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复习要点整合版

合集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复习(总6页)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复习(总6页)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复习(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概论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

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安全准时、成本低、节约能源、乘坐舒适方便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特点,常称为“绿色交通”。

2、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可以分为: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私人交通公共交通:常规公交(无轨电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其他);轨道交通(轻轨、地铁、市郊铁路、其他);辅助公交(旅游车、单位客车);特殊公交(轮渡、索道)准公共交通:出租小汽车、合乘小汽车私人交通:自行车、步行、小汽车、摩托车3、轨道交通的分类一: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1)市郊铁路:又称为通勤铁路,是连接城市市区与郊区以及连接城市周围几千米甚至更大范围的卫星城镇或城市圈的铁路,服务于上下班的乘客,一般站距较长,对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到周围卫星城的作用十分明显。

运量每小时可达60000—80000人次。

(2)地铁铁路:地铁是由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全封闭的地下隧道内,或根据城市的具体条件,运行在地面或高架线路上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单向高峰小时断面流量30000—70000人次。

(3)轻轨交通:是指以有轨电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行车道上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每小时单向载客运量10000—30000人次。

(4)独轨交通:是车辆或列车在单一轨道梁上运行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

每小时单向5000—20000人次。

(5)自动导向系统(AGT):是一种通过非驱动的专用轨道引导列车运行的轨道交通。

(6)有轨电车:最大小时流量15000人次(7)磁悬浮列车:依靠电磁吸力或电动斥力将列车悬浮于轨面上,实现列车与地面轨道间的无机械接触,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运行。

最新第二章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复习课程

最新第二章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复习课程

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的影响: 1.影响城市的基本布局和功能定位 2.引导城市发展 3.影响城市结构调整和布局整合 4.影响城市土地开发 5.影响城市交通系统发展
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述
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述
2.1.1 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 1.功能定位 2.线网规划 3.客流预测 4.可实施性规划 5.线路和车站设计 6.轨道交通枢纽的设计与规划
第二章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与设计
了解:规划的意义和目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 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规划设计原则与相关规 范。 理解:规划设计过程、层次、理念。 掌握: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思路、基本理论,规 划与设计系统分析方法。
目录
➢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述 ➢2.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基本理论 ➢2.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过程 ➢2.4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2.5 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与层次 ➢2.6 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原则与相关规范
1.影响因素分析 2)轨道交通系统特性 (1)系统的形式 (2)运行方式 (3)技术水平
2.规划范围
我国在进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时,特别是一些大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的规划范围应该是全市 域,甚至是覆盖整个城市群。轨道交通覆盖范围 的扩大必然需要相应的市域内的或者城市群内的 长距离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在法国巴黎都市圈, 大容量放射状的区域快线(ERE)把城市中心区 域距离50~60km的远郊卫星城镇紧密联系起来。 日本东京都市圈半径已经达到65km。
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 1.运量大 2.运速高 3.独立性运行空间
例:城市地铁,时速在80~100km,行车间隔 90~120s,断面客流4万~8万人次/时,它的线路以 城市下穿隧道为主,地面线路采用全封闭或半封闭 形式。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专业资料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专业资料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专业资料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一章概述1.1 轨道交通发展历史1.1.1 城市交通发展概况1.早期的城市交通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公共交通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那时建立了一个地区性的车辆出租系统。

2.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大容量公共交通1819年巴黎出现第一条公交运行线路。

美国的第一条公交线路是1827年纽约城产生的可载12人的改良马车。

由于城市人口的集聚,单纯依靠道路交通实际上将很难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因为道路交通方式本身所固有的交叉、冲突环节在拥挤、土地有限的市区难以得到很好地解决。

1.1.2 轨道交通发展历史1.铁路蒸气铁路是19世纪发明的。

第一条城市间铁路服务开始于1830年英国的利物蒲至曼彻斯特。

它使得铁路主导着城市间运输达一个世纪。

从那以后人们每天乘火车上班。

由于需求良好,铁路开始经营通勤运输。

伦敦1838年开放了第一条严格的市郊运输线路,大量市郊线网的建设则是在1840到1875年之间,有些现在仍在使用。

美国最早的通勤列车是1843年在Worcester至Boston开通的。

纽约、费城、芝加哥等均建设了较大规模的市郊运输线网。

2.地铁的产生地铁的产生源于将蒸汽列车引入市中心的构想。

世界上最早的地铁是1863年元月10日在伦敦开通的6km长的一段线路。

列车由蒸汽机车驱动,火需要专门的力量来煽动,通风也成问题。

不过它运营几年后就电气化了。

更好的想法是将蒸汽列车放在高架的街道上行驶。

地下铁路主要是二十世纪的发展产物,尽管伦敦地铁始于1863年,第一条深挖电气化隧道则是在1890年。

3.轨道交通系统的产生美国第一条地下铁路是在1870年由Alfred Ely Beach(科学美国的创始者)在纽约城建设开放的线路。

世界上第一条由(第三轨)电力驱动的地铁是伦敦1890年开通的。

世界上第一条电力高架线是芝加哥的都市西部高架线,1895年5月6日运营,它用一台带有电机的机车,可牵引一到二台无动力的拖车。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

1.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承担的客流量主要包括两部分:转移客流量和诱增客流量。

2.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四项基本功能:换乘、停车、集散、引导。

3.做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规划四项规划要素:人、车、路、场。

4.各国地铁车辆检修采用两种制式,一种是厂修、断修分修制,另一种是厂修、断修合修制。

5.换乘方式分站台直接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等基本形式及其组合换乘形式。

6.当一条线路的长度超过20km时,可设一个车辆段和一个停车场。

7.车辆段一般可布置成贯通式或尽端式。

8.车辆段: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对车辆进行运用管理、停放及维修、保养的场所。

9.换乘站:指一个或多个车站供乘客在不同线路之间,在不离开车站付费区及不另行购买车票的情况下,进行跨线乘坐列车的行为。

10.转移客流量是指由于快速轨道交通所具有的速达、准时、安全、可靠、方便等优点,使原来由地面常规公交和自行车方式承担的全市性比较集中的中、长距离客流转移到轨道交通来的运输需求。

11.诱增客流量是指由于轨道线路建设所导致的促进沿线土地开发、人口集聚、使区域之间可达性增加、服务水平提高、居民出行强度增加而新产生的客流。

12.枢纽站:两种以上运输方式或多条公交线路交汇的场所都可称之为枢纽站。

13.道路阻抗:指交通网络上路径或路段之间的运行距离,时间,费用或这些因素的综合14.第一原理(UE):在道路网的利用者都知道网络的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路径时,网络会达到平衡状态,在考虑拥挤对行走时间影响的网络中,当网络达到平衡时,每组OD的各条被利用的路径具有相等且最小的出行时间,没有被利用的路径的出行时间大于或等于最小出行时间15.第二原理(SO):在考虑拥挤对出行时间时空影响的网络中,网络中的交通量应该按某种方式分配以使网络交通量的总出行时间最小16.以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衔接方式来划分建筑布局模式:(1)放射——集中布局模式(2)途径——分散布局模式(3)综合布局模式17.客/人流引导方式:(1)标致引导(2)通过建筑空间的限定对人流进行引导(3) 通过标志物(如进出站闸机,检票亭等)限定空间对人流进行引导(4)其他引导方式18.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主要由以下7部分组成:(1)车体(2)转向架(3)牵引缓冲连接装置(4)制动系统(5)受流装置(6)车辆内部设备(7)车辆电气系统19.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1)特定社会与经济环境下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复习资料-详解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复习资料-详解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土建一、填空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线路的选线工作很重要,选线包括确定线路走向、线路敷设形式、车站站距、辅助线的分布。

2.钢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因发生裂纹、折断和磨耗等伤损而不到其使用期限就需更换,因此,钢轨的伤损是轨道交通线路上一个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常见几种伤损种类有轨腰螺栓孔裂纹、轨头核伤、轨头剥离、钢轨磨耗。

P100 3.传统的轨道结构由钢轨、轨枕、连接零件、道床、道岔和防爬器、轨距拉杆和一些附属设备构成。

P944.城市轨道交通的平面线路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的。

P81 5.车辆段的形式有两种:尽端式、贯通式。

P816.列车由一条线路转向或越过另一条线路时的设备称为道岔。

P1147.无缝线路是指将标准长度的钢轨焊接起来而没有轨缝的线路,特点是轨条长,当温度变化时,钢轨要发生伸缩,但由于有约束作用,不能自由伸缩,在钢轨内部要产生很大的轴向温度力。

P1198.车站按运营性质分中间站、区域站、换乘站、枢纽站、联运站、终点站。

P128二、名词解释1.轨距加宽:为使具有固定轴距的轨道交通车辆能顺利通过曲线,在半径很小的曲线上,轨距要适当的扩大,这种扩大称为轨距加宽。

(或:为使轨道交通车辆能顺利通过曲线,在半径很小的曲线轨道上,轨距要适当加宽。

加宽轨距系将曲线轨道的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并在缓和曲线长度范围内完成,曲线外轨位置保持不变。

)P862.超高:轨交车辆通过曲线部分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有向外抛出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趋势的发生,平衡这个离心力,需使外侧钢轨比内侧钢轨高,这种设置称为超高。

(轨道交通车辆在曲线轨道上运行时,会产生离心力J ,为了平衡这个离心力,需在曲线轨道上设置外轨超高,即把曲线外轨适当抬高,借助车辆的重力的水平分力以平衡离心力,从而达到内外两股钢轨受力均匀、垂直磨耗均等,使旅客不因离心加速度的存在而感到不舒适,以及提高线路横向稳定性,保证行车安全。

城轨复习资料

城轨复习资料

城轨复习资料城轨复习资料城轨交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公共交通方式,已经在许多大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仅能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居民出行效率,还能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在城轨交通系统中,乘客可以通过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交通工具进行出行。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轨交通的运营原理和相关知识,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城轨交通的分类城轨交通可以分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三种类型。

地铁是一种地下或高架的快速交通系统,通常在城市主干道下方或沿街道设置。

轻轨是介于地铁和有轨电车之间的一种交通方式,通常在城市的地面或高架上运行。

有轨电车是一种以电力为动力的城市交通工具,通常在城市街道上行驶。

二、城轨交通的优势城轨交通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城轨交通能够提供高效、快速的出行服务。

由于城轨交通系统通常独立于道路交通,可以避免拥堵和交通事故,保证乘客的出行时间可控。

其次,城轨交通对环境友好。

城轨交通使用电力作为动力源,不会产生尾气和噪音污染,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此外,城轨交通还能够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城轨交通的运营管理城轨交通的运营管理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运营管理包括线路规划、列车运行控制、车辆维护保养等方面。

线路规划是城轨交通系统建设的首要任务,需要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

列车运行控制是保证城轨交通运行安全和高效的重要环节,通过信号系统和车辆调度系统实现。

车辆维护保养是保证城轨交通车辆正常运行的关键,包括定期检修、故障排除等工作。

四、城轨交通的票务系统城轨交通的票务系统是保证乘客出行便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城轨交通的票务系统主要采用刷卡和二维码支付的方式。

乘客可以通过刷卡或扫描二维码进站,并在出站时再次刷卡或扫描二维码支付车费。

这种方式不仅方便了乘客的出行,还提高了票务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五、城轨交通的未来发展城轨交通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公共交通方式,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复习提纲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复习提纲

《城市(chéngshì)轨道交通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城市是由建筑、交通、生态组成(zǔ chénɡ)的一个大型居民聚居地。

2、城市(chéngshì)规模等级:小城市(chéngshì):人口<20万人中等城市:人口(rénkǒu)在20—50万人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人小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3、城市市内交通分为: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对外交通分为:铁路、航空、公路和管道。

4、城市轨道交通:是使用轨道设施作为运行线路或以导向系统行驶服务于城市的交通。

5、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优点及局限性。

优点:1.运量大2.速度快3.能耗低4.污染少5.可靠性强6.舒适性佳7占地面积少局限性:1.建设投资巨大2.建成以后路线走向及路网结构不易调整3.运营成本高4.经济效益有限5.观念认识的限制.6、城市轨道交通的意义:⑴缓解城市交通压力;⑵引领城市规划,以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⑶保护环境,满足人们出行的舒适要求;⑷节约资源,降低能耗;⑸拉动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⑹可以作为战备防空、突发事件的避难场所。

7、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于1863年在伦敦开通,全长6.2km。

8、我国第一条地铁于1969年10月1号在北京建成通车,全长24.17km。

第二章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1)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运量需求必要性;(2)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运距需求必要性;(3)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技术需求必要性;(4)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必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的充分性:(1)充分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2)充分具备(jùbèi)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经济基础;(3)充分具备(jùbèi)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科学技术基础2、城市轨道交通网络(wǎngluò)规划方法(1)根据(gēnjù)城市公共交通客流量分配决定路网构成(2)根据城市布局需要决定(juédìng)路网构成(3)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规划同步进行,两者之间应保持良好的互相配合,互相竞争,总量平衡的关系。

城市轨交规划与设计(总复习)

城市轨交规划与设计(总复习)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概念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在固定导轨上以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按系统制式分地铁轻轨独轨有轨电车自动导轨市郊铁路磁悬浮按线路敷设方式分地下线地面线高架线按系统运能分高运量:5-7万人次/小时大运量:3-5万人次/小时中运量:1-3万人次/小时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特点(1)采用列车编组化运行,运量大;(2)运行系统独立,列车运行稳定、干扰小、速度高、准时;(3)可采用地下和高架敷设方式,占用地面空间小;(4)采用电能,清洁环保;(5)线路固定,容易设置明确标注,形成交通出行习惯;(6)技术水平高,发展余地大。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国外城市轨道交通 1.1863年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

2.美国第一条地铁是1867年在纽约建成的,世界上唯一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地铁。

3.巴黎首段地铁于1900年7月开通。

4.日本东京1927年12月开通了浅草——涩谷线,是亚洲最早的地铁。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1.香港1979年建成第一条地铁。

2.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3.广州地铁1号线路于1999年6月28日全线建成开通。

4.深圳地铁始建于1999年,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概念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未来各个时期,包括从无到有,从线到网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对应的、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与实施的全过程。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三大目标(1)协调好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2)实现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目标(3)实现交通战略目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四大理念(1)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性(2)规划的滚动性(3)线路功能分级和服务一体化(4)轨道交通对城市格局的引导作用(TOD)交通分区概念交通分区(Traffic Zone)是城市交通规划预测的基本分析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复习要点第一章概述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1)特定城市社会与经济环境下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

(2)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线网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和建设的基础。

(3)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预测。

是确定轨道交通网络及线路建设规模、能力水平的依据。

(4)轨道交通工程可实施规划。

(5)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和车站设计。

(6)轨道交通的枢纽设计与规划。

(7)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设计。

(8)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防护设计。

(9)运营规划。

第二章站场设计技术条件2、站场股道编号原则为作业和维修管理上的方便,站内线路和道岔应有统一的编号。

站内正线规定用罗马数字编号(Ⅰ、Ⅱ……)站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1、2、3……)单线铁路:应当从站舍一侧开始顺序编号;位于站舍左、右或后方的线路,在站舍前的线路编完后,再由正线方向起,向远离正线顺序编号。

复线铁路:下行正线一侧用单数,上行正线一侧用双数,从正线向外顺序编号。

双线横列式区段站按单线铁路车站内线路编号办法,由靠站房的线路起向站房对侧递次顺序编号。

(3)尽头式车站:站舍位于线路一侧时,从靠近站舍的线路起,向远离站舍方向顺序编号。

站舍位于线路终端时,面向终点方向由左侧线路起顺序向右编号。

大站上股道较多,应分别按车场各自编号。

3、道岔(组)的编号原则(1)用阿拉伯数字从车站两端由外而内,由主而次依次编号,上行列车到达端用双数,下行列车到达端用单数。

(2)如车站一端衔接两个方向以上(有上行、也有下行),道岔应按主要方向编号。

(3)每一道岔均应编以单独的号码,渡线道岔、交叉渡线道岔及交分道岔等处的联动道岔,应编为连续的单数或双数。

(4)站内道岔,一般以信号楼中心线或车站中心线作为划分单数号与双数号的分界线。

(5)当车站有几个车场时,每一车场的道岔必须单独编号,此时道岔号码应使用三位数字,百位数字表示车场号码,个位和十位数字表示道岔号码。

应当避免在同一车站内有相同的道岔号码。

4、确定相邻两道岔中心间的距离相邻道岔对向布置:1)异侧对向:L=a1+f+a2+Δ2)同侧对向L=a1+f+a2+ΔΔ一个轨缝的长度,按0.008米计。

f 为两道岔基本轨起点间插入的直线段长。

相邻道岔的岔心间距:相邻道岔顺向布置:1)异侧顺向L=a2+f+b1+Δ2)支线异侧顺向L=a2+f+b1+Δ3)同侧顺向L=S/Sina1f =L-(b1+a2+Δ)4)异侧辙叉尾部相对L=S/Sinaminf=L-(b1+b2 +Δ)5、道岔中心线表示法第三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6、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选型的影响因素1)城市特性方面(1)城市自然地理条件(2)城市规模、性质(3)城市人口及就业结构(4)城市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5)城市经济(6)城市土地利用布局(7)城市交通状况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性(1)系统的制式(2)敷设方式(3)技术水平7、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8、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1)方便快捷与其他公交、自行车换乘方便,导向服务标志系统、醒目(2)舒适弯道要限速和加高;设自动扶梯;唔障碍设计;求助按钮等(3)安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火材料;消防水泵;防灾广播;疏散通道;地面防滑材料;安全标志;安全线;紧急出口;指向等提示标志;紧急照明灯;无障碍设计;求助按钮等与9、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一般原则1)轨道交通规划要体现稳定性、灵活性、持续性的统一。

2)轨道交通规划要有超前意识,要做好线网规划用地控制。

3)轨道交通要支持城市建设与发展,提高项目生命力。

4)轨道交通要兼具城市发展与运输的综合规划能力。

5)轨道交通应加强与其他公共交通的规划与整合。

6)轨道交通要以“绿色交通”为指导原则。

合适的绿色交通技术、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公众参与。

7)网络布局必须与城市用地布局相结合,与城市发展形态相一致。

8)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处理好满足需求与引导发展的关系。

9)线路走向应与城市主客流方向一致,应连接城市主要客流发生吸引源,吸引交通流量的最大化。

10)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应与现有交通工具相配合,协调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使用效率。

11)组建大型换乘中心,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或新区开发的先导和依托点。

12)与城市建设计划和旧城改造计划相结合,以保证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和连续性,工程技术上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13)依据城市形态地理态势,与城市的地质、地貌和地形相联系,以降低轨道交通工程造价。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高架或地面形式。

14)考虑运营上的配合。

10、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配置的原则①要满足面向乘客的服务要求;②要强调设备配置的能力匹配与经济性;③要体现出轨道交通服务方式在各类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模式中的先进性。

1)、实用性解决乘客在短暂的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车站所提供的舒适服务。

如自动扶梯、先进的售检票系统、空气调节系统、无障碍通行系统等。

2)、功能匹配一是车站设备服务能力与乘客所需服务容量的匹配,二是车站各配置设备之间的能力协调。

3)、先进性应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主要应用对象。

4)、经济性从设备的等级、规模、先进的程度体现“够用”原则。

5)、安全性严格把关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

第4章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11、在目前的规划实践中,主要是通过确定线网长度或线网密度来确定线网合理规模。

有四类确定方法:1) 服务水平法、2) 交通需求分析法、3) 吸引范围几何分析法、4) 回归分析法1) 服务水平法该法先将规划区分为几类,例如分为中心区、中心外围区及边缘区,然后或类比其他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比较成熟城市的线网密度,或通过线网形状、吸引范围和线路间距确定线网密度,来确定城市的线网规模。

2) 出行需求分析法先预测规划年限的全方式出行总量,然后根据拟定的线路客运密度确定线网规模。

L=Q•α•β/γ其中:L——线网长度(km);Q——城市出行总量;α——公交出行比例;β——轨道交通出行占公交出行的比例;γ——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万人次/公里·日)。

12、轨道网络线路之间的基本形态关系,这些形态的优缺点。

从两条线路所构成的形态来看,按其交叉点的多少,可分为3类:①线路之间无交叉②线路之间交叉一次③线路之间交叉两次及以上(1)线路之间无交叉①两条线路平行或近似平行布置②两条线路相距较远③由于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两条线路之间无法或尚未连通。

特点:两条线路之间无法实现直接换乘,两线之间的客流转线很不方便。

(2)线路之间交叉一次线路交叉的形态呈“十”字型、“X字型、“T”字型、“Y”字型四种。

优点:线路可以实现直接换乘。

缺点:当换乘客流很大时容易引起换乘客流的相互干扰和混乱。

(3)线路之间交叉两次及以上两条线路之间相互交叉两次,便构成两个交叉点距离可以较远,也可以较近,甚至是紧邻的两个车交叉点相距较近:交点间的线路多为平行或近似置,只是在两交点外侧才开始分开。

典型应用:平行换乘。

交叉点相距较远:①“鱼形”结构将两条线路汇集的客流分别引向市中心区的两端,环绕CBD的小环上密布的站点有利于CBD客流的分散,同时可以减轻换乘站的交通压力。

②“Φ形”结构乘客换乘方便,有效减轻中心区的过境客流。

13、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结构,这些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优缺点。

(一)放射形线网1)、基本特征①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呈全方位或扇形放射发展。

②至少以三条相互交叉的线路为基本骨架,逐渐扩展、加密。

③中心区多点换乘。

2)、优点①方向可达性较高。

②符合一般城市由中心区向边缘区土地利用强度递减的特点。

3)、缺点①当市中心区的线路过多时,不仅会造成工程处理困难,而且换乘客流过于集中。

②缺乏城市外围地区之间直接的线路联系。

4)、适用条件①对于全方位的放射形线网,以采用直径线为宜。

除非在工程特别困难或者对向客流较小的情况下,才设置半径线。

②对于中心区邻海(江)而发展的城市,线网呈扇形辐射,可以采用半径线,必要时为加强某一方向的辐射也可以设置“U”形线(二)设置环线的线网1)、轨道环线的作用①加强中心区边缘各客流集散点的联系②截流外围区之间的客流,通过环线进行疏解,以减轻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2)、轨道环线与道路环线的差异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环线的作用在于分流过境交通,屏蔽中心区道路交通,虽然环线会造成车辆一定程度的绕行,但高速度可以抵消空间上的损失,因此环线对过境或跨区这样的交通出行有较大的吸引作用。

轨道交通是方向固定的交通系统,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线路间的转换不能象汽车那样灵活,而是要通过换乘站的换乘来实现,而换乘的时间损耗是明显的。

因此轨道交通环线的作用受到限制,尤其是交通屏蔽作用不如道路环明显。

3)、优点方便环形线上的直达乘客和相邻区域间需要换乘的乘客,并且环形线能截流郊区之间的客流,疏解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4)、缺点城市轨道交通环行线的客流取决于环行线自身串联的客流集散点的规模。

如果轨道交通环线沿线人口与就业数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其运营客流将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棋盘式线网1)、基本特征平行线路多、相互交叉次数少。

2)、优点①线网布线均匀,换乘节点能分散布置②线路顺直,工程易于实施3)、缺点线网平行线路间的相互联系较差,其客流换乘需要通过第三线来完成,整体的运输效率较低。

14、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在时间分布上的影响,这些站点的用地特征。

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客流站点在时间分布上的影响影响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在全天不同时间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线路走向所处交通走廊的特点以及站点周边的用地性质。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日分布曲线类型有5种类型:①单向峰型客流②双向峰型客流③全峰型客流④突峰型客流⑤无峰型客流(1) 单向峰型客流轨道交通线路所处的交通走廊具有明显的潮汐特征,或者车站周边地区用地功能性质单一时,车站客流分布集中,有早晚错开的上下车高峰,上午上学上班形成早高峰,下午放学下班形成晚高峰,其他时段是客流平峰期。

郊区线路、通往市区外围的居住和工业区线路路段,主要于上下班客流,其客流容易出现这种单向峰型形式。

单向峰型在早晚高峰出现乘降客流的潮汐现象,主要有两况:①车站位于居住区为主的客流发生区,主要表现为早高峰量明显比较大,下客量明显比较小;晚高峰则反之。

②车站位于以就业区为主的客流吸引区,主要表现为早高客量比较大,上客量比较小;晚高峰则反之。

(2) 双向峰型客流车站位于综合功能用地区位时,客流分布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流分布一致,有两个配对的早晚上下车高峰。

当车站位于既有发生客流又有吸引客流时,表现为双向峰型。

(3) 全峰型客流轨道交通线路位于沿线用地已经高度开发的交通走廊,或车站位于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高度集中的地区时,客流分布无明显的低谷,双向上下车客流全天都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