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
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

《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总1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
《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范文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组织学生装半杯水进行观察,观察是从侧面观察水面。
学生观察之后发现,这个时候水面是中间凹下去的。
然后又组织学生将水杯装满,可以用滴管帮忙,装到你认为慢了为止。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水面不是凹下去的,而是突出来。
然后我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想他们认为满了的水杯里一个一个装曲别针。
同时提醒学生在装的过程中,观察水面,看谁装的最多。
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的进行一个一个装。
但是在装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放入曲别针的动作太大,这样就会干扰整个实验的过程及现象。
这个一条应该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是进行讲清楚。
这个时候学生学生虽然水面都凸出了好多,但是水还是没有流出了。
通过学生的观察,他们很容易看到似乎水面有一层膜在裹着水,不让其流出来。
然后我又让学生将一枚硬币放到桌面,然后用滴管像上面滴水,学生看到硬币竟然装了好多的水,虽然水面鼓了起来。
通过这些实际的操作,学生们非常的观察到水面的现象。
这个时候引入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
这样学生对于裹着水的那层膜有了一个认识,就是水面的表面张力的结果。
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个环节,学生经验比较的少,只有我进行一些介绍。
总之这节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2。
小学科学_13水面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面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来证明水有表面张力。
2.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案例背景分析: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材料:水槽、烧杯、透明玻璃杯、滴管、曲别针、硬币(一元)。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装水、在满杯水内放曲别针、给硬币装水”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一、提出问题,初步探究课前交流:猜谜语。
1.揭示探究学习的问题。
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那你在生活中观察过水面吗?(学生自由汇报)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水面,观察水面,看能发现什么。
(板书:水面)2.引导学生观察水面并探究看,每个小组桌面上有一个空玻璃杯,谁愿意帮老师把水杯内装满水?那利用桌面上的材料,你打算怎样装?(学生自由简单汇报)装水时,你们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汇报)那好,我们就选用烧杯装水,装时注意不要把水洒到桌面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装水)(学生装完后)同学们,水装满了吗?满到什么程度?还能继续往里装水吗?再用滴管加一些试试。
现在杯子里的水已经装满了,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杯内的水面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观察汇报)【学生在说生活中的水面时,大都从颜色、有波纹等方面来交流,基本不切入本课观察主题。
为了突出本课探究主题,教师通过装水这个活动,让学生观察满杯水水面,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水面的秘密。
】二、进行“在满水杯内放入曲别针”的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曲别针,(指着学生面前的满水杯)这么满的的水,你认为还能往里放曲别针吗?(如果学生回答不能放入,请说说理由)如果能放入,你认为最多能放几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再汇报,把学生们的猜想数据记录在试验单上,以便以后与实验数据比较)2.实验指导。
小学科学_水面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面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有探索科学的动力,实验过程能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2、敢于假设,猜想中探索科学,区分假设和事实。
3、了解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等活动。
科学知识: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初步得出结论.教学重点难点1、规范操作,认真观察水的表面张力。
2、理解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准备:试管,玻璃杯,滴管,曲别针,水槽,木塞,火柴,硬币,课件等课前实验: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个小魔术,想看吗?老师这有两支粗细不同的试管,将一支同向放入另一支里,我迅速倒转它们,会发生什么?师演示,师:果真如此,现在我在这支试管里加入一些水,再来做相同的动作,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呢?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跑上去了,你们想知道期中的奥秘吗?答案就在本节课里,希望你能从中找出答案,你们有信心做到吗?好,那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什么?(一杯水)你怎么知道是水?(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不明液体不能随便品尝,水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那同学们观察过水的表面吗?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水的表面是什么样的?现在我想继续往里面加水可以吗?要往杯子里加少量的水,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新朋友——教头滴管(课件展示)师演示滴一滴,水溢出来了吗?还可以再继续滴吗?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注意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数一数到水流出来,你们滴了几滴?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成果呢?(学生汇报)师:对于这个实验,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水面都高于杯子边缘了,而水却没有流出来呢?)看来水面隐藏着很大的秘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面的秘密(板书)二、实验探究1.猜想:师:(出示一元硬币)看这是什么?你们平时用它干什么?今天我们不用它买东西,我想用它来装水,你们认为能行吗?如果我们用滴管在硬币上装水,你就为能装几滴?(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青岛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经过精心的备课、准备、实践、教学,虽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想去做得更好,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仍然感觉有很多不足,经过反思主要总结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有效的调控课堂。
上课的过程中,我的感觉就是学生放出去了就不好往回收了,不知道是学生的兴趣太浓还是老师表达语气有问题,每次叫停的时候,学生都拖拖拉拉,不想放下手中的物品。
还有学生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当时就有些懵,是回答你,还是怎么办?很明显的就感觉到教学经验不足,课堂调控能力太差。
二、时间分配不合理。
刚开始上课拖拖拉拉,提问太多,速度太慢,以至于后面活动太紧,导致还几个环节没时间完成直接删掉了。
各环节轻重主次没显示出来,光导课就用了好多时间,观察水面形状时,改改看看也用了很多时间。
三、课前准备不充分,给学生的提示不够。
一是试管装一半的水,观察水北面高,南面低等状况。
二是杯子里装满水,为了防止学生把水杯碰到,我特地等学生做好了又检查了一遍水杯的装水情况,但是在实验中还有的组把水倒掉一半,或者说碰到水而使水流出来,从而使观察时说形状不是那么鼓,一遍一遍的改,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四、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清楚。
在实验前的提示应该就是让学生知道要怎么做实验,试验中注意什么。
但是我经过提示后,学生实验有的把水用滴管往外滴水,说水太满了;有的用叉子往杯子里放曲别针;有的把曲别针平着往里放,手都碰到水了;有的就是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
我想就是学生没有听明白,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如何去做,以至于实验费时有没有成果,给人的感觉就是走过场。
五、教案不熟。
各个环节的链接有时出现停顿,对学生的提示有的也不全。
就像在往杯子里放曲别针这个实验时,出示曲别针后,问能不能放?不能为什么?能,放多少?这里有一个猜测的环节,当时没让学生猜就直接讨论做法了。
不过对教案的设计,还有几个地方很满意的,例如:在生活中的表面张力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感受水滴的状态,然后巧妙地过渡到水黾,在这里可以不设计学生来讲生活中的表面张力,因为在第一个环节学生都知道了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是水滴圆圆的,滚动式也不破裂,再举例子像眼泪、汗珠、露珠、玻璃上的蒸汽等等也都是水滴状,所以,这里也只要学生理解。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面的秘密》教案及教学反思

《水面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针对水面现象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
2.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重难点:1、规范操作,认真观察水的表面张力2、理解水的表面张力教学准备:玻璃杯、曲别针(2盒)、1(2、3)分硬币、滴管、量筒(学具盒中有)、碗(小盆)、缝衣针、小叉子、抹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请同学们帮一个忙,把你们桌上的空的玻璃杯装满水,同学们能做到吗?二、活动体验主动探究(一)向倒满水的玻璃杯内装入曲别针1、提出问题: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把玻璃杯倒满水?用你手中的量筒把这只玻璃杯倒满水。
[学生倒水,教师也倒满一个玻璃杯备用。
]2、猜测假设看看你桌上的玻璃杯,你猜测一下还能放进这种曲别针吗?把你的意见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如果你认为不能再放,请说出理由;如果认为能放的话,请猜测杯子里最多能放多少枚?教师适时根据学生的猜测填写表格。
3、拟定方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想想,在验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①分工合作,任务明确;②动作要轻,不能晃着杯子,边放边数,以水流出之前的数为最多数;③注意随时观察水面的变化?4、实验验证学生合作操作,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提醒学生注意做好记录。
5、交流反思各小组将验证的结果进行交流并进行反思①为什么同样的杯子可以放进的别针数却不一样?原因在哪里?②在操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提示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把观察到的现象表示出来,以加深理解。
](二)用硬币装水如果我们用一枚5分的硬币来装水,[教师演示用滴管往硬币上装水]你认为可以装多少滴?在水滴尽可能大的前提下,你认为怎样滴才能装得更多?小组拟定方案并加以验证。
三、反思提升得出结论通过刚才我们的操作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说的?动画演示水的表面张力的微观实质。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面的秘密》案例及反思

《水面的秘密》【教材说明】《水面的秘密》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课。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等活动,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学会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目标】1、能针对水面现象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2、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1毛的硬币(1个)、水槽(1个)、锥形瓶(1个)、滴管(1个)、烧杯(1个)、托盘(1个)、抹布(1块)、大头针(1盒)、曲别针(1盒)、实验记录单(1张)分组实验:水槽(12个)、1毛的硬币(12个)、锥形瓶(12个)、滴管(12个)、烧杯(12个)、托盘(12个)、抹布(12块)、大头针(12盒)、曲别针(12盒)、实验记录单(12张)【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水面能发生怎样的变化?1.同学们,你们观察过水面吗?形容一下你观察过的水面形状?(学生交流)2.水的表面还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播放课件)【利用ppt课件,再现生活中水面不同的变化;同时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放大水面凹凸的变化,加深视觉冲击,继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能使水面会发生凹凸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探究主题。
】3.你发现水的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有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要问?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探究水面的秘密,(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实验一浮起的硬币——初步感知水面凹的变化1、(出示硬币)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1毛的硬币)你的眼睛真亮!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水面上,你认为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猜测2.瞪大眼,瞧仔细!(老师在投影仪上向水槽里放硬币)真神奇!你想不想试试?有个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硬币和水面之间的变化。
2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最先让水面托起硬币!(学生分组在水槽里放硬币)(1)孩子们,时间到。
青岛版科学三上《水面的秘密》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三上《水面的秘密》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够依照观看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进行长时刻的观看活动;会通过观看、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愿合作与交流;养成细致观看的适应;由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到,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明白水的表面张力的特点,认识到水的表面有张力;明白得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用的现象与应用。
教学预备:小铁环、滴管、硬币、水槽、玻璃杯、荷叶、塑料瓶盖等教学过程一、导课1、教师出示小铁圈,请学生平着放入水中,再慢慢提出来,观看小铁环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和手上有什么的感受。
2、学生动手操作,发觉小铁环上会有一层水膜。
依照观看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提出问题3、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
二、探究水的表面张力(一)、观看水的表面是什么模样的。
1、提出问题:大伙儿认为水的表面是什么模样的呢?(学生讨论汇报)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观看试管内的水面及装满水的水杯的水面,是不是与学生的回答一致。
3、再请学生用滴管往荷叶滴水,看看有什么发觉?4、学生汇报:试管里的水面是凹下去的,杯子里的水面是突出来的,荷叶上的露珠表面是圆的。
(二)、大胆猜想,实验探究1、请学生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大头针,并推测放多少曲别针水会溢出来?2、生推测:3根、5根、10根……(将推测板书到黑板上)3、请学生讨论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讨论汇报)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终止,汇报结果,学生的推测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
6、提出问题:通过以上活动说明水面有什么样的性质呢?7、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结论。
(三)、自由活动:进一步感受水的表面张力(1)往硬币上滴水1、(出示硬币)提出问题:这枚硬币上能够装水吗?如何装?能装多少呢?2、生:还能装水,用滴灌往硬币上滴水。
能装10滴、20滴……3、请学生讨论实验应该注意什么?讨论后汇报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终止,汇报结果(学生的推测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 (2)

《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远程研修,围绕着“技术改变教学”这一主题,本着“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宗旨,为我们教师的专业提升搭建了网络研修的平台。
在集中学习中,我享受着研修时键盘敲打的忙碌和充实,享受着视频观看带来的惊喜和力量,享受着技能练习时的不断尝试与顿悟。
而且时至今日,在进一步理解、反刍、内化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次研修。
并且在设计微课程、校本研修、磨课教学中,每一个程序的展开,我都深切体会到教学模式的改变,从技能提升开始。
一、选题,从学生的需要入手。
微课程,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知识点或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学习资源。
微,不在于时间上短小,更在于其内容上的微观和简明。
因此,微课程,是面向学生学习为宗旨的最好诠释,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紧密相联。
这种改变,看似微小,却由原来的先教后学,变成了“先学后导”,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提倡的“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理念。
设计微课程程序的三大要素,首先是选题。
在选题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分清所选做的微课程准备在哪个教学环节应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不同环节的微课程讲授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课前侧重简单易懂的或比较单一的知识点的讲授,亦或简要梳理专题内容,为后面学习打下铺垫;课后侧重分辨易错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等,即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课中则要根据教学设计选择偏讲解还是偏解惑。
事实上,关键的选题思路还是源自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在学习该教学内容过程经常发生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微课程设计,借助微课程更好的开展教学,也让学生更方便深入地进行学习。
为此,在通览三年级上册教材,斟酌一番之后,我选择了《水面的秘密》这一课,主题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水的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张力概念的表述比较复杂,教材出示的知识点是: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表面的水分子紧紧靠拢在一起,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