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优质课)
元素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元素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正文】引言:元素是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对于学生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教案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特性和应用。
该教案获得了元素优质课一等奖,以下将详细介绍教学内容和策略。
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1.了解元素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3.认识元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元素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1.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元素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不可再分解为其他物质。
2.1.2 元素的基本特征元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原子数目固定:每个元素的原子数目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氧气中氧原子的数量始终是16个。
2.原子量固定:每个元素的原子量是固定的,可以通过周期表查阅得到。
3.特定化学性质: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
2.2 元素的分类方法2.2.1 按照物质状态分类元素按照物质状态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元素。
2.2.2 按照化学性质分类元素按照化学性质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2.2.3 按照周期表分类元素按照周期表可以分为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元素。
2.3 元素的应用2.3.1 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介绍几种常见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氧气在呼吸和燃烧中的作用、碳元素在有机化合物中的应用等。
2.3.2 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介绍几种元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如铁元素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铝元素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等。
三、教学策略3.1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元素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2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元素的分类方法,并展示给全班。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元素教案初中

元素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识别常见的元素及其符号。
3. 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 常见元素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
2.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试剂、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金属、矿物、食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元素吗?元素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介绍元素的基本性质: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氢元素表示为H,氧元素表示为O。
三、元素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元素广泛存在于地壳、生物体内等。
2. 举例说明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铁元素在制造钢铁、铜元素在制作电线等。
四、实验室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试剂,识别其中的元素。
2.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元素的化学反应。
五、总结与复习(10分钟)1. 复习元素的概念、符号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提问学生:你们学会了哪些元素?它们的应用是什么?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元素的概念、符号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2. 观察身边的物质,识别其中的元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组成,引入元素的概念。
通过讲解元素的基本性质、符号表示方法以及应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知识。
实验室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识别其中的元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元素周期表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1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2 -3 -4
2、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①价电子:元素的最外层中的电子(主族元素) ②主族族序数=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③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8
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大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大
金属性依次增强
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大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大
金属性依次增强
课堂练习:
1、下列递变规律中对的的是( C ) A、Na、Mg、Al 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B、Cl、Br、I 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C、Si、P、S、Cl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D、C、N、O、F 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思考:在同一周期、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 碱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如何变化?
同一周期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碱性依次削弱。
同一主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削弱, 碱性依次增强。
同一周期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同一主族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削弱。
元素化合价周期性递变图
周期数=最外电子层数
练习
推算原子序数为 13,34,53,88,82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原子 序数
核外电子排布
周 期 族序 数数
6 2,4 13 2,8,3 34 2,8,18,6
2 ⅣA 3 ⅢA
4 ⅥA
53 2,8,18,18,7
元素周期表人教版必修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1.下列相关元素周期表说法中不正确是 () A.长周期中,第ⅡA族右侧为第ⅢB族,第 ⅢA族左侧为第ⅡB族 B.元素周期表从左到右共有18列,其中第三 列含有元素种类最多 C.副族和第Ⅷ族中所有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D.某元素原子最外层上只有2个电子,该元素 一定位于第ⅡA族
第28页
解析: 依据元素周期表结构,可知选项A正确。 元素周期表第三列因含有镧系、锕系元素,故元 素种类最多,选项B正确。副族和第Ⅷ族统称为 过渡元素,所有为金属元素,选项C正确。某元 素原子最外层上只有2个电子,该元素也许位于 第ⅡA族,也也许为稀有气体元素He(0族)。 答案: D
第35页
热点试验 探究短周期元素—H、He排布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纵行元素化学性质含有相同 性。探究H、He在周期表中排布主要依据两原子 原子结构特点和两元素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该类 题目的发散思维性较强,主要考察学生对元素周 期表编排原则以及元素化学性质掌握程度、灵活 应用能力。
第36页
[探究举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元素周期律为 课题研究“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分布”,他 们提出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四种方案:
第46页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判断中正确是 () A.三个短周期都含有8种元素 B.四个长周期都含有18种元素 C.第ⅠA族,即包括7种碱金属元素 D.0族含有6种元素
第47页
解析: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含有元素分别 为2、8、8、18、18、32、26,因此A和B错误; 第ⅠA包括六种碱金属元素和氢元素,C错误;0 族元素包括He、Ne、Ar、Kr、Xe、Rn六种元素, D正确。 答案: D
第15页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说法中,正确是 () A.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多少排布而成 B.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6个族 C.过渡元素都是金属元素,第ⅠA族元素都是 金属元素 D.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在同一族
《元素》PPT优质课件

下列几种分子分别由什么原子构成?有相同的原子吗?
水分子含有 氢原子和氧原子
氧气分子含有 氧原子
二氧化碳分子含有 碳原子和氧原子
物质 O2 H2O CO2
相同原子 O O O
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8 8 8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同理可知: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 6 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 1 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元素
讲授新课
学习目标
01 了解元素的概念,认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 02 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及在生物体内的含量。
课程回顾
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 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该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 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S) (O2)
(SO2)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H2O2)
(H2O) (O2)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 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改变。
从图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和分布
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 素是:
氧、硅、铝、铁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
不管是来源于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的生物细胞,它们的 元素组成(元素种类和质量分数)均相近。
前四位元素:氧、碳、氢、氮
3课题3元素[贾昕玲]【市一等奖】优质课
![3课题3元素[贾昕玲]【市一等奖】优质课](https://img.taocdn.com/s3/m/aa6f33d8bb4cf7ec4afed07c.png)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物质是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2. 认识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统一起来。
3. 知道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
同时,初中化学是一门起始学科,对学生而言,它既神秘又普遍,普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时时见,神秘于化学是对世界的构成,物质的变化规律的探索。
因此,如何能让学生构建出元素观就显得格外重要。
合理恰当的元素观指的是自然界的所有物质的实际组成的理解,能充分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以及物质的微观构成间的关系,能够理清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元素概念的构建既是满足学生对化学世界初步探索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重要保障。
但是元素这一概念很抽象,它指的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很难理解这类原子是怎么样的一类原子。
在九年级人教版的教材中,是这样引入的:例如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水中的氢元素和氢气中的氢元素是相同的,水中的氧元素和氧气中的氧元素也是相同的。
在学习过原子的构成后,我们知道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理,氧分子和水分子中也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氧原子,因此可以得到元素的定义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元素的概念,因此对于教材中的说法很难理解,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教学难点:物质,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入】播放广告,观察标签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含氟牙膏”活动2【导入】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向加碘盐的水溶液和碘水溶液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的实验。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3元素优质课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_原__子__核__电__荷__数__递__增__的__顺__序__给__元__素__的__编__号____, 在数值上等于_核__电__荷__数__(__质__子__数__)_。
补充:元素所在的周期由
决定;
元素所在的族数由
决定。
ⅠA
1~18号元素的原子构造示意图
0
+1 1
+2 2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自我回想]
1、O
Al
2、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3、B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2)
学习目的: 一、能对的书写元素符号;懂得元素符 号表达的意义
二、初步懂得元素周期表的有关内容及 应用
[导学1]:
1、为了方便,元素能够元用素符号
表达。 O
Fe
如氧元素用 表达。
表达 ,铁元素用
2、第元一素种符字母号大书写写,的第规二则个:字母小写
的原子个数。
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O 氧元素、一种氧原子 2O 两个氧原子
nH n个氢原子 Fe 一种铁原子、铁元素 4Fe 四个铁原子
[自学学习] 阅读课本P76
1、元素周期表共有__7__横行,_1_8__个纵行。 普通每一种横行叫做_周__期___,每一种纵行叫 做__族___。元素周期表里共有__7__个周期, _1_6__个族。 2、原子序数是___元__素__周__期__表__中__,__按__元__素___ _原__子__核__电__荷__数__递__增__的__顺__序__给__元__素__的__编__号____, 在数值上等于_核__电__荷__数__(__质__子__数__)_。
氢(H)
氦(He)
初中元素的优秀教案

教案:初中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排列规律。
2. 让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2.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 元素性质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元素周期表的挂图或投影片。
2.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物品,提问:这些物品中含有哪些元素?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元素的存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展示元素周期表挂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元素周期表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数,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提问:你能找出一些排列规律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包括周期律和族序律。
周期律是指同一周期内,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族序律是指同一族内,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
四、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 教师展示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元素有哪些性质?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例如,铁是一种金属元素,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和交通等领域。
五、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如何配制一种既能防止铁制品生锈又能提高其硬度的合金?2. 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分析问题,找出合适的元素。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可以通过在铁中添加铬和镍来制备不锈钢,从而防止铁制品生锈并提高其硬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
探究活动:将下列微粒分类
质子1 中子0 电子1
质子6 中子7 电子6 质子6 中子6 电子6 质子11 中子12 电子11
质子1 中子2 电子1
质子1 中子1 电子1
类原子
质子数
总称
质子1 中子0 电子1 质子1 中子1 电子1 质子1 中子2 电子1 质子6 中子6 电子6 质子6 中子7 电子6 质子6 中子8 电子6 质子11 中子12 质子11 中子12 电子11 电子10
5. 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人体必须保证足 够的铁的摄入量,这里的“铁”是指 (B)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铁原子 D. 铁离子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D.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离子不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 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过氧化氢 (H2O2)
氧气 (O2)
水 (H2O)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
氧> 硅> 铝> 铁
原子 1.元素是 质子数相同 的一类_____的总称。 氧 2.二氧化碳和氧气中都存在着____元素。 元素 元素 3.二氧化硫是由硫 ____ 和氧 ____ 组成的。 4. 元素的种类是由什么决定的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相对原子质量 (A )
(2)1个氧气分子是2个氧
构成的。
2. 判断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CO2)说法是否正确
(1)二氧化碳是由1个碳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
(3)二氧化碳分子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 (×)
(4)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3. 日本福岛核泄漏的成分有碘131和铯137等, 碘元素与铯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C A.中子数不同 B.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7.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 氧 B. 硅 C. 铝 D. 铁
(C)
1 6
氢元素
碳元素
11
钠元素
宏观
物质
组成
构成
微观
分子
构成
元素
质子数相同
原子
练习:试描述下列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氮气(N2) 水(H2O)
过氧化氢(H2O2) 酒精(C2H6O)
乳糖(C12H22O11)
1.请用“元素”或“原子”填写下列空白
(1)二氧化硫是由硫 元素 和氧 元素 组成的。 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