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5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1.5.2第2课时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教案2(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5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1.5.1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乘法的运算律课件新版湘教版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3
谢谢欣赏!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4
A.abc>0 C.abc=0
B.abc<0 D.无法确定
1. 计算-2×-13×114×(-3)×(-91)所得的正确结果
为( C )
91 A. 7 C.13
B.-13 546
D. 42
2. 计算:18+152×(-24)+12×12-13×32的正确结果是 (B)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几个有理数相乘,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 负 B.几个有理数相乘,当积为负数时,负因数有奇数 个 C.几个有理数相乘,当正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D.几个有理数相乘,当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7. 已知 a,b,c 的位置在数轴上如图所示,则 abc 与 0 的关系是( A )
(2)用规律计算:
21+1 × 13-1 × 14+1 × 15-1 ×…× 20118+1
×20119-1.
解:原式=
1 (1)(1) 1009 个
=-1.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七年级数学1到4章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1到4章知识点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开端,第1章到第4章是比较基础的内容,这里将对这些章节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方便同学们复习和回顾。
一、第1章有理数1.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而且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也都属于有理数。
2.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数轴上正方向是向右的,负方向是向左的,可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正数在数轴右边,负数在数轴左边,零在原点上。
3.有理数的加减法有理数加减法规则与整数加减法规则相同,正数加正数还是正数,负数加负数还是负数,正数加负数要看它们的绝对值大小而定等等。
4.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有理数的乘法规则比较简单,不过注意·正数乘负数为负数,负数乘负数为正数。
除法遵循“同号相除得正,异号相除得负”的规则。
二、第2章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的基本概念方程是指用字母表示不知道的数,使字母构成的等式成立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
2.一次方程的解法一次方程表示未知数的指数最高次为1的方程式。
可以通过移项、化简、解方程等方式来求得一次方程的解。
3.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不等式是表示未知数大小关系的式子。
如x>2,表示x大于2。
4.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可以分为两种:图像法和代数法。
当不等式呈线性形式时,我们可以通过画图、观察来进行判断。
三、第3章平面图形1.平面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梯形等,可以根据它们的特征和性质进行分类。
2.平面图形的性质不同的图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性质,如三角形有内角和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等等。
3.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周长是指一个图形的边界长度,而面积则是一个图形内部的平面大小。
可以运用各种公式计算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四、第4章空间图形1.空间图形的分类空间图形包括立方体、圆柱、圆锥、球等。
不同的空间图形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性质。
2.空间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空间图形的表面积是指它们的表面积总和,而体积则是指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
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湘教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1.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1.2数轴、相反数与绝对值1.3有理数大小的比较1.4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1.5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1.6有理数的乘方1。
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2章代数式2.1用字母表示数2.2列代数式2.3代数式的值2.4整式2.5正式的加法和减法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3.1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3。
2等式的性质3.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4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第4章图形的认识4.1几何图形4.2线段、射线、直线4.3角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5.1数据的收集与抽样5。
2统计图七年级下册第1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
1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1。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4三元一次方程组第2章整式的乘法2。
1整式的乘法2。
2乘法公式第3章因式分解3。
1多项式的因式分解3.2提公因式法3.3公式法第4章相交线与平行线4。
1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4.2平移4.3平行线的性质4.4平行线的判定4.5垂线4.6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5.1轴对称5.2旋转5.3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八年级上册第1章分式1。
1分式1.2分式的乘法和除法1。
3整数指数幂1。
4分式的加法和减法1。
5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2章三角形2.1三角形2。
2命题与证明2.3等腰三角形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
5全等三角形2。
6用尺规作图第3章实数3.1平方根3.2立方根3。
3实数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1不等式4.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4.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4.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4.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5章二次根式5.1二次根式5.2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5。
3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八年级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1。
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1.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4角平分线的性质第2章四边形2.1多边形2.2平行四边形2。
第1章 1.5.1 第2课时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一章 有理数
1.5 有理数的乘方 1.5.1 乘方
第2课时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1)先算 乘方 ,后算 乘除 , 最后算加减;(2)同级运算,从 左 到 右 依次进行;(3)如有括号,先算 括号 里面的,按 小 括号, 中 括号, 大 括号依次进行. 自我诊断 1. 计算:2×(-3)3-4÷(-2)+15 时,先算 乘方,再算 乘 法和
(3)2018 不是这列数中的数,因为这列数中,所有的偶数都是负数.
15.(1)计算①11+12-1=
1 2
;
②31+14-12=
1 12
;
③51+16-13=
1 30
;
④71+18-14=
1 56
;
(2)第 8 个式子为 115+116-18=2410
;
(3)根据规律填空20117+
1 2018
A.0
B.-54
C.-72
D.-18
4.计算-32+5-8×(-2)时,应该先算 乘方 ,再算 乘法 ,最后算
加减 ,正确的结果为 12 .
5.观察下列按规律排列的等式:0+1=12,2×1+2=22,3×2+3=32,4×3+4 =42,…请你猜想,第 10 个等式应为 10×9+10=102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52021/9/5Sunday, September 0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52021/9/52021/9/59/5/2021 9:29:47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52021/9/52021/9/5Sep-215-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52021/9/52021/9/5Sunday, September 05, 2021
2024秋季新教材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1.5.3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课件

复习导入
1. 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异号两数相乘得负数,并且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0; 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并且把绝对值相乘 2. 叙述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除得正数, 异号两数相除得负数,并且把它们的绝对值相除; 0 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 0 的数都得 0. (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典例精析
例1 计算:(1) (-5)×6÷(-3); (2) (-56)÷(-2)÷(-8).
解 (1) (-5)×6÷(-3)=(-30)÷(-3)=10.
(2) (-56)÷(-2)÷(-8) =28÷(-8)
= 7.
2
典例精析
例2
计算:(1) (-10)÷[(-5)×(-2)];
2
24
3 4
1 4
;
解 (1) 原式= (-10)÷10 ······ 先算括号内
=-1.
(2)
原式=
24
4 3
1 4
······ 除法转化为乘法
24
4 3
1 4
······ 乘法结合律
24
1 3
=-8.
3
15 7
5 3
25 14
;
4
3 5
4 9
8 15
6 7
.
(3)
原式=
×(-4)
=
8 7
.
(4)18 ÷6×(-2) = 3×(-2)= -6.
2. 计算:
(1)
1 2
1 3
3 4
;
(2)(3.5)
1 8
1 7
;
(3)
24
1 6
13
2024秋季新教材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1.5.1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课件

情境导入
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 0 相乘,积仍为 0.
2. 小学学过乘法的哪些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探究新知
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合作探究
(1) 先填空,再判断下面三组算式的结果是否分别相等. ① (-6)×[4+(-9)]=(-6)× -5 = 30 . (-6)×4+(-6)×(-9)= -24 + 54 = 30 .
3
=
1
2,
1
2
;
② [(-2)×3]×(-4)= (-6) ×(-4)= 24 ,
(-2)× [3×(-4)]=(-2)× 12 = -24 .
(2) 将 (1) 中的有理数换成其他有理数,各组算式的结 果分别相等吗?你能发现什么?
知识要点 一般地,有理数的乘法满足如下两个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3
1 2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过程正确的是(
A
)
A.
(-2)×3
+
(-2)×
1 2
B.
(-2)×3
-
(-2)×
1 2
C.
2×3
-
(-2)×
1 2
D.
(-2)×3
+
2×
1 2
2. 计算:
(1)(25)(17)4; (2) 12
(2)
1 2
(2);
解:(1)(25) (17) 4 25 417 10017 1700.
5
0
7 8
高邑县第四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5有理数的乘方1.5.1乘方第2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第2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知识与技能】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过程与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并在运算过程中合理使用运算律.【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提高学生正确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是确定的.【教学难点】根据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计算:3-(-2)3×6.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做这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接着师生共同归纳出下面的结论.【归纳结论】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计算下列各题:【分析】按照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括号,再乘方,然后算乘除,最后算加减进行计算,每步计算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结果.【教学说明】有理数的计算要遵循先观察,后计算,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结果的原则;观察时,先看每个算式可以用括号和“+、-”号分成几个部分(如第(1)题可分为三部分,第(2)题可分为两部分),再看每个部分能否进行简算(如\[21×317-713×722÷312\]2及(0.12510×89)均可进行简算),乘除法中带分数一般化为假分数进行计算.完成此例题后,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第43~44页例3、例4.试一试教材第44页练习.例2观察下面三行数:1,4,9,16,25,…;①0,3,8,15,24,…;②4,7,12,19,28,…;③(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3)取每行数的第12个,计算这三个数的和.分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第②③行数据都是在①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后得到的,所以根据这个思路很容易知道怎么解题.解:(1)第①行数是12,22,32,42,52,….(2)对比①②两行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第②行数是第①行相应数减1,即12-1,22-1,32-1,42-1,52-1,….对比①③两行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第③行数是第①行相应数加3,即12+3,22+3,32+3,42+3,52+3,….(3)每行第12个数是122,122-1,122+3,其和是122+122-1+122+3=434.【教学说明】这道例题与课本上的例题比较类似,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学习教材例4后再解这道题.例3已知y=ax5+bx3+cx-5,当x=-3时,y=7;求x=3的y的值.解:当x=-3时,y=a·(-3)5+b·(-3)3+c·(-3)-5=-35a-33b-3c-5=7,∴35a+33b+3c=-12那么,当x=3时,y=35a+33b+3c-5=-12-5=-17【教学说明】本题重在让学生体会整体思想的运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计算下列各题.2.根据下表,探索规律:根据规律写出37与320的个位数字.【教学说明】第1题中的几道题都是有关混合运算的题,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在黑板上解答,然后全体学生共同订正,总结规律与注意事项.第2题为探索题,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索,提示学生注意看个位数字的变化规律.2.解:由表格知,3n中,当n是连续自然数变化时,幂3n的个位数字是3,9,7,1,3,9,7,1,…周期变化,且四个数为一个周期,易知37的个位数字为7,20 ÷4=5,则320的个位数字与第四个数的个位数字相同,即320的个位数字与34的个位数字相同,为1.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注意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要熟练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2.在运算中要注意像-72与(-7)2等这类式子的区别.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5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要求学生先通过交流,正确归纳出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再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寻找规律,发现问题,学生间互相辨析指正.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易错点特别警醒,解题时仔细分析问题结构特征,合理选择步骤和运算律.第3课时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进行整式的加法和减法.【过程与方法】经历将整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化简过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点结合使用的能力.【情感态度】在观察、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归纳、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熟练进行整式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化简:2(a+1)-a.2.想一想,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教学说明】通过两个问题,回顾前面所学过的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法则,引出新的知识.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计算:(1)(5x-1)+(x+1)(2)(2x+1)-(4-2x)2.动脑筋:有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长方体纸盒,如图所示,已知大纸盒的体积是小纸盒体积的24倍.(1)这两个纸盒的体积和为多少?(2)大纸盒与小纸盒的体积差为多少?【教学说明】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75例5、62.若两个整式的和是2x2+xy+3y2,一个加式是x2-xy,求另一个加式.解:另一个加式=(2x2+xy+3y2)-(x2-xy)=2x2+xy+3y2-x2+xy=x2+2xy+3y2.3.求3a2-2ab+6与5a2-6ab-7的和与差.答案:和是8a2-8ab-1,差是-2a2+4ab+13.4.先化简,再求值:5(3a2b-ab2)-(ab2+3a2b),其中a=12,b=-1.解:化简,得12a2b-6ab2,把a=12,b=-1化入化简,得-6.5.求下列式子的值:2[mn+(-3m)]-3(2n-mn),其中m+n=2,mn=-3.解:化简,得5mn-6m-6n,变形为5mn-6(m+n),把mn=-3,m+n=2代入得-27.6.已知A=a2+b2-c2,B=-4a2+2b2+3c2,且A+B+C=0,求C.解:由A+B+C=0,得C=-A-B=-(a2+b2-c2)-(-4a2+2b2+3c2)=-a2-b2+c2+4a2-2b2-3c2=3a2-3b2-2c2.7.为了加强地球和月球,人们在地球和月球上各加上了一道铁箍,现在想把铁箍各向外扩展1米,问哪个所增加的铁箍长.解:设地球的半径为R米,月球的半径为r米,则地球上的铁箍增加的长度为2π(R+1)-2πR=2π月球上的铁箍增加的长度为2π(r+1)-2πr=2π所以两者所增加的铁箍的长度是相同的.【教学说明】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熟练将各知识点结合使用.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5”中第5、6、8题.对整合知识点求解的过程没能很好掌握,还有对去括号法则理解不够,练习过程中总出现各种问题,课堂上需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否则课后作业没有效果.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知识要点:1.定义:含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2.用代入消元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①利用代人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②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③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把这三个数写在一起,就是所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用加减消元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①利用加减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②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③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把这三个数写在一起,就是所求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单选题1.如图①,在第一个天平上,砝码A的质量等于砝码B加上砝码C的质量;如图②,在第二个天平上,砝码A加上砝码B的质量等于3个砝码C的质量.请你判断:1个砝码A与( )个砝码C的质量相等.A.1 B.2 C.3 D.42.如图所示是最近微信朋友圈常被用来“醒醒盹,动动脑”的图片,请你一定认真观察,动动脑子想一想,图中的?表示什么数()A.25 B.15 C.12 D.143.方程组1231x y zx y zx y z-+=⎧⎪+-=⎨⎪-+=⎩的解为A.11xyz=⎧⎪=⎨⎪=⎩B.111xyz=⎧⎪=⎨⎪=⎩C.121434xyz⎧=⎪⎪⎪=-⎨⎪⎪=-⎪⎩D .121434xyz⎧=-⎪⎪⎪=⎨⎪⎪=⎪⎩4.三元一次方程组321x y zx y zx y-+=-⎧⎪+-=⎨⎪+=⎩的解是()A.112xyz=-⎧⎪=⎨⎪=⎩B.124xyz=-⎧⎪=-⎨⎪=-⎩C.221xyz=-⎧⎪=⎨⎪=⎩D.227xyy=⎧⎪=-⎨⎪=-⎩5.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A.B.C.D.6.已知x=2,y=﹣1,z=﹣3是三元一次方程组72325mx ny znx y mzx y z k--=⎧⎪--=⎨⎪++=⎩的解,则m2﹣7n+3k的值为( )A.125 B.119 C.113 D.717.设x y z234==,则x2y3zx y z-+++的值为()A.27B.69C.89D.578.利用两块长方体测量一张桌子的高度,首先按图①方式放置,再交换木块的位置,按图②方式放置,测量的数据如图所示,则桌子的高度为()A.84cm B.85cm C.86cm D.87cm9.若x+2y+3z=10,4x+3y+2z=15,则x+y+z的值为( )A.2 B.3 C.4 D.5二、填空题10.已知方程组123a bb ca c-=-⎧⎪-=⎨⎪+=⎩,则a=______________.11.“微信”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前不久在“微信群”中看到如下一幅图片,被群友们所热议.请你运用初中所学数学知识求出桌子的高度应是__________.12.方程组42325560a b ca b ca b c-+=⎧⎪++=⎨⎪++=⎩的解是_____.13.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先消去z ,得二元一次方程组,再消去y,得一元一次方程2x=3,解得x =,从而得y=_____,z=____.14.一辆客车、一辆货车和一辆小轿车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朝同一方向匀速行驶,在某一时刻,客车在前,小轿车在后,货车在客车与小轿车的正中间,过了12分钟,小轿车追上了货车,又过了8分钟,小轿车追上了客车,再过t分钟,货车追上了客车,则t=_____.三、解答题15.解方程组:34, 2312,6.x y zx y zx y z-+=⎧⎪+-=⎨⎪++=⎩①②③16.已知方程组522718x y ax y a-=⎧⎨+=-⎩的解x、y互为相反数,求出a的值并求出方程组的解.17.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某市政府筹集抗旱必需物资120吨打算运往灾区,现有甲、乙、丙三种车型可供选择,每辆车的运载能力和运费如下表所示:(假设每辆车均满载)(1)若全部物资都用甲、乙两种车来运送,需运费8200元,则分别需甲、乙两种车各几辆?(2)为了节约运费,该市政府共调用16辆甲、乙,丙三种车都参与运送物资,试求出有几种运送方案,哪种方案的运费最省?其费用是多少元?答案1.B2.B3.C4.C5.D6.C7.C8.B9.D10.2 11.130 cm12.325 abc=⎧⎪=-⎨⎪=-⎩13.,. 14.4015.2,3,1. xyz=⎧⎪=⎨⎪=⎩16.a=274,9494xy⎧=⎪⎪⎨⎪=-⎪⎩.17.(1)需甲车型8辆,需车型10辆;(2)有二种运送方案:①甲车型6辆,乙车型5辆,丙车型5辆;②甲车型4辆,乙车型10辆,丙车型2辆;方案②运费最省,最少运费是7800元。
2021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1章 有理数
2021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 册课件【完整版】
1.1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021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 册课件【完整版】
1.2 数轴、相反数与绝对值
2021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 册课件【完整版】
2021最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62页 4页 0109页 0123页 0181页 0226页 0265页 0289页 0313页 0360页 0378页 0431页 0480页 0494页 0537页 0555页
第1章 有理数 1.2 数轴、相反数与绝对值 1.2.2 相反数 1.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4.1 有理数的加法 1.5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 1.5.2 有理数的除法 科学计数法 数学文化 我国是最早用复数的国家 2.1 用字母表示数 2.3 代数式的值 多项式 合并同类项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3.2 等式的性质 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 4.1 几何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
1.5.2 有理数的除法
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法、除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会进行有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乘除的混合运算。
2、难点:运用运算律熟练地运算以及确定运算中的符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练习:计算下列各题
(1) (-56)÷(-2)÷(-8) (2) (-3.2)÷0.8÷(-2) 指定两名学生上台做,使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时,注意每一步中的符号。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入:如何计算 8÷4×3
学生回答(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2、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在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中,如果没有括号,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3、做一做:计算
(1) (-10)÷(-5)×(-2) (2) (58-)×(41-)÷(3
2-) 引导学生按照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完成上述运算,再思考上述两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引导:有理数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然后再求几个因式的积。
计算时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几个因式的绝对值相乘。
如
(-10)÷(-5)×(-2)
=(-10)×(51-
)×(-2) (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 =-(10×
5
1×2) (负因数有奇数个,积为负,再把绝对值相乘) =-4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P40第1、2题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在没有括号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也可以先把除法运算转化成乘法运算,再求几个因式的积。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