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项梳理与练习--声现象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项梳理与练习--声现象

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项梳理与练习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考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乐音的三个特征、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人耳听不见的声音2.知识点:(要求熟读,熟记)(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立即停止.有振动一定有声音,有声音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而有物体振动却不一定能听到声音.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3.声音的传播:在介质中以波动的形式向四周传播.①在空气中的传播形式:物体振动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②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③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④传播快慢——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叫做声速.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是不同的.B.同种介质中,声速还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越高,声速越大.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快慢关系:V固体>V液体>V气体⑤传播距离:S(距离)=V声t 回声测距:d=S/2=V声t/2⑥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A.有声源. B.有传播的介质. C.引起人耳鼓膜振动产生听觉(二)声音的三个特征——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1.响度:①定义: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俗称音量或声量.②影响响度的因素——声源的振动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A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C.减小声音分散,增大响度③波形图中响度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④响度的计量:单位:分贝符号dB. 人耳能感觉到的最弱声音的强度为0dB,这是听听觉下限. 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15dB——40dB;2.音调:①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HZ②影响音调的因素——声源的振动频率. 声源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源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③波形图中音调的关系: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多则频率高,音调高.④弦乐器的音调影响因素:弦越细、弦越短、弦越紧则音调越高.3.音色:①定义: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又称为音品. 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②影响音色的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决定.③波形图中音色的关系:不同的音色波形图不同4.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辨别:①“回音壁”与“三音石”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②用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③用音调可以检查器件的破损.(三)噪声的区分以及控制和减弱方法:1.噪声的标准:①从物理学角度定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②从环保角度定义: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2.噪声的控制和减弱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其中最根本的环节是——在声源处控制和减弱噪声.④一般在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消声、吸声、隔声.(四)听不到的声音及其应用——超声和次声1.超声及其应用:①定义: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②特性:(1)方向性好(2穿透能力强(3)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③超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A.超声定位(声纳)、医学诊断(显影成像)、超声测距离、测速度,工业检测. B.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超声医疗(碎结石)、超声波清洗、焊接等.2.次声及其利用:①定义: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②特性:(1)容易绕过障碍物(2)传得很远(3)无孔不入③次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利用次声定位可以确定火箭发射和落地的位置.利用次声可以监测核试验的爆炸时间、地点、强度以及方式等.利用“水母耳”的次声预报仪可以预报火山、海啸、台风、地震活动等.(五)利用身边器材做与声音有关的实验: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用手压钢尺,尺振动发声.2.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发声音调不同.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用不同的力敲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可能传声)—塞住耳朵,牙咬住尺敲尺可以听到声音.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C.声音的大小由振动的频率决定D.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2.要使小提琴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A.放松琴弦B.拉紧琴弦C.增加部分弦线的长度D.换些粗弦3.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驻中小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求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4.长途汽车经过长时间行驶后,驾驶员常常会停车拿根铁棒敲打车轮,凭借声音可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因为敲击的轮胎内空气充足时发出声音的()A.响度较大B.音调较高C.音调较低D.响度较小5.家庭中的VCD将声音信号输给“功放”——“功率放大器”,带动音箱发出美妙的声音,则功放的作用是()A.改变音调B.改变响度C.改变音色D.改变频率6.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7.小名游览一座古寺时发现里面有一个变音钟,随着钟下燃烧的香火越旺,敲出的声音越高亢.分析原因的可能是()A.香火使钟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传声效果越来越好B.任何物体温度升高时,振动发出的声音音调都会变高C.香火使振动的振幅加大,使声音响度变大D.香火使钟的温度升高.材料的微观结构发生变化,钟振动频率改变8.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多少.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D.“为什么热水越多冷却得越慢?9.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巩固练习(有答案)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巩固练习(有答案)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巩固练习(有答案)中考总复习:声现象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真空不能传声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2. (2019•山西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3.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的美观些7. 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它在技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关超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B.超声波的传播距离很短,所以人听不到C.电视机遥控器所发出的就是超声波 D.潜水艇常用超声波进行定位和测量8. (2019•番禺区校级模拟)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

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一定影响,下列有关广场舞的说法正确的是()A.广场舞对周边休息居民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广场舞的音调太高B.广场舞对周边休息居民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广场舞的响度太大C.为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尊重,和谐相处,有效并合理的方法是禁止广场舞活动D.为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尊重,和谐相处,有效并合理的方法是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上一个防噪声的耳罩9.“达人秀”中用冬瓜、土豆做成吹奏乐器,用它们吹奏出来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A.音色音调B.音色响度C.音调响度 D.音色音调响度二、填空题10. (2019•柳州二模)“中国好歌曲”比赛现场,歌手弹奏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现场观众会将手机调成静音状态,目的是为了在_________减弱噪声。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声现象(含解析)一、声音的产生1.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应用了转换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这种波叫做声波。

4.声速(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计算公式:v=s/t(2)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关系为:v固>v液>v气。

②声速大小与介质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回声(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当声速为340m/s时,障碍物距人耳至少为17m。

(3)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②回声测距: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发出到碰到障碍物反射回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即s =12v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 声为声音的传播速度。

6.在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时,应用了实验推理法。

【例题1】如图所示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

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 .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慢B .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C .太空中航天员声带不会振动D .太空中没有阻碍,声音响度太大【答案】B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太空中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传声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故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

物理中考《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巩固练习

物理中考《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一、选择1. 关于声音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②液体不能传声;③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④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锣是靠锣槌的振动发声的 B.气体传声比液体传声快C.音调越高的声音越响亮 D.真空不能传声3. 音乐厅四周的墙壁上有许多针状(类似蜂窝)的小孔,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礼堂,美观好看4. 如图为我国第一个全女子现代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

她们使用的乐器古筝、二胡、三弦、竹笛、古琴、葫芦丝…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这些乐器所发出声音的什么特性肯定是不相同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可能都相同5. 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A.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B.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更好听C.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D.能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6.(2011 长沙)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A.半导体 B.磁性物质 C.真空 D.金属物质7. 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公路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

这种有效、可行的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A.阻塞感受噪声的器官 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C.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8.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不同频率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C.0分贝表示没有产生声音 D.声音的传播实际上是能量的传播9. 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铛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10. 如图所示,根据图片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C.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二、填空11. 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

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声现象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受。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质的存在来传播,而且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以下是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常见的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一、声波的特性:1.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质的存在传播。

2.声波是纵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

3.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二、声音、噪声及声强的概念:1.声音是指由振动物体引起的机械波,能够让人听到的声波。

2.噪声是指不规则的声波,通常由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混合而成,常常造成人们的不适。

3.声强是声音强弱的度量,单位是分贝(dB)。

三、声音的特性:1.音高: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2.音量:由声音的声强决定,声强越大,音量越大。

3.音色:由声音的谐波结构决定,不同乐器或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声音在媒质中的传播:1.声波传播需要媒质的存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固体中声波传播速度较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同一种媒质中,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五、声音的吸收、传播和反射:1.声音在媒质中传播时会逐渐衰减,被媒质吸收。

2.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经过反射后改变传播方向。

3.人们利用声音的反射可以实现声波的传播和接收,如声纳、超声波检测等。

六、共振现象:1.共振是指在其中一固定频率下,受迫振动系统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

2.共振现象在声学、力学、光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如共鸣箱、共振仪器等。

七、听觉和声音保护:1.人类的听觉范围大约在20Hz至20kHz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声音我们无法听到。

2.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对听觉器官产生损害,所以需要保护听觉。

【习题】1.声音的特性有哪些?2.介质对声音的传播有什么影响?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当温度升高到20°C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变为多少?4.什么叫做共振现象?5.如何保护听觉不受到噪声的损害?以上就是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常见的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梳理与要点巩固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梳理与要点巩固
初中物理《声现象》 知识梳理与要点巩固
第二讲 声现象
※重点摘要※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考点三:声的利用
第二讲 声现象
★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物 体都在 振动 ,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传声未停止。
[易错警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并不意味着“振动 停止,声音就停止”.因为振动停止时,只是物体不再发 声,而已经发出的声音仍在介质中会继续向前传播.俗语 “余音绕梁”“余音未止”的物理内涵,都是物体的振动 停止后,声音仍在空气中传播.
★ 考点二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的 高低 叫音调.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 频率有关,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 高 .
[帮你归纳]1.吉他、小提琴等弦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是 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其音调和弦的松紧、粗细、长短 有关,弦越紧、越细、越短,其音调也就越高.
2.笛子等管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是由管中空气柱的振动 产生的,其音调和空气柱的长短有关,空气柱越短,音 调越高. 2.响度:(1)声音的 强弱 叫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 幅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 大 . (2)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远,声 音越分散,声能损失越多,声音的响度也就越 小 .常见的 用喇叭喊话、医生用听诊器诊病都是通过减小声音的分散来 提高听到声音的响度的.
3.音色:声音的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材料 、 结构 决 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即使所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其音色也不相同.人们常说“听其声知其人”就是根据音 色的不同来判断是谁在说话的.
[易错警示]①音调变高不一定响度变大,响度大的 声音音调不一定高.②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不 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点和习题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点和习题

声现象复习题 基本知识整理: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声现象(核心考点讲练)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与热点题型精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声现象(核心考点讲练)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精讲与热点题型精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第二章 声现象(核心考点讲练)考点0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高频考点精讲】 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

气液固v v v >>3、回声:声音的反射。

当人与障碍物的距离小于17m (原声与回声间隔0.1s 以内),人耳无法区分原声与回声,此时回声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热点题型精练】1.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

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B .“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 .“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D .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2.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有很多传统的民族乐器,如琴、筝、箫、笛、二胡、琵琶、唢呐、鼓等,代表了中国民族乐器文化。

下列几组民族乐器中,发声原理不同的是( ) A .二胡与古筝 B .古筝与琵琶 C .二胡与唢呐D .箫与笛子3.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

耳机声和周围环境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固体B.气体、气体C.固体、气体D.气体、固体4.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间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考纲要求】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诠释: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考点四、声的利用1、声与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

2、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典型例题】类型一、知识的综合应用1、(2016•无锡一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真空罩中的手机能接收信号,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思路点拨】考查简单的声现象。

【答案】C【解析】A、真空不能传声,手机接收的是电磁波,故A错误;B、蝴蝶振翅频率低于20Hz,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C、“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C正确;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故D错误。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有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音调的影响因素、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等知识点,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基础。

举一反三:【变式】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C.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频率不同【答案】ABC2、成语“震耳欲聋”从物理学角度看形容声音的大;在狭窄的空间燃烧鞭炮比在野外燃烧鞭炮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使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造成的。

【思路点拨】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根据声音的传播规律及回声的知识就可解答此题,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

【答案】响度;反射【解析】“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在狭窄的空间放鞭炮,声音碰到两侧的障碍物就像皮球似的弹来弹去形成了回声,回声不断反射,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响度增大。

而在野外燃放鞭炮就没有这种效果。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响度和回声的知识,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如果回声和原声叠加可使声音加强,如果回声返回的时间大于0.1秒,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

举一反三:【变式】古人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优美的琴声,用夸张的语言表达物理学上的道理,在物理学上,“余音”指,“三日不绝”指。

【答案】回声声音的不断反射类型二、声音的特性3、小宇在同学生日宴会上,敲击注入不同高度水的几个相同玻璃杯,为同学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生日快乐》歌,如图所示注入不同高度的水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思路点拨】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首先找到振动物体,然后根据振动物体的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答案】B【解析】玻璃杯中盛有水,敲击时玻璃杯和水一起振动发出声音。

水位越高,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所以注入不同高度的水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总结升华】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并且要知道影响声音三个特性的因素有哪些。

举一反三:【变式】(2016•嘉定区一模)“文明伴我行,在公交车上不能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答案】A类型三、回声测距4、某位战士对着一个高大的山崖射击,在射击3s后,听到了射击的回声,则山崖到战士的距离大约是(设声速为340m/s )( )A .1020mB .510mC .340mD .以上答案都不对【思路点拨】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再返回来,题目中的3s 是声音传到障碍物再返回来的时间,所以声音传到障碍物的时间为总时间的1/2,声速已知,根据公式s=vt 得出答案。

【答案】B【解析】枪声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13 1.52t s s =⨯= 山崖到战士的距离:340/ 1.5510s vt m s s m ==⨯= 【总结升华】枪声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听到的就是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枪声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山崖到战士的距离。

举一反三:【变式】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听到原声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在 秒以上。

人站在大楼前拍手0.3秒听到回声,人和大楼的水平距离是 米。

【答案】0.1 51类型四、实验探究5、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但没有与之接触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可以看到乒乓球会 ,乒乓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它 (选填“是”或“不是”)获得了能量,同时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分析判断左边音叉在 。

右边被敲击的音叉作为声源,当它的振动能量在 中向外传播时,造成周围介质运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引发了左边一个音叉的共振,使该音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声源所传播的能量,并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 (选填“能够”或“不能够”)传递能量。

【思路点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声音经过空气传递到耳朵里的。

【答案】弹开 是 振动 空气 能够【解析】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乒乓球会弹开,这是因为乒乓球获得了能量;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判断左边音叉在振动;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是能传递声音的。

敲响音叉引起乒乓球的振动充分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等物理知识,是一道声学综合题。

6、如图是探究正在发声的音叉实验装置。

(1)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 。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什么结论? 响度也越大。

【思路点拨】(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音叉的振动微小,观察起来现象不够明显,借助轻质小球可将振动的效果放大,便于观察,这属于转换法。

(3)响度大小和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答案】(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使现象更易于观察;(3)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解析】(1)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用轻质的乒乓球来放大音叉的振动,使现象更易于观察,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3)加大力度敲音叉,会发现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和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振幅大小,以及转换法在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真空不能传声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2. (2016•山西模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3.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4. 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使音叉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音5. 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的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