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绝对优秀实用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9张PPT)

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 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写作特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反驳论证来批驳 错误的论点,主要采取反证的论证方法。驳论的战 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写作背景
1934年9月25日,鲁迅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写 下这篇文章,驳斥了当时散布的对抗战前途悲观论调,激 励国人自信力,鼓舞民族斗志。
谈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
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 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读准字音
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舆论界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对 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进行有力的批驳。文章在驳论部分,先摆出形 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的三个既定事实,随即一一批驳,采取 通过反驳论证批驳其论点的方法,从侧面批驳中除摆事实、讲道理外,还 运用了反证的方法,先证明对立的另一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的正确,来反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文章有破 有立,这篇杂文虽然只有七八百字,却像匕首一样,刺向对方的要害,痛 快淋漓。
拓展阅读
病后杂谈
生一点病,的确也是一种福气。不过这里有两个必 要条件:一要病是小病,并非什么霍乱吐泻,黑死病, 或脑膜炎之类;二要至少手头有一点现款,不至于躺一 天,就饿一天。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16课《中国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四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详细配套教案同学们,你们曾失去自信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97年7月1日,香港在沦亡百年之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国旗徐徐降下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儿童手拿区旗与国旗,迎接回归中国国旗在会场飘扬起来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昂首跨入WTO大门!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
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2003年,从春到夏,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
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在2004年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32金的骄人成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霸主地位。
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
2005年10月“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神六”顺利升空着陆场工作人员在欢呼庆祝飞行员安全返回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没有震跨中国人,却让中国人更加坚强,更加团结!劫后母女间的重逢,必将“哭”尽甘来。
路可以破,石可以碎,但是人们抗震自救的信心不会被打败!40年前周总理亲赴邢台,40年后温总理亲赴汶川!两任总理,一脉真情!向总理致敬!我们是一家!天佑中华!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获得51金高居金牌榜榜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第17课 《中国 人失掉 自信力 了吗》 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第17课 《中国 人失掉 自信力 了吗》 课件 (共34张PPT)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 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 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 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 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 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 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 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 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 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 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 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自主学习
3、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直接反驳: 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 “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第17课 《中国 人失掉 自信力 了吗》 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第17课 《中国 人失掉 自信力 了吗》 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 第17课 《中国 人失掉 自信力 了吗》 课件 (共34张PPT)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 苦等,以保全的性命。
听范读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3.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自主探究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偶人在. 3.人们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依据是什么? 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佛
为批驳这种错误观点,作者于1934年9月25日,“九一八”事 变三周年之际写下此文。
知识补充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文: 作者证明自己对某一论题所持的见解、主张是正确的。 在立论文中往往有驳论的因素,但不是主要成分。
驳论文: 一般先指出对方的谬论,然后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 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 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5.朗读第5-8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举例论证,举从古至今五种人为例,具体论证了“我们 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
6.那么作者认为自信力的 有无怎么判断?请朗读第 9段,说一说。
自信力的有无应看“地底下”, 不应看自欺欺人的“脂粉”。
“脂粉”——统治阶级的虚假宣传。
“地底下”——处于地下斗争的 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群众革命力量。
课堂小结
4.朗读第3-4段,思考作者是怎样驳斥对方观点的?
自夸“地大物博”
是事实
直 接 反
希望国联 也是事实
驳 求神拜佛
却也是事实
是信“地” 信“物” 是“他信”
是“自欺”
悲观论者早就失 掉了自信力,只 有“他信力”, 现是在发展着 “自欺力”。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4张PPT)

(3—5)
发展着“自欺力”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
间接反驳
古 拼命硬干的人 脊
(6—8)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梁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看地底下
(9)
作业布置
写一写
人的头脑。8月27日, 《大公报》社评《孔子 诞辰纪念》哀叹: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 既 已荡焉无存, 不待外侮之来, 国家固早已濒于精 神幻灭之域。”针对上述情况, 为了批驳这种错 误论调, 鼓舞民族自信心, 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 可分为 立论和驳论两种。
⑷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5、你怎么理解“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 意义?
(1)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使中国挺立 起来, 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 是 中国的希望。
(2)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 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 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 国的脊梁”, 可以鼓舞斗志, 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2、散文集: 《朝花夕拾》
3、散文诗集: 《野草》
4、杂文集: 《坟》、《二心集》、《且 介亭杂文》等16部
5、翻译作品: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 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 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中加点的语句, 最初发表时 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 25日, 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 日本帝国 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 又向关内步步进逼, 亡 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 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上文 “公开的文字”中所提到的那些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等谬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第7段提到的那些并不 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以及第8段的“这一类的人们……不能为 大家所知道罢了”。
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 文人发表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 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 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
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
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前后照应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 其论点(即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为后文 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论点
论据
论证
从题目看,他们在争论哪件事?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失掉自信力
题目有何之妙?
①题目是一个问句,有很大的吸引力; ②题目点出了当时某些中国人的悲哀论调;
③题目表现了作者对这一论调的批驳和揭露; ④题目同时暗示了作者对感这一论调的激愤情感;
⑤题目暗示了暗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先驳而后立。
关于这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此时的鲁迅已 经53岁,两年以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是鲁迅先生 晚年的作品。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 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 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新人教版精品ppt课件

如法拉第研究电学,因数学基础不好,后 有麦克斯韦接续……
一些有作为的科学家小时侯没读过多 少书,不是
因为他们有读书条件而不想读,而是因为 家庭贫困、 战乱等失去了学习机会。……
既然如此,今天的某些人拿这些科学家 为“读书无用论”辩护,岂不荒唐?
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有其复 杂的社会原因。在历史大变革时期,我 们要头脑清醒,把问题想得深一些,看 得远一些。“四化”大业、社会进步、 个人成就,没有知识都会落空。不管你 将来干什么,从科学工作者到普通工人 ,从个体户到家庭主妇,都少不了必要 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一点,是不应该有 丝毫怀疑的,所以我们说:读书大有用 。
我们有像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埋 头苦干的人
背景资料
•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 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 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 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全国掀起 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 的不抵抗政策。
•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 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驳 间接反驳
古 拼命硬干的人
(6--8)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三)结论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自信力(的9)有无,状元宰相的文前章仆后不继足的为战据斗,看地底下
有人说,读书一点用都没有。将来干个
体户,没文化也能赚大钱。有的人出言更 “妙”,就是当科学家也不一定要多念书, “发明大王”爱迪生不是只上过三个月小学 吗?
理清思路,学会反驳
第一步
树 靶 子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优质课件PPT(含视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 艺术特色。(重点)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 点;(难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 信心、自豪感。(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 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
方的。 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
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预习检查 读一读
miǎoΒιβλιοθήκη 渺茫zhī脂粉xuán
玄虚
kuāng
诓骗
cuī
摧残
kǎi
慨叹
pǔ
家谱
tǎng
倘若
xǐng
省悟
jǐ
知识备查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 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 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 “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 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 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 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慨( kǎi )慨叹 概( gài )气概
蔑( miè )诬蔑 篾( miè )竹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三: 作者如何展开批驳,论述对方的观 点绝对是一种谬论?
首先一针见血指出,
部分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丧失自信力!
其次,热情赞美 中国自古到今那些中国的脊梁们一 直以来都是富有自信力的。
作业布置:下同这四类各指哪 种类型的英雄?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
据,要看地底下。
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状元宰相: 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地底下: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 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中国人健忘而日本人执着
现在不少人批评日本人在新年时对靖国神社进行参拜,是 对战犯的怀念,是军国主义复活的徵兆。不管日本人的动机 如何,逢年过节总有大量日本人自发地参拜神社,说明日本 人对过去那些为国家牺牲的"先烈"念念不忘的感激心情。中 国在抗日战争中也有大量为国家牺牲的先烈,但现在有多少 中国人还记得他们,更不用说参拜他们的英灵了。中国虽有 一些烈士纪念碑,但那已被中国人当作游览胜地,去那里的 目的不是为了悼念先烈,而仅仅是为了游玩看风景。日本战 后到经过激战的太平洋各岛屿,花巨资收集日本兵的遗骸回 国安葬。越战后美国和越南复交时的主要要求之一,就是要 求越南归还美军的遗骸,并派人到越南各处搜寻美兵遗骸。 而中国和越南关系正常化时,根本没有提到收还中越战争中 战死中国士兵遗骸的问题。中越战争的烈士们热了一阵很快 就被人们忘记了,朝鲜战争、抗日战争的先烈就更忘得无影 无踪了。
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中国人妄自尊大而日本人谦虚好学
中国被西方列强痛打后,仍然对"中华文明天下第一"这 一点深信不疑,把西方人侵略中国看作是"儿子打老子"来聊 以安慰。即使是改良派,也只是认为中国败于西方仅仅是由 于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华文明本身并不落后于西方。西方列 强打入日本后,日本人忽然醒悟道:自己认为是野蛮人的西 方人,原来是真正的文明人,而日本人自己才是地道的未开 化野蛮人,因而在日本掀起了"脱亚入欧"的运动。1945年日 本败战后,再次认真向打败自己的美国学习,进行了脱胎换 骨的民主主义改造,将军国主义的日本改造成为民主主义的 经济大国。中国至今为止也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最重 要的原因莫过于中国人妄自尊大的品性。中国人总把自己的 优点放在嘴上,又总把眼光盯在别人的缺点上。
鲁迅的这篇文章能给当时的国人带 去抗战必胜的信心吗?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 正是“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 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 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 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人安于现状而日本人不断进取。 1950年代,日本刚开始向美国出口商品时,当时日本产的 1美元一件的衬衣被美国的商店放在最便宜的货架上,高档的 货架上全是10美元一件的美国和欧洲的产品。日本的服装制造 商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衬衣日本产的只值1美元,而美国 和欧洲产的却值10 美元?日本厂商买来了各种高级衬衣,开 始研究制作高级衬衣的秘密。10年后,日本产的衬衣已放在了 高档衬衣的货架上,便宜货架上已看不到日本货的踪迹。中国 在1980年代就开始向美国出口1美元衬衣,可是到现在也还在 卖1美元衬衣,而且有继续卖下去的趋势。中国人总是安于现 状,只要1美元衬衣能够卖得出去,就一直做下去,缺乏积极 对产品进行换代革新的进取精神。如果中国的产品比日本产品 质量好价格便宜,根本不用抵制日货就会自然消失。中国人只 会号召大家不买日本货,却想不出如何使中国的产品超过日本 产品.
问题一:鲁迅本人是一个富有自信力的人吗?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 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称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 骨头是最硬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二: 作者在文中要批驳哪些人的哪 种缪论呢?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 正是“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 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 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中国人互相拆台而日本人精诚团结。
中国人似乎生来就有互拆台的倾向,而中国人的内斗 却是无节制的,为了打倒自己的敌人,中国人甚至可以请 来异族帮忙或投靠外国人。吴三桂为了打败李自成,请来 清兵攻打同族的汉人。汪精卫为了和蒋介石争权,可以走 到投靠日本人的道路。中国人往往把打败内部的竞争对手, 放在比打败外部的共同敌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中国的 汉奸就特别多。中国人的内斗现在又发展到经济领域,中 国厂家之间为了出口竞相压价拼争,最后搞得自己两败俱 伤。日本企业在国内虽然激烈竞争,可是一到国外大家就 一致对外,不会出现日本企业为了争夺国外市场而激烈争 斗的现象,这也是日本的出口一直保持黑字的原因之一。1 个日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而10个日本人在一起就会发生 质变。如果问日本人为什么能够精诚团结的秘密,日本人 反而很奇怪:同一民族人们之间的团结难道还会有特别的 困难吗?
中国人自私自利而日本人克己奉公
大家大概都见过中国人在乘坐公共汽车时抢座位的风景。 中国人对于私利总是斤斤计较,绝不肯吃一点亏,象公共汽 车座位这样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利,大家也要拼命去争抢。现 在中国的大学生们纷纷往国外拥,以使自己摆脱贫穷,却很 少有人愿意留在中国,担负起使全体中国人摆脱贫穷的责任。 日本1950年代也向美国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那时美国的生 活水平也比日本高很多,但日本的留学生却极少有学成不归 的。中国人一逢战乱就大偷各种文物古迹,前些日子还有报 导说中国人将重点文物的佛像头砍下来卖到海外。而日本在 二次大战时许多文物古迹被炸,却没有人趁火打劫偷盗文物 财宝。日本人对祖国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中国人也许是难 于理解的。中国人心中只有自己这个"小我",没有国家和民 族这个"大我"。
“埋头苦干的人”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拼命硬干的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 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 林则徐等人
“为民请命的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 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 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