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笛曲《乡歌》的演奏风格及体会
竹笛演奏作品《乡歌》的演奏和分析

竹笛演奏作品《乡歌》的演奏和分析摘要:竹笛独奏曲《乡歌》是作曲家梁欣在1980年夏创作的具有浓郁陕西风格的经典曲目,该曲主要以陕北民歌和关中音乐为素材,其风格独特、旋律优美、感情浓郁,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乐曲在现当代竹笛音乐作品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作品主要分为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都用不同的音乐情绪以及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所想。
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的实地采访和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对《乡歌》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曲式结构、演奏技巧、艺术风格和不同演奏家风格的比较等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探讨同类笛乐作品的规律,同时对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及其时代价值作了一定意义上的分析。
关键词: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指法与技巧;情韵正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日益重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积极推进高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音乐学院重组,每个学院的民乐系基本上都设立了笛子专业。
随着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不断发展,笛曲进入创作的繁荣时期,一大批改编和创作的笛曲不断涌现。
如《喜相逢》《五梆子》《小放牛》《荫中鸟》《鹧鸪飞》《卖菜》《乡歌》《早晨》《三五七》《欢乐歌》《秋湖月夜》《牧民新歌》《草原巡逻兵》《走西口》《听泉》等等,这些优秀笛曲使竹笛艺术达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
其中,竹笛作品《乡歌》就是一首反映了新时代的北方特色的一首优秀的竹笛作品。
《乡歌》是作曲家梁欣和张延武先生1980年根据陕北民歌和关中音乐为题材创作出来的竹笛独奏曲,分别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赞美和思念之情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延武是陕西省歌舞剧院竹笛演奏员,他在保持竹笛新派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长安派”竹笛演奏的风格特点,他演奏时既粗犷、豪放,又有深沉、细腻之情,激越又不失委婉之韵味。
《乡歌》在前半部分优美、细腻、深沉,而后半部分粗犷豪放、康慨激昂。
将不同的风格特点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乡歌》的主旋律分别是由散板(引子)-行板-慢板-快板-行板够成,该曲的调式是徵(5)调式,在该曲中运用了“滑音”、“吐音”和“泛音”的技巧,该曲还同时运用了筒音为2,筒音为6和筒音为5的指法,合理的添加技巧使该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田园歌的音乐形态探析

田园歌的音乐形态探析嘉善田歌,作为吴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十二月花名体的《五姑娘》作为嘉善田歌的代表作品,在民间传唱了一个多世纪。
该作品以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嘉善洪溪乡塘东村的真实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而成,音乐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
一、嘉善田歌的调式形态嘉善田歌作为吴歌的一重要分支,调式形态的运用往往沿袭了吴歌的基本曲调,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衍变完善,从而形成目前常用的七种曲调,即:平调、滴落声、急急歌、落秧歌、埭头歌、羊骚头、嗨罗调等,总称“滴落声”。
①前三种唱调一般在摇船、纳凉时独唱使用,多以四乐句唱四文句构成一唱段(A+B+B1+B2),且内部结构逻辑关系严密,首句与次句为“出、对”呼应,规则而对称,第三、四句则反复或变化第二乐句,构成唱调,后四种曲调为数人齐唱、接唱时使用。
②适宜演唱类似《五姑娘》这样的长段叙事作品。
《五姑娘》主要使用的是民间常见的“滴落声”调演唱。
二、嘉善田歌的旋法及结构(一)二度、三度及四度音程的级进与小跳相对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和豪情粗犷,嘉善田歌的旋律更显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五声音阶特性明显,几乎看不到尖锐的半音音程和强烈的半音倾向进行,旋律发展过程中,五声音阶的上、下行级进是常用的创作手法,具有自然流畅、平稳婉转、含蓄细腻的风格特征,这与江南水乡浓郁的柔美风味极其吻合。
作品《五姑娘》为五声羽调式,整曲的旋律音域相对较宽,从小字组的la至小字二组的re,共十一度。
si(羽)、re(宫)、mi(商)、升fa(角)、la(音)五声音从头至尾始终贯穿在旋律进行的过程中,未出现do、sol音,si、升fa、la作为三个骨干音,运用更是频繁,特别是在乐句的终止处尤为突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余各音均围绕这三个音而展开。
音程衔接多以二度、三度、四度居多,偶有小跳,几乎没有大跳。
最大的跳进也只有五度,出现在第三小节的rela(见下图谱例)。
(二)节拍、节奏的自由运行《五姑娘》曲调的节拍为散板,节奏丰富。
乡歌竹笛简谱

乡歌竹笛简谱
乡歌竹笛简谱
曲子简介:《乡歌竹笛》是一首由陈鸿烈创作的竹笛独奏曲,曲风清新明快,富有乡村生活的气息。
演奏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者练习竹笛演奏。
曲子乐谱:
1、曲调
C D E F E D C D E F E D C B G
C D E F E D C D E F E D C B C
2、伴奏
G G G A B C B A
G G G F E D F E
G G G A B C
B A G E D
C C
D
E D C B A G
3、主旋律
G G G A B C B A
G G G F E D F E
G G G A B C
B A G E D
C C
D
E D C B C B C
乐器演奏:竹笛
竹笛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圆润清脆,演奏技巧灵活多变。
演奏竹笛需要吹气、控制音高、换气等技巧。
演奏建议:初学者可以先练习吹气、控制音高等基本技巧,然后再尝
试演奏乡歌竹笛。
曲子的节奏明快,适合练习口型协调和掌握气息转换。
演奏调弦:竹笛的音高根据调弦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
调弦时需要根
据曲谱的调性来调整音高。
演奏技巧:竹笛的演奏需要控制气息、吹口型、换气等多种技巧。
初
学者可以从基础练习开始逐步掌握,逐步提高演奏水平。
演奏效果:演奏乡歌竹笛,可以传递乡村生活的情感和气息,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田园风光的美好。
传统民歌乡音乡情中的真挚与自由

传统民歌乡音乡情中的真挚与自由传统民歌乃是流传于乡间的一种表达乡情、真挚情感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刻的歌词,成为了乡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民歌承载着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与感恩,对生活的理解与思索,而乡音则是这份真挚情感的载体。
在传统民歌乡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由的在音符间飘荡,体味到真挚的在乡土间流转。
一、传统民歌乡音的历史渊源传统民歌乡音作为一种乡村文化形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它承载着人们对土地、家园的眷恋之情,是当地文化的瑰宝。
在古代,传统民歌乡音以传承家族史为主题,用朴实的歌词表达对家园的眷恋。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民歌乡音也发展为了表达社会现实、人情世态的一种方式,使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
一些经典的传统民歌如《茉莉花》、《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打动了广大乡亲的心灵,成为了代表着乡土文化的作品。
二、传统民歌乡音的真挚情感在传统民歌乡音中,真挚的情感通过音符传递,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
这种来自乡间的真挚情感,通常源于对土地、家园的深情眷恋。
在歌曲中,每个音符都诉说着歌者对乡土的眷恋之情。
歌者们以真挚的情感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对家园的一份思念。
所以,传统民歌乡音常常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无论是对爱情的歌颂、对亲情的表达还是对故土的思念,都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真挚。
三、传统民歌乡音中的自由表达尽管传统民歌乡音通常受到传承的限制,但在这种限制中却孕育出了真正的自由。
乡村的民歌往往没有受到商业化的影响,因此,歌手在创作与演唱中有更大的自由度。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展现自己的情感,不受商业利益的牵绊。
这种自由表达使得传统民歌乡音更加纯粹、真实,触动人心的力量更加强大。
四、传统民歌乡音对当代音乐的影响传统民歌乡音作为一种纯正的乡村音乐形式,对当代音乐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代音乐在传统民歌乡音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新,打破了原有的限制,并吸收了更多的音乐风格。
浅谈笛子曲《乡歌》的艺术表现

文化探索86钢琴伴奏教学实践探究孙晓飞摘要:本文以钢琴伴奏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目前钢琴伴奏实践教学现状的进行整体分析,就其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就钢琴伴奏教学实践具体完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希望能够通过以下研究和探讨,可以从理论研究层面为我国钢琴伴奏教学实践的逐步完善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钢琴伴奏;实践教学;现状;策略钢琴伴奏一直以来都作为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具有着较强的实践性。
并且钢琴伴奏教学实践在内容上与室内乐、视听练耳、和声、视奏等课程都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钢琴艺术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
正是基于钢琴伴奏教学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都是将钢琴伴奏教学作为声乐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予以对待,意在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突破目前固有的限制,实现钢琴伴奏教学的新发展。
一、钢琴伴奏实践教学现状从目前我国钢琴专业课程设置整体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大多数院校都将钢琴伴奏教学纳入到了其重点教学范围当中。
但受传统声乐教学理念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高校、部分教师对钢琴伴奏教学认知程度不足的情况,从而造成了钢琴伴奏实践教学各类问题的发生。
具体表现为,教师方面,认为钢琴伴奏只是钢琴专业教学的附属品,因此只组织学生围绕钢琴伴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进行了理论学习,钢琴伴奏实践教学并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学生在进行钢琴弹奏时,难以与歌声进行很好的配合;学校方面,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供给上对钢琴伴奏实践教学缺少充足的支持。
大多数学校只是组织专业教学人员对钢琴伴奏教学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并没有为学生的钢琴伴奏提供充足而丰富的实践环境,导致学生舞台钢琴伴奏经验的缺乏。
二、钢琴伴奏实践教学完善策略1.转变教学观念思想决定行为,钢琴伴奏实践教学完善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有助于教师钢琴伴奏教学重点的准确把握。
为此,一方面,高校要继续深化钢琴伴奏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经验丰富的钢琴专业教师以及钢琴伴奏者共同就伴奏教材进行专业化的编写。
故乡歌曲分析报告

故乡歌曲分析报告1. 引言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无法忘怀的地方,它代表了我们的根和灵魂。
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故乡歌曲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特点、歌词主题以及对听众的情感影响。
2. 故乡歌曲的音乐特点故乡歌曲通常具有以下音乐特点:2.1 旋律悠扬故乡歌曲的旋律通常悠扬动人,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它们常常采用简单易记的旋律,使人们能够轻松地跟随和记忆。
2.2 情感表达故乡歌曲往往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包括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以及对家乡人民的祝福。
音乐元素如音调、音色和节奏等被巧妙地运用,以传达出特定的情感。
2.3 乡土气息故乡歌曲通常融入了乡土气息,如使用特定的乐器、民间音乐元素或方言等。
这些元素使得歌曲更加贴近故乡的文化背景,让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家乡的情景和回忆。
3. 故乡歌曲的歌词主题故乡歌曲的歌词主题多种多样,以下是常见的几种:3.1 对家乡的思念许多故乡歌曲以对家乡的思念为主题,表达了离乡背井的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歌词中常常出现对家乡的描述,如山川、田野、亲人等,让人们能够产生共鸣。
3.2 对家乡人民的祝福有些故乡歌曲的歌词以对家乡人民的祝福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关怀和祝福之情。
这些歌词常常充满温暖和对家乡人民幸福安康的祝愿。
3.3 对家乡的描绘还有一些故乡歌曲的歌词以对家乡的描绘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展现出故乡的美好和独特之处。
这些歌词常常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故乡的美景和特色。
4. 故乡歌曲对听众的情感影响故乡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能够深深地触动听众的情感。
以下是故乡歌曲对听众的情感影响:4.1 唤起回忆故乡歌曲通过旋律和歌词带领听众回忆起过往的时光,唤起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
听众能够在歌曲中找到曾经的自己和故乡的影子,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4.2 激发情感共鸣故乡歌曲中蕴含着对故乡的深情和思念,这种情感能够触动听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听众能够从歌曲中感受到歌手对故乡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出自己的情感共鸣。
歌剧选段《乡谣》的艺术特色演唱分析

歌剧选段《乡谣》的艺术特色演唱分析摘要:相比较于西方歌剧艺术的发展来说,我国的现代民族歌剧的发展就显得晚了许多,因此,充分理解和借鉴西方歌剧艺术的特点成为促进我国现代民族歌剧发展的主要手段。
《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歌剧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也是我国当代最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之一。
《乡谣》便是其中的经典唱段,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这部作品能够更好的了解这部民族歌剧,并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心理、曲式结构、作品风格、自身理解,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乡谣;艺术特色;演唱分析;作为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民族歌剧,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歌剧在抗战题材类的空白,是我国歌剧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自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问世以来,其中的很多选段都已成为歌者传唱的经典,更有许多作品已被编写在高校声乐教材中。
本篇文章从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主人公杨晓冬的性格特征和演唱风格着重入手,以《乡谣》为例通过文字分析说明,对《乡谣》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对其进行论述,分析歌曲的情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乐演唱水平,并加强自身对中国民族歌剧的认知和了解。
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要表达不同风格的作品,我们首先要对作品内容有所了解。
首先从作品的背景来分析,我国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堪称为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
它由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改编而成,作者为作家李英儒。
这部歌剧是由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亲自编排,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王祖皆及其夫人张卓娅作曲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王晓岭作词共同完成。
1963 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把这部小说拍摄成为电影,电影一经上映,便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
2004 年初,总政首长令总政歌剧团创作一部民族歌剧,以便迎接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 周年的到来。
作曲家王祖皆及其夫人张卓娅全面深入地思考了民族歌剧本身的艺术特点以及民族歌剧的民族性等方面以后,首先想到的便是《野火春风斗古城》。
竹笛曲《故乡的回忆》赏析

部 分 大 致 可 以 分 成 为 两 个 乐 句 a , — 小 节 : 2, 1 1 8 a
从 乐 曲 的 音 乐 结 构 上 来 看 , 曲 则 可 以 分 为 引 子 、 示 乐 呈 部 、 部和 再 现 部 四个 部 分 , 于 有 再 现 的 三 部 曲式 , 插 属
作 品 中 , 似 与 这 样 的 指 法 很 常 见 , 以这 种 特 殊 的 演 类 所
引 子 部 分 还 出 现 了一 些 特 殊 的 演 奏 指 法 如 : 三 度
的快 速 颤 音 , 颤 再 打 , 音 和 打 音 由 慢渐 快 交 替等 , 先 颤
人 会 哼 。 耳 濡 目 染 , 陶 渗 透 ,旋 律 过 耳 立 可 效 仿 , 他 熏 一
直 到 后 来 参 加 了 工 作 , 在 童 年 听 过 的 剧 戏 唱 段 , 能 他 还 熟 背 于 心 。孔 建 华 先 生 说 , 些 调 子 已经 深 深 的 融 入 到 这
华 出 生 在 河 南 省 中 牟 县 晶 店 村 , 父 亲 是 一 位 /、 音 乐 j学
教 师 , 弹 风 琴 叔 父 善 于 吹 笛 弄 箫 , 是 这 样 的 家 庭 环 善 正
境 , 予 具 有 音 乐 天 赋 的 蒙 童 的 心 灵 以 极 大 的 启 迪 。河 给
南 省 在 戏 剧 之 乡 的 美 称 , 剧 、 剧 、越 调 、 子 以 及 民 豫 曲 坠 歌 、 族 乐器 非 常丰 富 , 非常普 及 , 乎 人 人会 唱 , 民 也 几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笛曲《乡歌》的演奏风格及体会摘要:谈到笛子,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吹笛,轻生悠悠,给人一种休闲宁静的感觉,人们一直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但是,笛子也与心情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边塞诗人曾经描写到笛声萧瑟,思乡断肠。
这种描写就将笛子与思想感情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本文将论述到的《乡歌》就明显的体现到与情感的结合这一点。
本文将《乡歌》这首作品从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举出同时期的曲子将相似处进行对比;及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和演奏所产生的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乡歌技巧思想感情体会一、作品背景简介本曲创作于1980年,作者梁欣采用了陕北民间歌曲及关中音乐的素材,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赞美及思念之情。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陕北人,更能形象具体地利用陕北音乐的特征描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景象。
1980年当时的中国已经全面解放,人民的生活也日益走向了富裕。
本首作品通过作者回忆以前在旧社会艰苦的生活,表达了对现在没有压迫的生活的赞美以及作者内心更加充满了对新生活向往的情怀。
二、作品分析这首曲子主要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眷恋的感情。
从曲式结构上看,作品运用了西方a--b--c--a的结构方式。
分别描写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回忆在旧社会里生活中的艰辛和苦难;描写人们摆脱苦难后的生活;最后一段返回主题力度的加强来进一步描写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憧憬和向往。
作者认为这首作品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是由散板的引子开始,以2和5两个主音贯穿整体,从第二个自由延长音5能体会到陕北音乐自由辽阔的特点,加上在这个音上做了渐强也能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之后低八度自由延长音5就与前面的高音5形成了呼应。
第二句的三个泛音变弱,预示着下一句的力度将发生变化。
第三句的力度加强与上句形成对比,情绪进一步递进。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也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此起彼伏。
最后一句以弱音的泛音5结束引子,作者一直沉浸在对家乡思念的情绪当中。
从体裁形式和音程特点上明显的透漏出陕北音乐的质朴、辽阔、舒缓自由的特点。
第二段主题的呈现,节拍为四四拍,旋律舒缓如歌地进行,指法为筒音作2,本段运用了滑音、打音、叠音、颤音等技巧,描写了家乡的自然景象和对家乡的赞美。
本段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六句,第一句为1-4小节,主题的开始就像家乡的景象浮现在眼前;第二句是5-8小节,这是第一乐句的发展,情感关系更递进一层;第三句是9-12小节,使乐句有了很自然的发展。
从前三句能看出它每一句的节奏规整,后半句都以低音5结束,旋律也比较平稳,给人的感觉也是无限的好风光。
第四句是13-16小节,从这句开始音高有了一定的变化,高音的出现以及力度的加强能看出作者有感而发,对家乡赞美的感情。
中间出现一句间奏引出下一句新的发展,第五句19-22小节,情绪出现了高潮,两次运用同样的切分节奏也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情绪很激动;最后一句是23-26小节,节奏上的渐慢说明本段即将结束,为下一段的出现做了铺垫。
第一段手法与技巧的运用无时无刻都能体现出陕北音乐豪放、流畅的风格特点。
第三段是曲子的慢板,指法转为筒音作6,以缓慢的速度进行。
表现了当时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以及作者回忆倾诉了以前旧社会当中的艰难和困苦的生活,同时对旧社会统治的仇恨,以及人们生活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而发出的感慨。
本段可分为六句,第一句是慢板的1-4小节,速度缓慢,没有任何复杂的技巧,将力度控制到弱音能体现出作者开始回忆当初的生活;第二句是5-9小节,作者的印象渐渐清晰,回忆到以前家乡生活的艰难,以及感到伤心无助而发出的叹息;第三句是11-14小节,之前有一个力度渐强的间奏,将下一段情绪的变化引出来,这时高音的出现将作者内心怨恨的情绪描述的很贴切;第四句是15-20小节,情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切分的节奏和加有花舌的高音就好像作者在哭诉当时被压迫的痛苦生活,后面出现的顿音也将作者伤心、无助、痛苦的表情刻画地淋漓尽致;第五句是21-27小节,本句的开头和第四句开始的旋律相同,反复强调作者内心的伤痛和压抑,同时也为后面乐句的发展做了铺垫。
这样的力度一直持续,直到后面出现的自由延长音6,加上打音的技巧将力度提升到ff,将整个慢板的情绪推向最高,也明显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怨恨已经爆发出来。
最后情绪力度变弱速度变慢,慢板也在此结束。
本段运用了滑音、打音、花舌、指颤音以及腹颤等技巧加上情绪的层层递进,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回忆在旧社会的生活,以及形象地刻画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第四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指法为筒音作2,节拍为四二拍,情绪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欢快明亮的吐音加上灵活的手指运用,很自然地展现出了新社会的生活景象,人们摆脱了旧社会的压迫和束缚,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本段快板可以分为四句,第一句为快板的1-8小节,前四小节和后四小节在旋律上有相似的地方,节奏相同,规整的节奏能体现出本句在情感上的明朗欢快;第二句是9-17小节,乐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节奏比上句更紧密,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更进一步描写了人们生活的幸福,加上跳跃的节奏也给听众一种轻松喜悦的感觉。
第三句是18-31小节,其中出现了长音5和2,力度由弱到强的变化明显地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之后反复到第一句,将这种充满欣喜的心情又演奏一次。
最后一句是33-40小节,双吐音的技巧使乐句充满了激动、兴奋的色彩,进一步将作者的欢喜愉悦的心情表现出来,加上乐句的反复和力度的此起彼伏使乐句充满了活力。
最后的高音5将这种激动的心情推向了顶峰。
本段技巧上运用了滑音、倚音、叠音,加上轻快明朗的双吐使每一个音符充满了活力,也将乐句跳跃和欢快的表情表现的很细致,也体现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满怀喜悦的心情。
快板结束之后伴奏乐队以渐慢渐强的间奏将最后一段激动的旋律引出来。
曲子的最后一段可以说是第二段主题的再现,以不同的情绪和不同的手法将主题再现,本段的情绪力度也将作者的感情推向了顶峰。
四四拍的节奏类型体现出旋律的流畅性,整段基本处于高音区,节奏比较紧凑,加上激动的情绪从正面反应出旋律的华丽和潇洒,给人一种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
本段以筒音作5的指法演奏出高亢、明亮、洒脱的旋律,作者更进一步赞美了家乡的美好以及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本段的主要还是围绕2和5进行,结束部分和引子首尾相接,使作品有了更好的完整性。
本段可分为四句,第一句是本段的1-4小节,音程的跳跃和利用打音的技巧将本段激动的情绪表现的很明显;第二句是5-8小节,乐句有了发展,其中装饰音的出现也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使曲调更加丰富,为乐句增加了更多的色彩,在本句中使乐曲更具有陕北的特点;第三句是9-12小节,这时节奏发生变化,大符点节奏的变型,这种紧凑的节奏使作者内心激动澎湃,这种情绪融入到曲子当中,再一次强调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是对上句进行了重复,力度速度都做了渐弱和渐慢,也预示着整首曲子接近尾声。
其中最后一小节的渐慢也将听者带入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感情当中。
本首曲子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描写的非常深刻,从曲子的风格特点中能亲切地感受到陕北的民族风情,以质朴、舒展、热情、豪放的特点打动了每一位听者,使每一段的画面都能浮现在脑海当中,最后曲子结束也使人们产生无限的联想,这就是本首作品所在的成功之处。
在结构上两首曲子都借鉴了西方a-b-c-a的曲式结构,而且每一段都有新的发展。
感情上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近代作品,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演奏体会通过作者多年演奏实践归纳总结出作为一首极具陕北音乐特色的作品,首先掌握的是它的风格特点:时而粗旷、豪放、慷慨激昂,时而婉转、细腻、优美,在音响色彩上有时明亮、爽朗,有时暗淡伤感、如泣如诉,音色的多变性就要求气息的控制和把握很严格,这也是竹笛演奏当中最重要的地方。
要做到气息控制自如、有收有放,首先要有正确的呼吸作为支撑。
比如《乡歌》中的行板部分,旋律明亮、舒展如歌地进行,气息也需要保持很流畅地进行,要将胸腔充分打开,才能使大量的气息流入肺中,吹奏出来的效果就是陕北音乐豪放舒展的风格特点。
相反地如果胸腔内空间很小,气息在体内存储很少,音乐缺乏流动性就达不到所要求的效果了。
除了气息控制之外,口风的大小也决定着音量的大小。
当吹奏低音时,口风的风门要变大,气流变缓,粗而有力,使笛子内部有震动的效果产生共鸣,这样的低音就会宽厚、饱满。
吹奏中音时的口风大小适中,中音区的音色明亮,气流不急不缓,平稳流畅。
《乡歌》的行板部分也证实了这一点,整段基本处于中音和高音区。
平稳的气流使笛子内部得到共震,所发出的音响就是明亮、辽阔的效果。
吹奏高音区时,口风就明显缩小,口劲足,口风和气流变得急促,使气流集中在一个点上,同时胸腔内打开,使之有足够的空间,这样的音色才能达到明亮、通透、圆润。
《乡歌》慢板的后半部分有高音出现,我初次演奏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到高音部分的时候气流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演奏出来情绪就达不到强烈的效果。
当气流变急促,口腔胸腔内有充分的空间时,吹奏出的音响效果明显强了很多。
所以口劲的松紧程度和风门的大小要在三个音区内做到控制自如、自然流畅不留下任何的痕迹,随着旋律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
除此之外,气流的方向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竹笛的气流分上、中、下三个方向,当吹奏低音时,气流应向下方倾斜,速度要缓气流没有那么急促,这样音高就会降低,发出来的低音也有厚重感。
比如《乡歌》慢板的开始部分,处于缓吹的状态,最后的低音6就仿佛人的叹息声,这时的口腔内要充分打开,使笛子得到共震的效果。
吹奏中音时,气流相对应该向上逐渐抬高,气流越高音就越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气流再高,它的中心点还是不能离开吹孔的边缘,要保证气流灌进吹孔中,这样也就不会有泛音出现了。
《乡歌》的音高变化比较频繁,在演奏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气流的控制和变化。
快板的双吐部分速度很快,音程跨度比较大,所以气流应该灵活地变化,加上与气息舌头的配合,吹奏出来的音要结实有力,具有颗粒性。
不同音区的音色都会有它最佳的角度,所以要习惯性地用耳朵仔细分辨音高和音色的变化。
《乡歌》的慢板中情绪变化的幅度比较大。
一开始平稳慢速的中低音(这时要用平缓的气流和松弛的口风来吹奏),到之后的高音所表达的慷慨激动的心情(这时将胸腔内打开,使它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吸进去的空气,加上急促的口风和气流才能使激动的情绪表现出来)都能体现出口风变化的频繁性。
这样曲子旋律的婉转细腻、高亢嘹亮的对比更加鲜明,同时也就能体现出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技巧上也有独特的特点。
技巧是演奏时起到装饰旋律作用的演奏技法,通过技巧对旋律的装饰,对于表现音乐的风格特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