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石化公司火灾事故
大连7.16爆炸着火事故

管目标
8
7月17日,火势已基本扑灭。当日10时,大连市政府召开新闻 发布会,宣布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现场储油罐的所有阀门全 部关闭,火势基本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管目标
9
管目标
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后海面上大片的油污(7月17日摄)
10
管目标
2010年7月17日,海上清污作业。
11
安监总局、公安部关于“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情况的通报
应急能能力是否适应?
●供电系统是否稳定可靠?
否紧急关闭,消防系统电动阀门能否远程打开?
●是否所有操作均已制订操作规程?
管目标 ●关键设备、阀门的维护保养是否到位?
●承包商管理是否存在漏洞?
●变更管理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有无海上溢油的应对能力,现有围油栏能否适用,所在港区有无溢油回
收装备及能力?
24
18
安监总局、公安部关于“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情况的通报
(四)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提高重特大事故的应对与处臵能力。 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厂区和储罐区消防设施的检查,进一步改进管道、 储罐等设施的阀门系统,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关闭;进一步加强应急管 理,加强专兼职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专项训练,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定 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确保 预案衔接、队伍联动、资源共享;加大投入,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提高应对 重特大、复杂事故的能力。 各类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认真研究分析本单位重大危险源情况,建立 健全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监控和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控系统,确保一 管目标 旦发生险情,能够迅速响应、快速处臵。与此同时,要加强应急值守,完善 应急物资储备,扎扎实实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切实提高应急管理水 平。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附件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875罐被烧坍塌,874罐罐体过火,罐组周边地面管排过火,部分变形;东、南侧管廊上管排部分过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789.0473万元。
一、事故的基本情况(一)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事故罐875位于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与874、876、877罐组成罐组,该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万立柴油罐组,西邻无铅汽油罐组,南邻汽油罐组,北邻南运罐组。
始建于1991年,当时四台储罐均为拱顶结构,直径40.5m,罐壁高度15.86m,罐容20000m3,安全储存量18000m3。
主要用于储存重质油。
经2006年对这四座储罐实施改造后,成为主要用于柴油调合成品罐。
储罐结构类型为内浮顶。
事故发生时,该储罐正在收油作业,罐内储存0#国Ⅲ柴油(885.135吨/1061.695 m3)。
875#罐为常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2006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吨;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年煤油加氢;45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B2(常2)、B3(常3)、C1(减1)线(以下简称二蒸馏B2、B3、C1线);8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火灾事故报告.docx

附件 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 8.29 ”火灾事故报告2011 年 8 月 29 日 9 时 56 分 44 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 875 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 875 罐被烧坍塌, 874 罐罐体过火,罐组周边地面管排过火,部分变形;东、南侧管廊上管排部分过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789.0473 万元。
一、事故的基本情况(一)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事故罐 875 位于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与874 、 876 、 877 罐组成罐组,该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 万立柴油罐组,西邻无铅汽油罐组,南邻汽油罐组,北邻南运罐组。
始建于 1991 年,当时四台储罐均为拱顶结构,直径40.5m ,罐壁高度 15.86m ,罐容 20000m3 ,安全储存量18000m3 。
主要用于储存重质油。
经 2006 年对这四座储罐实施改造后,成为主要用于柴油调合成品罐。
储罐结构类型为内浮顶。
事故发生时,该储罐正在收油作业,罐内储存 0# 国Ⅲ柴油 (885.135吨/1061.695 m 3 )。
875# 罐为常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2006 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 17.193 吨;罐壁开通气孔( 12 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 1 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 1 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 300 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 / 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 / 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 / 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 / 年煤油加氢;450 万吨 / 年常减压蒸馏B2 (常 2)、 B3(常 3)、 C1(减 1)线 (以下简称二蒸馏B2 、 B3 、 C1 线 );80万吨 / 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
6.2大连石化事故分享

事故经过(2)
9:30慈军与王大庆一起上罐,闻到很重的油味,慈 军用便携式检测仪对观察孔可燃气体进行了检测,但无法 确定泄漏源。王大庆闻到泡沫发生器附近油味最重,就要 求施工单位用黄泥将发生器堵上,平台护栏用防火布围上。 然后王大庆将动火票交给慈军离开,一小时后慈军将动火 票交给施工人员。
*************************************************
*************************************************
事故处理通报
大连石化爆炸被认定为责任事故 中油七建项目部经理贾立志和林沅公司总经理杨福顺, 安全员王大庆3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给予集团副总经理 兼安全总监沈殿成记过处分;炼油化工分公司总经理徐 福贵记大过处分,副总经理沈钢降级处分;大连石化总 经理冷胜军和副总经理焦玉瑞撤职;中油七建总经理郝 春生和安全总监周子玉撤职;大连石化安全环保处处长 林吉宏记大过处分;中油七建安环部部长徐立泉记大过 处分;大连市安全监管局副局长宋砚敏警告处分;大连 市安全监管局监管三处副处长于方记过处分。责成中石 油集团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 *************************************************
*************************************************
事故经过(1)
2013年3月苯乙烯装置因效益原因停工,4月开始技 术改造同时对三苯罐区进行检修,中油七建将工程分包给 林沅公司检修。2013年6月1日设备员李明辉和施工人员到 现场确认后,为其办理了939#罐作业票,9点监护人邵国 庆到罐顶闻到油味较大,让工艺员韩军到罐顶确认后,当 天未进行动火作业。6月2日安全员王大庆将1日开的动火票 有效期改为6月2日,安排外操工慈军现场监护。
大连石化公司“2011.8.29”火灾事故

大连石化公司“2011.8.29”火灾事故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发生爆炸火灾事故。
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单位简介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874#~877#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0000m3柴油罐区,西邻成品汽油罐区,南邻成品汽油及汽油调和组分罐区,北邻成品汽油罐区。
874#、875#为一罐组,876#、877#为另一罐组,两罐组间有一道隔堤。
875#罐建于1986年,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拱顶结构,罐体高15.86m、内径40.5m,设计油品储存能力20000m3。
2006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储存介质为轻质柴油,2007年11月投用。
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t;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m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m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µm;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经过2011年8月29日8时10分左右,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大班长吴某接到公司生产运行处徐某的调度指令,要求将柴油调合一线从877#罐改至875#罐。
在与车间工艺员尤某核实确认后,8时30分左右,吴某通知一班班长周某准备做此项工作,周某通知内操员多某让她联系上游装置操作员等相关人员;9时30分左右,多某通知周某切换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于是,周某赶到875#罐组立确认收油流程,并在现场用对讲机通知多某可以切换,多某随后开始切换作业;9时52分40秒,875#罐入口电动阀开启,液面从静置状态的0.969m逐渐上升;9时56分44秒,875#罐突然发生爆燃,罐底撕裂,并引起火灾。
三、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875#罐在浮盘未浮起的情况下,收油管出口流速达4.34m/s,超过1m/s 的安全界限,产生大量静电并发生放电,在浮盘下引燃油雾、可燃性气体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80万t柴油加氢装置波动,造成较多轻组分进入875#罐),发生爆炸。
重大火灾事故案例

重大火灾事故案例在现代社会,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一些重大火灾事故案例,以便引起人们对火灾的重视,增强火灾防范意识。
1991年6月21日,中国大连石化公司发生了一起重大火灾事故。
当时,由于管道泄漏引发了火灾,大量的石油产品被引燃,火势迅速蔓延。
由于火灾事故发生在化工厂,所以有毒气体和化学物质的泄漏使得火灾事故的后果更加严重。
这一次火灾事故造成了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受伤,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遭受了恐怖袭击,两架飞机相继撞击了世贸中心的两座大楼,随后引发了大火。
由于世贸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双子塔建筑,火灾事故的后果非常严重。
大楼内的上千人被困,数百名消防人员奋力扑救,但最终还是有近3000人在这场火灾事故中丧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事故之一。
2013年4月24日,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发生了一起棉纺织厂火灾事故。
这家工厂位于一栋8层楼房的顶层,当时有大约2500名工人在厂房内工作。
火灾事故发生后,由于楼房内部没有适当的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大部分工人被困在了楼内。
最终,这起火灾事故造成了1129人死亡,2400多人受伤,成为了孟加拉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事故之一。
以上这些重大火灾事故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火灾事故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要重视火灾防范工作,加强对火灾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人们的火灾防范意识,做好日常的消防安全工作,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通过对这些重大火灾事故案例的了解,我们应该认识到火灾事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火灾防范意识,做好火灾预防工作,为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努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连石化公司6.2火灾爆炸和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林甸直属库5.31火灾ppt课件

中石油6.2火灾事故
事故原因及性质
直接原因
林沅公司作业人员在罐顶违规违章进行气割动火作业,切割火焰引燃泄漏的甲苯等 易燃易爆气体,回火至罐内引起储罐爆炸。
间接原因
1.中石油七建公司大连项目部在承揽939#储罐仪表维护平台更换项目后,非法分 包给没有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的林沅公司,以包代管、包而不管,没有对现场作业实施 安全管控。
14时27分53秒(工厂监控视频显示时间),939#罐突然发生爆炸着火,罐体破裂 ,着火物料在防火堤中漫延(各罐之间无隔堤),小罐区防火堤内形成池火。14时28 分01秒、14时28分29秒、14时30分43秒,937#罐、936#罐、935#罐相继爆炸着 火。
中石油6.2火灾事故
事故现场照片
事故现场照片
中石油6.2火灾事故
应急救援情况
事故发生后,大连石后,大连市主要领导带领安监、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负责人 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组织抢险救援工作。大连市启动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 案,成立了抢险救援指挥部,调集公安、消防和医护人员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2.林沅公司未能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未取得劳务分包企业资质就非法承接 项目;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违章动火;未对现场作业实 施有效的安全管控。
中石油6.2火灾事故
事故原因及性质
间接原因
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对大连石化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监督管理不到位,对 大连石化公司反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重视不够,对大连石化公司存在的安全生产责任 制不落实和动火、承包商管理严重缺失等问题失察。
5.大连市安监局对大连石化公司反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监管执法不严,危险化学品 安全监管工作存在漏洞,对大连石化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失察。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附件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875罐被烧坍塌,874、877存量后,3)。
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吨;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年煤油加氢;45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B2(常2)、B3(常3)、C1(减1)线(以下简称二蒸馏B2、B3、C1线);氢、馏B3(管径万加氢8产运行处调度徐锋通知,将柴油馏出油从877罐切换到875罐收油。
当时,877罐液位6.612米,温度40℃;875罐液位0.969米,温度37.6℃。
8时30分左右,吴胜指令操作员刘长青和多玮进行转油操作。
9时50分左右,内操多玮通过DCS将馏出油从877罐转875罐收,整个切换过程为自动操作。
此时,当班班长周铁在现场检查电动阀门状态是否正常。
在确认875罐调合一线阀门打开正常,并与多玮确认875罐液位上升正常后,准备确认877罐调合一线阀门是否已经关闭。
9时56分44秒左右,当班长周铁行至875罐至877罐走梯位置时,听到875罐“嘭”的一声,出现闪爆,随即着火。
现场操作人员立即报警,并进行转油、关阀等应急处理。
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下达调度指令,紧急切断了相关, Array左右的875罐含硫量小于350PPm,主要为有机硫,不易生成硫化亚铁。
硫化亚铁在与空气接触后,一般在几分钟内(最长时间不超过30分钟)就会发生自燃,875罐停止付油到开始进油,间隔9个小时23分钟,已远远超过硫化亚铁自燃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石化公司火灾事故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2011年7月16日14时25分,大连石化公司生产新区1000万t/a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E-1007D管程原油封头法兰发生泄漏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装置部分钢框架、换热器、管线、阀门等过火,无人员伤亡,对周边海域未造成污染。
一、事故装置简介大连石化公司生产新区1000万t/a常减压蒸馏装置2006年3月建设投产。
装置的运转时数为每年8400h,装置运转周期为3年1修。
常减压蒸馏装置减压塔C-1101塔底的减压渣油(350℃),经减压渣油泵P-1106A/B抽出后,通过E-1011A~F(初馏塔底油/减压渣油换热器)与初馏塔底油(228℃)换热冷却至260℃,再经E-1007A~D(原油/减压渣油换热器)壳层换热冷却至160℃,之后分为两路,一路(80%)直接作为渣油加氢装置热进料;另一路(20%)通过E-1041A~D(减压渣油冷却器)冷却至90℃后送罐区,E-1007A~D管程为原油(壳程介质为减压渣油),由原油泵P-1001A/B/C升压后,先后经脱前原油换热器E-1001A/B、E-1002、E-1003、E-1004A/B和E-1005A~F预热到135℃左右后,进入两级电脱盐罐V-1001/2脱盐,脱后原油再分两路进入E-1006A~D、E-1007A~D,与减压二中/减二线和减压渣油换热,换热后再经E-1008与减压三中/减三线换热,最后经3.5MPa蒸汽加热器E-1009加热到190℃左右后进入初馏塔C-1001。
大连石化公司生产新区1000万t/a常减压蒸馏装置2008年5月首次停检,2011年5月进行第二次停检,2011年5月6日,该装置停车。
6月26日,装置开始进入开工程序,按照开工规程进行蒸汽贯通试压,换热器在250℃、350℃状态下按规定完成二次升温热紧固等程序。
装置于6月30日开工正常,产品合格。
二、事故经过2011年7月16日,大连石化公司生产新区1000万t/a常减压蒸馏装置生产平稳,各项操作参数正常。
14时左右,当班班长史某、设备员唐某对该装置例行巡检,巡检至轻烃装置与换热器之间的消防通道时,发现其西侧换热器区域的三层部位冒烟,两人相继快速来到三层平台查看,在距离换热器E-1007D约5m处,发现其东侧管箱法兰密封下部有油品滴漏,约10cm宽。
两人正准备下去安排抢修车间进行紧固时,该泄漏部位突然发出“呲”的一声响,随即该部位油品呈喷射状呲出,两人快速跑下楼梯,分别跑向渣油、原油泵和控制室,欲关闭渣油、原油泵和通知内操。
班长史某跑到常减压北侧时(约30s左右),听到换热器区域发出“轰”的一声响,换热器区域火苗串起。
三、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经调查组测试和现场勘查分析确定,E-1007D管箱法兰突然大量泄漏,泄漏原油流淌在三层平台上,沿平台板间的缝隙处流到其下方二层的换热器(E-1011A/D)裸露的法兰上(法兰温度350~360℃,原油的闪点在-6.7~32.2℃),原油泄漏后产生可燃蒸气,遇高温燃烧着火。
这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1)垫片质量不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1)垫片质量存在缺陷。
事故调查组在大连市某石化机械配件厂抽取了与制造E-1007D换热器管箱法兰垫片同一批次的垫片材料,送安徽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要求按照《柔性石墨复合增强垫的技术要求》JB/T6628—2008进行检测。
经检测,压缩率、回弹率、吸油率等3个单项评价为不合格。
压缩率低于标准10.3%,造成初始安装预紧力大,密封效果降低;回弹率低于标准6.3%,垫片的补偿能力弱,密封效果降低;吸油率高于标准14%,垫片密封性能降低。
2)垫片厚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大连市某石化机械配件厂制造的E-1007D换热器管箱法兰垫片,系采用3毫米厚冲齿板柔性石墨板材加工,没有达到垫片厚度 4.5mm的设计要求,造成密封性能降低。
3)垫片制作不符合规范要求。
大连市某石化机械配件厂对E-1007D换热器管箱法兰垫片的冲齿板进行了三四次拼接点焊,不符合《管法兰用金属冲齿板柔性石墨复合垫片技术条件》(GB/T19675.2—2005)规定的“外径超过1m的垫片生产,如需拼接,应征得需方同意”的要求。
(2)提出的垫片技术要求不全面、垫片验收管理不到位。
1)技术要求不全面,审核把关不严。
2008年检修时,E-1007D采用的是波齿垫,本次检修时,对包括E-1007D在内的E-1007A/B/C换热器,采用了柔性石墨加强垫片。
生产新区在向物资采购管理部门提出ERP选码要求时,提出了内外径、材质要求,没有提出结构、厚度等其他技术要求。
生产新区在得知施工单位施工员徐某损坏了4个尺寸为1852mm×1802mm的E-1007D换热器垫片后,按照采购码显示的E-1007D垫片技术要求,通过内部邮箱,向物资采购管理部计划员张某提出垫片采购要求。
由于提出的垫片技术要求不全面,致使垫片损坏后的再次采购过程中,技术要求仍然不全面的采购要求进入采购环节。
机动设备处在垫片正常的计划采购过程中,对生产新区提出的E-1007D 垫片技术要求(只有材质0Cr18Ni9柔性石墨、直径1852mm×1802mm和数量要求,没有垫片厚度、结构和垫片施工等技术要求),没有提出完善E-1007D垫片技术内容的审核意见,使得生产新区在E-1007垫片损坏后进行的再次采购时,向物资采购管理部提出与E-1007垫片正常计划采购时同样的要求,致使设计单位要求的原油-减压渣油换热器零部件整体加工、《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规程》(SHS01009-2004)规定的“管箱、浮头内有隔板时,其垫片应整体加工,不得有影响密封的缺陷”和《管法兰用金属冲齿板柔性石墨复合垫片技术条件》(GB/T19675.2—2005)规定的“外径超过1m的垫片生产,如需拼接,应征得需方同意垫片整体加工”的技术要求没有在物资采购部得到落实,也使得垫片4.5mm 厚的设计要求无法在物资采购部得到落实。
进而在垫片制造厂家,垫片厚度等技术指标也无法得到落实。
2)采购违反公司规定。
物资采购管理部计划员在得到生产新区提出垫片采购电子邮件后,没有向相关领导请示,就直接将邮件打印,传真给大连市某石化机械配件厂进行采购。
物资采购管理部计划员直接向生产单位下达采购要求,不符合《物资采购管理规定》(QG/DSH13.18—2009)要求的“物资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物资采购计划,不得无计划或超计划采购”和“急用料由公司领导或主管部门领导直接通知”的规定。
3)验收管理不到位。
物资采购管理部在对垫片进行验收时,仅计划员一人对垫片进行了外观检查,没有对数量、内外径、厚度、结构进行检查。
违反了《物资采购管理规定》(QG/DSH13.18—2009)要求的“直送料由物资采购部门组织工程管理部、监理、安装单位、使用单位及供应商一起交接验收”的规定。
某石化建设公司材料员(兼保管员)王某让施工员徐某一人进入库房,对材料库房没有严格值守,没有做好易损伤垫片的防护工作,施工员徐某无意损坏了4个某石化配件有限公司生产的E-1007垫片。
在新更换的垫片入库时,未做到实物与合格证内容相符。
在接到大连市某石化机械配件厂制造的E-1007垫片时,施工员徐某违反程序,提前将垫片上的合格证撕下(在“7.16”事故发生前,再也没有将该合格证展示给任何人看过),让司机将这批没有附带合格证的E-1007垫片送到库房。
在现场安装前,当监理人员向徐某索要E-1007D垫片合格证时,徐某掏出一张不属于该垫片的合格证展示给监理人员查看,致使大连市某石化机械配件厂垫片进入安装环节。
且作业班长、带班组长把关不严,未认真核对垫片合格证就进行施工,造成大连市某石化机械配件厂垫片被安装。
生产新区参与进场材料设备的交接验收,在E-1007D换热器垫片进场后,没发现垫片存在缺欠,验收工作不到位。
(3)施工过程存在问题。
某石化建设公司进行垫片安装时,由于E-1007D管箱侧法兰垫片与隔板垫片没有整体加工,导致垫片定位困难,致使垫片偏移。
在法兰螺栓紧固过程中,某石化建设公司施工人员使用铜锤对螺栓进行紧固,由于施工人员的力量大小、用力角度不同,致使螺栓紧固程度不同,压紧力不均匀,造成材质未达到相关标准,厚度未达到设计要求的冲齿板石墨垫片局部“散架”。
运行后大连石化建安公司的两次紧固,使不耐多次紧固的冲齿板垫片进一步破坏,加剧了“散架”,直至“压溃”。
四、责任者处理1.物资采购管理部配件科计划员张某,负责所管辖类别物资的供应工作,并保证采购物资质量合格。
但其在此次事故垫片外委加工制作及验收中,没有严格执行公司《物资采购管理规定》、《物资验收管理办法》。
6月12日接到计划后,安排大连市某石化机械配件厂生产,没有认真组织验收、交接,导致不合格材料使用,对此起事故负有直接责任。
依据《健康、安全与环境奖惩办法》(QG/DSH08.34—2009)第十七条第四款:“对一般事故A级发生负有直接责任者,给予记过、降级、撤职或者留用察看直至解除劳动合同处分”的规定,给予留用察看一年处分,并调离现岗位。
2.物资采购管理部配件科科长王某,负责配件科的行政管理工作,负责科内物资采购业务及管理工作,负责对所管辖物资采购计划、合同进行审批、审核。
对此起事故垫片的采购计划审批、审核不到位,对《物资采购管理规定》、《物资验收管理办法》制度执行不严,对此起事故负有直接领导责任。
依据《健康、安全与环境奖惩办法》(QG/DSH08.34—2009)第十七条第四款,给予撤销科长职务的处分。
3.物资采购管理部副部长徐某,分管配件、仪电、验收科,负责协助部长工作,履行分管的工作职责,并对分管工作质量负责;对所管辖物资采购计划、合同进行审批、审核。
对外委加工制作的垫片没有严格按照《物资采购管理规定》组织监理、安装单位、使用单位一起交接验收,导致不合格材料使用,对此起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
依据《健康、安全与环境奖惩办法》(QG/DSH08.34—2009)第十七条第四款,给予撤销副部长职务的处分。
4.物资采购管理部部长宋某,主持物资采购管理部工作,对物资采购管理部的工作质量负责,并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对此起事故负有领导责任。
依据《健康、安全与环境奖惩办法》(QG/DSH08.34—2009)第十七条第四款,给予记过处分。
5.生产新区设备员唐某,对本装置的工程质量负责,参加检修质量检查、技术鉴定和验收,负责装置检维修计划的提出和现场安装作业的监督管理。
在对换热器E-1007A~D进行抽芯子、试压、修理的工程施工计划单中,对需更换垫片的技术要求数据提出不全,对垫片验收把关不严,现场作业监督不到位,对此起事故负有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