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周秦汉唐
秦帝国的兴亡ppt5 北师大版

要点回顾
秦汉风云人物榜 秦始皇、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 大事一览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全国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2年 刘邦建立汉朝
秦朝疆域四至 北至长城一带 西 到 陇 西 南到南海 东 到 大 海
自我测评
1. 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条件中不包括( D )
A. 战国以来,各国间经济文化交往与分裂 状态的矛盾,使统一成为趋势 B.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增强 C.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抵挡秦国进攻 D. 秦始皇统治残暴,社会矛盾尖锐
2.秦的都城在 ( C )
A. 洛阳 B. 洛邑 C. 咸阳 D. 长安
3.右图中最突出的两人是( B) A. 陈胜吴广
B. 刘邦项羽
C. 陈胜刘邦 D. 项羽吴广 4.你能写出四个出自本课历史的成语吗?
5. 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有什么功绩? 材料二中的“一夫”是指谁?你能回答其 中的问题吗?
每课一得
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 “ ”,命称 “ ”,令称“ ”。 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 国沿用了两千多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3.5《昌盛的秦汉文化》课件3

造纸术外传及意义 造纸术逐渐向东传播到朝鲜、日本,向西 传到阿拉伯国家、欧洲等地。
意义: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这是中 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数学成就
《周髀算经》 ①内容:记载了西周初年
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
话,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
“勾三股四弦五”。
②意义:说明早在3000年
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
蔡伦改进造纸术 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影响: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同
时也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使纸的使用逐渐普
及起来。
东汉蔡伦在总结西汉以
来造纸经验的基础上,在
105年,改进了造纸术,
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后
人把这种纸叫作“蔡侯
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 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人 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美国2007年11月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
B)
A. 秦朝
B. 西汉末年 C. 东汉 D. 魏晋南北朝时间
在东汉时期,写成《伤寒病论》,被后节尊称为 “医圣”的是( A. 华佗 B. 李时珍 C. 张仲景 D. 孙思邈
(2)中国最早寺庙——白马寺
作用: 来生幸福,成为统治工具。
影响中国文化与社会。
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信奉者大多 是帝王贵族,他们为什么要信奉佛教?后来贫苦民 众也开始信佛,原因何在? 统治者信奉佛教是因为佛教 叫人忍受痛苦,符合统治者的政 治需要。所以统治者大力支持和 宣传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宣扬生死轮
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课件教学课件ppt

通过影视作品、文艺演出、展览等形式,宣传秦汉文化,提高公 众对秦汉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秦汉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历史文化价值
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 价值,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价值
秦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感和 凝聚力。
建筑
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包 括万里长城、阿房宫、兵马俑 等宏伟建筑,充分展示了当时
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
秦汉文化的科技成就
造纸术
秦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纸张,虽然当时的造纸技术较为原始,但 为后来的造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印刷术
秦汉时期出现了原始的印刷技术,如木版印刷,为后来的印刷技 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汉朝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同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形 成了独特的汉文化。
秦汉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秦汉文化的特点
秦汉文化具有统一性、实用性、礼仪性和多元化等特点。统一性表现在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和文化上的“独尊儒 术”;实用性则体现在科技和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上;礼仪性表现在建筑和雕塑艺术上;多元化则体现在对外 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上。
天文地理
秦汉时期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取得了重要成就,如浑天仪、地动仪等 重要仪器的发明,为当时的天文观测和地理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持。
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1 2 3
文化传承
秦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来的中华文化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思想影响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对后世的哲 学、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课件教学课件ppt
周秦汉唐

周秦汉唐的历史沿革是中国历史上的华章巨篇。
陕西考古的重大发现和最新成果展示了周秦汉唐盛世的文化风采。
陕西现代考古学研究起于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
从五十年代起,在陕西境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大量的文化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证明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周秦汉唐盛世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是全国古文化遗存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
一,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人的祖先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
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
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自称为周。
周武王牧野一战打败商纣,建立了周朝。
周朝享国约791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
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二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具体为:1、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文化方面:2、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秦朝钱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文化方面:书同文,将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秦朝创下的一套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
三汉朝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
百家讲坛六大古都1“金”之西安历史文化专题讲座秦汉唐视频下载

《百家讲坛》六大古都1“金”之西安历史文化专题讲座(秦汉唐)(视频)简介:西安,一部鲜活流动的历史,一座兵马俑和羊肉泡馍并存的城市,一座让你可以和历史对话的城市,视频讲述了秦汉唐以来西安的历史文化,敬请关注《百家讲坛》六大古都1“金”之西安专题讲座。
本素材为mp4高清视频。
上传者:menglixunwo相关素材: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屈原投江自尽后不久,楚国灭亡,秦军大破六国,一统天下。
世事巨变,沧海桑田,转眼两千多年过去了,曾经有多少时代英豪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而屈原的名字却永远地留在了一个民族的记忆里,每一年的端午节,是全世界的华人对屈原表达由衷景仰和怀念的日子。
屈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财富。
尤其是他对后世人的影响巨大,比屈原晚一二百年的贾谊、司马迁就深受他的影响。
我们从司马迁、李白、杜甫等历代大文学家的眼里,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屈原?中南大学文学院杨雨教授将带我们一起走进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
(《百家讲坛》20130615 端午时节话屈原7 光齐日月)上传者:0304yangyue 「下载次数:869」简介:《百家讲坛》端午时节话屈原7 光齐日月MP3音频专题讲座屈原投江自尽后不久,楚国灭亡,秦军大破六国,一统天下。
世事巨变,沧海桑田,转眼两千多年过去了,曾经有多少时代英豪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而屈原的名字却永远地留在了一个民族的记忆里,每一年的端午节,是全世界的华人对屈原表达由衷景仰和怀念的日子。
屈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财富。
尤其是他对后世人的影响巨大,比屈原晚一二百年的贾谊、司马迁就深受他的影响。
我们从司马迁、李白、杜甫等历代大文学家的眼里,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屈原?中南大学文学院杨雨教授将带我们一起走进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
(《百家讲坛》 20130615 端午时节话屈原 7 光齐日月)上传者:0304yangyue 「下载次数:842」简介:《百家讲坛》端午时节话屈原6魂兮归来MP3音频专题讲座离骚是屈原最出名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这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流传千古,那么屈原究竟在求什么?上传者:0304yangyue 「下载次数:796」简介:《百家讲坛》端午时节话屈原5上下求索MP3音频专题讲座离骚是屈原最出名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这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流传千古,那么屈原究竟在求什么?本期《百家讲坛》听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讲述--端午时节话屈之上下求索。
周秦汉唐

秦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
商鞅——秦孝公时被封于今陕西商洛一带,主
持 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小国一跃 成为七国首强,为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第一个统
一 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 者,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修长城、开灵渠等, 但也是暴君。
Page 26
长安,这座寄托着帝王“长治久安” 的宏大理想的古都,创造了中国历 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奇迹。 秦中这块富饶的黄土地,也成为中 国历史的文化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 神家园!
Page 27
Page
28
——宋靓婧
Page
29
Page 22
玄奘——生活在唐太宗时期,中国古代杰出的 佛教高僧、翻译家、外交家、旅行家、 探险家,唐太宗贞观年间从长安出发不 远万里抵达天竺,研习佛法,取经回国 后,在大雁塔翻译佛经,为中印文化交 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Page
23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 /王仙芝、黄巢起义陶瓷、绢、锦均闻名 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 最多的都市 唐本草、药王孙思邈、茶圣、诗仙、诗 圣、画圣、书法、鉴真、玄奘、莫高窟
Page 16
楚汉之争开始,刘邦胜出,建立了西 汉。西汉文景之治
帝西 汉 文
西 汉 景 帝
汉武大帝
Page 17
三国鼎立
曹操 孙 权 刘 备
Page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时期
三分天下最后归于曹魏,继而司马氏代魏建晋,史称 “西晋” 公元316年,匈奴攻占洛阳,西晋灭亡。西晋皇族司马 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与此同时,北方各族的统治者先后建立起16个封建割 据国家,史称“十六国”。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 陈,总称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 北朝,与南朝并存,史称“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 时期。江南得到开发。
陕西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产业板块升级探论

摘要:文化产业的开发重在资源内涵的升华。
陕西历史文化的核心资源是周秦汉唐文化,其内涵,分开来看,构建“德”“和”体系的西周文化反映了创新求变;走向“大一统”的秦文化体现了改革进取;开辟“丝绸之路”的西汉文化突出了开拓奔放;缔造中古繁荣巅峰的唐文化呈现出开放包容。
其文化精神,合起来正是中国精神――创新、改革、包容、进取的集中体现。
其产业开发,近年来集聚化趋势明朗,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散乱、单一和虚浮等问题。
立足实践,应对四大文化产业板块进行资源整合,凝聚与彰显时代精神,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良机,充分进行跨界融合与结构升级,并利用大数据平台对产业项目加以全面升级,深度延长产业链。
关键词:陕西;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一带一路”;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3-0080-04文化建设与产业开发是当前重大的时代课题。
陕西所孕育的中国最辉煌历史时期的周秦汉唐文化,所体现的历史精神既各自独立,创造和拥有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辉煌,又彼此相接,沉淀与彰显了中国精神多元丰富的基本内涵,串连成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奠基与发展的四个关键时期。
这四个时期所包含的创新、进取、开拓与开放精神,正是中国精神最宝贵的文化正能量,对建构中华品格、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宝贵的时代意义。
本文拟在梳理分析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产业发展实践以及“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就如何调整开发思路,对这四大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全面实施集聚化多元发展略作探讨。
一、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分析陕西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作为古代中国的统治核心区长达千年之久,文化内容丰富多元,其中最核心的是缔造了中国古代社会最繁荣历史阶段的周秦汉唐文化。
1.创新求变的西周文化。
西周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奠基与成型时期。
周人以前所未有的开拓与创新精神创造了以“德”“和”为思想核心的西周文化,把中华文明史推向了第一个高峰。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1.doc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课程标准:2-2-6例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2-2-7例举实例,说明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解读:“例举”、“知道”、“了解”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第五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本课主要围绕秦汉时期文化领域的不同主题,从科技发明、数学、医学、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整合有关史实和典型例子,概括介绍该时期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又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密不可分。
因此,在教学时要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2、教材结构分析:技术发明——纸的出现和造纸术的改进数学成就医学成就昌盛的秦汉文化史学成就宗教成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纸的出现和造纸术的改进过程;知道我国秦汉时期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秦汉时期的中医学的发展,知道中华古代医学源远流长;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艰辛过程,知道他对我国史书编写作出的贡献;知道文化昌盛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举实例,知道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通过列表梳理我国秦汉时期文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综合分析该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初步学会运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中华古代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秦汉时期在技术发明、数学、医学、史学、宗教等文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本单元的知识分析该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
教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师】前几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秦汉时期政权更替、政治、经济、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我们不难发现秦汉政治强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殷商与西周 主要讨论古代人宗教观念的变化
1、夏商周的宗教观 2、从原始宗教观到上帝一元论 3、西周的宗教思想特点:周人尊礼 4、西周思想特点
2
1、夏商周的宗教观
夏人尊命,商人尊神, 周人尊礼 夏人尊命:指在早期的巫术阶段,人们主要 着眼于个人的命运,并要求与神沟通。 还缺乏族群或者类的概念。 由夏人尊命到商人尊神的演进(渐进); 由商人尊神到周人尊礼的变革(革命)。
“无”就是“大有”,“无”不是一无所有, 指无规定性,即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第二、用“名教”和“自然”讨论人生与处世。 A、“越名教而任自然” B、“名教即自然” 第三、以“言意之辩”讨论认识论问题。
32
四、唐代的制度文化: 封建社会具有典型性
1、唐代的强盛与制度:制度的重要性 2、均田制及相关制度: 3、科举制度——包含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4、三省六部制:中央管理制度
29
三、魏晋文化:长江流域的开发
1、历史沿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在南 北两个方向 2、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六朝文化:都建都南京, 六朝时期(吴、东晋、宋、齐、梁、陈)。社会相 对稳定,文学艺术诗歌绘画都蓬勃发展,是文化发 展时期,出现《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 3、玄学:
30
3、玄学:25源自C、这里用阴阳五行解释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 宇宙的结构,有其朴素的合理性,合理性在于解释自 然现象。
但用它解释人类社会,就提出国家、社会的变化也是 按照五行的关系来变的,提出“五德终始说”,每一 个朝代属于五行里的一行,崇尚一种德. “三统说”-黑白赤 。 D、阴阳五行学家和早期的科学家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邹衍在天文学上和地理学上都有贡献,在地理学上他 提出大九洲理论。 邹衍关于宇宙结构,提出“宣夜”说,天文学家认为, 古代的“宣夜”说最接近宇宙本来面貌。
---《周易》中孔子的话
14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 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
意为帮助统治者达不到数(数:用易的方法来计算) 的阶段,只能算巫,如果只达到数而未达到德阶段, 只能是史。 孔子要由巫史的传统达到德的程度,巫→史→德。 礼乐文化是和“德”对应的。孔子是继承了西周的思 想,不是单纯地继承,而且改造了,改造到“德”的 程度。这就是说儒家思想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继承和 发展。
36
唐灭亡: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规律性的东西
(1)统治阶级内部腐败。 (2)地方割据势力:西周分封―汉分王―唐节度史、
藩镇割据。 (3)农民起义。
37
12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墨家:墨翟(公元前468——376) (3)名家:先秦逻辑学派。名,概念。代表人物:
惠施、公孙龙——战国人。 (4)法家: (5)道家:老子、庄子。 (6)阴阳五行学家:
13
儒家
A、将巫史传统发展为礼乐文化 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 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
9
二、百家争鸣与秦汉文化
1、百家争鸣产生的条件 2、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先秦六家 3、汉代的经学
10
1、百家争鸣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 (2)社会的剧烈变动:礼坏乐崩 (3)士阶层的出现:养士风气
11
2、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先秦六家
《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之要旨--儒、墨、 名、法、道、阴阳。 《汉书》:加农家、纵横家、小说家、杂家。 ----九流十家,这四家不象六家有典型代表、思想 和著作,穿插在六家之中。如农家,《孟子》就 有许多和农家许行辩论的内容。
B、两派:A、商鞅――法家实践学派。《商君书》; B、韩非――法家理论学派《韩非子》:法(法令)、 术(权术)、势(权威)封建社会是儒法兼用,或 “外儒内法”
23
道家
A、道家主张回归自然,以自然(包含自然而然) 为大道。哲学上主张执一反本,在社会理想上主张 回到小国寡民的世界。 B、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对“道”的论述有 一套严密的认识论理论,这套理论魏晋时期的思想 家通过注解《老子》给予更多的发挥。 C、反对儒家,认为儒家讲的“仁义”脱离了人的 自然,脱离人的纯真本性,主张“全性保真”, D、《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嘘以浠,相 濡以沫;莫若相忘于江湖”。
24
阴阳五行学家
A、阴阳五行学家: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用来解释 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变化及其规律。
B、阴阳家把整个宇宙列入五行的顺序,认为五行 有两种基本的运动规律: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克。 比相生:一个接一个相生。间相胜:隔一个相克。
循环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 克:(植物生长在土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
26
诸子百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太重要了, 后来思想没有超出这些思想。
从尊神到尊礼是中国古代文化、宗教 思想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27
3、汉代的经学
(1)五经博士:讲今文经 (2)经今古文的斗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也 叫经今文学、经古文学,代表汉代经学的两个派别。 今古文经斗争反映文风矛盾以及对孔子态度。
33
均田制及相关制度:
(1)均田制思想上的来源是早期儒家小农经济理想, 制度来源是北魏实行的均田制。 (2)内容:按百亩的原则分:永业田(家庭永远给 的)、口分田(按人口)、职分田——不是每家每户 都有,豪强地主(有官有钱)。 (3)租庸调制——均田制下派生的赋税制度。
府兵制:和均田制、租庸调制相配合,是唐代的军 事制度。
(1)玄学产生的背景 A、经学的影响:经学的负面影响,经学走向反面, 儒家知识分子寻找新的思想来拓展儒学发展的道 路。《周易》、《老子》、《庄子》----儒、道合 流。 B、佛学的影响
31
(2)玄学讨论的主题
第一、以老子为根据,以“有无之辩”讨论本体 问题,宇宙的根本规律。“贵无论”、“崇有论”。
18
名家
A、先秦逻辑学派,名,概念。 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战国人。 B、名家的产生,既有政治上的正名,也有司法 上的刑名,最后演变为逻辑上的名辩。 其特点是:名辩思潮以不合常识的命题的形式出 现,目的是指出概念上的矛盾,防止把概念和对 象混为一谈。
19
C、 “白马非马论”
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色 者 ,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35
三省六部制:中央管理制度
中央文件出台过程:“中书取旨(草拟文件 诏令),门下封驳(审查中书拟的文件),尚书 奉而行之”。
中央管理:整个封建社会,中央管理发展有一 个变化趋势,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皇帝 个人权力不断强化,向专制主义发展,这是封建 社会的一个特点,这个强化具体表现在利用身边 的力量,如内朝压制外朝的力量,限制尚书省的 权力和宰相的权力,具体执行都是宰相。
所以在《礼记.大学》中,传达了古代的这种思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 君的要求。这种思想是社会统治的需要。
8
4、西周思想特点:
“上帝为虚,祖先为实,教化为本”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宗教政治化,政治 伦理化,伦理艺术化。 即王权代替神权,师权来规范君权,看重学校与教 育,将她放在政治与宗教的上面,主要讲师道与君道 的合一 -------政治伦理特征
34
科举制度——包含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唐代学校教育:唐代文化机构用二馆六学 二馆:弘文馆、崇文馆---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 学。 科举:分科取士,16世纪传入欧洲。 英国文官制度源于此。 唐代科举强调分科主要有明经、明算、明律(法 律)、进士等50余科。
6
(2)孝:西周就产生以“孝”为“教”的思想, “孝”和“教”有字源上的关系,以“孝”为“教” 就是统治者要把伦理行为(孝)贯穿到知识教育到 中去,所以作为一个统治者,既是君,还是师,这 二者融为一体,这就形成了后来古代文化的特色。 (3)礼:就是供奉祖先,右半边是“曲”“豆”, 就是供奉的这些东西,“豆”是一种祭物。
21
这就是逻辑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矛盾----外延越 小,内涵越大,在哲学上叫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2
法家
A、针对儒家,打破儒家的理想主义,有鲜明的 实用功利色彩,思想核心是“法治”。在封建社会 实际上是“人治”。理论重点:尊君权,主法术, 禁私学,奖耕战,谋富强。法家的消极方面:强调 君权,为君权提供理论。
20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看似荒谬的论题, 实则这个讨论的意义在于指出逻辑上的矛盾。公 孙龙以此说明“白马”与“马”两个概念在外延 上的区别。在“白马”上体现“名形”、“名色 “两个概念, 也即“白、马”两个概念,是两个 概念相兼容、相加的结果。
意思就是“白+马≠马”,就是说为什么一个概 念中可以容许两个概念的存在,“名形”和“名 色”为什么可以在一个概念中兼容地存在,指出 这个逻辑的矛盾。
28
今文经学: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主张“通经 致用”即为现实服务;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歪曲了经 学内容,对经书大量发挥。要“大一统”、“尊君 抑臣”,说成是经书内容,到汉末和阴阳五行结合, 荒诞。
微言大义(对经书的态度),将孔子当神。
古文经学:主张“通经识古”,恢复经学、经 书的本来面目。更符合经书本来面目。后来清朝考 据学生要依赖古文经学。 实事求是遵循经书本来的面貌(对经书的态度), 将孔子当史学家(贤人)。
3
2、从原始宗教观到上帝一元论
(1)原始崇拜的三种形式 A、自然崇拜:崇拜山、河、雷公、电母等超
自然力量。 B、图腾崇拜:类(族群观念)来源,“慎言
图腾” ,《史记》记载黄帝和蚩尤打仗时,率 领“熊、罴、虎、豹”参战 。
C、祖先崇拜: (2)上帝一元神:最高有意志的神。
4
3、西周的宗教思想特点:周人尊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