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废墟,这个废墟就是圆明园。
文章的标题是《废墟的召唤》,其中“召唤”的含义是呼唤人们改变现状,重建这座废墟。
文章的主旨是呼吁人们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中,作者对圆明园废墟进行了描绘。
他用简洁而凝重的笔触,描绘出这个废墟的凝固、停滞的现状。
通过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圆明园废墟的忧患和惆怅,同时也抒发了他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他认为废墟并不愿意永久停泊,而是期待着人们的改变和创新。
作者的语言简明扼要,表达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第三部分(11-20自然段)中,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转而面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他认为青年人应该有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作者的语言中充满了情感,表达了他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与“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认识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同时,我们也能够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其简约含蓄、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养成思考和分析的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第四部分: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研究课文内容,思考问题一)作者在冬日来到圆明园凭吊,面对废墟的情感态度沉重。
二)历史被称为“凝固的”,因为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三)楚辞代表人物XXX的《离骚》充满了忧国忧民情怀,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四)文章前后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四、拓展延伸一)“召唤”指的是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二)有关冬日的景句: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XX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材课件语文版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 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拟人句,说 明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 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 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 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 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 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优选课件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 景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 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 的小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 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 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 献付出,尽到责任。这正是作者对 现实的思索。
优选课件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 谈谈自己的理解?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 最后篇末点题, 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 表明全文的主旨。 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 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 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优选课件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表达出了 作者的写作意图?
1 2
3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 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 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 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 乎在这里停滞了,其中蕴涵着 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优选课件
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优选课件
景 主旨
景
主旨
1—3 对圆明 含蓄的 园废墟的整 (背景与景——寂寥,荒凉) 表达出 体描绘 4—10作者直抒胸 臆,号召人们留 下来,改造凝固 景色的对比 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滞”
九年级语文下册《废墟的召唤》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废墟的召唤》课文3 废墟的召唤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
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
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
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
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九年级语文《废墟的召唤》

课文分析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 说明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 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 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 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 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 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找出描绘 夕照景色的段落,说说每段景色 描写的特点,含义。 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 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 鲜明的对比。 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 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 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中含孙文宗庐篇界外于宗 ,蓄犁化璞童小文文北璞 注,评的出话说学系京, 意流价熏生》《》,,女 细畅她陶于、三等曾 , 节而的,书《生刊在 散 有散有香宗石做《年文 。余文良门璞》编文 家 毕 韵说好第散、辑艺业、 ,,的,文童。报于小 于明文深选话著》清说 细朗化受集集作、华家 腻而素中》《有《大。 之有养外等风中世学生 。 。 1951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1段)点明游览的时间、地点、行踪及 总体感受,是全文的引子。 二.(2-7段)写废墟的凄凉景色及由此感受 到的废墟的召唤。 三.(8-19段)对“落照”的描写及作者与 年轻人的对话,表达了作者为国家富强、民 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思想感情。 四.(20-21)表达了保留废墟的一部分以凭 吊这段凝固的历史,记住废墟的召唤的意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语文版

•12
新课·讲解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 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1 2 3
问 题 入 手 , 细
•精选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 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 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 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 乎在这里停滞了,其中蕴涵着 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9
整体·感知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景 主旨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0
•精选
整体·感知
景
主旨
1—3 对圆明园 (背景与 含蓄的 废墟的整体描 景——寂寥, 表达 绘 荒凉)
4—10作者直抒胸 臆,号召人们留 下来,改造凝固 景色的对比 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滞”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6
整体·感知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写了什么 你从哪读到的 内容?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7
整 体 感 知 , 心
•精选
整体·感知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
情融 于景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8
整体·感知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 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 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 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课文中指铠甲和头盔 奇耻大辱: 极大的耻辱 嗫嚅:
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甲胄: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凭吊:
•精选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语文版3、废墟的召唤课件

表到达转向全社会的 呼唤,尤其是对青年
霞锦
人的呼唤。
号令全社 会的有志 之士,尤 其是青年 人。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
最后篇末点题, 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
表明全文的主 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旨。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 奋斗。
新课·讲授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 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整体·感知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写了什么 你从哪读到的 内容?
整体·感知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
情融 于景
整体·感知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 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 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 期望改革,期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整体·感知
融情于景
废 墟
景
的
召
主旨
唤
整体·感知
景
主旨
1—3 对圆明园 (背景与
含蓄的
废墟的整体描 景——寂寥, 表达
画
荒凉)
4—10作者直抒胸
臆,号令人们留 下来,改造凝固
风景的对照
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滞”
直抒
整体·感知
景
主旨
11—19 作者通过“我”
与的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第一 单元
废墟的召唤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女,散文家、小 说家。生于北京,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外文系,编辑主要作 品有:《弦上的梦》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 篇小奖),《三生石》 (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 篇小说奖,童话《总鳍 鱼的故事》(获首届全 国优秀儿童文学。《东 藏记》获茅盾文学奖。
2024版中职语文《废墟的召唤》优秀课件pptx

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 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 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
《废墟的召唤》创作于改革开放 初期,正值中国文学界“伤痕文 学”、“反思文学”等思潮涌现
的时期。
作品通过对历史废墟的描绘,呼 应了当时社会对历史反思和文化
传承的关注。
《废墟的召唤》在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文学
同时,通过对作品的重新审视,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当 代社会背景下实现个人价值与 社会价值的统一。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启示
04
独特艺术手法分析
01
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废墟的象征性描绘,传达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 来的殷切期盼。
02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借助废墟的形象,营造出一种荒凉、破败的视觉感受,使 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谢谢聆听
废墟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体现了自然力量与人类意志的较量,具有深刻的 哲学内涵。
召唤主题思想内涵挖掘
《废墟的召唤》通过对废墟的描 绘,传达出对过去的追忆、对现 在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表
现出强烈的召唤意识。
作品中的召唤不仅是对个人的召 唤,更是对民族、对人类的召唤, 呼吁人们关注历史、关注文化、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点题,结 尾呼应,中间部分详细阐述废墟的召 唤及其意义。
写作特点上,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 抒情手法,通过对废墟的细致描绘和对 历史的深情回望,表达了作者对废墟的 独特情感和深刻思考。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废墟是历史的化石,它记载着曾经的辉煌和灾难。”这句话表达了废墟作为历史 见证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废墟的双重性质:既是辉煌的见证,也是灾难的遗迹。
废墟的召唤课文解析

《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描写战争残酷和破坏力的课文,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背景介绍《废墟的召唤》是一篇由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出版于1985年。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北方农村,描写了一位青年兵在战争中经历的种种残酷和痛苦。
二、人物形象塑造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他在战争中的成长和变化。
主人公最初是一个无畏的青年兵,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战争的恐怖和毁灭力。
战争使他失去了家园,亲人和朋友的生命,这些伤痛让他开始怀疑战争的意义,并对和平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三、战争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废墟、火光、尸体等形象犹如一幅幅恐怖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并对战争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四、对和平的向往《废墟的召唤》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主人公在亲身经历了战争的痛苦后,开始怀疑战争的合理性和意义。
他渴望回到家乡,重新建设家园,过上安稳和平的生活。
这种对和平的向往,传递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
五、主题思想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反战和向往和平。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作者深刻反思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作者通过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力,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追求和平。
六、艺术手法运用莫言在《废墟的召唤》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意象描写,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比如废墟象征着战争的摧毁和破坏,火光象征着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尸体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死亡。
这些意象的使用,使作品更加生动且深入人心。
总之,莫言的《废墟的召唤》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思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强烈反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找出描绘夕照景 色的段落,说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及 含义。
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 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 明的对比。 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 与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山 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及作品简介
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1984年当选为中 国作家协会理事,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 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三生石》、《丁香结》。 其中《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 话集有《风庐童话》,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 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 良好的文化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 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理解句子的含义。 2、运用学过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分析 课文。
3、理解课文主题,激发历史的使命感和 社会的责任感。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 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 回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 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 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 兴的时代呼声。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 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 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 潮流之中。
一.(1段)点明游览的时间、地点、行踪 及总体感受,是全文的引子。 二.(2-7段)写废墟的凄凉景色及由此感 受到的废墟的召唤。 三.(8-19段)对“落照”的描写及作者 与年轻人的对话,表达了作者为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而“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思想。 四.(20-21)表达了保留废墟的一部分以 凭吊这段凝固的历史,记住废墟的召唤的 意愿。
2、思路与文章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是 如何安排结构、组织材料的呢?请理 清脉络,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3、全文是如何结构文章的?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共分为四 个部分(有两种划分方法)
•1—3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即对圆明园废墟的 整体描绘。 •4—10段,第二部分: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 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11—20段,第三部分: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 的对话,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 唤。 21段,第四部分: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朗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1、圆明园是废墟, 是历史的见证,凭 吊它,怎能不引发 人们深刻的思考。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 万千,她感悟到了 “废墟的召唤”, “废墟”召唤的是 什么?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 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 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 的时代呼声。
导入新课: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 有对 自然的感悟,就有生 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由 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 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 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 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 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 听到废墟“留—留—”的风 声,作者深有感触,“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 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废 墟 的 召 唤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 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 “留—留—留—”的声音
•这里的风也是低沉的,也像是受到 环境的感染,足以显示出这里的气 氛的沉重。风犹如此,人何以堪! 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风的绵长,也 暗示了历史的悠久。
二、句段欣赏,品味句子的含义
•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 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 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 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 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 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表达 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 往和憧憬。
•3、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 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 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 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 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 墟的召唤。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 呼唤一切爱国之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 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 建设新的一切。
5、齐读最后两段,讨论这两段的含 义和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 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 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 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当堂作业 一、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说明它的 作用。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开篇便以低调的笔法来写周围的景色,给人 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为下文渲染了气氛。 2、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 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 样无依无靠。 •划线词语显示出一种悲怆的气氛,以“灰 蓝色的天空下”为背景,可使整篇文章更加
圆明园: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 圆明园、长春园、绮春 园(万春园)组成。三 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 园。共占地5,200余亩 (约350公顷),比颐 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 出近千亩。它是清代 150余年间,所创建和 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 苑。它与紫禁城同为当 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 清帝特称为"御园"。于 1860年(咸丰十年)被 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根据各层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 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 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 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 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 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奇耻大辱 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 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 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 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 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 语皆情语”。
小结:
散文主要写自已冬日漫游 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 见,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凭 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 引出聆听到废墟的召唤, 即由实景实写到虚景虚写。 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 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 废墟这一疑固历史所应承 担的责任,从而点明主题。 即全文的思路:引子-- 凭吊――召唤――思考,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 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 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 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 出勃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 大、兴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 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这 这正是作者对现实的思索。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 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 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 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 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正 是这蒙受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 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