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看课件:专题11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来源:学优高考网1266176]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PPT课件

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答题过程】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精炼的语 言明确指出诗中最精彩的用字。本诗是“明”“出” 二字。
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 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 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 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 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 象力和感染力。
考题2
【考题精解】本题要求简析颔联中的“空”字,解答 时要先解释词义,看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然后再把 这一词义放回原句中整体解读,看描绘出怎样的图景 或是呈现了怎样的情境,最后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或 达到的艺术效果。
一、答题方法
1.鉴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 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 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②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③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该字所描述的景象; ④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 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⑤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分别是 “明”和“出”,“明”是明亮,“出”是突兀而出。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 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
2.鉴赏炼句型
提问方式:某联(某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分析 其表达效果。//某句被公认为好句,试分析它妙在哪 里 ? // 前 人 认 为 某 句 最 具 表 现 力 , 你 对 此 有 何 看 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优秀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优秀课件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得志的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感慨、叹息的“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答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 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折杨柳词》 是唐代赠别思乡名曲。“羌笛何须怨杨 柳”“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唐代名句中都涉及 这一风俗,“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词。
“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 还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 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 形象的范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 物与作者主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 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激情探究: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 了什么人物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诗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描绘了怎样的形象?你感 悟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描写了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孤帆”“远 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的情景,感受 到了作者送别朋友而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 郁的绵绵友情。

(重庆专用)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

(重庆专用)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题 v 请简要赏析。(4分) s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指 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 导
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 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 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 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时要 紧扣三、四两联中所写的想象“逢社燕”“浣征衣”之景, “终日临水”“已息机”多了一份闲适,再揣摩所写之景 营造的轻松愉悦的氛围,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 “情语”,并结合全诗作答。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 现场指导 —— 题 [2013•福建卷]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原诗见本讲 v s “真题体验”第1题) • 指 导 审题要点 教你 审题 由题干可知,本题的答题范围是首句,要求是 “绿”字的妙处,分值是2分,说明答案不会太多
古诗中的用字艺术称为“炼字”,即诗中“最 传神的字”。赏析这样的字,要注意两点:①挖 分析思路 掘这一字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尽量做到分析全面; ②从表达技巧、结构作用的角度分析这一字的表 达效果与表达作用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真 题 v • s 指 • 导
• 标“★”的为本考点题。
—— 真题体验 ——

1.[2013·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 • • •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古代诗词类别PPTppt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古代诗词类别PPTppt

表达诗人蒙受不白之冤,没有人相信他的高洁行为,更没有谁来为他表白这 纯洁的心迹 时的强烈悲愤情绪。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古代诗词 类别PPT ppt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古代诗词 类别PPT ppt
山水田园诗 (即景抒情诗)
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 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 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 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手段--即 借景抒情。
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
二、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 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 “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 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 己的志向。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 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古代诗词 类别PPT ppt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古代诗词 类别PPT ppt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双关、 借代,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象征)
•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 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 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 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 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 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 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1.【真题演练】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4分)
月 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 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 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 言进行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一、二句描写 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 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 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 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 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 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 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 用简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 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 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3.【真题演练】(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 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 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景色特点的能力。概括景色特 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 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 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 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 意境等。“园花经雨百般红”的关键词是“红”,是写雨后 的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艳丽、鲜艳、红艳等词语; “乔木峥嵘明月中”的关键词是“峥嵘”,是写月光下乔木 的身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清幽、清净、幽静、宁静 等词语。 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 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 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重庆专用)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第1讲 读懂诗歌始鉴赏课件

(重庆专用)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第1讲 读懂诗歌始鉴赏课件

九日和韩 魏公
醉 眠 思远人
①点明了时间(九月九日);②点明了人物(韩魏 公);③唱和之作
点明了诗人的状态:诗人终日喝酒、睡觉 ①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②暗示了 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

春日秦国 怀古
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 件(怀古); 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 了诗的情感(怀古伤今)
返回目录
第1讲
读懂诗歌始鉴赏
• 真 2 . [2013·江苏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 v (10分) s 醉 眠 • 指 [ 注] 唐 庚 导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返回目录
第 1讲
读懂诗歌始鉴赏


•“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因素。此类例子较多,大家应选取典型的诗 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接下来说词语在两个诗句 之间的跳跃变换。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 考 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 点 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 v 烈。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 s 力极佳。
返回目录
第1讲
读懂诗歌始鉴赏
•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 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 一般在题目中含有“歌、行、引、曲、吟、 • 考 点 谣”等表示体裁的字,如塞上曲、塞下曲、 v s 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 • 技 体裁还是乐府诗。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 法 行》,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

(重庆专用)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件

(重庆专用)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1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件
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 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缕缕 盘香烟升起相伴的动态美。[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 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 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和鉴赏 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题时要点明手法,然后分 析其表达效果。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返回目录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 真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 s [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 • 指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 导
反对征伐的诗人形象。
返回目录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类题指津
• 【设问方式】 • 1.[2013•重庆卷]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 考 运用了什么手法? 点 • 2.[2012•江苏卷]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 v s 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 技 • 3.[2012•湖北卷]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 法 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 4.[2011•四川卷]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返回目录
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二、诗人自身形象
•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 “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 • 考 点 歌中,诗人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几种形象类型:
v • 1.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 s • 技 留别》中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 法

【整合】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 (共65张PPT)

【整合】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 (共65张PPT)

【解析】选CD。C项,“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 的意思”曲解诗意,“短李”是一种亲昵的称呼,表明 两人关系密切。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曲解诗意,诗人“世间富贵应无分”,仕途失意,诗歌自 然不被认可,但作者的期望和无奈也蕴含其中,“身后 文章合有名”既是自信,也是当时失意的牢骚之语。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 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 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 关联,脉络清晰。
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技巧
一、赏析古代诗歌的七个突破口 第一个突破口:知人论世,以“实”揆情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 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 平、思想、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进行理解和把 握。 实=相关的历史事实+作者的经历、性格+作者的风 格流派
第二个突破口:辨析结构,因“形”度情
方法二:补成分→省略句 示例:门掩黄昏——补出主语“人”,可以理解为 黄昏时分人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 又可以理解为在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
方法三:换字词→古今差异 示例:弦弦掩抑声声思——“思”乃“悲伤”之意。
第六个突破口:了解寓意,由“象”辨情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在长年累月的磨合之后, 意与象的关系早已约定俗成。
E.尾联写因见楼台而思草堂,在暮色苍茫中倚门想象, 用古人“吏隐”的典故抒发情感,体现了清新含蓄的诗 风。
【解析】选CE。本题考查对诗歌手法及内容、语言的 理解分析。C项,“远近结合”不明显。“复有楼台衔 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楼台衔暮”之景是远眺之 景,“钟鼓”之声是诗人耳闻之声,诗句中近景不明显, 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提到近景,应是采取了动静结合和视 听结合的手法,前一句是静景,是视觉,后一句是动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2.[2013·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题 v (8分) s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 指 [宋]辛弃疾 导
白苎 ② 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 ③ 已准桃花浪, 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 注 ]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 门”喻指考试得中。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思维轨迹 题干的要求是“你认为这个 ‘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要求回答 两问,第一问回答用得好不好,第二问回答 • 考 点 理由。回答理由时需要回答出所有步骤。 v • 参考答案 用得好。“闹”有热闹、喧闹 s • 技 的意思,“闹”字用拟人和通感手法具体生 法 动形象传神地刻画了杏花怒放的春天景色。 (步骤1)花开本来没有声音,这里用拟人的手 法描摹得有了声音,展现出春意盎然、杏花 闹春的景象,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 受,突出了春天美丽而有生气的特征,(步骤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题 v s • 指 导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本讲“现场指导”。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题 v 请简要赏析。(4分) s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指 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 导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 考点精讲 —— •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词句、 • 考 诗眼、语言特色。因此,仔细品味诗歌的词 点 语,认真分析诗歌的句法,准确把握诗歌的 v s 语言风格,对于提升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至 • 技 关重要。 法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类型一 炼字 • 知识储备 • 考 • 1.动词 点 v • 动词是表现人(物)的动作的词语,所以分 s 析时可从人(物)的动作特点的角度进行。同 • 技 法 时,要注意挖掘动词的“语境义”。 • 其基本分析思路是:字义(如果字义很简 单,可以不提)和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 +结合诗句分析动词的具体表现(通常是用一 返回目录 句概括性的语言,而不是直接翻译)+写出人
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 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 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 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时要 紧扣三、四两联中所写的想象“逢社燕”“浣征衣”之景, “终日临水”“已息机”多了一份闲适,再揣摩所写之景 营造的轻松愉悦的氛围,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 “情语”,并结合全诗作答。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 题 v 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s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指 导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 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 “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 意境。
• 真 题 v s • 指 导 • 考 点 v s • 技 法 •
返回目录
考纲在线
重庆市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 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 D级。
返回目录
考情透析
诗歌中的语言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2013 年湖北卷、湖南卷、天津卷、江苏卷、福建卷,2012年湖 北卷、辽宁卷、四川卷、江苏卷、安徽卷,2011年上海卷、 北京卷、湖南卷、重庆卷、天津卷都考查了语言鉴赏,考 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又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 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 • 考 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 点 v 亭。” ( 李白《菩萨蛮》 ) 其中的“空”字不 s 仅写出人等待时的孤独,更表达了苦苦等待 • 技 法 而没有结果的惆怅,使全诗更添愁味。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3.数量词 •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 • 考 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李商隐的《锦 点 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 v s 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 • 技 法 这些并不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 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还有众人熟知的“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 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 见”。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4.叠音词
• 叠音词具有强调作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动 • 考 形象(做修饰词或拟声词时),使情感更加绵 点 v 密曲折,在形式上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 s • 技 有音乐美。 法 • 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 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前 两句,“城边”“陌上”“柳丝”与“桑 返回目录 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题 v s • 指 导
“春风入树绿”中的“绿”兼具 形容词和动词的功能,把无形的 答题有 “春风”形象化,生动传神地表现 据 了春风吹到树上树就绿了的奇妙动 教 态变化 你 答 题 “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 参考答 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 案 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例 2(叠字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 考 • 黄氏延绿轩 点 v • [ 明] 高 启 s [注]湿。 •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 • 技 法 •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 [注] 芜:丛生的草。 •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 用? 返回目录 • 思维轨迹 ①本题的答题范围是诗歌的前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例 1(普通炼字题): • 木兰花 • 考 • 宋 祁 点 v •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 s 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 • 技 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 法 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 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 ‘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题 v s • 指 导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 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 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 题题干指向性明确,实写一般指向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 虚写一般指向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答题时一定要把握虚实 之间的关联性。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题 v • —— 真题体验 —— s • 指 • 标“★”的为本考点题。 导
• 1.[2013·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 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 遁山人归蜀 • [宋]梅尧臣 •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又如:“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 洒衣湿, 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 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宋•王质 • 考 点 《山行即事》)“议”字在诗中是“讨论”之 v 意,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 s 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 • 技 法 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 心情;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联和颈 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 现场指导 —— 题 v [2013•福建卷]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s (2分) (原诗见本讲“真题体验”第1题) • 指 导 由题干可知,本题的答题范围是 审题 首句,要求是“绿”字的妙处,分 要点 值是2分,说明答案不会太多 教 古诗中的用字艺术称为“炼字”, 你 即诗中“最传神的字”。赏析这样 审 的字,要注意两点:①挖掘这一字 分析 题 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尽量做到分析 思路 全面;②从表达技巧、结构作用的 角度分析这一字的表达效果与表达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答题步骤】 • 1.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 • 考 •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思和深 点 v 层含义)。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就写,没 s 有就不写),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什么形象 • 技 法 (景、物、人)。(概括说,必答) (步骤1) • 3.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将画面 具体展开,展开时要注意突出画面特征,分 值少的题这步可省略) (步骤2)
返回目录
第3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 真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 题 v 样的感觉?(2分) s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指 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