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①必修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课件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件(共27张PPT)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162021/11/162021/11/1611/16/2021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察是 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11/162021/11/16November 16, 2021
a
Hale Waihona Puke bc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
重熔 冷却 再生 凝固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
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特点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常含有化石
已生成的岩石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变质作用
沉积岩:如石灰岩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 2021/11/162021/11/162021/11/162021/11/16
东 非 大 裂 谷
水平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思考
1 红海每年都以2~3厘米在加宽,这属于哪一种运动?
答:地壳的水平张裂
存在、相 伴发生;
垂直于地球表面
垂直运动
地势高低起伏 和海陆变迁
以水平运 动为主, 垂直运动 为辅。
水平挤压引起的褶皱 褶皱山脉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察是 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11/162021/11/16November 16, 2021
a
Hale Waihona Puke bc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
重熔 冷却 再生 凝固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
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特点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常含有化石
已生成的岩石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变质作用
沉积岩:如石灰岩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 2021/11/162021/11/162021/11/162021/11/16
东 非 大 裂 谷
水平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思考
1 红海每年都以2~3厘米在加宽,这属于哪一种运动?
答:地壳的水平张裂
存在、相 伴发生;
垂直于地球表面
垂直运动
地势高低起伏 和海陆变迁
以水平运 动为主, 垂直运动 为辅。
水平挤压引起的褶皱 褶皱山脉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共34张PPT)

新知2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小结:
外力作用 形成地貌
流水侵蚀 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 流水沉积 冲积扇、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冰川侵蚀 冰斗、角锋 海浪侵蚀 海蚀崖
达成学习目标 3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新知2
外力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可以对地表 岩石以及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 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新知2
外力作用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 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 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 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 带,形成沙滩。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新知1
内力作用
挤压 ——巨大的褶皱山系
水平运动
地 (主导因素) 张裂 ——裂谷或海洋 壳 运 抬升 动 高低起伏
垂直运动
海陆变迁
下沉
达成学习目标 1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新知2
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 积、固结成岩
新知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 圈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主 要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在地质循 环过程中,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诞生,另一些地方 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四种表现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一定方向运动。 地下深处的岩浆向周围侵入或喷出地表。 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化。 岩层在受到地应力作用下断裂引起震动。
地理①必修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课件-29页PPT资料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山地
江南丘陵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 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 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
1.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 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 为地质作用。 2.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 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 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 凝固形成。
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 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 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 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docin/sanshengshiyuan doc88/sanshenglu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沿平行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 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是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 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 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边 得高低不平。
‖内力作用‖
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基拉韦厄火山与喜马拉雅山
思考
•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 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
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哪一种作用速度对 地表形态的改变最为显著? • 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 要方式? • 4、地壳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划分为哪两种 运动? • 5、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 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 6、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山地
江南丘陵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 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 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
1.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 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 为地质作用。 2.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 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 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 凝固形成。
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 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 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 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docin/sanshengshiyuan doc88/sanshenglu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沿平行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 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是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 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 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边 得高低不平。
‖内力作用‖
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基拉韦厄火山与喜马拉雅山
思考
•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 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
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哪一种作用速度对 地表形态的改变最为显著? • 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 要方式? • 4、地壳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划分为哪两种 运动? • 5、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 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 6、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共62张PPT)

海水侵蚀 海蚀柱、海蚀崖等
丹霞地貌
• 红色砂岩沉积,随地壳上升后经 流水切割形成。 • 顶斜、身陡、麓缓;具有明显的 水平层理构造。
喀斯特地貌
峰林、石林、溶洞、石钟乳、石 笋、地下河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显著 特征。
课堂小结
外力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
地貌
分布
风力侵蚀
形成戈壁、风蚀柱、风蚀蘑 菇、风蚀城堡等
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 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被 1 火山灰覆盖部分在海平面以 下。
一 内力作用
?一、探相究互:P联70系阅的读水材体料回答。
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 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 什么?
图甲→冲积扇,分布于河流流出 山口处; 图乙→三角洲,分布于大江大河 1 河口处; 图丙→沙丘,我国西北地区; 图己→风蚀蘑菇,我国西北地区。
二 外力作用
?一、探相究互:P联72系阅的读水材体料回答。
1.写出图中甲、乙、丙、己地貌名称。并说出在我国可能分布的地区。 2.解释各地貌景观的成因。
图甲、图乙→流水堆积作用; 图丙→风力堆积作用; 2 图丁→冰川侵蚀作用; 图戊→流水侵蚀作用; 图己→风力侵蚀作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外力作用
概念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 循环
课堂练习
金香玉是一种会散发出迷人香味的美玉,是火山爆发后,炙热的岩浆融
合吸纳邻近芳香植物而冷却下来的产物,属大理岩。汉白玉是洁白纯净的
碳酸钙岩石,受岩浆影响,质地坚硬,是一种上好的建筑材料。回答1→2
丹霞地貌
• 红色砂岩沉积,随地壳上升后经 流水切割形成。 • 顶斜、身陡、麓缓;具有明显的 水平层理构造。
喀斯特地貌
峰林、石林、溶洞、石钟乳、石 笋、地下河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显著 特征。
课堂小结
外力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
地貌
分布
风力侵蚀
形成戈壁、风蚀柱、风蚀蘑 菇、风蚀城堡等
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 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被 1 火山灰覆盖部分在海平面以 下。
一 内力作用
?一、探相究互:P联70系阅的读水材体料回答。
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 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 什么?
图甲→冲积扇,分布于河流流出 山口处; 图乙→三角洲,分布于大江大河 1 河口处; 图丙→沙丘,我国西北地区; 图己→风蚀蘑菇,我国西北地区。
二 外力作用
?一、探相究互:P联72系阅的读水材体料回答。
1.写出图中甲、乙、丙、己地貌名称。并说出在我国可能分布的地区。 2.解释各地貌景观的成因。
图甲、图乙→流水堆积作用; 图丙→风力堆积作用; 2 图丁→冰川侵蚀作用; 图戊→流水侵蚀作用; 图己→风力侵蚀作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外力作用
概念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 循环
课堂练习
金香玉是一种会散发出迷人香味的美玉,是火山爆发后,炙热的岩浆融
合吸纳邻近芳香植物而冷却下来的产物,属大理岩。汉白玉是洁白纯净的
碳酸钙岩石,受岩浆影响,质地坚硬,是一种上好的建筑材料。回答1→2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共52张PPT)

内 力 作 用
地球内部放 射性元素衰 变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使地形变得 高低起伏
外 太阳辐射能 风化作用
力 为主,其次 侵蚀作用
作 是重力能
搬运作用
用
沉积作用
削高填低, 使地形变 得平坦
固结成岩作用
生物Biblioteka 风力外力 作用流水
冰川
风化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堆积作用
搬运作用
沙尘暴
泥石流
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 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 堆积地貌。
风力沉积:形成风积地貌,如新月形沙丘 流水沉积:形成流水沉积地貌,如三角洲、冲积平原、沙洲、冲积扇、海滩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雅丹:“险峻的土丘”
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穴
海蚀拱桥
台 湾 野 柳 : 女 王 头
侧蚀 河漫滩
拓宽
侧蚀 三角洲 槽型/U型
成因:板块运动
水平运动
内力 作用
地壳运动 分类 垂直运动 结果— 地质构造
岩浆活动 岩浆岩、火山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地垒 地堑
褶皱山 断块山
地
变质作用 变质岩
质
作
用
风化
外力 作用
侵蚀 搬运 沉积
侵蚀地貌
流水作用
沉积地貌
风力作用
沟谷、瀑布(溯源侵 蚀、下蚀、侧蚀)
河流下游
落差很小,侧蚀为主
•河谷继续拓宽,呈宽而浅的槽形 •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作用
上游:洪积平原
下游:三角洲平原
中游:河漫滩平原
中游: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
地球内部放 射性元素衰 变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使地形变得 高低起伏
外 太阳辐射能 风化作用
力 为主,其次 侵蚀作用
作 是重力能
搬运作用
用
沉积作用
削高填低, 使地形变 得平坦
固结成岩作用
生物Biblioteka 风力外力 作用流水
冰川
风化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堆积作用
搬运作用
沙尘暴
泥石流
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 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 堆积地貌。
风力沉积:形成风积地貌,如新月形沙丘 流水沉积:形成流水沉积地貌,如三角洲、冲积平原、沙洲、冲积扇、海滩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雅丹:“险峻的土丘”
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穴
海蚀拱桥
台 湾 野 柳 : 女 王 头
侧蚀 河漫滩
拓宽
侧蚀 三角洲 槽型/U型
成因:板块运动
水平运动
内力 作用
地壳运动 分类 垂直运动 结果— 地质构造
岩浆活动 岩浆岩、火山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地垒 地堑
褶皱山 断块山
地
变质作用 变质岩
质
作
用
风化
外力 作用
侵蚀 搬运 沉积
侵蚀地貌
流水作用
沉积地貌
风力作用
沟谷、瀑布(溯源侵 蚀、下蚀、侧蚀)
河流下游
落差很小,侧蚀为主
•河谷继续拓宽,呈宽而浅的槽形 •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作用
上游:洪积平原
下游:三角洲平原
中游:河漫滩平原
中游: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共44张PPT)

A.① B.② C.③ D.④
C
点评:河流堆积地貌并不只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如冲积 扇或洪积扇,可以形成于河流上游。
1.下列现象中,在缓慢中进行的是
B
A.山崩 B.珠穆朗玛峰在升高 C.地震 D.火山活动
2.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的共同点是 D
A.都是东西走向的山 B.都经受过漫长的风化作用,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 处于 上升 运动状态中,判断依据:
石柱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生物钻孔的痕迹。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 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
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长期性、 周期性特征。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
表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表
风蚀洼地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台 湾 野 柳 风 景 女区 王 头 石
风
风力堆积作用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 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 ——风力堆积作用
表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①冲刷坡面,例如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①搬运侵蚀
形成沙滩。
海浪堆积作用
3. 冰川作用 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 堆积:冰碛地貌 4. 海浪 侵蚀:海蚀陡崖、海蚀柱等 堆积:沙滩等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主要的能量来源: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 结果___使__地__表_起__伏__状__况__趋__向于平缓
总结: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质课件(共34张PPT)

D. 研究地质史所发生的地壳运动,主要依据是岩层中 所含的化石
6. 读图12—11,按要求 回答问题。
(1)填写表12—5。
地形名称
成因
A
沙丘
风力沉积
B
三角洲
流水沉积
(2)形成这些地形的力属于_____(内力、 外力),其能量来源主要是__能,受其影响 使地表形态趋于______。
2 下列四种地质、地理现象中,主要由外力 作用形成的是 ( )
A. 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B. 夏威夷群岛形成 C.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 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3. “水滴石穿”指的是外力作用中的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流水沉积 D. 风力沉积
()
4. 我国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 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
侵蚀作用: 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海水侵蚀地貌
冰斗
角峰
冰川侵蚀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
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 方。
风 力 搬 运
流 水 搬 运
在流水和搬运的途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
堆积作用: 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高山耸沟立壑的纵青横藏的高黄原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起伏和缓的大兴安岭
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 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 地貌
6. 读图12—11,按要求 回答问题。
(1)填写表12—5。
地形名称
成因
A
沙丘
风力沉积
B
三角洲
流水沉积
(2)形成这些地形的力属于_____(内力、 外力),其能量来源主要是__能,受其影响 使地表形态趋于______。
2 下列四种地质、地理现象中,主要由外力 作用形成的是 ( )
A. 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B. 夏威夷群岛形成 C.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 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3. “水滴石穿”指的是外力作用中的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流水沉积 D. 风力沉积
()
4. 我国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 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
侵蚀作用: 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海水侵蚀地貌
冰斗
角峰
冰川侵蚀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
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 方。
风 力 搬 运
流 水 搬 运
在流水和搬运的途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
堆积作用: 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高山耸沟立壑的纵青横藏的高黄原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起伏和缓的大兴安岭
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 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 地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共30张PPT)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面的起伏状态,人们直接可以感知的地 表特征
遵义市第二 中学
唐鉴芬
【合作探究一】
参考视频及课本p69-70页完 成下列问题:
1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由海 洋变成高大的褶皱山脉?
2形成喜马拉雅山的力量属于 该力量的哪一种表现形式?
3这种力量最终对地表形态产 生如何影响?
(高低不平还是趋于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 系
D
营造地表
的力量
资料:两千万年以来,据科学家估算珠穆朗玛峰地 区抬升了至少1万米以上,可是现今的珠穆朗玛峰 海拔只有8844.43米。
岩石的崩解
外力 作用
风化作用与地貌——使地表岩石形成风化壳
风化作用示意图 影响因素:温度、水、生物。 类型: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西北地区
海
蚀
海
柱
蚀
崖
角 峰 冰斗
高纬或高山地区
搬运作用
冲积扇
冰碛湖
黄土高原的成因与黄土高原千 沟万壑的地貌成因是否一致?
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
四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堆积地貌
表二: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A
F
表现形式
E
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C
G
活动二:资料: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 古代森林的遗迹。试分析原因:
表一:地壳运动的类型
类型
运动方向示意图
岩层变化
关系
喜马拉雅山
水平运动 东非大裂谷
地面的起伏状态,人们直接可以感知的地 表特征
遵义市第二 中学
唐鉴芬
【合作探究一】
参考视频及课本p69-70页完 成下列问题:
1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由海 洋变成高大的褶皱山脉?
2形成喜马拉雅山的力量属于 该力量的哪一种表现形式?
3这种力量最终对地表形态产 生如何影响?
(高低不平还是趋于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 系
D
营造地表
的力量
资料:两千万年以来,据科学家估算珠穆朗玛峰地 区抬升了至少1万米以上,可是现今的珠穆朗玛峰 海拔只有8844.43米。
岩石的崩解
外力 作用
风化作用与地貌——使地表岩石形成风化壳
风化作用示意图 影响因素:温度、水、生物。 类型: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西北地区
海
蚀
海
柱
蚀
崖
角 峰 冰斗
高纬或高山地区
搬运作用
冲积扇
冰碛湖
黄土高原的成因与黄土高原千 沟万壑的地貌成因是否一致?
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
四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堆积地貌
表二: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A
F
表现形式
E
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C
G
活动二:资料: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 古代森林的遗迹。试分析原因:
表一:地壳运动的类型
类型
运动方向示意图
岩层变化
关系
喜马拉雅山
水平运动 东非大裂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力作用
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基拉韦厄火山与喜马拉雅山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 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和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 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 可以将其分为水 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沿平行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 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是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 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 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丘陵: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地势起伏,坡度较缓。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起伏,坡度较缓。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起伏,坡度较缓。 200米以下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 断的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 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
1.定义 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 定义 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 为地质作用。 2.分类 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 分类 作用。
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
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沙丘——纳米布沙漠 纳米布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沙丘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地球内部放射性 元素衰变 地壳运动、岩浆 地壳运动、 活动、 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 风化、侵蚀、 搬运、 搬运、堆积 使地表趋于平缓
岩
浆
岩 浆 喷 出
侵 入 型 岩 浆 岩
喷 出 型 岩 浆 岩
沉 积 岩
变 质 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岩浆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
知识结构小结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 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边得高低不平。 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边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类型
类 型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球表面 地壳水平位移, 岩层弯曲变形 褶皱山系 裂谷或海洋 喜马拉雅山 大西洋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球表面 地壳抬升或下沉 运动方向 表现形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 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 凝固形成。 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 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 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 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伊 利
安 大 略
海水堆积地貌
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 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 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 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
风力堆积地貌
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 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沙粒在风力作用下往往 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高原:海拔高度较大,相对高度较小的广阔地区。 高原:海拔高度较大,相对高度较小的广阔地区
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内部是平原或丘陵 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内部是平原或丘陵。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得越大,坡度很高。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得越大,坡度很高。 500米以上
产生结果
地表高低起伏 海陆变迁 青藏高原 台湾海峡
实 例
活 动
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 迹。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 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 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 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原因是三根大理 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到了。 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到了。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 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海岸处于上升运动, 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原因是那时大理石柱上 留下了被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留下了被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 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 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 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周期性 特征。 特征。
同时作用、 同时作用、对立统一
活 动
下面是一组地貌景观图片,请根据这些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是一组地貌景观图片,请根据这些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这些地貌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1)这些地貌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想一想,在我国哪些地区可以找到这些地貌? (2)想一想,在我国哪些地区可以找到这些地貌?
海蚀柱和海蚀崖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海蚀柱
冰川侵蚀地貌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蚀底 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阿尔卑斯山脉
挪 威 峡 湾
千湖之湖——芬兰 千湖之湖——芬兰 ——
密 歇 根 湖
休伦湖日落 苏必利尔湖
外力作用
1.定义:地球表面上的风、流水、冰川、 定义: 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他们 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来源: 2.来源: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 射能。 3.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表现形式:ຫໍສະໝຸດ 岩石的风化海水侵蚀地貌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岩壁,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岩壁,使其后退 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 ,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