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合集下载

上海环境保护措施

上海环境保护措施

上海环境保护措施1. 简介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人口众多,发展迅速。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上海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

2. 大气污染治理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面临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上海采取了以下措施:•减少工业排放:上海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限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提升交通管理:上海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推广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优化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推广清洁能源:上海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例如风能和太阳能,减少对高污染煤炭的依赖。

通过以上措施,上海的大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根据数据统计,上海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3. 水环境治理上海地处长江口,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上海采取了以下措施:•强制企业污水治理:上海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进行严格监管,推动企业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并对排放的水质进行监控,确保企业污水达标排放。

•提升河道管理:上海加强对主要河道的管理,定期进行河道疏浚和水质监测,确保河道的通畅和水质的良好。

•加强水资源保护:上海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限制水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鼓励节水措施的实施,提升居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上海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目前,上海的主要河流已经基本达到了国家的水质标准。

4. 垃圾分类和回收上海面临着庞大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为了有效处理垃圾,上海推行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推广垃圾分类:上海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垃圾分类制度,设立了不同的垃圾分类投放点,鼓励居民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上海建设了多个垃圾处理中心和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科学处理垃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推动废品回收:上海设立了废品回收站点,并鼓励居民主动将废品进行回收,降低垃圾产生量。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估算指标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估算指标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估算指标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人口大都市,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运营和管理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上海市政府的重要战略之一、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通过改善城市水资源管理、处理城市排水、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等措施,使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并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估算指标是衡量该工程投资规模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将介绍一些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估算指标的主要内容。

1.百年一遇降雨频率估算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城市排水问题,因此需要对百年一遇降雨频率进行估算。

这个指标可以用于确定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容量和排水管理标准。

2.雨水利用率估算指标: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可以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因此,需要对雨水利用率进行估算,以确定雨水利用系统的设计容量和效益。

3.绿色基础设施面积估算指标:海绵城市建设强调自然生态和城市绿化的结合。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城市森林、湿地公园、道路绿化带等。

通过提高绿地覆盖率和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气候舒适度。

因此,需要估算绿色基础设施面积,以确定城市绿化规划和绿化项目的投资。

4.水体污染物减排量估算指标:海绵城市建设强调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和增加雨水处理设施,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水体质量。

因此,需要估算水体污染物减排量,以确定城市排水系统和雨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

5.防洪能力增加量估算指标: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减轻城市洪涝灾害。

通过增加城市的地表渗水和水源涵养功能,可以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因此,需要估算防洪能力增加量,以确定相关的工程建设投资。

以上是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估算指标的一些内容。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效益。

同时,这些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估和监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进展和成效,为后续的工程改进提供依据。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指南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指南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指南导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冲击不断增强,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促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上海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指南。

该指南将为上海市及其他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推动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的落实。

一、海绵城市建设目标:1.提高城市洪水防治能力: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排水系统,实现雨水的净化、滞蓄、渗漏和利用,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2.优化城市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资源,减少对地下和表面水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提升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推动城市绿色发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1.雨水管理技术:(1)雨水收集:建立雨水收集体系,将雨水收集和利用用于绿地灌溉、景观水体充填等用途。

(2)雨水渗透:通过构建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雨水渗透坑等措施,将雨水迅速渗透地下,提高城市地下水位。

(3)降雨延迟:减少雨水直接流入下水道的速度,延迟雨水的排放,增加吸收和利用的时间窗口。

(4)地表径流控制:建设湿地、人工湖泊和绿地池塘等水体,利用湿地和植物的吸水功能净化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2.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技术:(1)水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城市水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体系,将废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冲洗和工业用水,减少对地下和表面水的依赖。

(2)过滤净化技术:采用先进的水处理设备和技术,将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次利用,确保再生水质量达标。

(3)海水淡化技术: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提供城市的非常规水源和补给。

3.生态系统恢复技术:(1)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建设城市森林公园、中心绿地和街头绿化,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2)湿地恢复:修复和保护城市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提供鸟类栖息地和洪水蓄洪空间。

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一)

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一)

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一)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目标•保护和修复上海市湿地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提高上海市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

方案内容1.制定湿地保护修复政策法规–成立专门的湿地保护修复法规研究小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与相关部门合作,借鉴国内外相关湿地保护修复的经验,制定适用于上海市的政策法规。

2.建立湿地保护修复监测网络–构建湿地保护修复监测网络,覆盖全市主要湿地。

–利用现代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湿地的水质、水位、土壤状况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成立专门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机构,负责湿地的日常保护、管理与监督。

–制定湿地保护修复计划,明确湿地划定、生态修复、巡护制度等各项管理细则。

4.提升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水平–投入资金用于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提高湿地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水平。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湿地保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修复的认识和关注度。

–增加湿地保护修复的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究湿地保护修复的最佳实践和技术。

–参与国际湿地保护修复会议和研讨会,学习借鉴国际湿地保护修复的成功经验。

预期成果•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政策法规完善,形成科学、可操作的制度体系。

•湿地保护修复监测网络全面建立,提供及时、准确的湿地监测数据。

•湿地保护与管理机构有效运行,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提升。

•湿地保护修复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实现湿地的有效保护和修复。

•公众对湿地保护修复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大幅提高。

•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成果,为上海市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益借鉴。

注意:此文章参考了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并根据Markdown格式编写,仅供参考。

湿地公园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湿地公园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湿地公园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湿地公园作为城市中一片宝贵的绿色空间,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然而,如何在保护湿地公园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湿地公园的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湿地公园自然保护策略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湿地公园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蓄水源、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确保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严格湿地水资源管理,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加强湿地植被建设,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3)实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确保湿地生物种群的稳定与繁衍。

2.实施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是保障湿地公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建立健全湿地公园管理制度,加强对湿地公园的开发、保护、利用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1)明确湿地公园的功能区划分,合理规划湿地公园的发展方向;(2)建立健全湿地公园执法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3)加强湿地公园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游客游览体验。

二、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1.创新绿色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我们要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推动湿地公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发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打造绿色旅游品牌;(2)推广湿地公园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值;(3)加强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产学研合作与创新是推动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为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湿地公园科研基金,支持相关科研项目;(2)开展湿地公园生态监测与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推广湿地公园科技成果,提高湿地公园管理水平。

浅谈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浅谈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浅谈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保护措施摘要:作为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因其具有多种服务功能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由于我国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和管理起步较晚,目前很多城市湿地都面临着面积缩小、功能退化以及严重的污染问题,必须得到相关部门及管理者充分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及退化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现代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具体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城市湿地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保护措施1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城市湿地是城市中由积水、过湿地、适生生物组成的,天然或人工、静止或流动、长久性或暂时性的泥炭地、沼泽地以及水域地带,通常是指水深2m以内,积水期在4个月以上的广义湿地。

与其他类型的湿地相比,城市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多,因此具有较为特殊的服务功能。

首先,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湿地在防洪防涝、补充地下水、维持区域水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具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功能,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借助相应的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沉淀、吸附、氧还反应、植物及微生物分解等)实现了城市污水的无害化。

其次,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城市区域气候的功能。

由于湿地具有较高的蒸发量,可以通过增加近地层的空气温度降低周边气温,缓解城市热岛问题。

此外湿地还为城市提供了一定的年降雨量,使区域气候相对稳定,提高了城市环境的质量。

再次,复杂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湿地成为了众多生物的栖息地,为城市动植物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很多迁徙候鸟在湿地进行繁衍,依赖城市湿地生存的鸟类总量和种类通常大大高于其他城市鸟类的总和。

而由于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也成为了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理想地点,多样的水体空间既满足了城市人口享受和谐、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时也给公众提供了接受环保宣传和相关教育的便利场所。

2 我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分析2.1 当前我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的大幅度开发,大量的城市河道、湖泊和坑洼地被填埋,很多城市的湿地面积都呈现出逐年缩小的趋势,以上海为例,统计显示上海在20世纪80年代初其淡水河流、湖泊河面率在为11.1%,20年后降低到8.4%,减少了2.7个百分点,约占原面积的1/4。

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

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

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上海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上海市湿地资源丰富,但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和城市化的压力;•本方案旨在制定科学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二、关键任务湿地保护与管理•设立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负责湿地保护区的划定、规划、巡查和监管;•制定湿地保护管理计划,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湿地修复与恢复•开展湿地生态系统评估,确定修复和恢复重点区域;•采取科学的湿地修复技术,例如湿地植被恢复、水质净化等;•加强监测和评估,追踪修复效果并及时调整措施。

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湿地保护的法律约束力;•加强湿地管理的法规宣传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资金保障•组织编制湿地保护修复专项资金计划,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湿地保护和修复,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三、实施步骤研究制定方案•成立专家组,进行湿地保护修复方案研究和制定;•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方案。

公众参与与宣传•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认知度。

实施试点项目•选取一些重点湿地区域,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试点项目;•收集试点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为全面推行方案积累经验。

监测和评估•建立湿地保护修复的监测体系,定期监测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评估,评价方案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预期成果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面积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得到恢复;•湿地的水质和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法律法规完善•建立健全的湿地保护修复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湿地保护的法律约束力和制度执行效果。

社会参与度提升•公众对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认知度大幅提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湿地保护修复。

五、风险与挑战资金不足•湿地保护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不足将成为制约因素;•需要加大对资金的统筹和调配力度。

上海小微湿地保护与多元利用模式研究

上海小微湿地保护与多元利用模式研究

第17卷 第2期 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 Vol.17 No.2 2021年6月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j un.2021上海小微湿地保护与多元利用模式研究宋 晴 朱 义 张春松 张 群 刘家霖 崔心红*(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城市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232)摘 要 国内小微湿地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保护、利用和监管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欠缺韧性生态空间建设目标下的小微湿地利用模式研究。

根据上海小微湿地调查基础和管理需求,提出了上海小微湿地的定义和保护管理建议。

通过综合考量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地方需求、周边影响与所有权限等主要影响因子,提炼“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4级城乡体系共同发展下的上海小微湿地保护与多元利用的景观游憩、环境保护、自然保育和产业支撑4个主要模式,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生态空间韧性。

关键词 小微湿地;模式;保护;多元利用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3290(2021)02-0054-04Models for Protection and Diversified Utilization of Small Wetlands in ShanghaisONG Qing ZHu Yi ZHANG Chun-song ZHANG Qun liu Jia-lin Cui Xin-hong *(shanghai Academ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ience and Planning, Key laboratory of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on Ecological landscaping of Challenging urban sites, 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landscaping on Challenging urban sites, 200232shanghai, China)收稿日期:2021-01-22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9DZ1204505)作者简介:宋晴,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章编号2 1002-2031(2006)09-0029-04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马 涛 傅萃长 陈家宽1摘 要2 认为湿地对上海的土地供给、水源补充、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具有的重要价值,湿地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分析了上海市保护和利用湿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泥沙利用、保护区调整、湿地科学利用等方面就上海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进行了思考;最后从协调机制、功能分区、协调围垦和保护、规范利用、控制污染、法律保障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上海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关键词2 湿地保护;湿地利用;上海;围垦;滩涂1中图分类号2 X 82;P941.7 1文献标识码2 A1作者简介2 马 涛(1978)),男,汉族,安徽阜阳人,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傅萃长(1970)),男,汉族,浙江金华人,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地理学;陈家宽(1947)),男,上海人,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学。

1收稿日期2 2006-06-211修回日期2 2006-09-19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是湿地城市特别是滨江沿海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

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无一例外都依赖于周边大面积的湿地,依赖于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强大的服务功能而存在。

上海作为一个/湿地城0,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实现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也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问题。

一 湿地是上海重要的战略资源)))上海是个名副其实的湿地城市,湿地总面积319714公顷,占上海市面积的22.5%。

上海湿地类型多样,包括近海及海岸湿地305421公顷,河流湿地7191公顷,湖泊湿地6803公顷[1]。

其中,重点湿地有5块,面积1768.94平方公里,分别是崇明东滩、长江口南支南岸南汇东滩、九段沙、大小金山岛和黄浦江。

其他面积较大的湿地有杭州湾北岸边滩、崇明周缘、长兴岛周缘、横沙岛周缘、长江口南支南岸宝山边滩、长江口南支南岸川沙边滩、苏州河、淀山湖、石洞口水库和陈行水库等。

)))湿地是上海后备土地的唯一来源。

上海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围垦的历史,现有土地面积的62%是2000多年以来通过不断围垦而形成的。

建国以来,上海共圈围滩涂873平方公里,使土地面积增加了14%[2]。

滩涂围垦对于上海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重大的建设工程都依赖于滩涂围垦提供的廉价土地,例如工业基地(宝钢、金山化工基地)、空港基地(浦东机场)、休闲娱乐业基地(浦东三甲港华夏文化旅游区,奉贤/南上海水上乐园0,南汇东海影视乐园)、市政用地(老港垃圾堆场、陈行水库,石洞口水库)、综合农业基地(崇总第137期城市问题2006年第9期明、长兴、南汇、奉贤等诸多国有农场、林场、渔场及其它综合农业后备基地)、港区(浦东新区外高桥港区、南汇芦潮港港区、洋山保税港区、宝钢铁矿石港区)等[3]。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要,上海市决定到2010年为止,在海边岸线再促淤滩涂733平方公里,使圈围滩涂达400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40个黄浦区,使上海面积扩大6.31%。

目前,这一规划已得到国务院批准,并列入5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4]。

)))上海是水质型缺水城市,湿地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的载体。

随着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黄浦江的供水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城市供水的需要,长江岸边的宝钢水库和陈行水库成为重要的水源供给基地。

目前,长江岸边的江水水质无法保障,而长江中心的青草沙湿地环境良好、水质优良,已被选为重要的备用水源地[5]。

)))湿地是鸟类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上海所在的长江口区域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为维持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以及长江洄游性鱼类洄游通道的完整性起到了关键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非常大。

据统计,上海有湿地水鸟147种,占全国湿地水鸟的60%左右,占世界水鸟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有17种,列入5中日候鸟保护协定6的有102种,列入5中澳候鸟保护协定6的有49种;湿地鱼类有250种,其中近年来有记录的为143种;底栖动物有153种,浮游动物有261种。

保护动物包括世界珍稀种类白暨豚、江豚、中华鲟、小天鹅等。

资源动物最为著名的有中华绒鳌蟹(幼苗)、鳗鲡(幼苗)和刀鲚等。

)))湿地具有水量平衡、净化水体、调节气候、防浪护堤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6-8],是上海不可或缺的/肾脏0和/生态屏障0,是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生态资本。

二上海市保护和利用湿地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1.保护状况自上世纪末,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体系的建设,先后建立了崇明东滩、九段沙湿地、大小金山岛和中华鲟4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并将崇明东滩成功申报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本世纪初,上海市政府加快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和建设进度。

2004年,崇明东滩和九段沙湿地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后相关的保护管理条例先后出台,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推进。

此外,上海市政府对于水源地保护也特别重视,将黄浦江上游列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

2.利用状况利用湿地作为水源地,已建成的有长江边滩陈行水库,拟建有青草沙水库;利用滩涂建设浦东机场、长兴岛造船工业基地、深水港区和金山石化工业园区等;崇明东滩围垦既用于平衡土地指标,又可用作生态农业用地;在浦东东部边滩安排排污口,利用湿地净化污水;将人工湿地和半自然湿地用作养殖基地,拟将围垦后的水面和半自然湿地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和风景湖泊。

3.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不断地围殖鱼塘,上海的湖泊湿地日益淤缩;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工农业污染使得湖泊、河流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大大受损[9]。

)))滩涂湿地围垦的地点、规模、时间和方式不当,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威胁到长江口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10][12]。

)))错误地将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包袱,认为崇明东滩和九段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放弃了上海围垦潜力最大的两个区域,损害了上海市的长期发展潜力。

)))上游生态建设和三峡工程上马使长江来沙量大量减少,几个国家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使上海今后可利用的滩涂数量急剧减少,上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如何实现以及从哪里实现都将成为今后政府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前些年引进的互花米草已经成为恶性外来物种,在滨海湿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13-14],对崇明东滩和九段沙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巨大威胁。

如果不尽早加以控制,上海付出高额代价建设的保护区可能成为恶性外来物种的乐园。

三上海实现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途径1.充分利用长江每年2亿吨的泥沙资源尽管由于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和大型水利工程上马后,入海泥沙量已减少到每年不到2亿吨,但是目前的监测结果表明,上海滩涂生长并没有出现明显减缓的趋势。

从长远来看,上海滩涂的自然淤涨速度会有所减缓,这需要采取物理工程和生态工程的手段来促进泥沙在上海地区的成陆。

当前需要进行的工作是,根据水文条件变化来预测泥沙的沉积量和沉积地点,提早选定促淤区,采取安全的物理、生态手段来促进泥沙沉积和滩涂淤涨速度,不断增加上海的滩涂资源。

2.通过自然保护区的调整来释放土地资源崇明东滩和九段沙两个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功,结束了上海没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历史,在上海的环境保护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上海在这两个区域进行围垦和利用土地资源时存在着严格的限制。

按照1994年颁布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6的规定,上海不能在淤涨速度最快的崇明东滩和九段沙湿地保护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围垦和土地利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地方将永远封闭起来,不能利用。

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6,/确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必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的,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务院提出申请。

0由于上海这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位于长江河口区域,随着泥沙在河口不断沉积,新生湿地不断向海域方向扩展和延伸,因此滩涂湿地始终处于快速的动态变化中。

若干年后,主要保护对象如水鸟、湿地植被等分布的区域会和现有功能区发生较大的偏移,因此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也必定要按照/动态保护,科学保护0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

3.在保持基本生态系统功能的条件下适当地利用湿地资源湿地的保护和开发都是相对的,有些地方需要绝对保护,如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而有些地方可以进行适当开发。

参考国家/十一五规划0对国土功能区的划分,上海湿地规划也可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使资源开发得到合理布局和利用,并根据湿地演变趋势进行动态调整。

对湿地的开发并不是一定使其丧失基本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国际经验已经表明,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持湿地基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比如,可以在保护区的实验区进行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活动(如香港米浦保护区);将湿地和围垦后半自然湿地用作景观用地,如湿地公园、高档别墅区和高科技园区(如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建设湿地产业园区(如南昌市政府正在考虑筹建鄱阳湖湿地产业园区);建设人工湿地、湿地园林等。

总而言之,在尽量不破坏湿地基本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上海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推动上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1.建立上海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协调机制目前,上海市湿地保护管理涉及到绿化局、水务局、海洋局、环保局等部门。

根据国外海岸带湿地综合管理的经验,建议成立/上海市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管理委员会0,制定5上海市湿地保护行动计划6和5上海市湿地可持续利用管理计划6,切实协调好湿地的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

2.编制上海湿地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参照国家/十一五规划0的精神,将上海湿地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使资源开发得到合理布局和利用,并根据上海湿地演变趋势,定期进行调整。

3.妥善解决湿地圈围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了保持土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上海有关部门已经做了规划,到2010年要促淤110万亩,圈围60万亩。

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滩涂利用总体规划中,一定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以及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妥善处理湿地圈围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4.规范已围垦湿地的开发利用依托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合理使用已围垦湿地,重点发展林业、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依赖湿地资源景观的生态旅游业,例如将围垦后的水面和半自然湿地建设成湿地公园和风景湖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