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图片和例子,以及精选的视频材料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学情分析: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地形地貌知识,但分析地形地貌相成的因素尚欠缺;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初步具备阅读材料、观察实验结果的能力,但学生缺乏亲自动手、综合分析的能力;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对各种活动学生有极高兴趣,但内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知识抽象、学生感知少,加上阅历浅,知识面不够宽,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诱思点”,设置情境,实验观察、探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内外力和表现形式,内外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且要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习内容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展示图片观看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入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
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形或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它们记笔记思考接触“地形地貌”等概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人教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人教版)作者:杨雪玉郑立国来源:《地理教育》2012年第10期一、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水。
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
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主要通过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营造所起作用的差异以及对地表形态营造的结果。
在教学时,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案例、视频材料来演示,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利用景观图分析地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成因分析;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化。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见表1)专家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新理念,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他们的实际接受水平来设计整个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式多样化;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借助视频的虚拟实境、图片等可视材料,帮学生突破时空阻碍;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案例分析,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探究地理规律并指导实践,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行为动词是“分析”,认知内容是“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
教学中要运用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地理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阅读课本内容学会总结归纳能力。
③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②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③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做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引导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地壳运动相关内容的表格,结合内容适时插入动态变化和图片【布置作业】收集我们全椒县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的实例各一个,下周展示。
重庆市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全套教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讲述】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投影下列表格,师生边讨论,边填写)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
(举例说明,也可让学生来举例)【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述】地壳是怎样产生运动的?是如何运动的?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讲述】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模型演示或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是不是背斜的地质构造一定会形成山地,而向斜构造就一定形成谷地呢?请同学们来分析褶皱岩层的受力情况(投影或板图)(指导学生分析向斜槽部B和背斜顶部A的受力情况,判断其岩性软硬,推断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2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读图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我们的地球上真的有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变化吗?【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我国的地质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曾在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图片投影几种不同的地表形态: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一、内力作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完成内力作用来源及表现形式预习梳理。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力作用,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6、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掌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
它主要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这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
此时,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A.多1个B.多2个C.少1个D.少2个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
必修一 人教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doc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标题为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即落脚点为力量,结果为地表形态的变化。
这其中,教材介绍的力量有内力与外力两种,而两种力量的来源、表现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几乎是对立的,所以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但是,两种力量虽有差异,但其对地貌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地区地表形态的塑造,既有内力的作用,又有外力的作用,只是内力作用导致其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却在此基础上削高填低,使其趋于平缓,两种力量综合起作用,不能孤立开来。
课表要求除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而对于此条标准,首先,我们应清楚岩石圈内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其各自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将其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循环,理解其相互转化关系,理解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本内容为第四章第一节,了解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为基础,为后面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奠定基础,起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三章教材内容的学习,跨越过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两大难关之后,本书内容开始趋于简单,尤其是本节内容,对于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降低,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可通过自学初步达到目标;但是,前面地球的运动、大气圈、岩石圈等为基础知识,学生在前面所学时学习效果不理想,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在此并不能较为轻松地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而且,地处山区的现实,造成学生视野及日常见识的局限性,对于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不能较好地区分与理解,而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尤其是三大类岩石的转化更是云里雾里,只能借助死记硬背的方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差异;2 区别内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能运用示意图分析岩石圈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含反思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张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及复习提纲教学过程:导入: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用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引入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
(进入复习内容)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营造地表形
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广州六中黄凤金#TRS_AUToADD_1215413085242{mARGIN-ToP:0px;mARGIN-Bo TTom:0px}#TRS_AUToADD_1215413085242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5413085242TD{mAR 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54130 85242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 ADD_1215413085242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 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 :"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 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 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 op":"0","margin-bottom":"0"}}--**/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部分课标分析:
课标的对象是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和成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
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层是通过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进行说明。
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把山岳这部分作为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案例插入到这个课时中。
不打算对山岳的形成独立地、详细地解释,而主要通过图片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山岳的成因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2.了解地质作用的种类。
3.让学生明白海陆、高山、裂谷的分布和变化。
4.学生能辨认各种地质构造,并能分析其成因。
5.结合地质作用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生产的案例。
教材分析:
1.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我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我将加入比较多的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教材中关于山岳部分比较详细,我在教学安排时,只要求学生根据地质作用的知识解释山岳的成因和特点。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用图片较直观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实验法──学生通过书等工具,重现地壳运动的过程及特点。
模拟情景──带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探讨地表各种山岳的成因。
讨论法──解决实际的一些问题,例如褶皱对生产和采矿的影响。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目的
地质作用及分类
图片展示5大基本地形
了解地质作用是各种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内力作用的表现类型
图片(火山、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展示+学生讨论
得出2种主要的内力作用(老师补充变质作用),介绍火山的特点
地壳运动特点
实验法海绵模拟地壳受力的方向
得出地壳运动的分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问——地壳运动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
同学们演示板块间受挤、拉伸等情况)、多媒体介绍
板块运动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受挤压——高山、海沟,张裂——裂谷、海洋)褶皱山、断块山
情景创设——小明进行野外观察时所拍到的各种图片进行分析
褶皱、断层的成因、特点
褶皱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情景创设——地质勘察队要解决建地下隧道、找地下水、石油等问题
了解背斜与向斜的特点
褶皱的逆地形
小明和RoSE关于一张图片的争论
逆地形的成因,引入下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详细过程:
引入(5大地形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成因是地质作用(解释名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们这节课主要看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一、内力作用(名词解释)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看图:火山图、喜马拉雅山图及其背景资料、东非大裂谷图请问:三种地貌的成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1.火山──岩浆活动,(火山结构图讲解)喷出的岩浆形成玄武岩,没喷出的结晶成岩(花岗岩)。
2.喜马拉雅山──地壳上升的证据。
地壳运动(请同学作示范)
东非大裂谷──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了解地壳不同运动方向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
3.补充变质作用
二、发问──地壳为什么能运动呢?
因为地壳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6大板块构成,并在软流层上漂移。
(多媒体展示6大板块结构图,介绍6大板块)
因为地壳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所以形成各种地貌,──学生作演示,两大板块碰撞或张裂分别形成高山、深海沟或裂谷和海洋。
转折:内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地形,而在地表藏着地壳运动的足迹。
三、情景创设──小明是一位高中学生,在去年的暑假,他跟随父亲的勘察队进行野外考察,目的是了解考察地方的地
质构造以及进行勘察工作。
以下是他在野外考察时的记录:一天,他们来到云贵高原的一处山地,他惊奇的发现这里山体的岩层结构十分特别,他马上拍下了照片(附图1),并向父亲请教:这座山的成因是什么?
父亲:这座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它是……
(问:同学们你能解释这座山的成因吗?请大家作出示范)……
小明:哦,原来跟板块运动有关,那这样的山就什么山?父亲:褶皱山。
并且分布很广,比如说:……
(小明父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说出几座山名吗?)
小明:那怎么判断山体是褶皱山呢?
父亲:……
(你能想办法判断吗?)老师解释褶皱的背斜和向斜及岩层的新老关系。
小明高兴的记下父亲说的方法,继续往前走。
突然他来到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一处悬崖,(图2),他问父亲:这又是什么山?
父亲说:断块山。
小明问;那它的成因是什么?
父亲:你可以作个实验,拿几块饼干按刚才褶皱时的演示,看结果。
小明:……
(请你来做,并归纳断块山的成因)
父亲:很好,看到吗?岩层承受不了压力就会断开,并错位,上升的就成为断块山或地垒,两个断层间下降的叫地堑,一般成为平原或谷地。
(请你画出断块山示意图,并判断下图地貌属于什么)
小明:哦,是这样的。
此时,勘察队的队长说,我们在此休息一下吧。
并拿出他们画的地质图讨论。
小明一看,(图3),只见父亲指着一点说,我们可以在这建条隧道。
(请问,父亲指的是哪点,为什么)
小明听完后恍然大悟,但他马上意识到一个问题,
问:爸,你错了,你刚才说背斜一般成山,这里画错了。
(请问,小明说得对吗?为什么?)
父亲说:这叫逆地形,是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
(同学们什么是外力作用呢?)
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再介绍。
总结:填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1.__________
2.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3.地质作用
例如:火山
例如:________
例如:________
变质岩
外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