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2015年秋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 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

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已经被改造或者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答:对;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科学论断。

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其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的性质,同样具有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存形式。

它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高度复杂的物质技能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它必然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

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就可以发现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

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依次更替的基本秩序。

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或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

违背了社会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挫折和失败。

第四: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依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东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4)

东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3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
A. 政治路线
B. 思想路线
C. 组织路线
D. 工作作风
正确答案:B满分:4分
2.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
A.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
D. 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经济形态中所出的地位、所占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D满分:4分
3.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 质和量的统一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正确答案:A满分:4分得分:4
4.物质的运动规律是
A. 客观的
B. 主观的
C. 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主观的
D. 不可预测
正确答案:A满分:4分得分:4
5.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 出现时间的先后
B. 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C. 形式上是否新奇。

奥鹏东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1)

奥鹏东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
A.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B. 参议会制度
C. 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B. 状态和形式
C. 基本方向和道路
D. 客观性和条件性
答案:B
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
A. 资产阶级专政
B. 产阶级专政
C. 农民主专政
D. 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答案:D
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主观性
B. 能动性
C. 随意性
D. 物质性
答案:D
5.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
A.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C.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实行“斗争——团结——提高”的方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作业考核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作业考核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作业考核满分:40分一、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可能有两个:一是资本主义前途,二是社会主义前途。

答:错。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有一个,是社会主义前途。

2、“一国两制”的内容就是一个国家并列存的在两种制度。

答:1.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其基本内容是:(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3)实行“一国两制”。

在统一的中国境内,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4)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在一个中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2.可见,“一国两制”的内容并不是一个国家并列存的在两种制度。

题目的观点混淆了两种制度的主次区别,所以是错误的。

二、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现实启示。

答: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简要地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这两个革命的性质不同,而又紧密衔接。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发生过错误的倾向。

回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过程,总结历史教训和历史经验,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都已经成为过去。

今天,我们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过程,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

第一、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东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3)

东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3)

东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逐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而运动只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

3.全行业公私合营前的赎买形式是利润分配。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前,赎买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即由国家按照一定比例赎买私人资本,并按照资本额的比例分配利润。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真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才是真理。

5.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折中主义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能正确解释世界的统一性,而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统一而成的,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折中主义观点。

6.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科学的解释是在《改造我们的研究》中。

在这篇文章中,___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从客观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然后再根据规律指导实践,实现人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7.衡量一种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是其能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任何制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衡量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

8.下列属于规律客观性表现的有:规律既可以创造,也可以消灭;人们只能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人们认识到了规律,规律就会存在。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客观世界。

10.1956年8月___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阐明了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这一方针强调了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以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东师2015年秋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参考答案

东师2015年秋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参考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有的时期采取联合政策,有的时期采取斗争政策。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不是有的时期联合,有的时期斗争,而是同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所以应该联合它,又因为这个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应该对它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进行斗争。

只联合不斗争,或只斗争不联合,都是错误的。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这种说法正确。

(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主体和客体之间不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因此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深刻性等特点。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因此,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人们,我们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都是在于对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东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3)

东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1满分答案(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15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A.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D. 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正确答案:C
2.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观点
D. 辩证法观点
正确答案:B
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
A.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B. 参议会制度
C. 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正确答案:D
4.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
A. 矛盾的同一性
B. 矛盾的斗争性
C. 矛盾的主要方面
D. 矛盾的特殊性
正确答案:C
5.下列关于事物量变说法正确的是
A.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 量变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C. 量变是事物的所有变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含答案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含答案资料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正确3.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错误。

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XX主义革命?答:(1)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不反对一般的资本主义。

(3)这个革命的目的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独立的、XX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XX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2.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正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决定自然、社会各种事物的存在,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肯定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不否认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它认为,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部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基本趋势和方向。

外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具体要通过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作用表现出来。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处于矛盾统一体中,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满分100分
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有的时期采取联合政策,有的时期采取斗争政策。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不是有的时期联合,有的时期斗争,而是同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所以应该联合它,又因为这个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应该对它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进行斗争。

只联合不斗争,或只斗争不联合,都是错误的。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这种说法正确。

(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主体和客体之间不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因此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深刻性等特点。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因此,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人们,我们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都是在于对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