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方面的伟大成就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近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一次次的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性的进程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为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断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

本文将基于深度和广度标准,评估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并探讨其中的多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成果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中国农民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品供给得到了保障。

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大幅提升,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口粮问题。

中国在农业机械化、灌溉技术、农业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信息技术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快速跟上了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

中国的信息科技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之一。

与此中国也加大了对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培养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生物技术成果生物技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

遗传工程在中国的应用不断扩大,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中国农民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农药的使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遗传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

这些生物技术的创新为人们的生活健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四、能源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能源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中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断提高,为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还在核能、煤层气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改革开放祖国的惊人变化和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祖国的惊人变化和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祖国的惊人变化和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取得了惊人的科技成就。

这一切的变化和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前行的结果。

改革开放初期,祖国经济发展缓慢,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改革开放为祖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科技为引领,祖国开始了一场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农业方面,改革开放后,祖国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推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得农民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祖国保障了粮食安全,使得人民的饭碗更加牢固。

在工业方面,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祖国的工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和自动化。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传统工业制造的瓶颈逐渐被打破。

同时,祖国的工业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从“Made in China”到“Created in China”的转变。

中国制造的高铁、大飞机、核电站等一批科技成果,让世界刮目相看,彰显了祖国科技实力的崛起。

在信息技术领域,改革开放为祖国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祖国的互联网事业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不断推进。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在线教育等一系列新兴业态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科学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为祖国的科研机构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资源支持。

科学家们在各个领域展开了一场场的科研攻坚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

从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到基因编辑,祖国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为全球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惊人变化和科技成就令世界瞩目。

这是祖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祖国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自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轰然开启,那可真是一路狂奔,科技这块儿也是突飞猛进,让人目不暇接。

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因为这一波波的科技浪潮,过得是越来越有滋有味。

想当年,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黑白的,画面还雪花飘飘。

现在呢?液晶电视、曲面屏、4K、8K,家里客厅墙上挂着的,比电影院里的还清晰。

手机,从大哥大到智能机,从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到现在能刷视频、玩游戏、办公,简直是个掌上小电脑。

这变化,比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快呢!说到航天,咱们国家那也是杠杠的。

神舟飞船上天,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全球覆盖,那气势,简直是把整个宇宙都揽入怀中。

小时候,咱们抬头看星星,只觉得遥不可及;现在,咱们的卫星就在天上,给咱们指路,给咱们报时,心里头那个自豪啊,比吃了蜜还甜。

深海里头,咱们也没落下。

蛟龙号潜水器,一头扎进海里,七千多米深的地方,跟玩似的。

咱们国家探索海洋的能力,那可是杠杠的。

海里的秘密,再深也逃不过咱们的“火眼金睛”。

还有超级计算机,那运算速度,快得让人咋舌。

神威·太湖之光,听着就霸气侧漏,全球排名榜上,那是常客。

有了它,咱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那可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科技不仅让咱们的生活更便捷,也让咱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高铁飞驰,穿山越岭,把城市连成了一片。

网上购物,点一点手机,东西就送到家门口。

这背后,都是科技的力量在推动。

再说说农业,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不一样了。

智能农机下地,精准施肥,病虫害也少了。

产量高了,农民兄弟们的钱包也鼓起来了。

这科技,真是咱农民兄弟的贴心小棉袄啊!环保方面,科技也是大显身手。

空气净化、污水处理、垃圾分类,这些以前头疼的问题,现在都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理念在科技的助力下,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咱们国家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那真是数不胜数。

这些成就,让咱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让咱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方面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方面的伟大成就

1985年,实施星火计划;
1986年,国务院发布改革科学技术拨款管理制度, 对于开发型科研机构开始逐步减拨事业经费;
1
• 1986年,国家实施“863”计划,实行首席科学家制,科研项目 通过竞争获得;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 1987年,人大审议通过《技术合同法》; 1988年,北京市在海淀区设立新技术开发区; 1988年,中国科学院实施“一院两制”发展模式; 1988年,火炬计划诞生; 1989年,中科院、教委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 1990年,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1年,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 1 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
1987年,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 干规定》,将1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的目标进一步落实为七条措施,照抄如下: (1)政研职责分开,简政放权,把科研机构逐步下放到企业、 企业集团、行业和中心城市;(2)以技术开发工作为主的大多数科 研机构,特别是从事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都应逐步进入企业;(3) 其他技术开发机构可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经济建设;(4)科研机构要 精简缩编;(5)适当加快科研事业费的削减速度;(6)全面实行所 长负责制;(7)逐步实行科研机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
•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事业 的发展,有很大成就,也有不尽如人意之 处。对此,国内外讨论很多,大家也有很 多切身体会。本文试图做的,是对这一时 期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的得失, 做一个总结回顾。因资料缺乏,要做这项 工作,着实不易。这是初稿,贴出来,供 行家讨论批判。若其中年代、史实记忆有 误,万望指正
1982年,中国科学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是国家自然科展计划——由计委、科委牵头的“科技 攻关计划”开始实施。

细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科技成就

细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科技成就
来 ,我 国 科 技 人 力 资 源 得 到 恢 复 和 发 展 ,科 教 兴 国 、人 才 强 国 战 略 的 大 力 实 施 使 科 技 创 新 队 伍 不 断 壮 大 。 2017年 ,全 国 研 发 人 员 总 量 达 到 621.4万人 ,按折 合全时工作量 计算的研 发人员 为403.4万 人年 ,是 1991年 的6倍 ,1992- 2017 年年均 增长7.1%。我国研发 人员总量在2013年 超过美国 ,已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
(一 )科 学论 文 成 果丰 硕 。 科 学 论文 的数 量和质 量代 表 了科学 研究 特 别 是 基 础研 究的 水 平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科 学 论 文 产 出 实 现 快 速 增 长 。 2016年 , 中 文 科 技 期 刊刊登科技 论文49.4万篇 ,是 1990年的5.5倍 ; 国 外 三 大 检 索 工 具 《科 学 论 文 索 引 (SCI)》 、 《工 程 索 引 (EI) 》和 《科 技 会 议 录 索 引 (CPCI)》分 别 收 录 我 国 科 研 论 文 32.4万 篇 、 22.7万 篇 和 8.6万 篇 ,数 量 分 别 位 居 世 界 第 二 、 第 一 和 第 二 位 。 论文 质 量 得 到 进 一 步 提 升 ,根 据 基 本 科 学 指 标 数 据 库 (ESI)论 文 被 引用 情 况 , 2017年中 国科学论 文被 引用 次数 已超 过德 国 、 英国 ,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
细数 改革开
中国科技财富 I 2018年第
一 、 科 技 投 入 持 续 增 加 ,研 发 条 件 显著 改善
善 ,我 国 已 成 为 世 界 科 技投 入大 国 。 (一 )研 发 人 员总 量 稳 居世 界 首 位 。 人 才是科 技创 新的 第一 资源 。改 革开放 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盘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盘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盘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盘点一、引言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我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本文将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进行盘点,并探讨这些成果对我国社会、经济和全球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主要体现在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方面。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改良作物品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国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使得水稻产量大幅提升,为解决人口食品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工业科技成果在工业领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表现在工业自动化、柔性制造、新材料等方面。

我国的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一系列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

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标杆,大型飞机、芯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四、信息科技成果我国的信息科技成果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

我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最多的国家,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五、环境科技成果我国的环境科技成果主要表现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

我国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成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大国。

我国在空气、水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总结与展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盘点,表明我国已经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了我国智慧。

在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七、作者观点在我看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改革开放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涵盖了
许多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学、能源和环境等。

以下是其中的
一些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之一,拥有数亿互联网用户。

中国还
在5G网络、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生物医学:中国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并且正在积极开发新药和治疗方法。

此外,中国
还在基因编辑和干细胞研究等前沿科技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能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

然而,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中国也开始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和太阳能市场之一,并且正
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和其他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

4.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推广清洁能源。

此外,中国还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规划等领域取得了进展。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这些成就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科技进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信未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将会继续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就。

改革开放后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改革开放后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改革开放后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1. 引言说到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那真是一个大话题,大家可得准备好小板凳,慢慢听我唠叨。

咱们的国家这几十年来,科技的发展可谓是飞速,简直像是坐上了火箭,呼啸而过,让人目不暇接。

这其中,有些成就不光是让我们自豪,更是让世界刮目相看。

接下来,我就带大家走进这段辉煌的科技历程。

2. 通信技术的飞跃2.1 从拨号到智能手机你们还记得那个老古董的拨号电话吗?当年想给朋友打个电话,还得一个劲儿地转那个盘,真是要慢半天。

而现在呢,谁还用那个?我们早就进入了智能手机的时代,手机里几乎能装下整个世界,微信、QQ、视频通话,简直把“天涯若比邻”的概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就算你在天边,我也能通过视频看你,科技的魅力真是让人心服口服。

2.2 5G的到来再说说5G技术,啧啧,那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大家想象一下,下载一部电影,居然只要几秒钟,这可比我们以前看电影等缓冲要痛快多了。

生活在5G时代,简直就像是在科幻电影里,真是科技改变生活,快得让人咋舌。

3. 航天事业的辉煌3.1 神舟飞船的成功说到航天,大家一定听过“神舟飞船”吧。

每次发射的时候,那气氛就跟过年一样,激动得不得了。

我们的航天员在太空遨游,心里有多自豪,真是没法形容!你想啊,咱们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很多国家都对我们刮目相看。

太空里不再是“外国的月亮圆”,而是咱们自己的一片天地。

3.2 嫦娥奔月还有嫦娥探月计划,大家都知道吧?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简直是家族聚会!每次传回的照片,都是让人惊喜得不要不要的,仿佛真的把我们带到了那神秘的月球。

还有那“玉兔”探测器,更是让我们摸到了月球的“家底”,真是赚足了面子!4. 绿色科技的崛起4.1 新能源的开发除了航天,咱们的绿色科技也不甘落后。

你看看那些新能源车,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真是越来越普及,谁还愿意天天开那油耗高的车呢?开电动车,既省钱又环保,真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中国科技政策环境的演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1985年为“恢复与重建”阶段;1985 年——1993年为“竞争与市场”阶段;1993年至今为 “调整与创新”阶段。各阶段之间并不是界限分明的, 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叙述方便。对三个阶段的政策 环境演变,分别简要评述如下:
「第一阶段(1978-1985):恢复与重建」
1987年,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 干规定》,将1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的目标进一步落实为七条措施,照抄如下: (1)政研职责分开,简政放权,把科研机构逐步下放到企业、 企业集团、行业和中心城市;(2)以技术开发工作为主的大多数科 研机构,特别是从事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都应逐步进入企业;(3) 其他技术开发机构可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经济建设;(4)科研机构要 精简缩编;(5)适当加快科研事业费的削减速度;(6)全面实行所 长负责制;(7)逐步实行科研机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由此,国家迎来科学的春天。 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大批知识分子重新回到教学科研 岗位。 国家科委和地方科委相继恢复。科协和专业学会积极开展工作。 构。
中国科学院大批划归地方的研究机构重新回归,并成立一批新的科研机
《发明奖励条例》,《自然科学奖励条例》,《技术改进奖励条例》, 《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专利法》相继颁布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 技方面的伟大成就
成员:宋娟娟 贺雨欣 汤芸 黄冠黎 王珏 安静 霍兰兰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
•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事业 的发展,有很大成就,也有不尽如人意之 处。对此,国内外讨论很多,大家也有很 多切身体会。本文试图做的,是对这一时 期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的得失, 做一个总结回顾。因资料缺乏,要做这项 工作,着实不易。这是初稿,贴出来,供 行家讨论批判。若其中年代、史实记忆有 误,万望指正
• 科研院所内部出现了分化,一部份优秀人才通过到社会 上竞争国家项目和地方横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较为充 足,市场体制使他们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大多数科研人 员,则是整日惶惶,朝不饱夕。他们的处境,一个字: “难”。
社会上,科研人员不再是天之骄子,社会地位一落 再落。社会分配的脑体倒挂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竟出现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现象。看到在 国内从事科学研究的处境,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的优秀 毕业生不是流向科研单位或者留校读研,而是投身商海, 或者出国留学。
有老科学家估计,这次改革对科研系统的冲击,可能不弱 于文革。这当然是极端的估计,事实上负面效应不至于这么大。 但,我们回头反思,是否当时可能有更好的、更科学的、更稳 妥的改革方案呢?
1
「第三阶段(1993至今):调整与创新」
• 1985年到1992年,国家的科技计划,如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 863计划、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绝大多数是围绕科研项目设 立的。为了获得这些科研项目而开展的竞争,是以科学家为主体进行 的,科研单位、部门仅仅起到部份协调作用。这种状况造成的一个负 面的影响,就是研究所领导对下属科研人员的研究选题、项目管理等 等很难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因而很难对研究所的长远发展进行深入的 思考。这一时期,似乎无论国家立项,还是科研院所发展,都难以避 免短期行为。 1993年,这种情况开始有所调整,其标志就是国家教委于当年 开始实施的“211工程”。211工程的含义是到2000年,国家教委准 备重点支持国内100所高等院校的建设,每个院校的平均支持强度为 1亿人民币。211即取自上述三个数字的字头。 211计划是一项以支持科学研究基地为主的国家计划,明显有别 于以往的以项目为龙头的国家计划,这是国家科技政策演化进入第三 个阶段的标志
引入市场机制,就意味着要打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伴随这 种新陈代谢过程,科技系统出现了很多变化。主要有:(1)几 乎每一所高等院校,每一家科研机构都开办了一家或几家公司, 从事经营活动;(2)研究机构大多事业费不足,必须依靠通过 竞争从外部获得的经费才能维持;(3)一大批科研人员“下 1 海”,投入市场;(4)科研人员必须“创收”,否则难以为继。
「第二阶段(1985-1993):竞争与市场」
•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运行机制方面, 要改革拨款制度,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研工作;国家项目, 要引入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在组织机构方面,改变部门分割、行业 分割等科研与生产脱节现象,提高企业R&D能力;在人事制度方面, 推进人才流动。
1982年,中国科学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的前身。
也是1982年,第一个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由计委、科委牵头的“科技 攻关计划”开始实施。
1
• 这一阶段,对知识分子来说,是扬眉吐气的时刻。知识 的力量作为一种信仰,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陈景润、 蒋筑英等科学家代表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学好数理 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流传市井的口号。千军万马, 拥挤在通往大学之门的独木桥上。 经费投入上,对知识分子而言,也是黄金时代。这 时,科研经费短缺不是主要矛盾。当时的制度是中央财 政拨款制度,研究机构的经费按照预算下拨。科研任务 要么是上级下达,要么是自由选题。临时有任务,上级 往往还要追加经费。
1
• 198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肯定了上述改革思路, 同时强调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鼓励和 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各种形式直接介入经济领域, 并支持集体、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科研机构的发展。
这一阶段,国家出台的其他科技政策,都是在上述 三项政策规定的大框架下做出的。从1985年到1993年, 出台其他主要科技政策有: 1985年,国家科委、教育部、中科院开始试办博 士后流动站;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针对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的中 国科技体制所进行的恢复元气的工作。虽然在整个过 程中,有过局部的调整与创新,但总体来讲,是对文 革前奉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体系的恢复与重建。 可圈可点的重要史实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中止工农兵大学生报送制 度,高等教育开始走上正轨。
1
• 1978年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明确20世纪实现 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化之一,并被认为是四化的关键)作为国 家战略目标。
1985年,实施星火计划;
1986年,国务院发布改革科学技术拨款管理制度, 对于开发型科研机构开始逐步减拨事业经费;
1
• 1986年,国家实施“863”计划,实行首席科学家制,科研项目 通过竞争获得;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 1987年,人大审议通过《技术合同法》; 1988年,北京市在海淀区设立新技术开发区; 1988年,中国科学院实施“一院两制”发展模式; 1988年,火炬计划诞生; 1989年,中科院、教委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 1990年,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1年,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 1 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
当时的主要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结构性问题。 比如,五路科研大军(中科院、高校、部委研究机构、 地方研究机构、军口研究机构)互不通气,各自为政, 造成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研究机构和生产机构脱节, 造成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科研队伍臃肿,效率低下, 造成经费上的浪费;等等。 1
• 这样一个制度环境,对恢复、建立和保持一个相当规模 的科研队伍,对于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的基本建 设,功不可没。但是,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在国力尚不 够强大、财政相对紧张的条件下,对于科研的投入,是 不划算的。从创新系统的角度看,当时的科研体制,效 率太过低下。
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 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继续贯彻1985年以来的改 革思路; 1996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 果转化法》;
1997年,国家科委颁布《“九五”期间科教兴市工 作要点》;
1
• 在1998年开始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教委确 定了重点支持的10所高等院校,其中,尤其北京大学和 清华大学得到了巨额的资助;
当时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可说明政府对科技界 的不满:大量科研经费投下去,连个水泡儿都没见着。 这个比喻流传很广,以至于在科研管理部门,“冒泡儿” 成了出重大科研成果的代名词。
“穷则思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震动科技界的 重大政策调整,经过酝酿、论证,终于出台了。这就是 1985年3月3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 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科技体制随即进入了“竞争与市 场”阶段。 1
• 1992年,实施攀登计划;
1992年,国家科委、体改委颁布《关于分流人才、调整机 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这一阶段,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也引入了竞争机制,重大科技 项目竞争立项。 这一阶段国家科技发展的方针,是“面向和依靠”,即经济 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90年代实施攀 登计划后,又加上了一句,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如果要概括这一 阶段国家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的话,用“市场与竞争”应该是比 较恰当的。可以说,这一阶段整个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都是围绕 着引入竞争机制,依靠市场调节来进行的。
除以上科技计划外,国家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性文件。根据 时间顺序罗列如下:
1993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1
• 1994年,国务院制订《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 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R&D支出将达到全国 GDP的1.5%,但事实上只达到了不到1%;
近几年,国家明显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对科技产业化 项目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对科研机构专制为企业 给予专项政策支持。1999年5月,颁布国家经贸委管理 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方案;2000年7月,发 布建设部等11个部门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看起来, 这次转制,不再停留在文件上,而是动真格的了。转制 的具体结果不太了解,可能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这一阶段国家科技政策的特征,可以用调整和创新 来概括。这是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