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石化公司火灾事故
吉林石化公司“2006.11.28”火灾事故

Competitors are like whetstones. It sharpens us very sharply. Then we pick up the knife and cut it off.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吉林石化公司“2006.11.28”火灾事故2006年11月28日,吉林石化公司聚乙烯厂油品车间液态烃罐区发生一起火灾事故。
一、事故经过2006年11月28日14时30分,吉林石化公司聚乙烯厂油品车间液态烃罐区段长董某、操作员刘某对裂解碳四储罐V-9301/2(容积均为1000m3)进行脱水作业。
首先对V-9301进行了脱水作业,15时左右开始对V-9302罐进行脱水操作,董某首先打开罐底部两道脱水阀,下部阀门开度为两圈,上部阀门开度为两圈,没有见到有水流出。
因当天气温已经达到-6~-16℃,因此两人怀疑阀门冻堵,在阀门打开的情况下,继续采取蒸汽加热的办法对V-9302罐脱水阀进行化冻。
15时20分,V-9302罐的脱水管排出浆糊状液体,遇空气着火。
二、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操作人员在对V-9302罐进行脱水过程时,沉积在脱水阀门上的聚合物流出遇空气引燃物料着火。
2.间接原因(1)乙烯装置由38万t扩建到70万t后,裂解深度增加,裂解碳四中丁二烯含量增加了6%,加剧了端聚物产生速度,脱水时遇到空气引发火灾。
(2)对碳四罐脱水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识别不够,对裂解碳四产生端聚物以及所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
(3)对乙烯装置工艺条件发生变化,引发碳四中丁二烯的组成发生变化没有引起重视。
(4)脱水管设计上存在缺陷,排水管应该设计成大于90弯管并引出罐底部边缘。
三、预防措施1.立即修改了液态烃罐区脱水操作法。
2.制定碳四罐蒸煮方案,每年用硫酸亚铁溶液蒸煮一次,作为规定纳入到操作规程中。
3.V-9301/2罐脱水管线加大于90弯角,并完善操作平台,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取消有机合成厂碳四罐底脱水阀室。
石油化工厂火灾扑救(讲稿)

石油化工厂火灾扑救案例: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火灾,造成生产装置严重损坏和大面积燃烧(燃烧面积约12000平方米),直径2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玻璃全部破碎,10公里范围内有明显震感。
据吉林市地震局测定,爆炸当量相当于1.9级地震。
爆炸共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3人重伤,20余人轻伤;双苯厂苯胺二车间整套生产装置、1个硝基苯(1500立方米)储罐、2个纯苯(2000立方米)储罐报废,其他辅助生产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
并且引起松花江流域的重大污染。
由于石油化工厂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十分难以控制,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事件,因此加强石油化工火灾扑救的技术与战术研究非常重要。
第一节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一般要经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不仅工艺复杂而且有些反应十分剧烈,极易失控。
而且大多在反应器或管道中进行,难于监视,所以石油化工生产比其它工业具有更特殊的潜在危险性。
一旦操作条件发生变化、工艺受到干扰,或因人为原因造成误操作,潜在的危险就会发展成为火灾爆炸事故。
生产石油化工产品所用的原料,中间体甚至产品都具有易燃、易爆,剧毒。
腐蚀的特性,生产大多在高温、高压、高速、低压、深冷等苛刻条件下进行,经常因处理不当而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一高、二大、三密集,四多、五毒、六立体”一、生产工艺控制高参数现代石油化工生产,许多工艺过程都采用了高温、高压、高真空、高空速、深冷等工艺控制高参数;使生产操作更为严格、困难,同时也增大了火灾危险性。
高压聚乙烯工艺的压力控制超过270MPa。
二、装置规模大型化当前,石油化工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型化,因而,对工艺设备的处理能力、材质和工艺参数要求更高,给设备制造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增大了潜在的火灾危险性。
西部管道工程兰州原油末站将建设2座15万方原油罐,这两座原油储罐是中国石油目前容积最大的储罐。
安全 血泪教训之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连载14)

安全血泪教训之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双苯厂“”爆炸事故(连载14)编者按小7:长期的安逸容易让我们失去危险的嗅觉,如果您身边有工作在一线的朋友,请不要吝啬您的点击分享。
或许,他们正因为看到这篇文章,提高了自身安全意识,将大部分突如其来的事故扼杀于摇篮之中。
事故案例: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双苯厂“”爆炸事故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硝基苯精馏塔发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国务院事故及事件调查组认定,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一起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
爆炸时冒起的黄烟爆炸后的地面事故经过:2005年11月13日,因苯胺二车间硝基苯精馏塔塔釜蒸发量不足、循环不畅,替休假内操顶岗操作的二班班长徐某组织停硝基苯初馏塔和硝基苯精馏塔进料,排放硝基苯精馏塔塔釜残液,降低塔釜液位。
10时10分,徐某组织人员进行排残液操作。
在进行该项操作前,错误地停止了硝基苯初馏塔T101进料,没有按照规程要求关闭硝基苯进料预热器E102加热蒸汽阀,导致进料温度升高,在15分钟时间内温度超过150℃量程上限。
11时35分左右,徐某回到控制室发现超温,关闭了硝基苯进料预热器蒸汽阀,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温度开始下降至正常值。
13时21分,在组织T101进料时,再一次错误操作,没有按照“先冷后热”的原则进行操作,而是先开启进料预热器的加热蒸汽阀,7分钟后,进料预热器温度再次超过150℃量程上限。
13时34分启动了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泵向进料预热器输送粗硝基苯,当温度较低的26℃粗硝基苯进入超温的进料预热器后,由于温差较大,加之物料急剧气化,造成预热器及进料管线法兰松动,导致系统密封不严,空气被吸入到系统内,与T101塔内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发硝基苯初馏塔和硝基苯精馏塔相继发生爆炸。
危化品事故的特点与规律

5.2 危害识别的范围
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
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物体: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5.2 危害识别的范围
有害作业环境:
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
或过低;湿度不当; 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安全管理缺陷:
➢ 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 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
作业等
➢ 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 相关方管理缺陷。
风险 = 可能性
X 后果严重性
发生的频率 △ 现有的预防、检测、控制措施
射阳氟源化工爆炸事故
2006年7月28日8:45, 位于江苏射阳县临海镇的 严惩氟源化工有限公司一 车间在投料调试过程中反 应器发生爆炸,继而发生 连续爆炸,造成硝化、氯 化两车间厂房全部倒塌。 事故造成22人死亡、5人 重伤、24人轻伤。
直接原因:在氯化反应塔冷凝器无冷却水、塔顶没有产品流出的情况下没有 立即停车,而是错误的继续加热升温,使物料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最终导致其 分解爆炸。
二、《安全标准化规范》编制说明
《规范》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规定要 求为依据,将“双基”工作和安全生产“五要素”融入 其中,吸收借鉴了国内外有关管理体系中好的做法和经 验。
《规范》包括责任、风险管理、管理制度等10个A 级要素,51个B级要素。并含有《考核评级办法》和 《考核评价标准》2个附件。
中石化事故案例

2012年5月21日下午,四建上海石化项目部分包商——上海连通实业有限公司4 名员工在上海石化厂区大堤路与卫六路交叉处,使用25吨汽车吊进行穿管作业 (吊装管道直径为100mm,长约9米)。13时10分左右,当被吊管道上升约9.5米 高时,管道与管架发生碰撞,管道滑落至地面后反弹,砸到路过此地的另一家 分包商——上海东海华庆工程公司职工王某头部,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吉林松原石化厂 厂房发生闪爆引发火灾 造成3死8伤 中石化沧州炼油厂爆炸,事故造成一人受伤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 道储运分公司输油管线起火爆炸 62人 死亡 136人受伤
(一)黄河钻井总公司四公司32562队机械伤害事故 1、事故经过:2012年1月24日,黄河钻井总公司四公司32562队在樊4-54井 钻进接单根作业,安全副队长王江波操作刹把,因鼠洞内钻杆节箍位置不合 适,副司钻刘伟调节液压大钳升降气缸至合适位置,见习技术员马艺发现钳 牙脱出,右手伸入液压大钳准备复位钳牙,此时刘伟已操作液压大钳转动, 马艺右手被液压大钳挤压断裂。 (二)渤海钻井总公司国际钻井事业部4016队起吊事故 1、事故经过:2012年1月29日,渤海钻井总公司国际钻井事业部4016队在渤 76-斜95井,进行设备拆卸搬迁施工,工程运输二公司吊车驾驶员王涛、4016 队技术员耿延海等4人吊装井架运输架。在放下运输架、起升吊钩时,吊钩挂 住运输架底座槽钢内侧,造成运输架倾倒,技术员耿延海躲避不及,被运输 架砸成重伤。
2000年7月24日11:05,吉化集团吉林市北方联合化 工厂无水乙醇车间发生一起重大事故,死亡2人,重 伤1人,经济损失2000元。联合化工厂无水乙醇车间 于7月23日19:40停车检修。7月24日8:00在乙醇车 间调度会上,车间主任李东基、副主任于洪研究决 定,在新系统成品进料管线上增加一条返料管线。 施工前,于洪组织车间技术员张淑娟、化工工长孙 玉凤、化工班长陈宏颖等人制定了清洗方案,办理 了动火证。 8:30,孙玉凤带领工人按清洗置换方案 对管线进行了清洗置换,并加堵了盲板。10:10, 经分析工杨彩霞用测爆仪分析合格。
国内苯胺事故案例

国内苯胺事故案例1、吉林石化双苯厂苯胺爆炸事故中石油吉林工厂爆炸事故:事件经过:11月13日下午13时45分左右,地处吉林省吉林市的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爆炸着火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失踪、60多人受伤。
受伤人员在事故发生后被分别送到吉化的两所医院进行救治,受伤较轻的人员已经在诊治后陆续回家。
现在尚有30多人在医院接受救治,两名重伤者手术后暂无生命危险。
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消防队员以最快的速度铺设了4条水带,为移动水炮供水,然而喷水灭火不到5分钟,第二次爆炸突然发生,爆炸产生的巨大气流把厂内下水井的井盖炸飞。
现场的消防队员立即将险情进行通报,与此同时,吉林市消防支队调度指挥中心果断启动了化工火灾灭火救援应急预案,一次性调动了8个公安消防支队的300多名消防官兵,赶赴火场,并迅速成立现场指挥部。
爆炸现场的明火已于14日凌晨4点左右被扑灭,从14日早上7时开始,被疏散人群已陆续回到自己的家里,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责任处理:吉林市政府11月14日晚证实,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现场找到5具遇难者遗体。
医护人员正在对住院接受救治的受伤人员进行身体复查。
造成这些人员受伤的主要原因是爆炸瞬间产生的冲击波荡起爆炸物碎片、玻璃等物品,击伤和划伤这些人的脸部等位置。
12月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召开各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报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情况。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陈耕说,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违章操作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他还在大会上通报了爆炸事故引发的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和事故处理情况。
爆炸事故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时,水污染事件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造成了不良的国际影响,也损害了中国石油的整体形象。
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
吉林石化“2005.11.13”爆炸事故

吉林石化“2005.11.13”爆炸事故一、事故经过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化工二班班长徐某替休假的硝基苯精馏岗位内操顶岗操作。
根据硝基苯精馏塔T102塔釜液组成分析结果,应进行重组分的排液操作。
10时10分,徐某进行排残液操作,在进行该项操作前,错误地停止了硝基苯初馏塔T101进料,但没有按照规程要求关闭硝基苯进料预热器E102加热蒸汽阀,导致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温度升高,在15分钟时间内温度超过150℃量程上限,超温过程一直持续到11时35分。
在11时35分左右,徐某回到控制室发现超温,关闭了硝基苯进料预热器蒸汽阀,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温度开始下降,13时25分降至130.4℃。
13时21分,徐某在T101进料时,再一次错误操作,没有按照“先冷后热”的原则进行操作,而是先开启进料预热器的加热蒸汽阀,7分钟后,进料预热器温度再次超过150℃量程上限。
13时34分启动了硝基苯初馏塔进料泵向进料预热器输送粗硝基苯,当温度较低的26℃粗硝基苯进入超温的进料预热器后,由于温差较大,加之物料急剧气化,造成预热器及进料管线法兰松动,导致系统密封不严,空气被吸入到系统内,与T101塔内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硝基苯中的硝基酚钠盐受震动首先发生爆炸,继而引发硝基苯初馏塔和硝基苯精馏塔相继发生爆炸,而后引发装置火灾和后续爆炸。
本次事故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59人轻伤。
在事故发生时,在现场作业和巡检的6名员工当场死亡;与双苯厂一墙之隔的吉林市吉丰农药有限公司一名员工在本单位厂房内作业时受爆炸冲击受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吉化集团通信公司一名员工在距双苯厂1000米以外的吉林市热电厂附近的徐州路上骑摩托车时被爆炸碎片击成重伤,经抢救无效于12月1日死亡。
在受伤人员中有23名双苯厂员工,其它为企业外人员。
本次爆炸直接涉及到的设备有硝基苯初馏塔T101、硝基苯精馏塔T102、2个粗硝基苯罐、2个硝酸罐、苯胺水罐、精硝基苯罐、空气罐、氮气罐、氢气缓冲罐、2个苯胺水普及器等设备、管架和原料罐区1个精硝基苯罐、2个苯罐等,爆炸事故造成周边的企业和居民住宅的门窗一定程度的破坏。
吉林石化双苯厂硝基苯装置爆炸事故

吉林石化双苯厂硝基苯装置爆炸事故1企业概况(一)双苯厂基本情况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位于吉林市龙潭区遵义东路19号,原名为吉化股份公司染料厂,2001年改制后称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
该单位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现有在岗员工1050人。
该厂现有固定资产原值17.6亿元,净值11.2亿元。
拥有苯酚丙酮车间(12万吨/年)、苯酐车间(4万吨/年)、苯胺一车间(6.6万吨/年)、苯胺二车间(7万吨/年)、DEA(2,6-二乙基苯胺)MEA(2-甲基-6-乙基苯胺)车间(0.8万吨/年)等共5个车间,5条生产线。
其中苯胺生产装臵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苯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在国内同行业占主导地位,并部分出口;苯酚、苯酐等生产装臵也达到了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二)双苯厂55罐区基本情况55罐区是双苯厂最大的原料储备库,始建于1954年8月,罐区面积14000平方米;总储存量16100立方米(其中##纯苯9800立方米,邻甲苯胺150立方米,硝基苯2300立方米,邻苯1000立方米,苯胺2850立方米),55罐区共有16个储罐,当日罐区储量2818立方米(其中纯苯1800立方米,硝基苯947立方米,邻二甲苯71立方米)。
罐区东侧50米为中国石油吉化集团公司中部生产基地,西侧40米、50米、70米分别为两个氢气储罐(储量为800立方米)、苯酚丙酮车间和苯胺一车间,南侧105米为苯胺二车间,北侧30米为4个地下丙烯储罐和循环水泵房。
罐区共有地下消火栓1个,地上消火栓17个,固定消防水炮5个,消防水鹤1个,环状管网,管网直径219mm,供网压力0.9Mpa;储罐均安装有自动喷水冷却系统,工艺灭火剂为氮气和水蒸汽。
(三)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基本情况苯胺二车间始建于2002年初,2004年9月投入生产,占地面积4589平方米。
车间由苯胺露天生产装臵和氢压机房(为氢气管道加压的机房)组成,分为硝化、还原、苯胺精制、硝基苯精制和废酸精制等5个工段;生产装臵最大高度43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石化公司火灾事故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06年11月28日,吉林石化公司聚乙烯厂油品车间液态烃罐区发生一起火灾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6年11月28日14时30分,吉林石化公司聚乙烯厂油品车间液态烃罐区段长董某、操作员刘某对裂解碳四储罐V-9301/2(容积均为1000m3)进行脱水作业。
首先对V-9301进行了脱水作业,15时左右开始对V-9302罐进行脱水操作,董某首先打开罐底部两道脱水阀,下部阀门开度为两圈,上部阀门开度为两圈,没有见到有水流出。
因当天气温已经达到-6~-16℃,因此两人怀疑阀门冻堵,在阀门打开的情况下,继续采取蒸汽加热的办法对V-9302罐脱水阀进行化冻。
15时20分,V-9302罐的脱水管排出浆糊状液体,遇空气着火。
二、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操作人员在对V-9302罐进行脱水过程时,沉积在脱水阀门上的聚合物流出遇空气引燃物料着火。
2.间接原因
(1)乙烯装置由38万t扩建到70万t后,裂解深度增加,裂解碳四中丁二烯含量增加了6%,加剧了端聚物产生速度,脱水时遇到空气引发火灾。
(2)对碳四罐脱水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识别不够,对裂解碳四产生端聚物以及所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
(3)对乙烯装置工艺条件发生变化,引发碳四中丁二烯的组成发生变化没有引起重视。
(4)脱水管设计上存在缺陷,排水管应该设计成大于90°弯管并引出罐底部边缘。
三、预防措施
1.立即修改了液态烃罐区脱水操作法。
2.制定碳四罐蒸煮方案,每年用硫酸亚铁溶液蒸煮一次,作为规定纳入到操作规程中。
3.V-9301/2罐脱水管线加大于90°弯角,并完善操作平台,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取消有机合成厂碳四罐底脱水阀室。
4.组织研究院专家、有机合成厂丁二烯装置技术人员、合成树脂厂技术人员、聚乙烯厂技术人员等进行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加强对物料性质的研究,完善操作规程。
5.进一步优化阻聚剂注入量,以阻止端聚物的产生。
6.调整乙烯装置的运行控制,杜绝系统中氧气的进入途径,如碱洗塔用的碱液用除氧水不用过滤水等。
7.优化碳四输送,减少停留时间。
8.加强脱水管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冬季操作法进行操作。
9.组织对相关人员针对丁二烯聚合机理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