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0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

3.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 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 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 倍。
4.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 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 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
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进入大气环境中引起污染的物质。
根据存在状态的不同
气溶胶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 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从污染源直接生成并排放
根据形成方式的不同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进入大气的,在大气中保 指由一持次污其染原物有在的大化气学中成互分相。作主 用经化要学反的应一或次光污化染学物反有应二形氧成化 的新的硫大气、污氮染氧物化,物其和毒颗性粒比物一等; 次污染物还强。
每小时SO2排放量:因为32:64=1:2,所以 Q=0.24t/h×2=0. 48t/h
(2)计算判别参数
GB3095中SO2的1小时评价质量浓度限值(二级标准)为0.5mg/m3,则
Pi=(Q/C0)×109=(0.48/0.5) ×109=9.6×108
Pi≥2.5×108,因为其复杂地形,故应按二级评价。
换句话说所谓大气污染,是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 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大气污染的形 成及危害程度,不仅是以空气中是否存在某种有害物质来 衡量,还需以其作用于生物及非生物体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来决定。
5
※※※补充资料:大气污染类型划分:
大气污染类型主要取决于所用能源的性质和污染物的化学反应特性, 但气象条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阳光、风、湿度、温度等)。从大气 污染的历史来看,可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
中科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课件第5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四、日平均浓度计算
五、烟气抬升高度计算方法
(1)有风时,中性和不稳定条件,建议
按下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H(m)。
①当烟气热释放率Qh≥2100kJ/s,
且烟气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T≥35K时,
H采用下式计算:H n0Qhn1 H U n2 1
Qh
0.35 PaQv
T Ts
T Ts Ta
②当1700kJ/S<Qh<2100kJ/s时:
(1)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下风向
地面任一点(X,Y)的浓度c(mg/m3),可按下式
计算:
c(
X
,Y
,0)
(
Q 2U
yz
)
exp
Y2 22y
F
F
k nk
exp
(2nh He )2 22z
exp
(2nh He )2 22z
在一、二级评价项目中,k=4; 三级评价项目,k=0,此时
/
பைடு நூலகம்
2
1
H 2
1
1 2
(1 1 2
e
)
1 (1 1
e2 2
)
Xm
He 2
1/ 2
1
1 2
1
1 2
二、小风和静风点源扩散模式
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平均风向
为X轴,地面任一点(X,Y)浓度cL(mg/m3)建
议按下式计算:
cL ( X
,Y
)
2Q (2)3/ 2 022
G
式中,和G按下式计算:
单位的等效半径,m;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 数;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
H=H1+(H2-H1)(Qh-1700)/400 H1=2(1.5VsD+0.01Qh)/U-0.048(Qh-1700)/U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内容概述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即正确推断各种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常采用模式预测法即大气扩散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所谓大气扩散模式,就是以大气扩散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将各种污染源、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模式化,从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的数学模式。
按经典的划分法,数学方法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Taylor理论的“统计理论”;第二类是假设湍流通量正比于平均梯度的所谓“梯度理论”;第三类是基于量纲分析的“相似理论”。
上述方法通常都是需要进行数值计算,因此,在工程上尚未达到普遍应用的地步。
但是三大理论中的有关内容,却经常在工程中应用。
例如,利用“统计理论”确定扩散参数或利用“相似理论”确定参数化公式中的相似参数等。
主要的大气扩散模式有高斯模式、赫一帕斯奎尔模式、萨顿模式等。
在工程和环评实践中最普遍应用是基于统计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正态模式(即Gauss模式)。
正态扩散模式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正态扩散模式之所以一直被应用,主要因为它有以下优点:①物理上比较直观,其最基本的数学表达式可从普通的概率统计教科书或常用的数学手册中查到;②模式直接以初等数学形式表达,便于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数学推演,易于掌握和计算;③对于平原地区、下风距离在10km以内的低架源,预测结果和实测值比较接近;④对于其他复杂问题(例如,高架源、复杂地形、沉积、化学反应等问题),对模式进行适当修正后,许多结果仍可应用。
但是在应用时应当注意,常用的正态羽扩散模式实质上已假定流场是定常,不随时间变化的;同时在空问是均匀的。
均匀意味着:平均风速、扩散参数随下风距离的变化关系到处都一样,在空间是常值。
这一条件加上正态分布的前提,限制了正态扩散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论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论1. 背景介绍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危害。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并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需要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
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通过分析气象条件、污染物来源、传输途径等,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预测未来时间内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预测的准确性对于指导大气污染治理和规划至关重要。
2.1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清除的重要因素。
风向、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必须对气象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
2.2 污染物来源污染物来源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等多种原因。
分析各种污染物来源的强度和分布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治理重点和措施,进而预测大气环境的变化情况。
2.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污染物扩散模型、沉降模型等,结合实时观测数据和气象条件,可以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已经发生的大气污染事件进行评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治理建议。
3.1 监测数据分析通过监测大气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可以对大气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评估。
结合气象数据和污染源排放数据,可以推断出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评价提供依据。
3.2 影响评价方法影响评价方法包括环境影响预测、环境质量评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等。
通过综合考虑不同方面的指标和影响因素,可以综合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和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4. 结论与展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测数据的不断完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将更加精准,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

第一节 概述
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
第二节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环境影响识别 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按影响时段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 建设阶段影响:指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对大气环境产生的 影响,如道路交通施工的扬尘。 b) 运行阶段影响:指建设项目投产运行和使用期间产生的影 响,主要指项目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c) 服务期满后的影响:指建设项目使用寿命期结束后仍继续 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如某些放射性、挥发性的物质。 按影响方式,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第二节 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标准 确定各评价因子所执行的环境保护标准,并说明采用标准的依据。 a) 环境质量标准 主要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2016年全面实施)。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二 类功能区:
一类区主要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 护的地区;
第一节 概述
二 地形分类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 5 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复 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2。
第一节 概述
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任务
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对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及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 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频率进行分析、预 测和评估,为项目的厂址选择、排污口设置、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制定 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 性意见。 工作程序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武汉市雾霾天气
第一节 概述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近年来,大气污染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影响预测的重要性。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通过定量评估大气污染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评价大气质量可以借助监测数据、模型模拟以及评估指标等方法。
其中,监测数据是评价大气质量的基础数据。
通过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可以确定其在空气中的浓度分布情况,进而评价大气质量。
模型模拟方法则是通过数学模型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模拟,从而了解大气污染程度。
评估指标是评价大气质量的衡量标准,常见的指标包括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政策。
根据评价结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评价结果还可以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通过评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可以识别出潜在的环境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相伴随的是对影响预测的需求。
影响预测可以预测大气污染物排放和传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
通过模型模拟和评估分析,可以预测不同污染源的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这些信息对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和健康保护方面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例如,在制定工业排放限制和交通管理措施时,需要依靠影响预测结果来识别具体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和影响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手段。
其中,数据采集技术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采集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等数据。
此外,数学模型模拟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
模型模拟可以预测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并评估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评价和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应用,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预测是一项关乎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and2

2.大气压力和密度的垂直分布
• 对一个地点,气压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降低,近地层,高度升高100m,气压降低 1240Pa,高层小于该值。 • (1)大气压力的垂直分布
2. 水蒸气
• 含量不稳定。变化范围0~4%之间。可导 致云、雾、雨、雪、雹等天气变化。强烈 吸收地面辐射,又向周围气体和地面放射 长波辐射,水的相变化又能吸收和放出热 量,对气温和地面温度有一定影响。 • 例:海边日夜温差小,而干旱地区温差大。 海洋性气候。
3.杂质(大部分是大气污染物)
• 大气气溶胶粒子:有自然界产生的,有人类活动 产生的。 • 自然界产生:大风扬尘、火山灰、海盐粒子、植 物花粉等。 • 人类活动产生:烟尘、工业粉尘、交通运输产生 扬尘等。 • 固态杂质:烟尘、工业粉尘、大风扬尘、火山灰、 海盐粒子、植物花粉等。 • 液态杂质:水汽凝结物(云、雾滴、水滴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2)平流层:对流层顶~ 55km • 分两层:对流层顶到30~ 35km,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同温层;同温层顶到平流层 顶,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 升,逆温层(暖层) • 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气流 平稳。 • 大气透明度良好。
(3)中间层:55~88km之 间 • 高度升高,气温下降,高 度增加1km,则气温降低 1℃。 • 空气强烈对流运动,垂直 混合明显,称高空对流层。
① CO2:0.03%,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能力 很弱,对地表的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同时能发射长波辐射。对地面和大气保持 一定的温度起重要作用。“温室效应” ② O3:0.000002%,12—35km臭氧层,吸 收波长短于0.29μm的紫外线部分。 臭氧:高空O2 ---→O ---→ O3含量10-6%, 随高度分布不均匀。保护动植物免受紫外 线伤害。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

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 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查出稳定度等级。
云量与太阳高度角
太阳辐射等级数 地面风速
大气稳定度等级
3.4 风场
风:空气旳水平运动 风速: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旳水平距离,随时间和高度变化 风向:风旳来向,16个方位表达 风频:吹某一风向旳风旳次数,占总旳观察统计次数旳百分比 主导风向:风频最大旳风向,其下风向即为污染几率最大旳方位 风向玫瑰图: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旳大小 局地风场:在局部地域因为地形影响而形成旳空间和时间尺度都 比较小旳所谓地方性风,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城 市热岛环流等。
⑺面源调查统计内容一般涉及:将评价区在选定旳坐标系内网 格化。以评价区旳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和北为正X和正Y 轴。网格单元,一般可取1×1(km2),评价区较小时,可取 500×500(m2),建设项目所占面积不大于网格单元,可取其 为网格单元面积。按网格统计面源旳下述参数:①主要污染物 排放量②面源有效排放高度和网格旳平均海拔高度,如网格内 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③面源 分类,假如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 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 ⑻对于颗粒物污染源,还应调查其颗粒物旳密度及粒径分布 ⑼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合产生旳扬尘可按面源处理。应 经过试验或类比调查,拟定其起动风速和扬尘量。
式中: Y——烟尘排放量,kg/h; B——燃煤量,kg/h; A——煤旳灰分含量,%; D——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旳百分数,%, 其值与燃烧方式有关; η——除尘器旳总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清单、 年排放量
预测、 总量计算
现状污染源 点源
(现有工程 的烟囱)
年排放量
总量计算
点源调查内容
SO2 NO2 PM10
面源调查内容
TSP
5.7.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5.7.2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 5.7.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内容 5.7.4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的内容
建筑离锅炉烟囱120m,该建筑与锅炉房延南北向平行布置,长宽
高为52m、24m、28m
1.同一项目多个污染源,排放同一污染物时,分别确定等级,选择高者
2.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排放的 浓度计算器评价等级;
3.对于建成烟后囱全如厂多的主一要、污分染计物选排放高总者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 评价等公级铁可低不于同一段级、;等级分别算
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超标率超标总超倍监标数测数数据标 监据个准 测个数限 数数值 据1010 %
作业: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制度及 布点原则?
5.6.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因子
环境空气 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布点
监测制度
监测制度
要求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二期
一期
一期
度变化范围 计算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
的百分比和超标率 评价达标情况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 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
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例题:
某热电有限公司扩建规模为2x300MW级燃煤热电机组, 配2台1100t/h亚临界固态排渣煤粉炉,采用自然通风冷 却系统。同时,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后可以替代和关停供热 范围内各类中、小锅炉51台,总容量为235.15t/h,并淘 汰拆除现有工程中的某发电机组。采用双室四电场静电除 尘器加湿法除尘,除尘效率达99.85%,采用低氨燃烧器, 并预留脱除氮氧化物装置空间;新建工程烟囱高210m,出 口内径8m,出口烟速25m/s,出口烟温350K。扩建工程 建煤场1座,用地20000m2、堆高10m,储煤约1.5x105t, 扩建原煤渣场,可满足20年的库容需要。
链条炉排
烟囱高度
35m
蒸发量
4t/h
烟囱直径
600mm
蒸汽压力
1.25MPa
风机风量
7255Nm3/h
蒸汽温度
193°C
烟气进口温度
>153°C
给水温度
20°C
烟气出口温度
85°C
煤耗
631.5kg/h
热效率
72.81%
该项目SO2的排放速率为6.47kg/h,当地常年主导方向为北东,项
目锅炉烟囱距离厂界最近距离为24m,最远距离为168m,厂内最高
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 圆形顶点数或边数。
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调查内容
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中心点坐标、海拔高度、高度、排放速 率、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边长
初始横向扩散参数、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调查内容
线源调查内容
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距地面高度、 道路宽度、街道街谷高度
4.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功能区、或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
超过环改境质扩量污标染准低、、或者等项级目可排低放一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
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5.对于虑以交城通市线等快源级速对可路道、调路主两整干侧、路的上等环下城境市不保道护应路目超为标主的的影新响建,、评扩价建等项级目不,低应于考二
混合区、文化区、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特定工业区
标准分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标准 规定的污染物 标准分级:
作业: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如何确定?
工作等级:
⑴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⑵10%占标率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确定
在图中标注
列表给出环境空气敏感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名 称、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级别、与项目的距离、 方位、规模
本项目污染源
•本项目污染源 •评价范围内所有
污染源
作业:
一级评价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5.5.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5.5.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5.5.3 污染源调查内容
(冬季、夏季) (不利季节) (必要)
至少应取得有季必节要代:表二性期的7天有效数据
一级评价每天监 测时段
二级和三级评价 每天监测时段
至少获取02、05、08、11、14、17、20、23 至少获取02、08、14、20
监测制度
监测布点
监测布点
强调(监测点位置周边的环境): 空间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
意; 8.确定评价等级时,应同时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烟囱如多一、分算选高者 公铁不同段、等级分别算 改扩污染低、等级可低一 一路超高害、等级不低二 等级可调整、上下不应超
作业: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范围 如何确定?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
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范围。
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 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 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
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
Pi
Ci C0i
100%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 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某企业有一自备4t/h的锅炉,锅炉烟气采用麻石水磨除尘器脱
尘后外排,其锅炉、烟囱参数见下表。
锅炉参数
烟囱参数
锅炉形式
以及各顶点坐标;
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起始点坐标、海拔高度、初始排放高度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拟排放小
时数;
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面源的宽度、 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
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 以及各顶点坐标;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2001年修改
规定的污染物 九种:SO2 、TSP、PM10、NO2、CO、O3、 Pb、苯并芘、氟化物
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
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住
小于30° 有270°的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 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范围内没有局
地排放源 避开树木、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
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 保障监测的可达性和电力保障
监测布点
30°
5.6.2 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以列表的形式 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
5.7.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与项目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 场是否均匀包一常括致规:、地污面染气物象排资放料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对于各级评价常:规调高查空评气价象范观围测2资0年料以上的主要气候
统计资料
包括对:于一、二级评价: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
象年观平测均资风料速和、其风他向气玫象瑰观图测、资最料大风速、月平均风速、 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限值、日照等
5.6.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 三种途径、视等级结合用
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 与项目有关的建材资料
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进行现场监测
5.6.2 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根据长期浓度、短期浓度,对照各污染物有关 的标准,评价各污染物的达标情况。
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 标原因
5.5.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
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和未建
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资料
现有和改、扩建
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
分期实施的 工程
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检查资料、年 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5.5.3 污染源调查内容
满负荷排放下,分厂、分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 织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时数; 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面源的宽度、
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
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起始点坐标、海拔高度、初始排放高度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拟排放小
时数; 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面源的宽度、
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 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
级;
6.对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7.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评价等级作出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
过一级一,路调超整高结果害应、征等得级环不保主低管二部门的同意;
8.确定评价等级时,应同时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1.同一项目多个污染源,排放同一污染物时,分别确定等级,选择高者 2.对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3.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4.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功能区、或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