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

合集下载

手足口诊断标准

手足口诊断标准

手足口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感染儿童。

下面是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建议制定的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1. 主要症状:患者出现以下主要症状之一或多个: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皮疹、喉
咽炎等。

2. 发热:患者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一般以上升至37.5℃或更高)。

3. 口腔溃疡:患者在口腔内出现疼痛性溃疡,通常位于舌头、口腔黏膜和软腭等处,可呈浅表溃疡或小水疱。

4. 手脚皮疹:患者在手掌、脚掌、手背、脚背等处出现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

皮疹有时可发展为斑丘状或丘疹状,并可能伴有瘙痒或疼痛。

5. 喉咽炎:患者出现喉咽充血、咽部红肿、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6. 周围病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7. 成群感染:多数患者呈季节性流行,常见于托幼机构或学校,且有明确的传播
链。

以上是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鉴于HFMD症状与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相似,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确诊还需要医生的综合判断。

若出现上述症状,请尽早
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是由国内外手足口病研究领域的专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而形成的一系列共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口腔、手脚、臀部等部位的水泡和疱疹。

下面是手足口病专家共识的一些重要内容:
1. 临床特点: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病变、皮疹等症状,其中口腔病变往往是初期症状,可以表现为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2. 病毒学特点: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主要的病毒型别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其他的enterovirus或cox
sakievirus也可引起手足口病。

3.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特别是从患者的口腔、鼻腔、粪便等分泌物中。

4. 预防措施:预防手足口病主要包括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比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等,同时要注意保持
室内通风,避免人群聚集,减少感染的机会。

5. 治疗方法:手足口病一般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可
以自愈,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对症治疗,比如控制发热、口
腔溃疡的不适,保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等。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的发布旨在为医生和公众提供权威的参考,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

由于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和临床表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专家共识也
会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修订和更新。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危重型手足口病59例临床治疗及病原学分析

危重型手足口病59例临床治疗及病原学分析

表 1 手足 口病 神 经 系 统 受 累期 ( 并发 脑 炎 ) 要 表 现 主
右 下肢瘫 痪 1例 . 右 膝 反 射 消 失 及 右 下 肢 肌 其 力 Ⅱ级 。全 部 病 例 均 有 精 神 差 、 食 差 、 肢 凉 ; 饮 下 呼 吸增快 I4 m n 最 快 6 > 07 i . .  ̄/ 6次/ i ; 率增 快 ≥10 mn 心 5
【 关键 词】 危重型 , 手足 口病 ; 高血压; 神经源性肺水肿 ; 治疗
中 图分 类 号 : 7 29 R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d i1 .99 ji n 10 — 30 2 1.5 0 1 o:0 36 /.s . 02 1 1.0 2 0 . 1 s

手足 口病 ( adf t n o t dsae F h n o a dm u i s ,H MD) o h e

下患儿 4 (30 % ) 9例 8.5 。男 3 , 2 。病人来 自 3例 女 6例 昆明市城镇 2 , 3例 农村 1 ; 6例 专州县城镇 5例 , 农村 1 3 例 ; 2例分别为北 京 、 另有 南京 旅游 者。全部 病例 均有 口腔黏膜疱疹 或溃疡 , 手心 、 可见斑丘疹 、 足心 疱疹 。同 时并有臀部 、 膝部斑丘疹 、 疱疹 1 ; 斑丘疹 、 3例 臀部 疱疹 6 : 例 膝部斑丘疹 、 疱疹 7例 。全 部患儿 均有发 热 , 体温
高 为 3 .5 g L 治疗后 复查 均 正常 。心 电 图检查 5 95m / , 8 例 均为心动 过 速 。5 均 做 了肝 、 9例 肾功能 、 肌酶 检 心 查 : 2例 A T C 除 S 、 K轻度 增 高 , 心 肌酶单 项轻 度增 3例
1 2月收治 的 5 9例危 重型 H MD病 例报 告如 下 。 F

小儿手足口病87例临床诊治体会

小儿手足口病87例临床诊治体会
1 . 5统计学处理 两 组之 间计量资料 采用t 检验 ,计数 资料采用卡 方检验 , P <0 . 0 5
肤色正常,主要散在分布于口腔黏膜、掌心、足底 I 。我们在临床 片 j
炎琥宁治疗手足 口病临床疗效和临床表现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利
巴韦林 。炎琥 宁为穿心莲提取 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能抑制
5 3 8 ・临床研 究 ・
注。治疗组 ≤3 岁用 炎琥 宁4 0 m g + 5 % 葡萄 糖1 0 0 - 2 0 0 m L 静脉 滴注 , >
3 岁炎琥宁8 0 mg + 5 %葡萄糖 1 0 0 ~2 0 0 mL 静脉滴注 。每 日1 次,连 续治
J a n u a r y 2 0 1 3 , V o 1 . 1 1 1 N o . 1 国亚墨
见表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表1 两组 临床 表现 消退 时间及住 院时 间比较 ( d )
2 0 ( 1 1 ) : 1 9 0 5 .
刘 昌健 . 中药外用治疗 , j 、 j L 手足 口病 ( 普 通 型) 1 1 2 例 临床 观 【 3 3 ] 董翠 红,
呈逐年增长趋 势, 严 重威胁患儿健康 。临床诊断多根据临床表现加以确 诊 ,患儿伴或不伴有 发热 ,手、足、E l腔等部位疱疹 、丘疹 。皮疹一般 于发热3 d 内出现,形态大多为圆形或卯 圆形丘疹、斑 丘疹 ,且很快发展 为水疱疹 , 疱疹直径2 ~5 m m不等 ,几个至数十个 ,周围绕以红晕 , 疹间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2 , 1两 组疗效 比较
素急性肺水肿有明显对抗作用。4 、 儿手足口应早诊断、早治疗 , 选择炎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本文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经飞沫或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

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在38-39℃之间;口腔疱疹主要分布在舌头、腭部和颊粘膜等处,症状为疱疹、溃疡和红斑;手足皮疹多见于手掌、足底和甲周,为红色斑疹、小水疱和糜烂。

三、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符合手足口病;2.实验室检查发现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或抗原阳性;3.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四、治疗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

根据病情的轻重,治疗策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症处理:包括控制发热、止痛、润喉等,使用退热药、镇痛药和改善口腔卫生的药物;2.排除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补充体液;4.预防传染:患者应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定期手卫生,勤洗手;5.饮食调理:患者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五、预后与并发症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预后良好,病程较短,一般在一周内恢复。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需要及时治疗。

六、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2.在疫情期间,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3.食用熟食,避免生食;4.定期打扫和消毒环境,保持空气流通;5.进行疫苗接种,有效预防。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处置流程

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 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 情变化时随诊。 重型病例应住院治疗。




危重型病例及时收入ICU救治。
收治医院应具备相应的处置能力!
治疗(普通病例)

重点在于病情的观察,尤其是病程在4天以内、3岁以下 的婴幼儿。主要观察指标是精神状态、心率、呼吸以及 神经系统受累,如有无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软 瘫,抽搐等。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 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呕吐等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做好患儿家长告知工作。
2.4 2.5 2.7 2.7 2.4 2.9 1.9
1.5~3.5
呼吸系统
呼吸促或减慢 肺部罗音 肺水肿
泡沫痰/血性痰
2~3.5 2~3.5
心血管
心率快(>180/min 花纹 四肢末端凉
1.5~4 2~4 1~4
重症病例主要死因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40 30 20 10 0 <1岁 1岁 2岁 3岁

临床表现有相对特殊性和不典型性。

基层医院缺乏必要的救治能力。
肺水肿
EV71感染发病机制
EV71 口腔疱疹 皮疹发热 精神差 嗜睡 易惊 肺出血 血性泡沫痰
病毒血症
神经源性肺水肿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肺动脉压增高
损害脑干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体循环血液进入肺循环
全身血管收缩
皮肤花纹、四肢发凉

重症病例(神经源性肺水肿)

手足口病诊治进展

手足口病诊治进展

手足口病诊治进展引言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在儿童中,常见于夏秋季节。

该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皮疹、口腔炎症及全身症状等。

近年来,虽然针对该病的防治措施得到加强,但其高发率与疫情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手足口病的诊治进展。

诊断进展目前,诊断手足口病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皮疹、口腔炎症、发热等症状。

在实验室检测方面,常用的方法有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血清学检测。

此外,还可以使用病毒分离、IgM/IgG检测、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诊断。

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PCR技术的快速诊断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治疗进展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等。

对于皮疹和口腔炎等症状,常用的外用药物有复方酮康唑凝胶、卡泊芬凝胶等,可以缓解病情并促进愈合。

对于发热等全身症状,可口服退热药、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还可以采用抗生素、免疫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寻找靶向手足口病病毒的抗体,可以用于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预防进展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其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目前,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卫生防控措施,防止病毒的传播。

具体措施包括:勤洗手、正确饮食、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室内通风等。

此外,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儿童,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以提高免疫力,并降低感染的风险。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工作尤为重要。

随着实验室技术和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表现:PICU抢 救病例全部累及(以脑 炎和脑脊髓膜炎为主)。 呼吸循环系统:全部累 及。 主要死因依次为:肺水 肿、出血;脑疝;顽固 性休克。 平均死亡年龄为1.5岁。
60 50
死亡病例
重症病例年龄组分布
90 80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报 告 病 例 数
2.4 2.5 2.7 2.7 2.4 2.9 1.9
1.5~3.5
呼吸系统
呼吸促或减慢 肺部罗音 肺水肿
泡沫痰/血性痰
2~3.5 2~3.5
心血管
心率快(>180/min 花纹 四肢末端凉
1.5~4 2~4 1~4
重症病例主要死因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40 30 20 10 0 <1岁 1岁 2岁 3岁
生命指征 瞳孔、浅反射 CSF 末梢循环/毛细血管再充盈 白细胞计数 快速血糖/血气+电解质 胸片/MRI 有条件CVP、ABP监测
治疗(重型)

降低颅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0.5~1.0g/kg/次,每 4~8小时一次,20~30min静脉注射,必要时加用速尿。 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强地松龙1~ 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 0.2~0.5mg/(kg•d),分1~2次。 酌情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安定、鲁米那钠、 水合氯醛等)。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注意严重并发症。
60 50 40 30 20 10 0 0~ 1~ 2~ 3~ 4~ 5~ 6~
70
年龄组
注:2008年阜阳病例数据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 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 (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 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
PICU病例主要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和构成
先兆危重症状出现距起病时间12h~5d(平均2.1d)
表现 神经系统 嗜睡或昏睡 出现时间(d) 中位数 2.1 范围 1~4 49.1 (%)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昏迷
抽搐
2.9
2
2~3.5
1~4 2~4
43.9
29.8 97.7 78.9 47.4 73.7 61.4 35.1 68.4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
李兴旺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 ditanlxw@
概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 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 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 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 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 神经源性肺水肿。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诊断

临床诊断
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诊断

确定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 可诊断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临床表现有相对特殊性和不典型性。

基层医院缺乏必要的救治能力。
肺水肿
EV71感染发病机制
EV71 口腔疱疹 皮疹发热 精神差 嗜睡 易惊 肺出血 血性泡沫痰
病毒血症
神经源性肺水肿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肺动脉压增高
损害脑干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体循环血液进入肺循环
全身血管收缩
皮肤花纹、四肢发凉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重症病例皮疹多不典型
不典型病例诊断问题

皮疹不典型 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Pandemic (H1N1) 2009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流行及救治概况 目前缺乏供临床使用的快速诊断试剂
EV71在某些地区手足口病爆发流行中为主要流行株。
较其它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病情重,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有相对特殊性和不典型性,医师缺乏认识。
EV71感染带来的问题

较其它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病情重,病死率高。
对重症病例的发生机制不清。 Pandemic (H1N1) 2009 颠覆了既望对于手足口病的认识。 流行及救治概况 临床医师缺乏新的认识,影响了救治。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4 5 6 7 8 month 9 10 11 12
350 300
EV71 占 实验室确 诊的严重病例的 81.59%
250 200 150 100
死亡病例:
case number
EV71 占 实验室确 诊的死亡病例的 96.43%
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增高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临床表现

普通病例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 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 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 为斑丘疹。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

诊断与临床处理分开。
鉴别诊断

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 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 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 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 检测进行鉴别。
处置流程

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 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 情变化时随诊。 重型病例应住院治疗。




危重型病例及时收入ICU救治。
收治医院应具备相应的处置能力!
治疗(普通病例)

重点在于病情的观察,尤其是病程在4天以内、3岁以下 的婴幼儿。主要观察指标是精神状态、心率、呼吸以及 神经系统受累,如有无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软 瘫,抽搐等。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 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呕吐等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做好患儿家长告知工作。

手、足、口
临床表现

重症病例(多见于3岁以下、病程5天以内)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 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 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 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 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 湿啰音或痰鸣音。 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 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 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手足口病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2008年3月安徽阜阳爆发手足口病,同期国内多个省份亦 有爆发。 2008年4月30日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在初步总结当年病例基础上,2008年11月19日印发《手足 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对于国内手足口病的诊疗 起到了较为规范的诊治指导。 2010年4月21日卫生部发布《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 版)》。
50 0 4 5 6 7 8 9 10 11 month
200 180
EV71proportion of confirmed%
严重病例:
case number
手足口病--仍有临床医师对其缺乏必要的认识!

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增多的原因
Pandemic (H1N1) 2009 流行及救治概况
对其发生机制不清,影响了救治。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 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 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高血糖。
鉴别诊断

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时需与 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 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 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