前成为明代卫所军户时追溯的祖先漳州刺史留从愿,改认刘棠为祖先、信仰三翁。
刘棠的谱系建构,反映区域社会的历史变迁,就其产生的历史作用来看是无所谓真伪。
# 关键词 #刘棠;刘弼;三翁;留从愿;留镕目前,学术界关于刘棠宗族未有研究,仅有田丰(江焕明)《卯田卯金隐大地》一文述及刘棠后裔龙溪大寨(今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刘氏宗族,然而该文发现大寨刘氏曾经祖溯五代十国时期的漳州刺史留从愿是正确的,并不认同大寨刘氏溯源刘棠,未对大寨刘氏溯源刘棠、留从愿的原因进行分析。
[1]基于刘棠宗族超越族群之分,地域之别,影响深远,既有历史名人刘弼、刘棠,又有亦神亦祖的三翁,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将围绕刘棠谱系,搜集正史、一统志、地方志等史料,结合田野考察所得族谱、碑铭等民间文献,通过考察刘棠谱系早期建构情况,揭示刘棠谱系的建构过程,探索刘棠宗族信仰的三翁亦神亦祖形象的由来,分析大寨刘氏改认刘棠为祖先的原因。
一、刘棠谱系的早期建构((一)刘弼、刘棠父子进士考实刘弼与刘棠的父子关系始载陈斗应《登科记》:淳祐丙午春,龙岩改创建学宫成。
是年秋,登贤书者三,俱由乡校中出。
荐士之盛,前此未闻焉。
明年丁未,荣登者一人,连君梦魁是也。
其父应求一日诣余,曰:“吾岩经始于唐末,邑之人物蕃盛于我朝。
治平丁未,周纯、刘弼以破荒同登。
……其间有父子相望二纪以世其科者,如刘弘、刘棠焉,此又一门之盛事也。
无锡152个地名由来!终于知道为啥这么叫了!

无锡152个地名由来!终于知道为啥这么叫了!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3000多年前,泰伯奔吴,定都梅里,开启了无锡的文明史。
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无数个地名中,都掩藏着这座城市的厚度。
以下152个无锡地名由来,你知道几个?很涨姿势哦!1、无锡来源于战国黄歇“立无锡塘,治无锡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无锡县。
2、金匮世传晋代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为无锡城之巨镇,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
3、扬名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以“扬名天下”成语而得名。
现为扬名街道。
4、梅里宋代无锡古乡名之一,传为泰伯定居地,原称梅里。
1929年即建镇。
现名梅村街道。
5、河埒口在古城西郊。
宋朝有蒋姓沿梁溪河筑埂埒地养鱼而得名。
1929年始有河埒乡,后为镇,现并入荣巷街道。
6、荣巷因明代正统年间,荣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
分上荣、中荣和下荣。
1929年即建镇。
现为荣巷街道。
7、周新镇原名东绛(土字旁),明朝时因这里地势较高,又在西绛之东,故称东绛。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无锡工商先驱周舜卿新建街镇,取名“周新镇”。
1929年即建镇。
解放后将周新镇改名为东绛镇。
现为太湖街道。
8、南方泉现名南泉,因镇内有一方泉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为与北方泉区别,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9、胡埭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邻太湖而得名。
10、硕放1929年即建乡。
取硕望桥与放鹰桥两村各一字而名。
现为硕放街道。
11、坊前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镇。
现并入江溪街道。
12、东亭原名隆亭、隆庭,因地处无锡城东十里亭所在而得名。
13、安镇南唐时称堠村。
明代称安家坟前,后安氏益大成市,遂名。
1929年即建镇。
14、荡口因位于鹅真荡之口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5、甘露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
后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说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
古代地名通俗称谓大全(中国风系列)

古代地名通俗称谓大全七闽指今福建。
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九江①今九江市。
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江)。
③秦汉郡。
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
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
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
秦末为匈奴所占。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
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
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
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
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
明废。
②古郡名。
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
春秋时名州来。
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
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
旋改北平行都司。
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
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
即唐长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古今地名对照表(八下)

古今地名对照表(⼋下)古今地名对照表(⼋下)邕州——今⼴西南宁旧为邕州治所。
邕州,唐改南晋州置。
治宣化,即今南宁市。
元为邕州路,后改南宁路。
明清有南宁府。
民国废府,以府治为邕宁县。
解放后有南宁市、邕宁县。
南宁为⼴西壮族⾃区⾸府。
掸国——古国,在今滇缅边境,东汉时有使者来中国。
理番—⼀今名理县,在四川阿坝藏族⾃治州中部偏南。
清嘉庆时改杂⾕直⾪厅为理番直⾪厅。
民国先改理番县,后于1945年改为理县。
琅邪⼀⼀春秋齐有琅邪⾢,在今⼭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
有越王勾践迁都⾄此之说。
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
郡境为⼭东半岛东南部。
汉治东武(今诸城)。
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
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
隋唐有沂州琅邪郡。
从魏晋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宁远东北置舂陵。
后废。
孙吴复置于今宁远西。
隋并⼊营道县。
这⼀带地⽅唐宋等代为道州,故昔⼈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语。
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
东汉改章陵。
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为名。
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
梧州——今⼴西梧州古为苍梧,唐置梧州,以苍梧为治所,始有此名。
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作梅⾥,即泰伯城,在今江苏⽆锡东南。
传为泰伯所居地。
公元前560年诸樊迁吴前,此为吴都。
⼜江苏常熟东北亦有梅李,传为五代吴越梅、李⼆将戍地,渐成市集,即以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
徽宗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
梓潼——汉末刘备分⼴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
隋废。
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
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郡地。
乾州——①今陕西乾县⼀带,唐末置有乾州。
北宋后期废,旋置醴州。
⾃⾦代起仍名乾州。
民国以本州为乾县。
②清康熙时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国曾改乾县,旋为乾城镇,属吉⾸县。
乾陵——唐⾼宗与则天后合葬墓,在陕西乾县梁⼭。
巡检司

《清史稿·地理志》巡检司项校正胡恒(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提要]巡检司是清代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构之一,在社会治安和公共事务方面具有极重要的职能。
《清史稿·地理志》以宣统三年为限,对全国各府、厅、州、县巡检司的设置作了记载,但讹误、疏漏较为严重,本文将其中111处失误依致误原因归纳为七类:不明巡检司废置年代而误;不明巡检司归属而误;不明巡检司名称而误;漏记;误驿丞兼巡检事为巡检司;存疑;点校之误,每类下又分若干种情形,一一作了校正。
[关键词] 清史稿地理志巡检司校正[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清代地理考据研究”(批准号:06JJD770021)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清代次县级政权与辖区研究”(编号:08XNG02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胡恒(1984-),男,河南上蔡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区地理。
巡检司,又称巡司、巡政厅,“掌捕盗贼,诘奸宄”,或设于州县关津险要之处[①],或设于市镇发达之区[②],或设于人口繁多之域[③],是清代次县级政权的主体之一[④]。
虽仅为从九品微职,但在缉捕盗贼、解送钱粮、监察平粜、督修围基、编查保甲等社会治安及公共事务方面具有极重要的职能,也是最基层的国家行政机构之一,因此清代五朝会典、三部一统志及《皇朝地理志》均对巡检司有或详或略的记载。
《清史稿》延续了这个传统,以宣统三年为限[⑤],对全国各府、厅、州、县的巡检司建置及部分废巡检司作了记载。
但因出自众手[⑥]、成书仓猝,故而讹误、疏漏较为严重。
台北“国史馆”编《清史稿校注》对“关于清史稿之取材、撰写、印校等方面,有待检校、查考、补注、订正之处”进行校注,其中地理志部分出校注文3124条[⑦],少部分与巡检司相关。
笔者在全面梳理清代巡检司沿革变化的过程中,发现《清史稿》巡检司项记载失误111处,今依照致误原因初步将其归纳为七大类,每类之下又分作若干种情形。
古今地名对照表教学文案

古今地名对照表教学文案古今地名对照表古今地名对照表古今地名对照(总表)说明:一、本表是根据《汉书·地理志》元始二年提到的一些地名(凡《汉志》地名有误而本书已纠正者,则依本书地名)——郡国、县道侯国、司隶部及十三刺史部(州)编制的。
编制的方法是按汉代地名首字笔画多少为序,笔画相等者则以—、丨、丿、丶、为序。
首字笔画相同者以第二字笔画为序。
二、本书提到的县、道、侯国,只注出其治所的今地,不加“治”字;郡、王国,注出其治所的今地,及其大概的辖境;部(州),只是注出其大致的范围。
县名相同者,用()注出其所属的郡国。
凡古地名的通假字,用()注出现在的常用字。
三、今地名和政区资料,使用时截至于1983年末。
省略“省”、“市”、“县”等字样。
必要时标明方位。
单字的县名,则书“×县”。
四、地点无考的地名,列于本表的附录。
五、制作本表时,参考了谭其骤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的《辞海》。
古地名今地名[二画]九门河北藁城东北二十五里。
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
九江郡辖境相当今安徽中部(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地区)。
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
九真郡辖境相当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治所胥浦(今清化西北十余里)。
[三画]三水宁夏同心东约百里。
三封内蒙古磴口西北约八十里。
三绛云南永仁东四十余里。
于齐甘肃玉门西北低窝辅附近。
于离山西汾阳一带。
于陵山东邹平东南。
于潜浙江临安西于潜镇。
土军山西石楼。
土垠河北丰润东约十里。
土鼓山东章丘东北数里。
下邳江苏邳县南偏西,约五十里。
下邑安徽砀山东。
下邦陕西渭南东北二十余里。
下相江苏宿迁西南数里。
下隽湖北通城西北约十里。
下密山东昌邑东。
下博河北深县东南约四十里。
下落河北涿鹿。
下雉湖北阳新东。
下蔡安徽凤台下蔡镇。
下曲阳河北晋县西。
下辨道甘肃成县西北二十余里。
万年陕西临潼东北七十里。
大末浙江衢县东北。
大成内蒙古杭锦旗东南约七十里。
《庐州府志 (嘉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庐州府志 (嘉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庐州府志 (嘉庆)》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清安徽庐州(今合肥市)地方志。
你知道村名的来历吗?你住在哪个村?

淑阳镇南台此地原为一土筑高台,又位在城南,故取名南坛。
明初,城内有民迁此居住,遂成村落,取名南坛庄。
清中叶,凌姓旗人(满族)迁入此村,改名南台杜屯原名足食屯.清初,村南新建一村,明朗庄.因于“狼”谐音,村民忌讳,谓之“狼”吃“食”,“足食也供不上狼吃”,遂改村名杜屯。
郎庄清初,有郎姓携家从江苏逃荒到此落户成村,取村名郎庄.清末,该村郎姓已无,但村名未改,沿用到今.孟庄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孟氏从通县大沙务迁至后小庄(明永乐年间由外来张氏所建)村南落户立庄,随取名孟庄.1958年,后小庄并入,仍称孟庄.池套清初,有池姓在此建村,因先有邻村套里,故取村名池套.随明燕王扫北而来的王氏所建的王庄子与池套相邻,于1958年并入池套.后套村名来历与前套同.因此村在驿路北,故村名后套.锉口明初,已成村落。
因地势低洼,雨季常存积水,故名矮口。
原该村范、蔡两姓居多,至清初人丁渐稀,村民犯忌,故于清中叶更名锉口。
前店子清咸丰年间,刘姓一家从刘乔各庄迁出建村,明前乔各庄.因村中有店,又名前店子.民国时,孙、刘两乔各庄并入。
定名前店子。
计庄清咸丰年间建村,距县城三里,名三里屯。
后康姓日多,取名小康庄,恰巧村中接连死去几个青年男女,民疑村北有块“猪地”,言“猪吃糠(康)”才屡出逆事,遂在村北建屠夫庙一处,并改村名为系庄,意为系住“猪”。
后写成计庄。
阎乔各庄来历与段乔各庄同。
清中叶分村时,阎姓户大,名阎乔各庄。
段乔各庄元末,乔氏已建村落,名乔各庄。
明时,段、阎、孙、刘等姓迁入,村名未改。
清中叶分村,该村段姓户大,改名段乔各庄。
白庙辽时,此地先建白塔一座,后就塔建庙,百姓聚居,形成村落,故取名白庙.安抚寨隋时,此地已有村落.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安抚将军在此安营下寨,故得村名安抚寨.周园明初,有周氏一家在此开园种菜,后人丁繁衍成村,初名周家园,清末简称周园.刘庄元顺帝时,有几户人家逃荒到此立村,后刘氏人丁繁衍,遂成大户,故村取名刘庄.原址在今村北潮白河套内,1972年搬迁至此.西店子明时,祖居县城内的孙氏一家,迁此开店,名孙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