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摘要:功能翻译理论对汉蒙翻译工作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翻译工作质量,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再阐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探究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引言:功能翻译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成果得益于语言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话语理论分析技术等一系列语言翻译问题研究和方法活动而带来的重要学术成果,这些功能语言理论研究活动与结果往往都更加趋向于可接受语言理论。

证明我们的翻译工作已从过去偏重主导研究学科地位的语言学范式的研究方法向更强调语言形式特征和语言文化功能对等的语言翻译观理论范式研究方法过渡。

于是,我们的翻译工作更强调和注重语用功能和语言学社会文化因素。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它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1971年莱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其主导理论。

由弗米尔所创立出来的翻译目的论已完全摆脱了以翻译源语法为理论中心的对等语言理论模式的种种束缚,认为翻译起源问题也不能简单地靠语言学研究来去解决。

翻译活动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因为将翻译过程发生时的生活环境置于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世界文化框架中,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中有着不同时期的传统习俗观念和主流价值观。

在弗米尔后,霍斯曼塔里进一步研究发展成了功能性翻译过程理论。

她认为用语言信息的传递行为来实现指代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动作等的各种语言跨文化功能的功能转换,将文本翻译功能视为是一种用来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目的过程的一系列复杂社会活动。

她研究的行为理论主要强调三个理论方面:翻译活动过程中参与者的社会行为,参与者自身的翻译角色行为和功能性翻译行为过程的发生环境。

针对功能翻译理论中提出来的许多不足,诺德还提出了忠实性原则作为补充。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诗歌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诗歌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诗歌翻译作者:王丹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5期摘要:文学翻译很难,诗歌翻译难上加难。

诗歌的意象、节奏、风格和诗人的情感都是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对等”。

尤金·奈达在1960年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两个法译文为例,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诗歌译文的欣赏,为译者进行诗歌翻译提供借鉴,以创作出更多质量上乘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功能对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80-02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诗歌翻译是一门重新编码的艺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旨在解码原诗并用目标语恰当、优美地编码出来的活动。

由于诗歌往往具有音乐性,格式工整,译者必须充分理解原诗的含义和诗人的思想,译文也要彰显原诗的语言风格及独创性。

因此,诗歌翻译是极其困难的,有必要以正确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语言学派的巅峰之作,他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这一理论为全球翻译理论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并受到译者及翻译理论的研究人员的热烈支持。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人。

组诗《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在41岁辞官后在农村生活时创作的,其中第一首诗描述了重返乡村生活的快乐。

本文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梁宗岱和弗朗索瓦·马丁的法译《归园田居(其一)》为例,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以实现高水平的诗歌翻译。

一、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尤金·奈达认为,翻译的终极目标是使译文读者获得最贴切、最自然的翻译,简单来说,好的译文读起来不应像译文。

因此,在奈达看来,翻译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读者反映论。

译文的准确与否应由译文读者来衡量,也取决于译文读者的理解水平。

泊船瓜洲古诗翻译赏析注解

泊船瓜洲古诗翻译赏析注解

泊船瓜洲古诗翻译赏析注解“泊船瓜洲”是中国历史上一首著名古诗,由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游子在夜晚立在瓜洲的湖畔,眺望乡野。

它包含了对游子对家乡望乡之情的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李白诗人对田园静谧生活的热切期盼。

诗中描写了湖面上色彩斑斓的烛光和湖边清楚的月光,以及游子心怀乡愁的表情。

这首诗虽短,但内涵深远。

它把游子这一古老、有形、诗意空灵的气象与湖面上朦胧、缭绕、恍惚的月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及游子伴随着烛光和月光远眺乡野的状态,这些描写都构成了诗的核心,让人体会到李白的情感的深刻表达。

诗的开头“泊船瓜洲,东望都城隅”因为位置处于湖边,将游子的思绪领向远方,形成一种静谧、洁白、初夜的气氛。

“落日故园万里,一片孤城闭萦空”,游子见到故乡遥远,人来人往,一片凄凉深沉的孤寂不禁让他感到彷徨,“畔荆杞不肯近,移船望烟霞满溢”,诗人将荆杞与移船望烟霞并列,形成了一种层级叠加的美感。

荆杞是一种乡土植物,代表着田园的宁静,移船的望烟霞则代表着远方的乡愁,这两者对比强烈,体现了诗人远观游子心中的乡愁之情。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英文翻译:Moored boat in Guazhou, eastward gaze towards city walls, Sinking sun, far away my home, a solitary town stands still. On the riverside jingqi not close, shifted boat reflects rosy clouds.The poet skillfully juxtaposes jingqi with shifted boat to form a sense of gradual changes, embodying the deep feeling of missing his home. Jingqi is a plant that blooms in spring and autumn, a symbol of tranquility in the countrysid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hifted boat hints at the longing for the poet distant home. The poet contrasting use of these two images is a subtle but effective way of expressing the feelings of homesickness that haunt the traveler.In the poem, the poet captures the emotions of the traveler in a soft, serene and poetic way. The night view is described as rosy clouds along the riverside This imagery conveys a feeling of delicacy, peacefulness, and beauty, highlighting the quiet beauty of the night. The image of the traveler, looking upon the distant town with a longing gaze, is a powerful expression of his homesickness and desire for home.此外,诗中的这种抒情手法也被用来丰富诗的情景细节,游子望乡的一个晚上非常梦幻,这种祥和的空灵、虚弱的夜景,是当时贴近实际的状态。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潼关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清代·谭嗣同《潼关》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赏析此诗打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明;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原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打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原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原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原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登鹳雀楼》19 个英译本中的动词翻译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登鹳雀楼》19 个英译本中的动词翻译

0 引言在翻译领域中,文学翻译难,译诗更难。

因为诗是文学文本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其特殊性不仅表现在音韵、节奏等“外在可感的形式系统”,也存在于其意境、情志等“内在理念的非形式系统”(刘宓庆,…2005)。

经典诗歌的翻译很困难,诗歌动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首诗歌的翻译质量以及英语读者对该诗歌的理解。

《登鹳雀楼》这首诗歌的翻译版本较多,十九个译本集中分析的文章几乎没有。

1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遵循目的原则、忠诚原则和连贯原则。

翻译是一项出于目的的交际活动,翻译的技巧、策略和方法都围绕目的而产生。

译文是“在目标语境中为目标目的和目标读者而创立的文本”(Vermeer,Han. J.,1987)。

即翻译时一定要考虑译文的目的、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语境三个要素。

每个译者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译者的思想方法、内心活动也各不相同,因而在翻译时,各自的目的也不一样,都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目的进行翻译。

诗歌翻译不仅是简单的字面翻译,还涉及到文化传播和意境传递。

在翻译中国的唐诗宋词时,应把握好原则,但也不要一味迎合西方文化。

2 《登鹳雀楼》中动词翻译的分析2.1 “白日依山尽”中的“尽”的翻译“尽”是“消失”、“沉没”。

“沉没”直译是“sink”。

在英语中,“mountain”和“sink”搭配不当,因此“sink”不合适。

在19种译文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是“glow”,发光发热。

原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是夕阳慢慢落山,而不是夕阳绚丽夺目,因而“glow”也不合适。

真正做到意思符合原诗又意境相符的只有“cover”、“nestle”、“fade”、“rest”和“end”。

“is…gone”表现出夕阳已经落山,而诗中太阳正在落山;“end”是“结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太阳是一个神,永远不可能结束,它的力量是无穷的;“cover”和“nestle”都表现出了山和夕阳的空间位置关系。

语言文化论文:功能主义翻译——以杜甫为例

语言文化论文:功能主义翻译——以杜甫为例

功能主义翻译——以杜甫为例一、研究背景杜甫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沉郁顿挫,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被称作“诗史’。

但是,由于语言的阻隔,杜甫和杜诗并不为外国读者所熟知,将杜诗译介出去也一直是许多翻译的梦想,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克服种种困难。

除了不同语言转换带来的问题和诗歌翻译本身的难度外,诗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翻译的一大难点,笔者则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比路易·艾黎和许渊冲的译文,探讨翻译目的如何影响杜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选择并达到怎样的效果。

二、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包括凯瑟琳娜、汉斯·J·弗米尔、贾斯塔·霍尔兹·曼塔莉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1971年赖斯提出了该理论的雏形,1978年赖斯的学生弗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目的论。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人类一种有目的行为。

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根据文本接受者的需求来翻译源文,这样一来,源文的地位就不再至高无上,而只是用于提供信息。

此后,经过曼塔莉和诺德等人的不断发展和修正,这一理论不断完善,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

由于目的论把翻译看成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所以翻译的目的就是由翻译行为的发起者根据目标文本接受者的需要决定的。

这项原则的意义就在于它把译者从“意译和直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好的译者和盲从的译者等这些永恒的困境”(Nord}2001:29)中解放了出来。

人们不能简单的评价哪种翻译策略更好,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三、译者简介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将大量的中文诗歌翻译成英语和法语。

他是“三关论”的倡导者,致力于实现意关、音关和形关,主张充分利用目的语的优势,认为译者和原作者之间应当创优竞赛,最终实现知之、好之、乐之,即不仅让读者可以理解译诗,更能够喜欢译作,从而感到愉悦。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阅读笔记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阅读笔记
工具型: 翻译功能:效仿源语文化交际活动,为目标语文化交际活动提供工具 译文功能:指称、表情、诉求、寒暄等 翻译形式:等效、异效、同效翻译 关注点:原文的功能单位、可转换的功能、原文的独创性程度 例子:说明书、名著改为儿童读本、诗人翻译的诗歌 (意识不到在读译文)
读后反思
1.目的论中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 (intention)、功能(function)的区别?
强调译员在其领域的专家地位。
2.翻译与行为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 “有意图的、人际的、以源语文 本为基础的、部分口头形式的跨
文化交际。 (Vermeer 1989)
发起人、委托人、译 者、原作者、译文目 标读者、文本接受者、 目标文本使用者
2.人际 互动
添加文本
1.有意图 的互动
翻译
5.文本处 理行为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小组成员: 王文芳 安秀花 雷佳娣
(德) Christiane Nord 著 张美芳 王克非 主译
内容提要
1.作者简介 2.作品目录 3.重点摘要 4.读后反思
作者简介
。 克里斯蒂安·诺德(1943——),1983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博士 学位(浪漫主义文学研究)。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她集译者、教师、翻 译研究者于一身,发表了约80多篇有关翻译教学与研究的论文和专著。 论著主要涉及:翻译中的语篇分析、译员培训、翻译功能类别等,是功 能翻译理论界的领袖人物。诺德的功能翻译观主要受到了她的老师卡塔 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 的影响。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一书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