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质书画的保护与修复

合集下载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明清古籍善本的修复与保护方案一、前言2015年4月1号在整理校博物馆文物藏品时,发现了这本明清时期的古籍善本。

然而由于博物馆条件设施太差,未妥善保管,现在善本的保存情况很差,腐蚀严重,需要立即进行修复与保护工作。

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经仔细检查,发现纸质文物整体发黄,局部出现了霉斑,边缘褶皱有残缺,脆化和粘连情况严重,保存状况极差,整体评估已达到重度至濒危级病害。

因此对该善本做了以下分析检测:pH值测定采用美国的Thermo pH值测定仪对纸张进行pH值测定,精度高。

白度测定常规的纸张白度是用光电白度计测量一定面积(至少8平方厘米)纸的相对反射光率,测定是无损的。

如文物不够白度仪所需面积,或纸面有墨迹,或不便接受光源照射时,建议使用“对比法”测定白度,即用一系列已知白度的纸样与文物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文物用纸的近似白度。

纸的白度间接反映纸张纤维的提纯程度和老化程度。

同一种类的纸,其白度越高,则纤维素含量越高,老化程度越低。

2.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法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5 ~ 2.5μm),中红外光区(2.5 ~25μm),远红外光区(25 ~1000μm)。

红外光谱技术在文化遗产分析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纸张鉴定和分析领域均已得到初步的研究与应用。

3.拉曼光谱分析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分析法。

在拉曼散射这一过程中,入射的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不仅方向改变,而且有能量交换。

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组成和结构,若与光存在相互作用,在拉曼光谱上就可以观察到特定的光谱曲线。

拉曼光谱的峰带通常较狭窄,具有准确的特征标志,因而对物质的鉴别有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拉曼光谱技术主要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共振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目前,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分析文物样品。

正确运用修裱技术解决纸质古籍图书的老化、破损问题

正确运用修裱技术解决纸质古籍图书的老化、破损问题

正确运用修裱技术解决纸质古籍图书的老化、破损问题摘要:时间在推移,纸质古籍图书也在不断老化,甚至破损。

为此,对于这些老化、破损的珍贵纸质古籍图书,必须进展抢救性修复。

古籍图书修裱技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图书修复技术,一般是选择与其原件材料一致的纸张进展局部修补或整体托裱,恢复其纸张强度,延长其寿命。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一定原那么,灵活地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修裱纸质古籍图书。

关键词:纸质古籍图书修裱原那么技术在纸质古籍图书的利用与保管过程中,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常常会造成古籍图书纸张的断裂、起拱、磨损,甚至出现破洞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修裱这局部古籍图书的破损纸张,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纸质古籍图书寿命。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一定原那么,灵活地采用多种技术和手段,修裱纸质古籍图书。

1. 在修裱纸质古籍图书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目前,在古籍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管理人员盲目处理破损古籍图书的现象,加剧了古籍图书的损毁与老化。

1.1破坏原貌修裱古籍图书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持原貌。

所谓保持原貌,习惯上称之为修旧如旧,是指保持修裱前纸质古籍图书的风貌。

但是,有些管理人员未能按照要求检查测试原古籍图书的纸质和字迹,胡乱使用淀粉浆糊或水,导致流散或溶解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古籍图书的纸张和字迹。

古籍图书纸张变黑变黄,发霉虫蛀,千疮百孔,字迹暗淡无光。

又如,在揭补纸质古籍图书过程中,有些管理人员很不小心,损伤原件。

另外,为了便于装订,有些管理人员将皱褶的纸张原件裁边切角,古籍图书原貌受到破坏。

1.2留下隐患在纸质古籍图书修裱过程中,不当使用水和浆糊,会影响纸质古籍图书的原件。

一方面,在修裱中,所使用的浆糊最易成为微生物生长的温床。

在短期内,纸质古籍图书难于枯燥,很容易发生霉变,不但严重影响纸张,而且留下很大隐患。

另一方面,在遇水时,某些纸质古籍图书的字迹会洇化。

因此,如果直接用湿托的方法,那么,这些纸质古籍图书的字迹就会受到破坏。

1.3全用宣纸有些管理人员在修裱纸质古籍图书时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用宣纸,造成原古籍图书的纸张与修裱时使用的纸张在厚度和颜色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29古籍的装帧形制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29古籍的装帧形制
古籍装帧形制
知 识 点 讲 解
古籍装帧形制
线装:装订与包背装基本相同,

区别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

页书皮,不用纸捻,而是从书


背处打孔穿线成册。

古籍装帧形制
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养成
古籍的装帧形制有一个演变过程。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形 式,了解古籍的装帧形制,对古籍的修复十分重要。所谓”知 其制,复其形”,只有掌握了古籍的装帧形制,才能在修复环节 进行如实还原。

中缝字面朝里折起,然后依顺序集各页为

一叠。以版心背面的折缝为准戳齐,将书
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粘附在一张厚的包皮纸上,再将上、下、

左三边裁齐成册。这种书打开时,书叶向
两边张开,似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最早的成册装订形式,流行于两宋时期
古籍装帧形制
知 识 点 讲 解
出现于南宋,流行于元代明初
包背装:与蝴蝶装相反,它是把印好的 书叶依版心中缝,字朝外折起,然后集 各页在一起,以版心折线准戳齐,在右 边余幅打眼,穿纸捻砸平订住,再把一 张硬厚整纸的中间粘于书背,包起裁齐。

为便于阅读和收藏,用绳将简按顺序编连起来,后人称这

种装帧形式为简策装。

东汉郑玄称:“策,简也。”
讲 解
唐代孔颖达称:“策是众简相连之称。”
纸写本出现之前,最早的装订形制
古籍装帧形制
卷轴装:在一条画有版框、界行
的长卷左端安上轴,右端用纸或丝织

品粘成裱(即包头),轴端系上签以
识 点
书卷名,裱端系上带以供捆扎。
书籍是一种既普通又特殊的文化产品,它除了蕴含无穷无尽的文化内核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06纸质文物的现代保护技术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06纸质文物的现代保护技术

1.对纸质文物本体的原生性保护



2.对纸质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的再生性保护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三、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在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应用
低温冷冻杀虫技术
微波除虫技术

充氮除氧灭虫技术
识 点
1.原生性保护技术
纸张脱酸技术

丝网加固技术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
伽玛辐射加固技术
图书整本加固技术
图书加固技术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三、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在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应用
2.再生性保护技术主要是针对文字的保护技术
知 识
将纸质文物承载的文字信息数字化再将其影印出版,也是预防性保护
点 讲
理念在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这种方法既保护了纸质文物的“肉身”,

也保护了纸质文物的灵魂,是未来纸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点方向。


目前安装恒温恒湿系统是纸质文物库房理
恒温恒湿机
想的首选方案。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一、纸质文物的保存环境控制
2.有害气体控制
通过排除污染源、绿化环境改善纸质文物库房的大环境,并通过空气净
知 化系统改善纸质文物库房的小环境,清除空气中的金属粉尘、植物纤维、霉 识 菌孢子等微粒。
点 讲 解
空气净化系统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就是通过对纸质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

的监测、调控、评价和整治,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


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中,尽可能阻止或延

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
纸质文物现代保护技术

纸质书画艺术品的保护

纸质书画艺术品的保护

纸张的发明
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麻纸
蔡伦(61~121)
造纸原料
一是针叶树木材,如落叶松、红松、马尾松、云南 松、樟子松等。
二是阔叶树木材,如杨木、桦木、桉木等。 三是草类植物:如芦苇、竹子、芒秆、麦草、稻草、 龙须草、高粱秆、蔗渣等。 四是韧皮纤维类,如亚麻、黄麻、洋麻、檀树皮、桑 皮、棉秆皮等。 五是种毛纤维类,如棉花、棉短绒、棉破布。 六是废纸纤维类。
外因
1温度:室温条件下,纸中的纤维素是稳定的,如果 没有其他因素的作用,纸张的化学性能不会发生特殊 的变化,物理性能的变化也非常缓慢,随温度升高, 纸的老化会加快,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 纸中含有的游离水(与空气中湿度达平衡是水分)受 热蒸发而脱去,使纸张脆化;另一方面会引起纸内纤 维素分子中的原子振动加剧,促使纤维素分子断裂, 从而降低了纤维素的强度。当温度稍高(30-38℃) 时,一般不会影响纸张游离水蒸发,当温度高达60℃ 以上时,纸张中的游离水才会部分脱去。如果纸张的 含水量小于3%,则会促使纸张发脆,耐久性降低。
书画材料被纸取代
自从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其纸史称“蔡侯 纸”,标志纸张开始取代竹帛绢成为主要的书画 载体。中国的造纸技术历经魏晋不断完善,在晋 代,纸已取代简帛绢成为主要书画材料,植物纤 维纸的历史地位逐渐确立。现在传世的唐代书画 作品中韩滉的《五牛图》手卷(黄麻纸)、褚遂 良的《倪宽传赞》手卷(白麻纸)、《摹王羲之 长风帖》(硬黄麻纸 )等都是当时重要的纸
保存环境要求
关于纸质书画艺术品的保存,文物保护行业公认 的保存环境要求如下: 温湿度标准:温度 15~25℃,相对湿度 45~60%, 24小时温差变化≤5℃,24小时相对湿度差变化 ≤5%。 光照标准:光照度≤50勒克斯(lux),紫外线相对 含量≤20微瓦/流明(μw/ lm)。

浅谈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的保护措施及处理

浅谈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的保护措施及处理

浅谈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的保护措施及处理【摘要】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保护它们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环境控制、定期检查、数字化处理、修复技术等方面探讨了保护措施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环境控制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包括控制温湿度、光照等因素,以防止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受到损害。

定期检查和维护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数字化处理和修复技术则是在资料受损时的有效应对方法。

通过实施这些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延长图书资料和档案的保存时间,保障其不受损坏或丢失。

加强保护意识、持续进行保护工作、重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观念。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信息。

【关键词】图书资料、纸质档案、保护措施、环境控制、检查维护、数字化处理、修复技术、复制技术、保护意识、持续性、重要性。

1. 引言1.1 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的重要性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重要载体。

图书资料包括各种书籍、期刊、报纸等,记录着人类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思想。

而纸质档案则是各种机构和组织重要的记录和文件,包括政府机构、学校、企业等的档案资料,是组织正常运转和决策的基础。

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对于研究历史和传承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们是知识的传播者,为人们获取各种领域的知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资源。

它们是组织的记忆和记录,对于组织正常运转和发展至关重要。

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还是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个人权益的重要手段,确保知识和信息不被篡改或滥用。

保护和处理好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只有重视它们的保存和管理,才能保障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图书资料和纸质档案的珍贵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利用它们,共同维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知识宝库。

纸质文物修复步骤

纸质文物修复步骤

纸质文物修复步骤第一步:调查和记录在开始修复之前,必须进行仔细的调查和记录。

这包括确定文物的种类、年代和材料,以及文物的损坏程度和原因。

同时,需要详细记录文物的尺寸、形状和特征,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第二步:清洁清洁是修复的第一步。

首先,将文物放在平整、清洁的工作台上。

使用一根细毛刷轻轻刷去表面的灰尘和污垢。

对于特别顽固的污渍,可以使用适量的清洁溶液轻轻擦拭。

但是要注意,清洁溶液的浓度不能过高,以免对纸质文物造成伤害。

第三步:强化和修复纸质在清洁完成之后,需要对纸质文物进行强化和修复。

对于松散或破损的纸张,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或纤维素纸进行补强,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坏。

如果文物有严重的撕裂或缺失,可以使用纸张碎片或者特制的纸浆进行修复。

修复时要注意使用适量的胶水或修复剂,以免造成纸质变形或变色。

第四步:调整和整形在纸质文物修复完成后,往往会出现有些部分不平整或者过于凸起。

这时需要用小刀或者剪刀将多余的纸张修剪掉,并根据需要调整文物的形状,使其恢复原有的外观。

在整形过程中要非常小心,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第五步:重建缺失部分对于严重缺失的文物,需要进行重建工作。

这涉及到重新绘制或者印刷缺失的部分,以使文物恢复完整。

可以使用专门的修复纸或者绘图工具进行绘制,并根据原有的纹理和图案进行调整,以使修复部分与原有部分相匹配。

第六步:修复复合和保存修复完成后,需要进行修复复合和保存措施。

这包括使用适量的胶黏剂将纸质文物与底板或者纸板复合起来,以增加其稳定性。

同时,要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防止纸质文物发生变形或者黄化。

第七步:记录和鉴定修复完成后,要详细记录修复过程和修复效果。

这将对文物的价值、研究和鉴定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需要定期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检查和鉴定,以确保其保存状况和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

总结:纸质文物修复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细心操作的工作。

通过以上的步骤,可以确保文物修复的效果和长期保存的稳定性。

纸质文物的修复方法与技术分析

纸质文物的修复方法与技术分析

文化艺术 |纸质文物的修复方法与技术分析□李鑫/文文物保护修复事业任重道远,在实施具体修复的过程之前,需要对文物病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

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是关键所在,在修复过程中需要了解纸张的性质和属性,做好收集工作。

通过对文物进行了解后,找出更适合保存方式,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工作,同时也是修复技术人员面对的重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样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给后代人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后代人对于文物的保护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不同的损坏,所以文物修复工作也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是关键所在,在修复过程中需要了解纸张的性质和属性,做好收集工作[1]。

通过对文物进行了解后,找出更适合保存方式,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工作,同时也是修复技术人员面对的重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在世界文化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主要是由纸、书写的墨迹、印刷的油墨、绘画的颜料以及粘合剂等材料所构成。

1 我国纸质文物修复的基本情况纸质文物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造成其及其不易保存,极易造成损坏等,纸质文物修复便应运而生。

纸质文物是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对后世各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受损的纸质文物进行修复,旨在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将文物的样貌和原始功能得以大致的复原,以此更好地将这一时代的文明成果展现给人们,同时也为现在人研究古代文明成果提高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我们要深刻总结我国纸质文物修复工作的经验,探索纸质文物修复的各项新技能,同时与传统技能结合,更好的使得纸质文物便于保存。

我国当前纸质文物修复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国文物众多,依然难以满足人需求,同时修复技术还有待提高,对众多珍贵的文物,我们缺乏专业性的修复技术,文物的修复技术和修复人才是近期我国文物修复的瓶颈。

2 我国纸质文物破损的原因分析我国纸质文物破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纸质书画的保护与修复刘舜强造纸技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产生为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中国造纸技术的产生,各类档案文献以便捷的方式被记录下来,而艺术创作在纸张载体出现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就是在纸张产生和逐渐普及的基础上被注入了很大的活力。

以纸张为依托的传统中国书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各大博物馆中都有大量的古代书画藏品,这些传统的中国书画艺术品不但是单一的欣赏对象,同时还是被保留下来的一批重要的历史资料,是中国古代人民物质生活、思想精神的重要写照。

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些情况。

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纸、绢类)上起两晋,历隋唐五代、元明清,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但主要的创作材质不外乎绫绢与纸张,其中以中国传统手工纸为载体的书画作品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这是因为与画绢相比,纸张可以加工成各种形式、各种形状、各种尺寸,这就使书画作品的表现方式趋于多样化,同时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制作变得更加简便与快捷,质量却不断得到改善。

以纸张作为书画的创作材料,作品的尺幅也不再受到限制。

中国古代纸质书画通常是以书画的创作材料和书画的装饰材料共同组成。

其中,创作材料包括纸张、颜料、墨及胶等。

传统手工纸作为中国画创作的载体在中国古代书画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自从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中国的造纸技术历经魏晋不断完善,植物纤维纸的历史地位逐渐确立。

由于纸张的出现,各种文献图书的抄写变得简单,古代文书与佛教经典得以普及,而随着这些文书、经典的普及,纸张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又从侧面促使造纸技术迅速发展。

在唐以前,人们撰写文书或者进行书画创作时常使用由各种麻纤维制成的纸张,同时还会使用到一部分竹纸和藤纸。

隋唐时期是中国造纸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纸质书画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时,麻纸成为经文抄写和书画创作用纸。

现在传世的唐代书画作品中韩滉的《五牛图》手卷(黄麻纸)、褚遂良的《倪宽传赞》手卷(白麻纸)、《摹王羲之长风帖》(硬黄麻纸)等都是当时重要的纸质书画艺术品代表。

当时还出现了一批专用于书画创作以及图书文牒的特种工艺纸贡奉朝廷,如江苏的“鱼子笺”、江西的“云蓝笺”、广东的“香皮纸”等。

唐以后,随着造纸技术的改良,出现了许多名贵的纸张,如“澄心堂纸”、“匹纸”、“谢公十色笺”等等。

由于制纸技术的不断普及,到了宋代,书画创作逐渐形成以纸张为载体的形式。

宋代,各种纸张的制造和生产都有了很大发展,皮纸、藤纸、竹纸大量生产,配料逐渐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书画的创作开始首先选用柔软而富有韧性的手工纸。

手工纸的用途也逐渐扩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元明之际,真正的宣纸问世。

与原先的麻纸、皮纸、竹纸相比,宣纸更加柔软温润、易于吸附墨色,使书画创作更加具有表现力。

而与宣纸发展的同时,中国画的创作更走上了一个新的时期。

当时以倪云林、王蒙、吴镇、黄公望等四大家为首,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表现山水事物,以前的绢素和麻纸、皮纸等亦不能满足他们在创作上的要求,于是润墨性好、性质稳定、光滑柔软、保存时间长的宣纸成为他们创作的首选材料,这极大影响了当时书画艺术的发展,书画创作开始出现极为洗练的大写意的技法,而此时,宣纸开始被广泛普及,宣纸的配料、抄造工艺开始日趋成熟。

在明代,宣纸还主要是以单一的青檀皮为原料,此从清代中期以后,宣纸的配方开始成为檀皮和稻草各占一定比例的情况,随着稻草的混入,原有的单一以檀皮为材料的宣纸在性质上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这时的宣纸已经完全成为了书画创作的首选用纸。

直到今天,宣纸以其洁白温润、光滑柔软、易发墨的特点深受书画家的喜爱,成为书画创作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的纸质书画作品,无论在创作时选用了何种纸张,但大体上讲,其主要原料基本上可以分为植物的韧皮纤维,如桑纸、楮纸的纤维;植物的茎纤维,如麻、竹、稻草等;以及植物的种毛纤维,如棉花。

其中韧皮纤维长度较长,纤维素含量高,所以造出的纸张有较好的韧性,如古代的桑皮纸、楮纸及早期的宣纸都是典型代表。

而宣纸在单一的檀皮纤维中掺入了植物的茎纤维——稻草纤维,其内部檀皮纤维与稻草纤维相互交错,纸张原有的性质发生改变,纸张变得光滑、柔软富有韧性。

在普通的手工抄造纸以外,粉笺、蜡笺、洒金宣等特种工艺纸也经常被使用。

除了各种纸张,中国传统书画创作还用到各种颜料。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通常会使用到的颜料仅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就记载有:朱(朱砂、朱膘等)、胡粉、黄丹、淀花、紫粉、大青、铜绿、石绿、代赭石(赭石)、石黄、燕脂等等,此外,在中国古代书画创作中还使用到了藤黄、曙红、以及金银等。

朱砂又叫辰砂,属于辉闪矿类。

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它生在石灰岩中,成块形、柱形、板形、马牙形、箭头形。

我国主要产地分布在湖南的凤凰、晃县、麻阳、乾城,贵州的玉屏、毕节、贵筑、安顺,四川的酉阳、秀山、彭水,云南的保山、大理等地。

最好的是表面光华像镜子似的天然朱砂。

黄丹又叫漳丹,产福建。

制法是把制作铅粉剩下的铅,再炒一下,即成黄丹。

赭石又叫土朱,主成分是氧化铁。

入画的赭石,是出在赤铁矿中的,原石伴随赤铁矿产出,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石”。

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全产赭石。

胡粉又叫铅粉、官粉、亚铅华。

成分是碱式碳酸铅,从前妇女擦脸的粉。

因把它制成银锭形,所以又叫锭粉。

也是我国古代用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颜料。

石青和石绿都是碱式碳酸铜,存在于铜矿中。

花青是用蓝淀(又作靛)制成。

我国用蓝淀染色,发明最早。

古书如“月令”,如“说文解字”,都说蓝是染青色的草。

藤黄是海藤树有海藤树的枝叶制成,又叫作月黄,色彩鲜明。

以上的这些颜料大体可以分为矿物颜料:如朱砂(HgS)、胡粉(PbCO3)、石青(2CuCO3·Cu(OH)2)、石绿(CuCO3·Cu(OH)2)、赭石(Fe2O3)等;植物颜料则包括花青、藤黄等;以及动物性颜料如胭脂等;金属类颜料金、银。

这些颜料种类多、结构比较复杂,有的可以直接使用,有的则需要加入动物胶或植物胶后才可以使用,这是中国古代书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与各种颜料相对应,传统的中国墨在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书写材料,墨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在明代以后,书法和水墨画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宣纸与墨共同表现文人的审美情趣,书法艺术和纸本水墨画更成为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典型代表。

传统的中国墨本身是由碳单质构成,它是通过有机物不完全燃烧后生成细小的颗粒状组成。

早期的墨质地较杂,而且没有任何的添加物,书写效果较差,后来随着制墨技术的改善,墨的质量逐渐提高。

在墨的制作过程中,由于燃烧取墨的材料不同,制成的墨可以分为松烟墨、油烟墨及漆墨等。

松烟墨墨色清莹但缺乏光泽,是由松枝烧炼集烟制成,,是表现水墨山水的良好材料;油烟墨是烧炼桐油所得,色黑有光泽;漆墨则是烧炼生漆及桐油所得,书写成的字迹色黑如漆、光亮似镜。

古人为了将墨制成一定的形状,制作时需要在墨中加入一定量的动物胶,如皮胶、骨胶、鱼胶,由于胶的加入,墨变得容易发霉,因此为了防止长霉,制墨时通常还会加入一些中药,如冰片、麝香等等。

这些中药的加入,不但增加了墨的防腐性能,还增加了墨的香气。

墨的使用,作为基本书写材料的中国传统的墨应用于书画创作,也是中国古书画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的墨不变色、不退色,在中国古代的写经、书画创作中广泛应用,由于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十分稳定,使书写的字迹等得到长期的保存。

在中国古代纸质书画的创作中,除调制颜料、制作墨以及在书画创作用纸的制作过程中还会使用到各种胶。

其中主要有黄明胶黄明胶又叫广胶,产广东广西,是用牛马皮筋骨角制成的。

黄色透明,成方条状,无臭味。

阿胶。

阿胶又叫传致胶。

也是用牛马等兽类的皮筋骨角制成的。

出山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的阿井,清薄透明,色淡黄的,选作兑颜料用。

桃胶。

桃胶是从桃树、山桃、樱桃、李子、杏等果树皮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表皮损伤而分泌出来的水不溶性物中提取出来的多糖类天然胶。

鱼胶。

鱼胶是古代广泛应用的一种动物胶,主要原料为鱼鳞和鱼鳔。

这些胶在不同的场合进行使用,成为中国古代纸质书画创作的又一大特点。

由于中国古代书画创作完成后还要经过装裱,通过使用淀粉浆糊为古代书画作品托上起到画面支撑作用的托纸,四周粘贴用以装饰作品的绫、绢,最终在装裱好的作品上安装轴杆、轴头等装饰物,使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纸质书画区别于青铜器、竹木漆器、石质文物、陶瓷器等,是由不同材料、经过多次创作完成的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复合体。

因为古代纸质书画构成材质复杂,制作、加工工艺繁琐,使得其受外界作用影响较大;同时由于纸张本身质地相对较弱,相比之下较其他文物更容易损坏。

中国古代纸质书画艺术品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所要反映的内容。

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装潢。

而按照书画的装潢样式,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又可以分为立轴、对联、手卷、册页、横批、镜片等。

1、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幅;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称“中堂”。

是一种将作品在纵向上进行装饰的形式。

出现时间应当在两宋时期。

现在常见的立轴传统装潢样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等。

2、对联亦称对子、门联、门对、字联、书联、楹联、楹贴。

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产生于明代。

它是由两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书体一致、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构成的。

悬挂时,右为上联,左为下联。

因对联尺寸特殊,所以在装潢上也有其特殊性。

对联装大都为绢裱一色式,天头约25cm左右,地头18cm左右,两边各宽5cm左右。

3、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卷子等,是将书画作品在横向上进行装潢,并在横向上加以欣赏的样式。

通常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

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包边卷。

4、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

是一种装潢横长竖短的横幅作品的形式。

通常将作品用花绫或绢装饰四边然后在两端加装用于横向悬挂作品的木杆。

横批应当出现在宋代,而且很有可能为米芾父子首先发明的。

5、镜心,亦称镜片,是在书画作品的四周用绫绢装饰,然后覆背纸即可。

镜片是一种简便的形式。

因制成后多装入镜框,所以称为镜片装。

6、册页,是受经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样式。

有蝴蝶装(在横向上展阅,打开后因呈蝴蝶状而得名)、推篷装(展阅时向上方推开的一种形式)、经折装(简单的折叠本,可能因早期作为经文抄写的特殊样式发展而来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