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浅谈环境影响预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意义和作用

问 题 探 讨
CONS TRUC 捕 T
浅谈环境 影 响预 测在 环境影 响评 价 中的意 义和作 用
自20 年9 1 起施 行 。 本法确定 _ 03 月 日 『 环境 影 响评 价 的法定地 位 ,使 得 定量 预测 。
建设项 目环 境影 响预测评 价 的内容包 括五个 方面 :① 预测方法 和 预测模 型 的选 择 ;② 基础 资料 的收集 和统计 整理 ; 预测价 计算 ;④ ③
“ 第一 条为 了实 施可持续 发展 战 略 ,预 防因规 划和 建设 项 目实施 影响评 价 ;⑤提 出对策 和建议 ,如污染 源削减 方案 。
3环境影 响评价的主要工作 内容 .
价 , 环境影 响预测与评价 ,③ 环境影 响后评 价 。 ②
建 设项 目环境 影 响 评价 要 求对 该 项 目建 设期 和建 成后 带 来 的环 内,若 超 出环境承 载力则 可 能对环 境造成 不可恢 复的破 坏 ,必须提 出
目前环 境影 响 评价 工作 主要 包 括 以下 内容 :①环 境 质 量现 状评 境影 响给予 说 明 ,指 出项 目所 带来 的环境 影响是 否在环境 承载力范 围
4 环境影 响预测 的基础 资料 . 3
①环 境基 础 资料 :包 括环 境 现状 监 测数 据 、气 候气 象 、水 系水
可 能对环境 产生 的物理性 ,化学 性或 生物 性的作 用及 其造成 的环境 变 文 、土地 利用 、高程数 据 、环境 敏感等 ;②工 程基础 资料 :主要 为污
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预测和评价方法

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预测和评价方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土壤被污染后,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还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对于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的评价过程中,预测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预测方法:1. 土壤采样分析:采用传统的土壤采样分析方法,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确定土壤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2. 地球化学勘探:通过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对土壤中的化学元素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揭示土壤污染的原因和规律。
3. 土壤监测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壤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跟踪,及时发现土壤污染现象。
二、评价方法:1. 生态评价法:通过对土壤中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和研究,评价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2. 化学评价法:利用化学分析技术,对土壤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种类和分布进行分析,评价土壤污染的程度和类型。
3. 土壤功能评价法:对土壤的肥力、通气性、保水性等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土壤污染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在进行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的评价过程中,预测和评价方法是相辅相成的,预测方法可以为评价方法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评价方法则可以验证和修正预测结果。
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预测和评价方法,以确保对土壤污染影响的准确把握。
三、发展趋势:1. 多元化方法: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元化方法的运用,通过综合地球化学勘探、遥感技术和化学分析技术,对土壤污染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预测和评价。
2. 运用大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土壤环境预测和评价将更加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对土壤污染影响的精准预测和评价。
3. 联合研究: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联合研究,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共同为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的预测和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预测和评价方法

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预测和评价方法土壤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积累或释放,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过程。
为了全面评估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预测和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一、预测方法1. 污染物源解析:通过对污染物来源的分析,确定主要污染物和其可能的扩散路径。
这可以结合环境调查和现场监测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实地勘察等方法获取。
2. 污染物迁移模型:利用数学模型来模拟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常用的模型有物理模型、化学模型和生物模型等。
通过模拟迁移过程,可以预测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3. 土壤状况评价: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得出土壤质量指标,如pH值、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根据指标结果,结合土壤目标质量标准,评价土壤的状况。
二、评价方法1. 生态风险评价:通过对污染物的毒理学特性和环境效应的研究,评估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此方法主要采用毒性评价和生态指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计算得出生态风险指数,评价土壤环境的受污染程度。
2. 健康风险评价:针对存在食物链传递的土壤污染物,考虑人体暴露途径和毒性特性,评估人体健康风险。
这需要了解土壤与人体接触的途径,如食物摄入、皮肤接触、呼吸途径等,并根据相关的毒理学指标计算出健康风险值。
3. 经济评价:综合考虑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人口聚集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经济评价。
通过分析土壤污染对产值、收益及相关费用的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的成本,综合评估整体的经济影响。
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预测和评价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和评估土壤环境的污染状况和影响程度。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科学决策,指导管理和治理,还能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案——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2)或根据无组织排放量按下式计算确定
Qc 1 (BLC 0.25r 2 )0.50 LD cm A
14
•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无组织排放量并不是各个企业 直接产生的量,而是工艺合理、生产管理与设备维 护处于先进水平的所有同类企业正常运行时无组织 排放量的平均值;企业污染源应按无组织排放量大 小分类管理;多种有害成分同时排放时,取其中最 大者;若按两种(含)以上有害气体计算出的卫生 防护距离处于同一级别时,应提高一级设防
20
二维河流稳态水质模式(熟悉)
• 二维稳态水质方程:顺直均匀河流,描述溶解态污 染物的二维对流扩散的基本方程(P137公式6-11); 累积流量坐标表示的二维水质方程(P138公式6-12~ 公 式 6-14) ;连 续点源 的河流 二维稳 态水质 模式 (P139公式6-16)(以上内容重点掌握各模型中各 项的物理意义)
模拟平坦地区定场情况下连续排放污染源的浓度 分布
6
模式的选用(掌握) • 当模拟预测条件与上述要求不同时,应根据排放特
征和地形条件等因素选择相应的修正模式 • 如按排放特征:点源、线源、面源分别选用对应的
扩散模式 • 如按地形条件:有平坦、复杂和山区地形之分
7
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掌握) • 适用条件: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1.5m/s;平坦
日平均浓度计算的气象条件(掌握) • 计算方法:保证率法、典型日法(实践中通常采
用)、换算法 • 典型日法:根据典型日的逐时气象条件,利用扩散
模式求得小时平均浓度,然后求其24h的平均值。关 键在于典型日的选择,必要时可选择多个
环境影响评价科学预测与规划环境保护

环境影响评价科学预测与规划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是一种科学预测与规划环境保护的方法,旨在评估规划和项目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对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评估,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规划和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预测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预测是根据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数据采集、模型建立等方法,对规划和项目所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
科学预测需要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出准确的结果。
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预测中,需要对土地利用、水资源、大气环境、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评估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通过科学预测,可以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环境保护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规划,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规划环境保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在制定规划环境保护时,需要考虑不同环节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例如,在建设工程项目中,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开展生态恢复工作,采取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等。
通过规划环境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破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的案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已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
例如,对于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环境保护措施。
对于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在规划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论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概论1. 背景介绍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危害。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并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需要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
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通过分析气象条件、污染物来源、传输途径等,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预测未来时间内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预测的准确性对于指导大气污染治理和规划至关重要。
2.1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清除的重要因素。
风向、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大气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必须对气象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
2.2 污染物来源污染物来源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等多种原因。
分析各种污染物来源的强度和分布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治理重点和措施,进而预测大气环境的变化情况。
2.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重要工具。
通过建立污染物扩散模型、沉降模型等,结合实时观测数据和气象条件,可以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已经发生的大气污染事件进行评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治理建议。
3.1 监测数据分析通过监测大气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可以对大气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评估。
结合气象数据和污染源排放数据,可以推断出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评价提供依据。
3.2 影响评价方法影响评价方法包括环境影响预测、环境质量评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等。
通过综合考虑不同方面的指标和影响因素,可以综合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和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4. 结论与展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监测数据的不断完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将更加精准,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1大气环境妨碍预测与评价6.1.1预测模式仪征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温柔湿润,全年平均气温为15.1℃,年降水量为1014mm,年平均日照2160小时左右,全年无霜期为224天常年盛行风向为ENE。
本次大气环境妨碍评价等级为三级,环境妨碍预测采纳《环境妨碍评价技术导那么-大气环境》〔HJ2.2-2017〕中的推举模式:SCREEN3模式。
估算模式SCREEN3是一个单源高斯烟羽模式,可计算点源、火炬源、面源和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下洗和岸边熏烟等特别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
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没有此种不利气象条件。
因此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是某一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最大妨碍程度和妨碍范围的保守的计算结果。
6.1.2废气污染源强〔1〕预测因子拟建项目有组织废气污染物有氨、硫化氢、SO2、NOX、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无组织废气污染物有醋酸,废气在原有纺丝车间和后整理车间增加废气收集和净化系统,能减少非甲烷总烃的排放。
采取“以新带老”措施后,污染物去除效率90%估算削减量。
后整理车间和纺丝车间有组织排放污染源参数见表 6.1-1,污水处理站臭气有组织排放污染源参数见表 6.1-2。
无组织排放污染源参数见表6.1-3。
表6.1-1有组织排放大气污染源排放预表6.1-2有组织排放大气污染源排放预测参数〔臭气排气筒〕表6.1-3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源排放预测参数6.1.3废气预测结果与评价〔1〕废气正常排放预测结果与评价利用上述预测模式,计算各污染物在排气筒下风向地面轴线上的落地浓度及其距离。
预测结果有组织排放见表6.1-4,无组织排放见表6.1-5.表6.1-4大气污染物有组织排放预测结由预测结果可见,项目有组织废气排放最大占标率为氨气的0.36%;无组织废气排放最大占标率为醋酸的2.63%。
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方法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是基于对环境因素的认识,对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的有力手段。
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环境的质量、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健康。
本文主要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方法,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一、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等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系统评价的一种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包括:1. 定量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可以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环境影响进行精确计算和预测。
定量评价法在实际评价中应用广泛,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生态承载能力评估方法、土地承载能力评估方法等。
2. 定性评价法定性评价法主要是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对环境产生的可能影响,并对影响进行研究和讨论。
定性评价法容易运用,适合于尚缺少数据、信息和技术的环境影响评价。
3. 前瞻性评价法前瞻性评价法是指在决策和规划前,对新项目、新技术和新政策等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评价。
前瞻性评价法主要采用可持续发展指标、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矩阵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前瞻性评价可有效地规避环境风险,避免后悔药。
4. 后评价法后评价法是指在项目或活动完成后,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和环境保护建议。
后评价法可以发现环境问题、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影响预测非常重要。
二、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是指根据环境变化趋势和人类活动的预测,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的一种方法。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包括:1. 模拟预测法模拟预测法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对环境影响进行仿真和模拟预测。
模拟预测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提高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模拟预测法适用于复杂环境系统的预测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1.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建设项目施工期大气主要污染因子为施工粉尘,施工粉尘主要来自晴天时挖掘土方、粉状物料的运输和使用、施工现场内运输车辆的行驶所产生的二次扬尘。
扬尘点分散,源高一般在15m以下,属无组织排放。
有关资料表明,粉尘的扩散一般在呼吸层进行,特别是输送物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扬尘尤为突出。
鉴于施工场地内扬尘点分散,且波动性较大,难以确定排放源强,本评价利用某典型施工现场及其周边的粉尘监测资料,以说明施工期各类粉尘源对环境的综合作用与影响。
根据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的石家庄城市交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1998年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某施工现场进行了监测,距施工场地不同距离处空气中TSP 浓度值见表5-1及图5-1。
表5-1 施工近场大气中TSP浓度变化表(春季)距离(m)10 20 30 40 50 100 标准值浓度(mg/m3) 1.75 1.30 0.780 0.365 0.345 0.330 0.30 *:表中所列标准值为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表1中TSP日平均二级标准由表5-1和图5-1的监测结果可看出,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表1中TSP 日平均二级标准评价,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可达周围50m左右。
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还对该施工现场洒水与否的施工扬尘影响进行了类比监测,具体监测结果对比见表5-2及图5-2。
表5-2 施工场地扬尘污染状况对比分析表监测点位置场地不洒水场地洒水后据场地不同距离处TSP的浓度值(mg/m3)10m 1.75 0.437 20m 1.30 0.350 30m 0.78 0.310 40m 0.365 0.265 50m 0.345 0.250 100m 0.330 0.238监测结果表明,施工场地洒水与否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差异很大,采取洒水措施后,距施工现场30m处的TSP浓度值即可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表1中TSP日平均二级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项目施工期间施工粉尘将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影响范围可至距施工现场约50m处,而洒水、围挡等污染缓解措施可有效减小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5.1.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水主要有基础施工中泥浆水,建材冲洗水,车辆出入冲洗水等生产污水和施工人员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等。
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COD、NH3-N类等污染物,生产污水中主要含有泥砂,石油类等污染物。
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排放量约13.68m3/d,污水中各污染物浓度约为:BOD5120-150mg/l,CODCr250-350mg/l,动植物油类50-90mg/l,均超过了GB8978-1996表4中的一级标准。
对于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应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后排放。
一般简便易行的措施是利用化粪池进行处理,化粪池的综合处理效果约为30%,经过处理后,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均可降低30%左右,对环境的污染有所减轻。
施工期生产污水排放量约40.22m3/d,主要为冲洗设备与混凝土养护水,污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泥砂、悬浮物以及少量石油类,如果未经处理排放,除了对受纳水体产生不利影响外,污水中的泥砂还可能造成附近沟渠的阻塞,须经格栅、沉淀处理后排放。
项目施工单位应尽量结合自身施工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使施工生产污水做到在场地内经沉淀净化后循环使用,减少其排放量或者做到零排放;如果不能做到零排放,则所排的施工污水经处理后排入附近沟渠。
经过以上分析,因施工期排水量较小,排水水质简单,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生产污水经过格栅、沉淀处理后,不会对周边水体的水环境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并且当施工活动结束后,污染源及其影响即随之消失。
5.1.3 施工噪声环境影响分析⑴ 施工噪声源强建筑施工全过程根据作业性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清理场地阶段:包括清理树木、清除垃圾等;土石方阶段:包括挖掘土方石方等;基础工程阶段:包括打桩、砌筑基础等;主体工程阶段:包括钢筋、混凝土工程,钢木工程、砌体工程和装修等;扫尾工程:包括绿化回填土方、修路、清理现场等。
从噪声角度出发,可以把施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土石方阶段、基础施工阶段、结构施工阶段和装修阶段。
这四个阶段所占施工时间较长,采用的施工机械较多,噪声污染比较严重,不同阶段又各具其独立的噪声特性。
经类比和调查,施工常用机械设备有:挖掘机、铲土机、推土机、压路机、混凝土搅拌机、装载车辆和吊车等,因施工阶段一般为露天作业,无隔声与消减措施。
各施工机械的噪声源强分布情况见表5-3。
表5-3 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源强值(dB(A))⑵ 影响预测模式噪声从声源传播到受声点,受传播距离,空气吸收,阻挡物的反射与屏障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衰减。
用A 声级进行预测时,其预测模式如下:LA(r)=LA(r0)-(Ader +Abar +Aatam +Aexc) 式中,LA(r)-距声源r 处的A 声级; LA(r0)-参考位置r0处的A 声级;Ader -声波几何发散所引起的A 声级衰减量,即距离所引起的衰减, 无指向性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的基本公式为:Ader =20 lg(r /r0),可以计算得到,距离每增加一倍,衰减值是6 dB(A);Abar -遮挡物所引起的A 声级衰减量,遮挡物通常包括建筑物墙壁的阻挡、建筑物声屏障效应以及植物的吸收屏障效应等,对于产生阻挡的植物而言,只有通过密集的植物丛时,才会对噪声产生阻挡衰减作用;Aatam -空气吸收所引起的A 声级衰减量,其计算公式为:Aatam =100r∆α其中α是每100米空气的吸声系数,其值与温度、湿度以及噪声的频率有关,一般来讲,对高频部分的空气吸声系数很大,而对中低频部分则很小,r ∆是预测点到参考位置点的距离,当r ∆<200m 时,Aatam 近似为零,一般情况下可忽略不计;Aexc -附加A 声级衰减量,附加声级衰减包括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云、雾、温度梯度、风而引起的声能量衰减及地面反射和吸收,或近地面的气象条件所引起的衰减。
一般情况下的环境影响评价中,不需考虑风、云、雾及温度梯度所引起的附加影响。
但是遇到下列情况就要考虑地面效应的影响:(1) 预测点距声源50 m 以上;(2) 声源距地面高度和预测点距地面高度的平均值小于3 m ; (3) 声源与预测点之间的地面为草地、灌木等覆盖。
由于上述情况导致的附加衰减量可以用公式Aexc =5 lg(r/r0)计算。
本次评价采用下列公式计算距离施工机械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
LA(r)=LA(r0)-Ader =LA(r0)-20 lg(r /r0)多个机械同时作业的总等效连续A 声级计算公式为:式中,Leqi -第i 个声源对某预测点的等效声级。
在预测某处的噪声值时,首先利用上式计算声源在该处的总等效连续A 声级,然后叠加该处的背景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Lpt=10 lg(100.1L 1+100.1L 2)式中,Lpt -声场中某一点两个声源不同作用产生的总的声级; L1-该点的背景噪声值;L2-另外一个声源到该点的声级值。
⑶ 预测结果限于施工计划和施工设备等资料不够详尽,现将施工中使用较频繁的几种主要机械设备的噪声值分别代入前述预测模式进行计算,预测单台机械设备的噪声值。
现场施工时具体投入多少台机械设备很难预测,本次评价假设有5台设备同时使用,将所产生的噪声叠加后预测对某个距离的总声压级。
① 施工期单台机械设备噪声预测值 具体预测值见表5-4。
表5-4 单台机械设备的噪声预测值 (dB(A)))10lg(1011.0∑=ni Leq i Leq =总②施工期多台机械设备同时运转噪声预测值具体预测值见表5-5。
表5-5 多台机械设备同时运转的噪声预测值 (dB(A))距离(m) 5 10 20 40 50 100 150 200 300 400 噪声预测值98.6 92.6 86.6 80.7 78.6 72.5 69.1 66.6 63.3 60.5③施工期多台设备同时运转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本次评价涉及到的声环境敏感点有临项目东南厂界约1000米的平峰村居民(约20户),具体预测结果见表5-6。
表5-6 施工期多台设备同时运转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⑷分析评价从表5-4和表5-5的预测结果可知,多台机械设备同时运转时,昼间距离噪声源150m 左右才能达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在场地外围约150m范围内的人员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假若在夜间施工,则更是达不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
从表5-6的预测结果可知,对于环境敏感点来说,施工噪声预测值并未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1类标准,对于休憩和居民生活未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和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较小,但在施工阶段应尽可能的采取有效的减噪措施,建议建设单位在部分施工现场设置一些临时的屏障设施,阻挡噪声的传播;同时,避免在同一时间集中使用大量的动力机械设备,严禁在夜间施工,尽量减轻由于施工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
5.1.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施工期由于土石方挖掘等将会产生土石方、淤泥、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
根据项目设计单位提供资料,项目施工土石方基本就地平衡,无客土、弃土,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项目施工期生活垃圾主要为有机废物,包括剩饭菜、粪便等。
这类固体废物的污染物含量较高,如不对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任其在施工现场随意堆放,则可能造成这些废物的腐烂,滋生蚊、蝇、鼠、虫等,散发臭气,影响景观和局域大气环境,同时其含有BOD、COD 和大肠杆菌等污染物还可能对项目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会诱发各种传染病,影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必须进行集中存放,及时交环卫部门,并要从根本上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减轻集中处理的难度。
施工阶段的固体废物只要及时清运,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5.1.5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一)对植被的影响景区入口至各景点道路的建设对施工区植被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包括破坏道路两侧的灌草丛植被,施工噪声、汽车尾气和扬尘造成树木花草蒙尘,影响植物开花、受粉、结实,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繁殖带来不利影响。
但道路的施工减少灌草丛植被面积较少,而且破坏的植被均为生产力相对较低的灌草丛,所以对评价区的生态完整性影响较小。
如果在施工期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施工面积,施工中采取降低施工噪声,定期洒水以降低扬尘量,景区入口至各景点道路施工对植被的影响可以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服务区、停车场、步游道、别墅区等设施建设需占用土地,场地平整、开挖动土等施工活动将破坏部分地表植被,砍伐少量林木,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施工迹地表面裸露,降低工程区域的植被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