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之酸葡萄甜柠檬心理学

合集下载

心理学定律9

心理学定律9

02
感恩的力量
通过感恩实践,人们 能够更加珍惜现有的 一切,从而提升个人 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 度。
03
社会支持的作用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 网络,如亲密关系和 友谊,是史华兹论断 中提升幸福感的关键 因素。
罗伯特定理:走出消极漩涡,不要被自己打败
【定律阐释]罗伯特定理,由美国史学家卡维特·罗 伯特提出:没有人因倒下或沮丧而失败,只有他们一 直倒下或消极才会失败。 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生命的阳光别被悲观阻挡史华兹论断:“幸”与“不 Nhomakorabea”,全在于你
【定律阐释]史华兹 论断,由美国管理 心理学家D.史华兹 提出,所有的“不幸 事件”都只有在我们 认为它不幸的情况 下,才会真正成为 不幸事件。
从”塞翁失马”到” 不幸中的万幸”
01
积极心态的重要 性
史华兹论断强调积极
心态对生活幸福的影
响,认为乐观者更能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快乐源于自己,怀着热情走进”快乐城堡”
透视狐狸的酸葡萄心里: 快乐是自找的; 幸福要保持适度的阿Q精神。
因果定律:种下“幸福”,收获“幸福”
【定律阐释]因果定律, 由苏格拉底提出。该定 律认为,每一个结果都 有一个特定的原因或者 多个原因,今天的结果 是昨天造成的,今天又 为明天种下了因。
活在当下,让今天成为 明天幸福的理由。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定律阐释]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的 砝码,在左手上先放305克的砝码, 开始不会觉得有多大差别,直到左 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 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 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才能感觉 到比右手重。
杜利奥定律:拥抱热情,拥有快乐
【定律阐释]杜利奥定律,由美 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 出,指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 使人觉得垂垂老矣。也就是说, 人的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将 处于不佳状态。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一个炎热的夏天,口渴难耐的狐狸走过果园,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

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还不如吃我家的柠檬了,柠檬还有一点甜味。

”然后,转身走了。

这是《伊索寓言》里的一则故事,故事里的狐狸吃不到甜葡萄,只好吃酸柠檬,却硬说自己拥有的柠檬是甜的。

这种在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用"歪曲事实"或美化自己得到东西的方法以求得心理平衡的现象,被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也被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有两种,如鲁迅笔下的阿Q,用虚幻的胜利感自欺欺人,麻木不仁,消磨意志;一种则是积极意义上的精神胜利法,即当面临的困难一时难以解决时,要学会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学会适当满足、缓解压力、保持自尊和自信、求得心理平衡。

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性、自尊心、好胜心逐渐增强,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往往就会全盘否定自己。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的运用积极的“精神胜利法”,学会自我补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不要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也别总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

当发现自己的某个方面不如别人时,可以灵活的松动可望不可即的追求目标,适当的运行自我安慰,暂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防止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同时可以在另外的方面努力,取得成就、得到补偿,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学上有两个名词,一个叫“酸葡萄”心理,一个叫“甜柠檬”心理。

我虽没读过多少心理学的书,但对这两种心理学现象,我关注了很久,下面就我的肤浅认识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两种心理效应。

什么是“酸葡萄”心里呢?通俗的讲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讲葡萄酸。

”在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狐狸想吃葡萄,但够不着,狐狸为减轻自己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的焦虑感,自我安慰说“葡萄是酸的”,既然是酸的,那没有什么好吃的,于是狐狸平静地走了。

职场中的酸葡萄心理

职场中的酸葡萄心理

职场中的酸葡萄心理导语:酸葡萄心理,指的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职场中也经常出现这种人。

1、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吃得到葡萄的人,一种是吃不到葡萄的人。

吃到了葡萄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吃到的葡萄的确是甜的,一种情况是吃到嘴的葡萄是酸的。

吃到甜葡萄的人,当众宣扬葡萄很甜,很好吃,他心满意足,得意洋洋,他的心理自然没有什么遗憾,这种人事业有成人生得意,是世上的幸运儿,能做到这样的人固然好,可惜不是很多。

2、吃到酸葡萄的人,也必然宣布他吃到的葡萄是甜的,尽管葡萄可能把他的牙都酸掉下来了,可是打落的牙齿只得往肚子里咽,他紧紧抿着嘴,语句不清地嘟囔着:甜,甜。

他不能当众出丑,咱们中国人是爱面子的,无论多么难堪,表面上总要做得好看一些。

这种人表面上有很大的一个摊子,可是里面已经空荡荡的了,表面是风光的,可是里面已经破败腐烂了。

这种人是爱面子的。

3、吃不到葡萄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吃不到葡萄,就瞪着大大的眼睛说葡萄是酸的;一种情况是吃不到葡萄掉头就走开,很干脆。

想做吃不到葡萄掉头就走开的人,不太容易,他没有达不到目的就死缠烂打的无赖相,他知道不该属于他的东西就不该他得到,得不到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这棵葡萄树不是他的,也不是他的亲戚的,根本没他的份。

或者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跳得那么高,摘到葡萄,这种人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想得开,不会小心眼,不会得红眼病,也不会好高骛远,比较切合实际,我估计寿命会长一些。

4、另一种就是酸葡萄心理。

吃不到葡萄不承认葡萄是别人的,硬想分一杯羹,属非分之想,本就不该。

或者他不承认自己能力不足,这是眼高手低之辈。

皆不可取。

所以做人最好是要么能吃到甜葡萄,要么吃不到干脆走开。

5、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其心理当得到人们的理解。

职场中的酸葡萄心理

职场中的酸葡萄心理

导语:酸葡萄心理,指的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职场中也经常出现这种人。

1、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吃得到葡萄的人,一种是吃不到葡萄的人。

吃到了葡萄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吃到的葡萄的确是甜的,一种情况是吃到嘴的葡萄是酸的。

吃到甜葡萄的人,当众宣扬葡萄很甜,很好吃,他心满意足,得意洋洋,他的心理自然没有什么遗憾,这种人事业有成人生得意,是世上的幸运儿,能做到这样的人固然好,可惜不是很多。

2、吃到酸葡萄的人,也必然宣布他吃到的葡萄是甜的,尽管葡萄可能把他的牙都酸掉下来了,可是打落的牙齿只得往肚子里咽,他紧紧抿着嘴,语句不清地嘟囔着:甜,甜。

他不能当众出丑,咱们中国人是爱面子的,无论多么难堪,表面上总要做得好看一些。

这种人表面上有很大的一个摊子,可是里面已经空荡荡的了,表面是风光的,可是里面已经破败腐烂了。

这种人是爱面子的。

3、吃不到葡萄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吃不到葡萄,就瞪着大大的眼睛说葡萄是酸的;一种情况是吃不到葡萄掉头就走开,很干脆。

想做吃不到葡萄掉头就走开的人,不太容易,他没有达不到目的就死缠烂打的无赖相,他知道不该属于他的东西就不该他得到,得不到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这棵葡萄树不是他的,也不是他的亲戚的,根本没他的份。

或者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跳得那么高,摘到葡萄,这种人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想得开,不会小心眼,不会得红眼病,也不会好高骛远,比较切合实际,我估计寿命会长一些。

4、另一种就是酸葡萄心理。

吃不到葡萄不承认葡萄是别人的,硬想分一杯羹,属非分之想,本就不该。

或者他不承认自己能力不足,这是眼高手低之辈。

皆不可取。

所以做人最好是要么能吃到甜葡萄,要么吃不到干脆走开。

5、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其心理当得到人们的理解。

有人有能力吃到甜葡萄,心理满足,那么总有吃不到葡萄的人,他应该也有理由为自己找一个心理平衡的借口,那么他只好说这葡萄是酸的,傻子才吃酸葡萄呢。

酸葡萄甜柠檬属于什么心理防御机制

酸葡萄甜柠檬属于什么心理防御机制

酸葡萄甜柠檬属于什么心理防御机制
酸柠檬属于什么心理防御机制?
葡萄甜柠檬属于自欺心理防御机制的合理化功能。

是个体无意识地用看似合理的解释来为不可接受的情绪、行为和动机辩护,以使其被接受。

酸心理是指寻找理由丑化失败的动机,甜柠檬心理则强调事物美好的一面,试图说服自己和他人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疾病。

酸柠檬属于什么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内部心理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烦恼、缓解内心焦虑,以恢复心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适应倾向。

防御机制有五种类型:规避机制、自欺机制、攻击机制、替代机制和构建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缓解或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克服困难和挫折。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

酸葡萄心理——当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是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也可理解为丑化得不到的东西,(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与之相对应的“甜柠檬心理”—美化已经得到的东西。

毛毛虫效应——(约翰法伯)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去转向,觅食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成为“毛毛虫效应”。

两种心理:习惯惰性和盲目从众。

约翰逊效应——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

(得名于一名叫约翰逊的运动员)。

习得性无助心理——当个体感觉到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功能固着心理——人们受到某种物体的通常用途的影响难以发现它的其他新用途,因而束缚自己的思维,妨碍问题的解决。

投射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态度、情绪、性格、观念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特征。

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趋向于更相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参照从而出现自我知觉偏差。

齐加尼克效应——因工作压力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简言之就是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会左右对以后获得新信息的的解释。

布里丹毛驴效应——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

名片效应——两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意同你接近结成良好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向对方表明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介绍给对方。

在管理中常用的几个心理效应

在管理中常用的几个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应”,亦 称“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双方往后交往的依据。正性的、良好的印象,希望继续交往, 增进关系;负性的、不好的印象,则拒绝继续交往,使关系了结。你若问 他为什么?当事人似乎很难说得清,只是笼统地感到“喜欢”或“不喜 欢”。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只相信这个“第一印 象”。 与“首因效应”相近的还有另一种现象叫“近因效应”。对朋友的长期 了解中,最近了解的东西往往占优势,掩盖着对该人的一贯了解。这种现 象,心理学上叫“近因效应”。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 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 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 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 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 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 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 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凡事在 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更不 可报复对方。
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这一心理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右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 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 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 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上面所讲的无法相信李某持刀伤人 就是因为他学习好地品质掩盖了其它的品质所造成的心理错觉。 其实大多数教师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心理效应的影响,产生对学生认识上 的偏差。 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 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 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认为什么样都有不行,一无是处。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避免光环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 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过早地对新的老师、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 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老师 与同学。 第三、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 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第四、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作业、作文、值日等等,特别要 注意处理发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柠檬就 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 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 纳自己。
• 例如,考试失利,就说早工作早挣钱,真 考上了经济上就亏大了。 酸葡萄心理和甜 柠檬心理都是在个体遭受挫折,无法达到 目标,不能满足愿望,为减轻痛苦和紧张, 保护自尊而采取的心理防御作用,为自己 找理由辩护,自圆其说。
• 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类行为。如:考学 失败,说本来就没想上。 当个体所追求的 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 己的价值不受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 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 目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心 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
甜柠檬
• 就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却找到 一只酸柠檬,于是自我安慰道:“这 柠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吃酸 的”。
压种 是 力 酸 力方 “ 去 葡 。法 酸 做 萄 可”而” 以的得心 缓,不理 解是到是 我不的指 们好东自 的的西己 一,就努 些这说
• “
• 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 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 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 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 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 理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日,狐狸走过一个果园,他 停在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 ●狐狸想:“我正口渴呢。”于是他后退了 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无法够到葡萄。 ●狐狸后退又试。一次,两次,三次,但是 都没有得到葡萄。
●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最后, 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 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 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 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 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有一定意义,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起到缓解消极情绪的作用。但真正应付挫折 不能只停留在自圆其说。当情绪稳定后,应该冷 静的、客观的分析达不到目标的原因,重新选择 目标,或改进努力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过伊索寓言的人都知道狐狸吃葡萄的故事。

狐狸想吃葡萄,但够不着,狐狸为减轻自己达不到目的而产生的焦虑感,自我安慰说“葡萄是酸的”,既然是酸的,那没有什么好吃的,狐狸平静地走了。

借用这个故事,心理学把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称之为“酸葡萄心理”。

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类行为。

如:考学失败,说本来就没想上。

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
价值不受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目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

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

就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却找到一只酸柠檬,于是自我安慰道:“这柠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吃酸的”。

例如,考试失利,就说早工作早挣钱,真考上了经济上就亏大了。

酸葡萄心
理和甜柠檬心理都是在个体遭受挫折,无法达到目标,不能满足愿望,为减轻痛苦和紧张,保护自尊而采取的心理防御作用,为自己找理由辩护,自圆其说。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有一定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缓解消极情绪的作用。

但真正应付挫折不能只停留在自圆其说。

当情绪稳定后,应该冷静的、客观的分析达不到目标的原因,重新选择目标,或改进努力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