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4张PPT)
合集下载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课件 (共34张PPT)

(五)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同学们在本节课有哪些 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系统 归纳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物候、物候学 注意观察 重要性 合适的方法 因素 准确的表达 意义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语言严谨而 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 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走进自然,热爱科学。
植物 年份
山桃 杏花 苹果 榆叶梅 西府海棠 丁香 刺槐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设计意图: 这是一道迁移拓展题,是为了更进一 步地培养学生运用说明方法和学习运用准确 的语言说明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 思维。
⑸探讨一下,结合你平时的观察, 你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内容?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文章的主体 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加深学 生的理解,特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阅历和观察 来补充。 “经度”的举例。 还可以结合课后习题三的第2小题白居易的 《大林寺桃花》一诗,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影响物 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迁移拓展题。主要是为 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 强学生对文中所学知识的理解。
春
夏
秋
冬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草然的语言” 的一门学科——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同学们, 你们想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吗?那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大 自然的语言》。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提问去唤起学生的求知 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⑴看看作者围绕这一问题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是为了训练学生再次筛选信息的 能力。 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向大家作的介绍? 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寻找说明方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0张PPT)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次要 时间
20
二、再读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1
2.这四个部分有何内在联系?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材料之
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大自然的语言》
1
2
3
4
学习目标
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说明方法。 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5
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 连翘( ) 纬度( ) 销声匿迹( ) 候鸟( )
6
掌握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 美好景象。
蚂蚁垒窝要____。
选
粹 燕子低飞要____。
28
古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代 龟背潮,下雨兆。 农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谚 选 泥鳅静,天气睛。 粹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29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 什么?
30
间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物候学的, 通俗易懂。
22
3.阅读1-3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 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枯荣、 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 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ppt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文章准确严密 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求知精神。鼓 励学生自己动手搞物候观测。
作者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教育家。中 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 的奠基者。在台风、季 风、气候变迁、农业气 候、物候、自然区划等 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 划》、《中国自然地理》 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 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 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他介 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型特点、功能 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 变等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 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即 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如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逻辑顺序也就 是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 安排说明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 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 杂等。
•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 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 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 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 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 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
• 作用:题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物候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同时把大自然人 格化,这一说法巧妙、形象,能吸引读者的 阅读兴趣。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 物候、物候学
自主学习二
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 需要的信息: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的结构思路(说了哪几个问题) 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7、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求知精神。鼓 励学生自己动手搞物候观测。
作者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教育家。中 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 的奠基者。在台风、季 风、气候变迁、农业气 候、物候、自然区划等 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 划》、《中国自然地理》 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 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 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他介 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型特点、功能 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 变等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 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即 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如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逻辑顺序也就 是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 安排说明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 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 杂等。
•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 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 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 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 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 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
• 作用:题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物候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同时把大自然人 格化,这一说法巧妙、形象,能吸引读者的 阅读兴趣。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 物候、物候学
自主学习二
快速阅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 需要的信息: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的结构思路(说了哪几个问题) 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7、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8张PPT)

主题概括
这首诗歌写了 大自然给我们的种种启示 。 告诉我们只要 仔细观察,刻苦钻研,就可以发现 大自然的一些 规律。
课堂小结
大 自 然 的 语 言
什么是物候、物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纬度差异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 的因素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农研加 业究强 发促物 展进候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拓展延伸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并积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 序,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培养和提高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 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走近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 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 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 三月的 蒙古草原 海南
天山山顶和山 高下 腰的差异
的差 异对 物候 的影 响
四月的内 蒙古草原
古今 差异 对物 候的 影响
四月的 大连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整体感知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 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 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 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ppt

连翘 qiáo
阻挠 náo 忌讳 huì
记载 zăi 风雪载途 zài
衰草连天 shuāi 鬓毛衰 cuī
连翘 qiáo 观测 guān 播种 zhŏng 翘尾巴 qiào 道观 guàn 耕种 zhòng
落叶 luò 丢三落四 là 落枕 lào
差异 chā 差遣 chāi 差劲 chà 参差 cī
纬线
经线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拓展: 古今的差异
原因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 导 致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造 成
物候现象差异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 穿越到一个陌生的时空, 你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时 何地,你将如何判断季 节呢?
大雁南飞
“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 通过草木昆虫呈现出不同的情景, 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季节的变换 更替,能够据此来安排各种活动。 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人有人言, 鸟有鸟语,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 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 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
•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
“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 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两个月前,在广州, 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 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 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 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纬度差异
你知道哪些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总结:
阅读科学小品的一般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6张PPT)

第4自然段 —打比方、作比较
第9自然段 —举例子、下定义
第5自然段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第10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体会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把大地人格化,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 动画面,勾勒出了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
理
2.本文是什么文体?
事理说明文
3.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学”
4.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 业生产上。
一
2.第一段中哪些景象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部
• 冰雪融化
• 叶子变黄
分
• 草木萌发
• 北雁南飞
• 花开放 • 候鸟归来 • 植物孕育果实 • 果实成熟
• 昆虫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 ……
3.第一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标出有关词语。
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夏季、到了秋天、准备迎接寒冬
5.说明经度差异的例子为什么举了两个?
因为一般人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 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不 利于读者理解,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举例的多少,决定于理解的难易。
6.什么叫“逆温层”?为什么会有“逆温层”?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 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萌发 次第 翩然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重点词语
种子或孢子发芽。 依次。 动作轻快的样子。 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年年像这样。是,这样。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叁
开始审核
初读感知
这篇文章是否能发表,首先要看文章的说明对象是否符合杂志主题。 1 请你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并尝试说明作者是如何引出的。(提示: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
纬度差异:①__西__北__地__区___八__月__就__下___雪__,__是__因___为__纬__度__越___高__,__气__温___越__低__。__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
经度差异:②__玉__门__关___地__处__内__陆___,__与__同__纬___度__沿__海__地___区__相__比__,__“___春__风__”__吹___不__到, __气__候__干___燥__。___________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
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辨明文体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
抽象事理
说明内容
抽象事理的成因、关 系、原理等
说明目的
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 “为什么是这样”
首要遵循的顺序是逻 常用说明顺序
作用
说明物候对农业 生产的重要性。
说明经度是决定 物侯现象的重要 因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33张PPT)

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9
部分来自《点拨》
1. 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7
róng
融化
yùn
孕育
nì
销声匿迹
部分来自《点拨》
yàn
农谚
shuāi
衰草连天
y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g
草长莺飞
méng piān
萌发 翩然
qiáo qiào
连翘 翘尾巴
8
zài
zǎi
风雪载途 三年五载
部分来自《点拨》
chā
chà
差别 差劲
chāi
差遣
luò
lào
là
落叶 落枕 丢三落四
魔法记忆之语境记忆法:由于落(lào)枕,她不仅做
2、文章列举1962年北京物候记录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物候记录(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16
课文解读:第三部分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因素有哪些?他们各有怎么样的影响?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纬度的差异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 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 季却相差不大。
事丢三落(là)四,在这次比赛中也落(luò)后了。
9
阻gé( 隔 )
观cè( 测 )
部分来自《点拨》
cè( 侧 )面
shù( 漱 )口 wěi( 纬 )度 wěi( 伟 )大
zài( 载 )重 cái( 裁 )缝 shuāi( 衰 )退
19
部分来自《点拨》
1. 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7
róng
融化
yùn
孕育
nì
销声匿迹
部分来自《点拨》
yàn
农谚
shuāi
衰草连天
y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g
草长莺飞
méng piān
萌发 翩然
qiáo qiào
连翘 翘尾巴
8
zài
zǎi
风雪载途 三年五载
部分来自《点拨》
chā
chà
差别 差劲
chāi
差遣
luò
lào
là
落叶 落枕 丢三落四
魔法记忆之语境记忆法:由于落(lào)枕,她不仅做
2、文章列举1962年北京物候记录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物候记录(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16
课文解读:第三部分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因素有哪些?他们各有怎么样的影响?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纬度的差异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 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 季却相差不大。
事丢三落(là)四,在这次比赛中也落(luò)后了。
9
阻gé( 隔 )
观cè( 测 )
部分来自《点拨》
cè( 侧 )面
shù( 漱 )口 wěi( 纬 )度 wěi( 伟 )大
zài( 载 )重 cái( 裁 )缝 shuāi( 衰 )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 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14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15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
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 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 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2
一、初读课文,了解物候知识
再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3
1.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
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从而更科学、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还有:增强了趣味性和权威性;如果
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公式为:
说明方法+本身作用+文本(事物特征)
20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 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 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 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16
二、把握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1-3)引 出物候和物候 学
描述物候现象
(4-5)物候观测对农业生 产的重要性
作出科学解释
(6-10)决定物候现 象来临的因素
追究因果关系
(11-12)研究物候 学的意义。
阐述个因素能否调换 顺序?
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由:
由 主 到 次 逻辑 由空间 到 时间 顺序
21
四、研读段句,品味说明语言
1.赏读1 、 2两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
、典雅的特点。
冬
衰草连天 秋
春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描写 拟人
生动
夏
孕育果实
22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 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 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
1
2
3
4
竺可桢
5
1.积累字词,了解物候学的知识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 要性。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品味本 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培养学习讲究实证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6
竺可桢 浙江上虞
人,气象学家、地理 学家。他在气象学、 气候学、地理学、自 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 诣都很高,而物候学 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 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 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 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 的。
风雪载途 zài 谚语 yàn 连翘 qiáo
酝酿 yùn niàng 纬度 wěi 结束 shù
草长莺飞 zhǎnɡ yīnɡ
10
区别读音
衰草连天 shuāi 鬓毛衰 cuī 连翘 qiáo 翘首 qiào
差异 chā 差遣 chāi 差劲 chà 参差 cī
观测 guān 道观 guàn
播种 zhǒng 耕种 zhòng
2.不能。凡是总括了范围内的一切,
18
三、细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画图表、作引用……
同学们:你能从文中找出所运用的 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吗?
19
(方法点拨:掌握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规范)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使说明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落叶 luò 丢三落四 là 落枕 lào
11
二、记一记 次 第:一个挨一个地。
孕 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 簌: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
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翩 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农 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 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8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 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 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 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9
1、正音。
竺可桢 zhú zhēn
翩然 piān
萌发mén ɡ 融化 rón ɡ 孕育 yùn 簌簌 sù
销声匿迹 nì 呈现 chénɡ 衰草连天 shu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将XX比作XX,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
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揭示,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 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 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23
2.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北京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 丰富的物候知识。 2.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 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7
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 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 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1963年,他 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 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 识,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 编纂了《物候学》一书。本文就是 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 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 学》一文改写的。
24
某词能不能删去答题规范
1、不能。 2、解释(或定 性)在哪些方面进行限 制(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 等) 3、如果删掉……(与实际不符。) 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5
1.不能,“许多”是“很多”“大部 分”的意思,表示对数量和范围的限制, 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 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 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 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许多”一词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 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14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15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
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 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 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12
一、初读课文,了解物候知识
再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3
1.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
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从而更科学、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还有:增强了趣味性和权威性;如果
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公式为:
说明方法+本身作用+文本(事物特征)
20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 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 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 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16
二、把握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1-3)引 出物候和物候 学
描述物候现象
(4-5)物候观测对农业生 产的重要性
作出科学解释
(6-10)决定物候现 象来临的因素
追究因果关系
(11-12)研究物候 学的意义。
阐述个因素能否调换 顺序?
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由:
由 主 到 次 逻辑 由空间 到 时间 顺序
21
四、研读段句,品味说明语言
1.赏读1 、 2两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
、典雅的特点。
冬
衰草连天 秋
春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描写 拟人
生动
夏
孕育果实
22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 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 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加红色的词语好在哪里?
1
2
3
4
竺可桢
5
1.积累字词,了解物候学的知识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 要性。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品味本 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培养学习讲究实证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6
竺可桢 浙江上虞
人,气象学家、地理 学家。他在气象学、 气候学、地理学、自 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 诣都很高,而物候学 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 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 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 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 的。
风雪载途 zài 谚语 yàn 连翘 qiáo
酝酿 yùn niàng 纬度 wěi 结束 shù
草长莺飞 zhǎnɡ yīnɡ
10
区别读音
衰草连天 shuāi 鬓毛衰 cuī 连翘 qiáo 翘首 qiào
差异 chā 差遣 chāi 差劲 chà 参差 cī
观测 guān 道观 guàn
播种 zhǒng 耕种 zhòng
2.不能。凡是总括了范围内的一切,
18
三、细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画图表、作引用……
同学们:你能从文中找出所运用的 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吗?
19
(方法点拨:掌握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规范)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使说明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落叶 luò 丢三落四 là 落枕 lào
11
二、记一记 次 第:一个挨一个地。
孕 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 簌: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
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翩 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农 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 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8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 象”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 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 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9
1、正音。
竺可桢 zhú zhēn
翩然 piān
萌发mén ɡ 融化 rón ɡ 孕育 yùn 簌簌 sù
销声匿迹 nì 呈现 chénɡ 衰草连天 shu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将XX比作XX,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
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揭示,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 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 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23
2.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北京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 丰富的物候知识。 2.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 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7
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 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 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1963年,他 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 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 识,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 编纂了《物候学》一书。本文就是 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 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 学》一文改写的。
24
某词能不能删去答题规范
1、不能。 2、解释(或定 性)在哪些方面进行限 制(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 等) 3、如果删掉……(与实际不符。) 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5
1.不能,“许多”是“很多”“大部 分”的意思,表示对数量和范围的限制, 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 候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 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若 去掉,就与事实不符。“许多”一词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