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专业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隧道设计文献综述

隧道设计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隧道设计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在城市地下交通、矿山开采、水利工程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隧道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本文将从隧道设计的历史演变、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以及隧道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了解隧道设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隧道设计的历史演变隧道设计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古埃及、古代罗马时期就有人类开始进行隧道工程建设。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隧道设计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工程学科。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交通运输的发展对隧道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性的代表作品有英国的伦敦水下隧道和法国的蒙马特隧道等。
20世纪以来,隧道设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隧道设计的规模、技术、材料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瑞士的戈特哈德基地隧道、美国的八里铺隧道等。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类对交通安全、环保等方面要求的提高,隧道设计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二、隧道设计的原则隧道设计的原则包括结构安全、施工可行、使用寿命长、运营经济等方面。
在隧道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地质条件、地表建筑、地下水位等因素,确保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隧道设计还应考虑到隧道的通行能力、施工难度、维修保养等因素,确保隧道工程的高效运营和经济性。
隧道设计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隧道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勘察、设计计算、结构分析、材料选择等方面。
在地质勘察阶段,需要充分了解隧道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等情况,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设计计算阶段,需要考虑隧道的结构形式、荷载特点、抗震设防等因素,利用现代工程软件进行模拟计算,确保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材料选择方面,需要根据隧道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材料,确保隧道工程的耐久性和质量。
四、隧道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隧道设计中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如地质灾害防治、火灾安全、抗震设计等。
中国交通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

中国交通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日益增长,其中,交通隧道工程作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中国交通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揭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潜在挑战。
我们将从隧道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运营管理以及环境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中国交通隧道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共同推动中国交通隧道工程学术研究走向新的高度。
二、中国交通隧道工程的设计研究交通隧道工程的设计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致力于提升隧道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以及施工效率。
中国的交通隧道工程设计研究,经历了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体系。
在设计理念上,中国交通隧道工程注重“安全、经济、环保、高效”的原则。
在隧道设计中,不仅考虑隧道本身的稳定性,也充分考虑到隧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同时,通过合理的隧道布局和结构设计,使隧道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交通隧道工程在隧道结构设计、支护技术、防水技术、通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例如,在隧道支护技术方面,中国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新型的支护结构形式,如预应力锚杆、钢支撑、喷射混凝土等,大大提高了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防水技术方面,通过研发新型防水材料和应用先进的防水工艺,有效解决了隧道渗漏水的问题。
在通风技术方面,通过优化通风系统设计和运行策略,提高了隧道内的空气质量,保障了行车安全。
中国交通隧道工程还注重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如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环境工程等。
这种交叉融合不仅拓宽了隧道工程的研究领域,也为隧道工程的设计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隧道专业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隧道病害防治综述摘要:在我国铁路隧道修建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许多隧道都已经进入高维修管理阶段,隧道的病害防治已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视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在隧道病害防治上。
关键词:隧道,隧道病害防治,新技术,衬砌1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由8.5万公里构成的“7918”高速公路网即将形成,有关部门正在规划和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以满足人们出行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由于高速公路线形的技术指标高,当其进入山区或重丘区时,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隧道来穿越山岭。
隧道是铁路、道路、水渠、各种管道等遇到岩、土、水体障碍时开凿的穿过山体或水底的内部通道,是“生命线”工程。
据来自于各方面的统计资料表明,到2005年年底,我国大陆即已建成铁路隧道7500座,总延长4300公里,将在“十一五”(2006~2010年)发展期间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地域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隧道穿越的山体工程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地质和设计、施工、运营的条件复杂多变,早期修建的隧道经常各方面的病害,形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文献《黄土岭隧道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设计》(作者:金文良,公路隧道,2011)]1[指出二十一世纪“我国将从土建大国变成修缮大国”,在我国铁路隧道修建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许多隧道都已经进入高维修管理阶段,维修管理费用将大幅度增长。
本文以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和地铁隧道为对象,对隧道中主要出现水害、冻害、衬砌裂损和腐蚀四种病害的防治进行综述。
2 、主题2.1 隧道的水害及其防治2.1.1隧道水害的类型及其成因1、类型(1)按部位和流量:拱部有渗水、滴水、漏水成线和成股射流四种,边墙有渗水、淌水两种,少数隧道有隧道涌水病害。
它受漏水、涌水规模以及隧道结构、牵引类型、地质条件等的影响。
(2)按水源补给情况,又分为地下水补给和地表水补给两种。
文献《隧道漏水与水害整治》(作者:开永旺,哈尔滨铁道科技,2002)]2[认为根据漏水处水量和水压的大小,隧道漏水的状况大致可为如下几种:①渗润:衬砌表面呈湿润状态,并象冒汗一样出现水珠。
隧道设计毕业论文

隧道设计毕业论文隧道设计:挑战与创新隧道设计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到交通、能源、环境等众多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隧道的建设和设计对于城市发展和交通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隧道设计的挑战与创新,以及对未来隧道建设的展望。
首先,隧道设计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
地质条件是隧道设计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但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地质勘探的难度较大。
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给隧道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需要工程师们充分考虑地质风险,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次,隧道设计还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压力。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隧道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隧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噪音、振动和空气污染等不良影响。
同时,隧道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另外,隧道设计还需要面对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对隧道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师们需要考虑如何提高隧道的通行能力、减少拥堵,同时保证交通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这需要充分考虑交通流量、车速、车辆类型等因素,采用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和技术手段,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隧道设计的创新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隧道设计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隧道施工技术的创新,如使用先进的隧道掘进机和钻孔爆破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此外,隧道材料的创新也是重要的方向,如使用新型材料来提高隧道的抗压能力和耐久性。
另外,隧道设计还可以结合智能交通系统和信息技术,实现隧道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对于未来隧道建设,我们可以展望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隧道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交通需求,提供更加安全和高效的交通服务。
同时,隧道设计还可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结合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交通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摘要:交通隧道工程是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和区域间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旨在综述近年来中国交通隧道工程学术研究 的主要成果、研究方法、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趋势和建议。关键词:交通隧 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不足之处,未来研究趋势,建 议。
摘要:本次演示旨在全面综述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科技成果转化及挑战。通过搜集和分析关键词,对交通工程领域的各 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基本内容
引言:交通工程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交通规划、 交通设计、交通运营与管理等方面。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 速发展,交通工程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中国交通工 程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成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2、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然而,隧道施工技术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施工过程中的环境 影响、施工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3、隧道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3、隧道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隧道安全管理是隧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 全。近年来,我国隧道安全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方面,研究者们针对 不同类型、不同地层的隧道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和预测,提出了一系列安全风险 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在应急管理、安全监测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完善了 隧道安全管理体系。
基本内容
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基本内容
未来研究趋势和建议: 1、未来研究趋势未来中国交通隧道工程学术研究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隧道智能化设计与施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隧道设计和施 工的精度和效率;(2)隧道绿色环保技术。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研发环保 型隧道施工技术和材料;(3)隧道安全运营与防灾。
隧道施工文献综述

隧道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对制定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一般情况下,仅只是对隧址地质情况概括性的有限描述,它还不能完全指导施工,必须在施工中打开地层后进一步对地质进行勘探。因此,对施工中的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开发与完善和发展多种勘探手段,以迅速及时地获得尽量多的地质信息资料,对顺利进行施工极为重要。
Daniela Boldini, Roman Lackner, and Herbert A. Mang. Ground-Shotcrete Interaction of NATM Tunnels with High Overburden[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5,131,(7):886~897.
2.2.2
隧道掘进机包含盾构和TBM,一般来说,在欧洲,盾构也称为TBM;但在日本和我国,习惯上将用于软土地层的隧道掘进机称为盾构,将用于岩石地层的隧道掘进机称为TBM[5]。其实,TBM就是隧道掘进机的英文“Tunnel Boring Machine”的缩写,但通常定义中的TBM是指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是以岩石地层为掘进对象,它与盾构的主要区别就是不具备泥水压、土压等维护掌子面稳定的功能。而盾构施工主要由稳定开挖面、掘进及排土、管片衬砌及壁后注浆三大要素组成。其中开挖面的稳定方法是盾构工作原理 的主要方面,也是盾构区别于TBM的主要方面。国内全断面TBM的研究开发始于1964年。由上海勘测设计院机械设计室、北京水电学院机电系分别进行方案设计。1965年,TBM的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当时的水电部抽调技术力量,以上海勘测设计院机械设计室为主,集中在上海水工机械厂进行现场设计,1966年制造出了1台直径Æ3.5m的全断面TBM,先后在云南下关的西洱河水电站引水隧道进行工业性试验,开挖地质为花岗片麻岩、及石 灰岩,抗压强度为100~240MPa。最高月进尺为48.5m。
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摘要

摘要从襄樊到安康的元和观一号隧道是一条短隧道。
本次设计题目为元和观一号铁路隧道设计,隧道总长101m。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进行隧道的平、纵断面设计;参照规范和洞门标准图,确定洞门类型,利用作图法确定洞口位置和洞口边、仰坡开挖线;利用挡土墙原理进行洞门结构检算,包括翼墙与端墙的强度及稳定性检算;根据隧道围岩类型和等级进行衬砌设计,确定衬砌形式,计算隧道的围岩压力,利用FORTRAN程序进行衬砌的内力计算,此外还利用自编FORTRAN程序检算二衬的强度;参照隧道施工方法及有关的施工方法的资料,确定其采用台阶法施工,对元和观一号隧道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关键词:隧道洞门衬砌设计开挖施工AbstractThe NO.1 tunnel of YuanHeguan on the railway from Xiangfan to Ankang is a short-long railway tunnel. Design topic is the design for the NO.1 of Yuanheguan tunnel ,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tunnel is 101m.The plane section & vertical section of the tunnel are executed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material. Based on the norm & the hole a standard diagram, the gate type of the tunnel is ascertained. The position of tunnnel portal and the pay line of tunnel are confirmed making use the method in diagram. The calculation of tunnel portal is proceed founding on the retaining wall principle, comprising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calculation of the wing & breast wall. Lining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type and grade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and its form is ascertained. The tunnel round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is computed. The internal force of lining is proceed in the light of FORTRAN. Additionally, the strength of secondary lining is calculated grounding on the plait Fortran procedure. Based on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he material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Step method is adopted. The construction organizes of the Yuanheguan tunnel is designed.Key words: tunnel tunnel portal the designing of lining Excavate Construction。
隧道毕业论文

隧道毕业论文隧道是用于交通或供给水一类的管道,用于连接两个不同地方的构造体。
这个主题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因为隧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隧道在交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地理环境和城市规划的限制,很多地方无法直接通过道路相互连接。
隧道通过穿越山脉、河流、湖泊等障碍物,将不同地区紧密地连接起来。
这样有助于缩短交通时间,提高交通效率,并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隧道也可以为交通提供更多的选择。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隧道来链接地铁线路,从而方便人们出行,减少交通拥堵。
其次,隧道在供给水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是人们生活、生产和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然而,一些地区可能无法从自然界中获得足够的水源。
在这种情况下,隧道可以用来引水。
通过隧道,人们可以将水从丰富的地区输送到缺水的地区,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
同时,隧道也可以在干旱季节将水源储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以应对紧急情况和灾害。
另外,隧道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用途。
例如,隧道可以用作供电、供热以及通讯等方面。
通过隧道,人们可以将电力电缆、供热管道以及通讯线路等设施连接到不同的地方,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
此外,隧道还可以用于旅游和娱乐等方面。
众多的隧道旅游景点,如苏州园林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游览经验,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总之,隧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缩短了地理间的距离,促进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同时,隧道还能应用于其他众多的领域,使其有更多的用途。
因此,对隧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隧道的价值和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病害防治综述摘要:在我国铁路隧道修建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许多隧道都已经进入高维修管理阶段,隧道的病害防治已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视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在隧道病害防治上。
关键词:隧道,隧道病害防治,新技术,衬砌1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由8.5万公里构成的“7918”高速公路网即将形成,有关部门正在规划和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以满足人们出行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由于高速公路线形的技术指标高,当其进入山区或重丘区时,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隧道来穿越山岭。
隧道是铁路、道路、水渠、各种管道等遇到岩、土、水体障碍时开凿的穿过山体或水底的内部通道,是“生命线”工程。
据来自于各方面的统计资料表明,到2005年年底,我国大陆即已建成铁路隧道7500座,总延长4300公里,将在“十一五”(2006~2010年)发展期间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国地域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隧道穿越的山体工程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地质和设计、施工、运营的条件复杂多变,早期修建的隧道经常各方面的病害,形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文献《黄土岭隧道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设计》(作者:金文良,公路隧道,2011)]1[指出二十一世纪“我国将从土建大国变成修缮大国”,在我国铁路隧道修建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许多隧道都已经进入高维修管理阶段,维修管理费用将大幅度增长。
本文以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和地铁隧道为对象,对隧道中主要出现水害、冻害、衬砌裂损和腐蚀四种病害的防治进行综述。
2 、主题2.1 隧道的水害及其防治2.1.1隧道水害的类型及其成因1、类型(1)按部位和流量:拱部有渗水、滴水、漏水成线和成股射流四种,边墙有渗水、淌水两种,少数隧道有隧道涌水病害。
它受漏水、涌水规模以及隧道结构、牵引类型、地质条件等的影响。
(2)按水源补给情况,又分为地下水补给和地表水补给两种。
文献《隧道漏水与水害整治》(作者:开永旺,哈尔滨铁道科技,2002)]2[认为根据漏水处水量和水压的大小,隧道漏水的状况大致可为如下几种:①渗润:衬砌表面呈湿润状态,并象冒汗一样出现水珠。
②滴水:拱部漏水成为水滴,不断下滴。
③流水:漏水呈明显水流从裂隙中流出或拱部滴水成线。
④喷(涌)水:水从衬砌裂隙中喷出。
2、成因修建隧道,破坏了山体原始的水系统平衡,隧道成为所穿过山体附近地下水集聚的通道。
当隧道围岩与含水地层连通,而衬砌的防水及排水设施、方法不完善时,就必然要发生隧道水害。
也可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 (1)隧道穿过含水的地层(2)隧道衬砌防水及排水设施不完善。
文献《新奥法隧道施工中的衬砌与水害治理》(作者:徐煜亮,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8)]3[认为发生衬砌水害除水文地质等环境因素影响外,主要原因: 一是衬砌施工时忽视质量,砼级配差,浇注捣固不实,造成砼蜂窝、麻面、空洞;二是砼水灰比过大,衬砌后隧道表面看上去还算光洁完整,实际上内部不密实,形成了泌水管路;三是对施工缝、伸缩缝、沉降缝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当产生漏水缝隙;四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陷、衬砌砼干缩和温度收缩产生的内应力所造成的裂缝而导致漏水。
所以消灭水害隐患的根本还是隧道衬砌的渗漏预防与整治。
2.1.2隧道水害的防治隧道防水要“防患于未然”,首先从设计做起,要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从工程规划、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
防水设计应考虑地表水、地下水、毛细管水等的作用,以及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
防水设计要遵循隧道防水原则,定级准确、方案可靠、施工简便、经济合理。
文献《运营铁路隧道水害整治》(作者:万德友,铁道建筑,2000)[4]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归纳起来就是:截、堵、排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整治。
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一、加强地表及地下水的疏排。
(1)对地表水丰富的浅埋隧道,当地表沟谷坑洼积水、渗水对隧道有影响时,用疏导积水、填平沟谷、砌沟排水等措施,使洞顶地表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不使洞顶的地表水流入或渗入隧道。
洞口仰坡设截水沟和排水沟,并保持良好状态。
(2)对地下水丰富,隧道内无排水沟或排水沟深度不足而导致隧底积水的,应增设水沟,将单侧沟改为双侧沟,加深侧沟或采取设置密井暗管加深水沟等措施。
(3)增设或疏通平行导洞。
当长大隧道,仅靠隧道内排水沟不能将流入隧道的地表水及地下水排出时,往往引起水漫道床,中断行车。
如贵昆线梅花山隧道、果纳隧道,京原线平行关隧道这种情况都曾多次发生,这时一般都采用增设或疏通平行导洞的方法。
(4)增设防寒泄水洞是整治寒冷地区隧道水害的有效方法。
寒冷地区的隧道,衬砌后的地下水渗漏到隧道中,冻结成冰,悬挂在拱部成冰溜,贴附在边墙成冰柱,积聚在道床上成冰丘,都可能侵限危及行车安全,而且由于结冰冻胀,导致衬砌裂损、脱落。
为消除其病害增设了泄水洞,泄水洞设在最大冻结线以下,以竖向排水沟与衬砌背后相连,并在泄水洞边墙及洞顶向围岩打潜水孔,以利疏排围岩中的裂隙水。
二、注浆堵水。
(1)向衬砌背后围岩或回填层注浆。
一般使用普通水泥净浆或砂浆。
(2)向衬砌内部注浆。
衬砌内部空洞、裂纹与围岩裂隙及回填层相比要小得多,一般采用超细水泥。
(3)向基底注浆。
一般在行车间隔内进行,要求注浆材料必须具有快凝、早强、高强、微膨胀的性能,而且耐久性好。
三、增设内防水层。
新建隧道衬砌防水一般采用防水混凝土或外贴式防水层。
由于认为灌注防水混凝土不易达到要求而较少采用,因此绝大部分隧道防水采用外贴式防水层。
然而运营隧道发生水害,增设外贴式防水层几乎不可能,因此通常增设内防水层。
内防水层虽然不能阻止水流进入衬砌内,但可阻止水流进入隧道内,且内防水层是比较经济可行的。
[5]2.2隧道衬砌裂损及其防治衬彻裂损变形的主要危害:(1)降低衬砌结构对围岩的承载能力;(2)使隧道净空变小,侵人建筑限界,影响车辆安全通过;(3)拱部衬砌掉块,影响行车和人身安全;(4)裂缝漏水,造成洞内设施锈蚀,道床翻浆,严寒和寒冷地区产生冻害;(5)铺底和仰拱破损,基床翻浆、线路变形、危及行车安全,被迫降低车辆运行速度,大量增加养护维修工作量;(6)在运营条件下对裂损衬砌进行大修整治,施工与运输互相干扰,费用增大。
2.2.1、隧道衬砌开裂的类型(1)纵向裂缝:纵向裂缝平行于隧道轴线,其危害性最大,发展可引起隧道掉拱、边墙断裂甚至整个隧道塌方。
(2)环向裂缝:主要由纵向不均匀荷载、围岩地质变化、沉降缝等处理不当所引起,多发生在洞口或不良地质地带与完整岩石地层的交接处口(3)斜向裂缝:一般和隧道纵轴呈45°左右,也常因混凝土衬砌的环向应力和纵向受力组合而成的拉应力造成的,其危害性仅次于纵向裂缝。
2.2.2衬砌开裂的原因分析文献《隧道衬砌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办法》(作者:王新、严立虎,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2010)[6]认为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往往是多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据有关统计,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占80%左右,材料质量差或配合比不合理产生的裂缝占15%左右,设计不当引起的裂缝可能占5%。
一是设计粗糙,建设、监理单位工作随意性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勘察设计单位无法深入地开展地质勘探工作,隧道围岩类别评价及支护结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是施工工艺或现场操作不规范隧道开挖成型差,衬砌混凝土厚度严重不均匀,欠挖或初期支护侵入衬砌限界,造成衬砌混凝土厚度不足;未开展监控量测工作,仅凭经验来确定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安全可靠性差,造成二次衬砌超设计荷载承受围岩压力。
混凝土生产时原材料计量误差大,尤其外加剂的掺加随意性大,没有根据砂、石料的实际含水率及时调整施工用水量,造成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在混凝土运输及泵送过程中加水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三是原材料质量差、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水泥品种选择不当,安定性不良,不同批次的水泥混用。
碎石、砂级配差,含泥量超标,碎石中石粉含量大,针、片状物过多,影响了水泥与骨料的胶结。
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忽视水泥用量增多对混凝土品质的影响,错误认为水泥用量越多,混凝土强度越高。
对掺合料和外加剂的选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文献《双连拱公路隧道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作者:王建秀、朱合华、唐益群、魏沅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7]认为对于双连拱隧道而言,按成因主要有大体积混凝土浇注产生的温度裂缝、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施工诱发不均匀沉降裂缝、(偏压)荷载裂缝和不合理施工工序诱发的裂缝等。
2.2.3衬砌开裂的预防和整治文献《隧道衬砌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作者:董亮亮,建筑与工程,2011)[8]认为改进爆破工艺,控制炸药量,以减少开挖爆破时炸药对围岩的扰动,降低外部应力对衬砌混凝土的影响;必须保证初期支护的平顺度及衬砌混凝土的结构层厚度;衬砌混凝土每模长度不宜超过 9m,以减少砼内部的收缩应力;衬砌混凝土宜采用较大的骨灰比,降低水灰比并通过全面细致的试验,保证砼外加剂的使用安全;保证拆模时最后浇筑的衬砌混凝土强度至少达到 2.5MPa,同时减少拆模时对砼的挠动;及时对衬砌混凝土进行洒水养护,并采取必要措施严格控制砼温度的急剧变化,要求砼拆模时的内外温差不得大于 200C,养护期内砼表面温度的变化速度不宜大于50C/h;认真贯彻新奥法施工要求,进行及时、详细的施工量测,以量测的数据及时修正设计并指导施工。
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在洞室开挖管理、混凝土质量管理、量测控制管理、施工工序等方面加强管理,杜绝塌方事故的发生,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工程质量。
2.3隧道衬砌腐蚀及其防治建在富含腐蚀性介质的公路隧道, 其衬砌背后的腐蚀性环境水, 容易沿衬砌的工作缝、变形缝、毛细孔, 及其它孔洞渗流到衬砌内侧, 成为隧道渗漏水对衬砌混凝土和砌石、灰缝产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侵蚀作用, 造成衬砌侵蚀。
这些将严重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营安全。
文献《隧道衬砌腐蚀的原因探讨与防治措施》(作者:陈桂萍、王万德,辽宁建材,2007)[9]提出隧道衬砌腐蚀分为物理性侵蚀和化学性腐蚀两类。
隧道衬砌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衬砌污工的质量和水泥的品种,渗流到衬砌内部的环境水含侵蚀性介质的种类和浓度,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
2.3.1隧道衬砌腐蚀的防治措施文献《浅谈铁路隧道的腐蚀及其防治》(作者:唐国荣,中国建筑防水材料,1995)[10]针对隧道腐蚀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以下几个主要的防治措施:一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整体性。
这是提高握凝土林侵博性能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