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十六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时达标训练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

【优化方案】2017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知能演练学业达标人民版必修3[随堂巩固]1.(2015·浙江学考)下列科技成就中,标志着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D.“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解析:选D。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题目中的改革开放时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且不属于航天技术领域,故B项错误;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在1970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D项正确。
2.(2015·广东学考)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
此卫星被命名为( )A.“东方红”B.“神舟”C.“嫦娥” D.“银河”解析:选A。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选择A项符合题意。
3.(2016·西安第七十中学高二期末)钱学森说:“谁掌握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 A.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B.发展国民经济,增强了综合国力C.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处于领先地位解析:选D。
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就,但就整个综合国力来看,我国并不处于领先地位,所以D项表述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D。
A、B、C为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的作用。
4.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解析:选C。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后课时作业人民版

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业达标]1.“10月16日15时整,寂静的罗布泊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紧接着,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周围的空气急速膨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爆心向四周飞驰。
”该科技成就使我国(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B.增强了远程打击敌国的能力C.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D.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技术时代答案 C解析题干体现的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故A项错误;增强远程打击敌国能力的是导弹技术,故B项错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故C项正确;研制原子弹是出于国防目的,故D项错误。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科技人才政策上强调与国民党争夺人才,争取侨居海外的科学家回国等政策。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国共内战尚未结束B.学习苏联模式的需要C.“双百”方针未能贯彻D.国家建设急需人才答案 D解析国共内战尚未结束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学习苏联模式的需要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来的,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科技人才政策上强调与国民党争夺人才,争取侨居海外的科学家回国等政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国家建设急需人才,故D项正确。
3.20世纪60、70年代,使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得到重大提高的科技成就是( )A.“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B.籼型杂交水稻育种成功C.“银河—Ⅰ号”的成功研制D.“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D两项是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科技成就,B项与国防无关,均排除。
20世纪60、70年代,“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不仅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还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A项正确。
4.某科学杂志如此评价中国某项科研成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
实验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中国取得该项科研成就是在(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生命奥秘”等可判断该项科研成就为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A项正确。
高中历史 专题5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学业分层测评16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人民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业分层测评16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人民版必修3(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生物学领域曾取得领先地位。
它是( ) 【导学号:67700103】A.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B.依靠基因技术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依靠杂交技术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依靠克隆技术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解析】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新时代。
【答案】 A2.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A.网络技术B.籼型杂交水稻C.“两弹一星”D.火药【解析】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答案】 B3.右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C.《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编制D.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解析】1988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06年我国才出台《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所以此题选B 项。
【答案】 B4.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导学号:67700104】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D.灿型杂交水稻【解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2003年“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故A、B、C 三项均不属于世界之最。
【答案】 D5.下列关于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科学院成立②《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③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④②【解析】①是在1949年11月,②是在1956年,③是在1985年,④是在1988年。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练习人民版必修3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下列属于我国科研起步的原因的是 ( )①中国科学院的成立②国家科委的成立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④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2.下列科技成就中,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有(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④籼型杂交水稻育成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B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答案:A4.英国广播公司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展示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答案:B5.“嫦娥三号”发射成功,我国探月工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 ( )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材料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江泽民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案人民版必修3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程标准素养解读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新中国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原因及背景,掌握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正确认识新中国科技发展与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的关系。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的地位及意义。
知识点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措施(1)中国政府确立了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2)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建立。
(3)吸收许多海外的知识分子回国参加建设。
(4)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5)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成就(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1958年,中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2)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概念阐释]“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期中华民族创建辉煌伟业的标志性成就。
1.背景(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拉大。
(2)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2.提出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堂达标 人民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堂达标人民版必修31.(2016·新疆学业水平测试)1964年10月28日,《澳门日报》发表评论说:“这次……试验的成功,显示出中国国防力量已进一步加强。
”材料中的“试验”指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B.“银河一号”研制成功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实现【解析】选A。
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64年”和材料中“中国国防力量已进一步加强”得出此试验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补偿训练】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
”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解析】选A。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的垄断,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故A正确。
【深化点拨】“两弹一星”和“神舟5号”升空体现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精神。
“神舟5号”升空体现了无数科研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2.(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是( )A.增强了国防力量B.打破了美苏两极对峙局面C.加速了信息化发展D.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解析】选A。
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
【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的重大作用和意义(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后习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指出: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
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
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它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
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B.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它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结合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可知,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故选A项。
B项提出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排除;C、D两项都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果。
2.20世纪60年代初的某一天,美国总统约翰逊在与同僚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
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
这一“突发消息”是指( )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10月,且当时中美并未建交,美国对中国仍采取敌视态度,故A项正确;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酿成古巴导弹危机是在1962年,故B项错误;华约建立于195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与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英国广播公司在有关报道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 ),B项正确。
中国现在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A 项错误;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但不能说其决定国家的兴衰,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科技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项错误。
4.20世纪60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等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
必修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专题概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余年历史,是一部急速变革,艰难创业和曲折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共和国的文化事业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及十年文革,不仅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挫折,对教育,科学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中,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技术也有了可喜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在“双百”与“双为”方针的共同指导下,新时期文学艺术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与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节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2.说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了解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十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
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2.“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有力冲击了美苏的核垄断
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
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
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
3.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
A.“东方红一号”卫星B.“神舟 5 号”载人飞船
C.“神舟 7 号”载人飞船 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4.1965年,某报刊发表评论:“它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这是指(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的研究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籼型杂交水稻
5.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思想是 (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6.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
“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
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
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C.全国人民的支持
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
7.《诗经》慨叹:“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
”清朝《履园丛话》云:“蝗旱不登,饿殍载道。
”以下科技成果中最有助于解决材料中所述现象的是 ( )
8.美国的新闻媒体曾这样评论中国的某一科技成就:“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21世纪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
”“这”是指( )
A.“两弹一星”技术
B.银河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
C.“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D.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与推广
二、非选择题(18分)
9.近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欧罗巴各国日益强盛,为中国边患,推展其故,制器精也;推原制器之精,算数明也。
……异日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令震慑,奉朝贡,则是书之刻,其功岂浅鲜哉!
——李善兰、艾约瑟《重学》(序言) 材料二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
毛泽东强调,为了防御,中国也要搞原子弹。
我们不首先进攻别人,但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
研制原子弹,当时总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会议正式决定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研制原子弹。
——《新中国60年发展之路》系列专稿之十一材料三为了卫星研制、发射的顺利进行,1967年1月24日,中央军委专门对东风基地下达了关于“不搞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坚持正面教育”的指示。
中科院卫星研制科研队伍、试验基地、科研设施以及工厂,一起转交给国防部门,类似实行军管。
——节选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年10月9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善兰的救国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出台的时代背景。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的原因和条件。
(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革”时期研制卫星的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
(8分)
课时达标训练(十六)
1.选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美、苏对中国的核威胁和对空间技术的垄断,发展“两弹一星”是提高我国国防实力的重要措施。
2.选D 从题干中的“炸弹”和“核国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结合“两弹一星”的影响,可知A、B、C三项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两极格局没有因此而改变,故D项不正确。
3.选B 由材料中的“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可判定应为苏联解体之后。
A项发生于 1970 年,排除;材料认为中国是除俄罗斯之外美国在太空中的对手,而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排除 D项;“神舟 5 号”早于C项“神舟7号”。
故选B。
4.选C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5年”“人工合成蛋白质”,可判断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5.选C 题干材料强调将科技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结合起来,这反映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思想,故选C。
A、B、D三项说法具有片面性。
6.选B 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高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
故选B。
7.选C 题干材料反映了农业产量不高或受灾导致古代社会存在严重的粮食问题。
袁隆平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饥饿问题。
故C项正确。
A、D两项为生物学成就,不符合材料所述领域;B项为航天领域成就,与材料无关。
8.选C 材料中强调的时间为“21世纪”,A项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B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C项是在2003年,D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
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直接从材料中即可概括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直接抓住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即可说明。
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1955年”新中国面临的国际背景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利的国内外条件如国家主权独立、政府重视科技发展等角度来概括。
第(3)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的最后一句话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央军委、科学院等国家机构对卫星研制工作的重视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回答。
答案:(1)主张:学习西方数学技术以达“科技救国”。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原因:打破美苏两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增强国防力量。
条件:新中国的成立;中苏结盟;党中央对核科技的重视。
(3)举措:国防部对卫星研制进行军管。
原因:“两弹一星”决策的战略地位没有因“文革”而发生动摇;科研工作者的顽强努力;广大人民、科技工作者对“文革”错误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