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斑铜工艺的分类论其历史发展源流
会泽斑铜·物以稀为贵的“中华一绝”

会泽斑铜·物以稀为贵的“中华一绝”展开全文点击「匠心馆」关注可免费接收精彩内容张伟 1988年生,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泽斑铜)传承人。
云南曲靖会泽县张氏十三代的铜匠家史上,重叠着300多年的斑铜历史。
年轻的第十三代传人掌握着绝不外传的独门秘技,刚刚继任,他努力地调整姿势,让这门手艺不仅能传承和发展,还必须能成为养家糊口的好营生。
斑铜顾名思义就是带斑之铜,在一定的温度和化学反应条件下,铜内的其他微量金属会结晶成斑并显露出来。
在金属工艺中,只有斑铜中的“生斑”必须用天然铜块锻打而成,不能冶炼,不能合成,错一步就前功尽弃全部废掉。
而“熟斑”原材料可由铜加其他金属冶炼合成,也能依模制型,相对平凡和常见。
在铜都会泽,纯天然铜的发现已类似寻宝,偶尔有人得到,首先会想着送到铜匠街张家,整个云南也就他家还在旗帜鲜明地做生斑。
打磨坯型。
就像“火腿里最核心的那几斤”张氏斑铜的第十三代传人张伟才26岁,一年前父亲张克康去世,他决定辞去工作回家当一名铜匠。
以前父亲做斑铜时,他只是在一旁打打杂帮忙,现在很多事突然都变成他做主担责了。
去年有人送来一块天然铜,表面已经能看到纯铜,他花了八千多元买下,没想到剖开里面全是砂石,毫无用处。
如果碰到好的坯料,也需要一次次在炉火中烧红后锻打,剔掉各种杂质,从奇形怪状的原矿石逐渐变成规整铜块,“像一只火腿,二三十斤,但我只取里面最好的那四五斤”,张伟现在存的天然铜原料只有那么几块,都奇形怪状的,表面或因氧化变成紫蓝杂色,或被其他物质覆盖包裹,跟普通石头无异,只有在锻打或剖开后,暗红的铜色才会显现,闪烁着真实的金属光泽。
能做斑铜的天然铜含铜量必须高达90%以上,并含金、银等丰富的其它有色金属。
会泽在明代曾是铸造铜币的最主要原料供应地,东川一代现在仍有许多铜矿,只是天然纯铜在清代就已经非常稀少,铸造斑铜工艺顺势而生,通过在融化铜中加入其他金属,并经过浇铸成型、磨光、用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技术制作的“熟斑”工艺品,早已开始批量走入市场。
浅谈斑铜艺术的传承与运用

浅谈斑铜艺术的传承与运用作者:晏阳震,王坤茜,胡林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8期一、前言云南斑铜作为云南工艺美术的著名品牌,被世人誉为“中华一绝,滇国奇葩”。
云南斑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南传统工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因其以“斑”著称,金黄、橘红色中闪现金棱斑铜背金彩,材质与肌理独特,民族风格浓郁,造型浑厚,古朴雅致,艺术技巧精湛,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现代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斑铜艺术的传承面临着重重挑战。
本文分析了当下云南斑铜工艺的生存现状及其原因,探讨了斑铜工艺面临的文化传承危机和解决方案以及本人在斑铜艺术与现代生活用品上的再设计探索。
二、云南斑铜的现状在国内,云南斑铜的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昆明、东川、会泽、江川等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昆明市斑铜场、江川铜器工艺制品厂等。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各大厂家的云南斑铜产品的主要创作题材也还是仿照云南出土的青铜文物,造型传统,缺乏新意,设计理念更新较慢,缺乏现代审美意识,缺乏具有艺术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创新性旅游工艺品。
以上多种原因导致斑铜制品难以产生较好的市场效益,云南斑铜的现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对斑铜工艺品的创新设计以及进一步提高云南斑铜工艺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云南斑铜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云南工艺品的改革之路。
在现代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抱着因循守旧的态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制约,也无形中扼杀了新文化因素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发展。
因此,在多变的文化环境下,文化传承作为不变的内核显得十分重要。
云南斑铜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其中凝结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丰富的民族记忆。
当下的斑铜已经明显不太适合传统经济发展的节奏,我们必须要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与创造,让传统的斑铜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其能够在寄托民族情感的同时,又能够紧跟潮流,融入现代生活环境,实现当地斑铜产业的复兴。
秘制斑铜的家族

秘制斑铜的家族作者:浅草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02期好料往往深藏在天然铜料中,从外表上无法判断,每买一次铜料,都在跟运气赌博。
外界对张家的秘密有各种猜测,有的说要添加一定的砒霜,有的说显斑时加入几滴眼泪效果更好。
无论是铜匠师傅还是斑铜爱好者,心心念念的都是“生斑”,但天然纯铜在清代就已经非常稀少,正因为稀少和神秘,才像传说一样让人着迷。
20世纪6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出访英国时,意外地见到一只产自中国的斑铜八耳香炉,不禁叹道:“我在北京故宫里也没见过此等珍品!”回国后,周总理迫不及待地想要查出这只斑铜八耳香炉的产地……于是,“会泽”两字纳入他的眼底。
云南会泽,是中国的铜都,历史上制铜业十分发达,尤以斑铜手艺最著名。
斑铜,顾名思义,即铜中有斑,这个“斑”可谓煞费苦心。
在一定温度和化学反应条件下,铜内的其他金属会结晶成斑并显露出来。
斑铜的斑分为“熟斑”和“生斑”,“熟斑”原材料可由铜矿加其他金属冶炼,也能依模型而成,相对平凡和常见,但“生斑”必须用天然铜块锻打而成,不能冶炼,不能合成,错一步就前功尽弃。
有一种说法是:会泽在明代时期锻造的斑铜艺术品,是世界上唯一无需冶炼就能锻打而成的金属器物,被誉为“中华一绝”。
侥幸出炉的斑铜,历来被视为至宝,只有达官贵人、商贾富豪才敢问津。
一件5厘米的斑铜猪,售价都在万元人民币以上。
然而今天,在铜都会泽,纯天然铜的发现已类似寻宝,如果偶尔有人得到,首先想到的是送到铜匠街张家——整个云南,就他家还在旗帜鲜明地制作生斑。
29岁的工匠跟运气赌博的手艺今天的铜匠街路人稀少,除了街口一块蓝底白字的指示牌上的“铜匠街”三字,这条宽不足4米,只能称为“巷子”的地方已经很难与“请登绛云三千尺,俯看名城十万家”的铜商经济联系起来。
百年风雨带走了喧嚣,也带走了一代又一代的铜匠。
敲开张家的大门,在祖辈叮叮当当敲打铜坯的地方,一名戴眼镜的青年男子,仍在用祖辈的工具叮叮当当地敲打着。
马树镇文化品牌打造及文化传承情况

马树斑铜发展概况一、马树镇斑铜产业发展现状(一)马树镇斑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斑铜概述。
斑铜是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至今上有300多年历史。
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砚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
目前马树镇的斑铜主要是以器皿为主的斑铜系列产品。
其浑厚古朴,熠熠生辉的艺术效果,令人爱不释手,实为中、高档陈设玩赏之工艺佳品。
斑铜的制作特别讲究,必须要用超过90%的自然铜,一点一点地锻打,再用高温来烧(炼制)斑。
有的工序、程序要反复多次,有十来道(工序)都是靠我们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要烧一火,再打一次。
可以说,一件产品要烧几十火,打几万锤才能最终成型的。
由于斑铜需要采用高品位的优质天然铜作为原料,而现在很难找到含铜量超过90%的天然生铜,同时,手工煅打斑铜不可能像批量铸造那样大规模地生产,即使是打造“铜酒壶”这样很小的斑铜工艺品,也需要10多天的时间,这直接导致斑铜成品的稀少。
再加上斑铜是全手工打造,每个艺人都有自己的“独创性”,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斑铜具有相当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2.马树斑铜作坊情况。
马树镇现有斑铜打制作坊一家,由来自巧家县炉房乡噜咘村大地沟村民小组的高兴万、冉龙海、刘帮红三人于2008年建成。
三年多来,该作坊打制并卖出铜盆50多个,茶壶260多个,收入2万多元。
据调查,巧家县炉房乡噜咘村大地沟村民小组最早打制斑铜的是高姓人家,制品多为斑铜花瓶、香炉、茶壶、茶盘、碗、酒杯、筷子、锅等各种斑铜工艺品。
高家祖上明朝时期从南京迁到云南,至今已有13代人近400年的历史了。
高家依托大地沟村丰富的自然铜打制香炉等斑铜工艺品,当地其他姓氏人家也跟其学习,最多时大地沟村打制斑铜的作坊达五、六家,从业人员二十多人,逐渐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斑铜器具打制基地。
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

《中国科技史料》第24卷 第2期(2003年):158—165
ChinaHistoricalMaterialsofScienceandTechnology
Vol.24No.2(2003
)
云南的斑铜与乌铜走银李晓岑(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100083)
摘要:斑铜和乌铜走银是云南著名的工艺品。它们工艺独特,在中国传统金属工艺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多次到云南会泽、昆明等地实地调查和对民间艺人进行访谈,获得其大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以调查材料为基础,介绍和分析了生斑铜、熟斑铜和乌铜走银技术背景、工艺流程、技术原理、现状。关键词:生斑铜;熟斑铜;乌铜走银中图分类号:TG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798(2003)0220158208
收稿日期:2003203213;修回日期:2003204209
作者简介:李晓岑(1964—),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研究。
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的特产,因其表面有离奇、闪耀、金红交错的结晶斑纹而得名。按制作工艺分生斑和熟斑两类。乌铜走银也是云南著名的工艺品。它们因工艺独特而受到文物界和收藏界的重视,但民间对其技术和工艺一般作绝活保密,极少有文字资料介绍。2000年和2001年,笔者通过多次到云南会泽、昆明等地实地调查和对民间艺人的访谈,获得了一些资料,以下史料就是根据这些调查资料初步整理而成的。
1 生斑铜早期的斑铜工艺品都是生斑。约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会泽、东川一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民间艺人将偶尔发现的含有其他金属结晶的自然铜块,直接锻打成片状再进而加工制作成花瓶、香炉一类的工艺品,由于采用天然自然铜制成,所以称为生斑。生斑铜在文献上记载极稀见,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有一段重要的话:
“自来铜,不可经火,须生锤成器,如锤成炉,则宝色倍于寻常之炉;如锤成镯,常佩之可以已遗症,体中有病,则铜之色预变黑黯,若经火者不能也。铜内有砂土夹杂,
云南青铜时期的历史文化

云南青铜时期的历史文化人类发展的进程,可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工具来划分。
人类首先进入的是石器时代,而后青铜的尖利完全取代了笨础的石器,于是人类迈入了青铜时代,由于铁矿资源广泛和其制品轻便耐用,人类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
云南的青铜时代开始于何时,迄今为止仍没有考古资料确证。
目前已明确的是在公元前7——前6世纪(约为春秋晚期)云南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
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即汉武帝时期,这种青铜文化在云南滇池地区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并向铁器时代过渡。
云南青铜文化遗址,考古仍未发现,目前所有的青铜器,都出土于墓葬中。
1961年祥云大波那发现的铜棺墓,与1975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的79座墓葬中发现的青铜器,是所发现的青铜文化中年代较早而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云南青铜器在建国以前就有出土,有一些已经流失于海外。
大量的发掘工作是在建国以后开展的,在云南省中部地区如楚雄、大姚姚安、祥云、大理、昆明晋宁、安宁、富民、澄江、江川、曲靖等地,甚至于云南省边疆地区沧源、景洪、高黎贡山等地也有少量出土。
目前,云南省博物馆及各地州县馆藏青铜器已超过四五千件。
属于随葬品的青铜器,按用途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乐器四大类。
生产工具有斧、锄等。
云南铜斧,斧刃部稍宽,略呈半月形,或是方刃,外形与有肩石斧相似。
即是生产工具又可作武器;生活用具具有釜、勺、匕、樽等。
祥云大波那出土了圆柱形铜条三根,长约二十余厘米,有学者认为是箸(即筷子),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铜箸之一。
属于武器的有剑、戈、矛、钺、镞、啄等,矛有细长和短阔两种,钺有半月形刃及圆形刃两种。
啄仅出土于祥云大波那,啄上有鹦鹉形附饰,颇具艺术风格。
属于乐器的有铜鼓、葫芦笙和编钟。
葫芦笙完全仿葫芦的样子。
铜鼓上有简单纹饰。
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钟是圆筒状,上有羊角状纽纹,共六件,形成一编。
铜鼓是云南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云南青铜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不少优美的器物,但都已消失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
中华一绝——云南会泽斑铜

中华一绝——云南会泽斑铜吕传彬【摘要】1914年,巴拿马举办博览会。
云南会泽铜匠街“宝鸿号”第十代传人张宝善,用了半个月时间,精心制作了一只光斑绚丽的鼎锅参展,令各国朋友惊赞不已,一举夺得了银奖。
从此,会泽斑铜声誉广传,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流到国外。
【期刊名称】《云南档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1页(P15-15)【关键词】会泽;云南;铜;中华;博览会;巴拿马;银【作者】吕传彬【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1211914年,巴拿马举办博览会。
云南会泽铜匠街“宝鸿号”第十代传人张宝善,用了半个月时间,精心制作了一只光斑绚丽的鼎锅参展,令各国朋友惊赞不已,一举夺得了银奖。
从此,会泽斑铜声誉广传,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流到国外。
“宝鸿号”的斑铜制作绝活,得自于家传。
上溯十代,张家的远祖本是明朝的一名朝廷工匠,专为皇家制作御用铜器工艺品,时刻冒着“触怒天颜”的性命之虞,在丝毫不敢倦怠之中练就了一手斑铜制作绝艺。
伴君如伴虎,不若隐民间。
这样,张氏的先祖远走他乡,来到云南,先落脚澄江,而后历经几代,迁居到会泽。
也许是为了隐匿皇家工匠的来路,免遭灭门之灾;也许是为了告慰祖宗,为了后代儿孙谋生有道,张氏家族数百年间一直奉行十分严厉的家规族律——斑铜技艺只传儿子,不传女儿。
传到第十代时,有宝鸿、宝华、宝富和宝善兄弟4人。
到新中国建立时,宝善的儿子兴民、兴才、兴元,成为张氏第十一代传人。
明清以前,会泽就以丰富的铜、铅、锌矿产吸引了川、黔、湘、浙、赣等省的商贾云集,经济文化繁盛一时。
到清雍正年间,会泽因铜矿开发,还一度成为铸造钱币的要地。
两百年来,铜匠街的手艺人靠锻打壶、盆、锅、碗等用具为生,其作坊挨棚接户,一派繁荣。
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百废待兴,加上“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以致会泽斑铜生产一度停止。
6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出访英国,意外地见到一只产自中国的斑铜八耳香炉,光斑闪烁,造型严谨,是北京故宫也难得一见的珍品,于是回国后立即指示查找这只斑铜八耳香炉的产地。
斑铜制作技艺

斑铜制作技艺
佚名
【期刊名称】《地图》
【年(卷),期】2016(0)5
【摘要】斑铜是云南特有的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流传于曲靖市会泽县,迄今已
有300多年的历史。
斑铜,因天然铜矿中合有各种金属。
经冶炼熔铸后形成桶红色的斑纹而得名。
斑铜制作技艺复杂而严格,将原料经过锻打、成型、烧斑、显斑、露斑等二三十道程序,历时两三个月铸造成型。
褐红色的铜表面呈现出变化微妙的斑花,复杂的工艺处理使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
【总页数】1页(P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图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J], 吴双成
2.云南会泽传统斑铜技艺的传承与开发之我见 [J], 雷杰麟;敖秀鹃
3.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生态内涵分析——以云南“乌铜走银”技艺为例 [J], 郑艳
姬
4.论多工序性民间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例 [J], 汤夺先
5.以铜为纸以刀代笔--平遥文房刻铜技艺流程简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 的斑 铜 工 艺是 必须 由工匠 完 全手 工制 作 完成 的 。这 种 采 响最 深 的 ,主要 有 两个 因 素 。其一 是大 明宣德 炉 的制 作 。在 《 天
用 会 泽 当地 的天 然 铜矿 石 锻打 出来 的斑铜 工 艺 品表面 斑 纹 非常 明 工 开物 》一 书 中有 记载 : “ 我 朝宣 炉 ,亦 缘某 库 偶 灾 ,金银 杂 铜 亮 耀 眼 ,光斑 大 小 均等 , 分布 均匀 ,并且 具有 折 光 性 ,这些 斑 纹 锡 化 作 一 团,命 以铸 炉 ( 真 者 错现 金色 )。唐 镜 、宣 炉 , 皆朝 廷
铜 工 艺 品表面 所产 生 的斑 纹 大 小 、分布 不 像 生斑那 样 均 匀 ,且 没 南 这 一事 件 。张 氏创 造 了 “ 生斑 工 艺 ”这 一说 法 是 目前较 为 被认
有 折 光性 ,但 它 形态 各 异 、错落 分 布 的斑 花又 赋 予 了工 艺 品不一 可 的 。 样 的 视觉 美感 。 由于这 种斑 铜 工艺 是 可 以经过 熔 炼 的 ,所 以人们
设计研 究》课题论文 。
多 次擦 拭 之后 表 面竟 然 也会 有一 些 金属 斑 点 出现 ,这 也许 就 是斑
铜 器 ,只 是人 们没 有 注意 到 它与 其它 铜 器 的区 别 ,也没 有 专 门去 “ 锤造 炉 瓶 成冰 形 ,而 斑斓 者 为斑 铜 ”是 古代 文 献 《 滇 海虞 研 究 ” 。为 了证 实 自己的观 点 ,马 永义 还 拿 出 了 自己收藏 的 一件 衡 志 》对 斑铜 工 艺 的记 述 。斑 铜工 艺 最早 产 生于 云南 省会 泽 县 , 斑 铜 香炉 ,说是 明朝 的铜 器 , 如果 他 的推 断是 正确 的,那 么斑 铜 是 云 南特 有 的一 项金 属 工艺 。 因为 这种 铜 经手 工制 作 之后 ,表面 工 艺 的 “ 3 0 0 年 历史 说 ”有可 能被 颠覆 , 实际 时间可 能更 长 。
是 由铜矿 石 里 面所 夹 杂的 其他 金属 杂 质经 显 斑过 后 形成 的 , 由于 盛世 物 也 。 ”这一 论述 与 斑铜 工 艺产 生于 宫 廷火 灾 的传 说完 全 一 这些 金 属杂 质在 高 温熔 炼 后就 会分 解 ,所 以工 匠在 处理 这 种铜 矿 致 。而 宣德 炉这 种 把红 铜 掺入 金银 等 贵重 金 属来 显 斑 的方 式和 现 石 的过程 中是 不能 对 其进 行 高温熔 炼 的 ,只 能通 过 手工 锻 打来 使 代 熟斑 的制 作 也颇 有些 相 似 。除 了选 的路 外 , 影响 生斑 产 生 的第
大 众 文 艺
・ 美术与设计 ・
从 云南 斑铜工艺的分类论其历史发展 源流
吴 雨亭 ( 红河 学 院美术 学 院 6 5 0 0 1 1 )
摘要 :云 南斑铜 S - . 艺 因铜表 面有 着斑驳 的王 琏 纹 而得名 ,由 于制 泽地 区的 天然 铜矿 石 早在 几千 年前 就 已经存 在 了 。在张 氏铜 匠到
关 键 词 :斑 铜 工 艺 ;分 类 ;历 史发 展
பைடு நூலகம்
铜 矿石 ,并且 用它 来 制作 过器 皿 ”。马 永义 认 为 : “ 一 直 以来 , 会 泽 当地 的老 人 部喜 欢用 发酸 了的米 浆 来擦 拭 或者 清洗 铜 器 ,这
本文 为云 南省教 育厅科 学研究基 金项 目 《 云 南 斑 铜 工 艺 的 艺 术 种 做法 与 生斑 工 艺 中的显 斑 方法 颇 为相似 :并 且有 的铜 器 在经 过
作 材 料 的 不 同 , 由天 然铜 矿 石 经 手 工锻 打 的 斑 铜 被 称 为 “ 生斑 ” , 利 会泽 之 前 ,会 泽地 区 家家 户户 就 已经 在使 用 铜器 ,这也 就 说 明 ,
用人工合成材料铸造 成型的斑铜 被称为 “ 熟斑”。本 文从这 两种 不 同 会 泽地 区 早在 张 氏铜 匠到 来之 前 就 已经 有铜 匠 在制 作铜 器 ,而 铜 的 工 艺 入 手 ,对 云 南斑 铜 工 艺的 产 生及 历 史发 展 源 流进 行 了探 讨 。 矿石 本 来 就是 会泽 所 有 ,也许 会 泽 当地 的铜 匠们 已经 发现 过斑 铜
会 呈 现 出金 光 闪烁 的斑 纹 ,故 而 被 人 们 称 作 ” “ 斑 铜 ” , 又 有 “ 金 属宝石 ”之称 。
当然 了,无 论 “ 生斑 工 艺 ”是 何 时产 生 的 ,它 的产 生必 然 是
受 到 了 当时地 理 、 文化 、政 治 等环 境 因素 的影 响 ,而 对 其产 生 影
其成 型 。人 们 根据 这 一工 艺特 点 ,把 这 种斑 铜称 为 “ 生斑 铜 ” , 而这 种锻 打成 型 的工 艺也 被称 为 “ 生斑 工艺 ”。
二个 因 素 就是 “ 铜 商文 化 ” 。在会 泽 当地 留有 目前 为止 世 界上 最
大 的铜 钱 “ 嘉靖 通 宝 ” ,这就 是 当 时 “ 铜 商 文化 ”的最 好证 明。 铜 商文 化 ” 的影 响 ,会 泽地 区 家家 户户 都 在使 用 受 到材 料 、制 作 的影 响 ,到 了今 天 , 市场 上 的生斑 工 艺 品 已 正 是 因为 当时 “ 经越 来 越 少 。为 了既 能够 呈现 斑 铜 的斑 纹 效果 ,又 能够 不 受材 料 铜 器 ,制铜 业 发展 得 到 了鼎 盛 的发展 ,这也 为会 泽 生斑 工 艺提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