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化学总复习第2编重点题型突破篇专题二坐标曲线、图表题(精讲)练习
中考化学总复习 第2编 重点题型突破篇 专题二 坐标曲线、图表题(精讲)

币仍仅州斤爪反市希望学校专题二坐标曲线、图表题,备考攻略)在试题中用坐标曲线、图表来表达物质发生变化或化学反响的规律,是中考题中常见的题型,也是中考的必考点,近几年的考查中各种题型均有涉及,特别是在考查物质溶解度时,溶解度曲线频繁出现,考查分值在3~6分,预计2021年中考中仍会用选择题来考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用填空题来考查溶液的酸碱性变化(即pH)曲线,也可能在探究题或选择题中考查物质在化学反响中的变化曲线,分值在3~5分。
策略一pH变化曲线1.酸碱中和反响中的pH曲线图像:图1 图2分析:图1,碱入酸,滴定前,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酸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响时,溶液的pH=7;随着碱的继续参加,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图2,酸入碱,滴定前,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响时,溶液的pH=7;随着酸的继续参加,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
2.溶液稀释的pH曲线图像:图3 图4分析:图3,碱性溶液稀释时,由于碱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参加水的质量增加,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等于7。
图4,酸性溶液稀释时,由于酸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参加水的质量增加,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等于7。
策略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物质溶解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图像:图1 图2分析:图1,在一定温度下,向某不饱和溶液中继续参加某溶质,该溶质的质量分数随着溶质的增加而增大,当溶液到达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图2,溶液稀释时,溶质的质量不变,而溶液的总质量不断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策略三化学反响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曲线(2021年中考10题,2021年中考15题)1.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的质量变化图像:图1 图2分析:随着反响的进行,反响物质量不断减小,假设反响物有剩余,那么图像如图1所示;假设反响物没有剩余,那么图像如图2所示。
2.化学反响中生成物的质量变化(1)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图像:图3 图4分析:图3,随着反响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响结束时,生成物的质量到达最大;之后,生成物质量将不再随参加物质质量(或时间)发生变化。
中考化学题型突破练二 坐标曲线题

10.(2022·玉林)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D) A.向一定量稀盐酸溶液中不断滴入水 B.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 C.向一定量的硫酸钠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Ba(OH)2溶液 D.向相同质量的 Mg、Al、Fe 三种粉末中分别加入足量相同质量分数的
稀盐酸充分反应
图象:
图象解读:一定量 Cu(NO3)2 和 AgNO3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Fe 粉,Fe 先和
AgNO3 反应,反应完全后再和 Cu(NO3)2
反应,由于相对原子质量:Fe<Cu<Ag,
因此溶液(或溶质)质量减小,最后保
持不变。
图象:
类型 4:溶质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曲线
图象解读:图①,一种情况:在一定温度下,向 A 的不饱和溶液中加入 A 时,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 A 的质量分数随着溶质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溶液 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另一种情况:恒 温蒸发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溶质质量不变,溶剂 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 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则图象如图①所示;若反应物完全反应,则图象如图②所示。
生成物质量变化曲线
(1)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图象:
图象解读:开始时,生成物的质量为 0,随着
反应的进行,生成物(通常指生成的气体或沉
淀)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结束后,生成物
的质量达到最大;之后,生成物的质量不再随
加入的某反应物的质量(或时间)发生变化。
图象:
图象解读: 图 2:向含 NaOH 和 Na2CO3的溶液加入足量的 稀盐酸,由于盐酸先跟 NaOH 反应,不产生气 体,NaOH 反应完后,盐酸才跟 Na2CO3 反应产 生气体,产生气体质量与加入 HCl 的质量关系 图象如图 2。
(遵义专版)2018中考化学总复习第2编专题二坐标曲线、图表题(精讲)练习

专题二坐标曲线、图表题,备考攻略)在试题中用坐标曲线、图表来表达物质发生变化或化学反应的规律,是中考题中常见的题型,也是中考的必考点,近几年的考查中各种题型均有涉及,特别是在考查物质溶解度时,溶解度曲线频繁出现,考查分值在3~6分,预计2018年中考中仍会用选择题来考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用填空题来考查溶液的酸碱性变化(即pH)曲线,也可能在探究题或选择题中考查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曲线,分值在3~5分。
策略一pH变化曲线1.酸碱中和反应中的pH曲线图像:图1 图2分析:图1,碱入酸,滴定前,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酸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碱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图2,酸入碱,滴定前,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
2.溶液稀释的pH曲线图像:图3 图4分析:图3,碱性溶液稀释时,由于碱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加入水的质量增加,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等于7。
图4,酸性溶液稀释时,由于酸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加入水的质量增加,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等于7。
策略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物质溶解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图像:图1 图2分析:图1,在一定温度下,向某不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某溶质,该溶质的质量分数随着溶质的增加而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图2,溶液稀释时,溶质的质量不变,而溶液的总质量不断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策略三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曲线(2016年中考10题,2015年中考15题)1.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变化图像:图1 图2分析: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质量不断减小,若反应物有剩余,则图像如图1所示;若反应物没有剩余,则图像如图2所示。
2.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变化(1)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图像:图3 图4分析:图3,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结束时,生成物的质量达到最大;之后,生成物质量将不再随加入物质质量(或时间)发生变化。
遵义专版2018中考化学总复习第2编重点题型突破篇专题二坐标曲线图表题精练练习(含答案)

专题二坐标曲线、图表题一、选择题1.(2017,南充)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C )A.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B.加水稀释浓盐酸C.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D.将足量粉末状的铁和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2.(2017,德阳)下列图像表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B )A.图①表示煅烧石灰石B.图②表示CO2在水中的溶解性C.图③表示向NaOH溶液中加水D图④表示将浓硫酸加入水中3.(2017,青岛中考改编)(多选)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2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小B.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C.40 ℃时,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也相等D.60 ℃时,将80 g甲物质放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4∶5,(第3题图)) ,(第4题图)) 4.烧杯中盛有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100 g,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滴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ab段溶液变浑浊并伴有气泡B.bc段溶液质量增加86.3 gC.c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5%D.d点溶液中溶质为Na2CO35.(多选)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D )A.向盛有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B.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C.相同质量的镁、锌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D.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再恢复到原温度6.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B ),A) ,B),C) ,D)A.向盐酸中不断加水B.一定质量的镁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C.等质量的铁和镁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D.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7.(2017,汇仁中学一模)(多选)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重庆市2018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二轮重难专题研究专题二坐标曲线题课件

固体 +
Zn 65 +
溶液 ―→ 溶液
CuSO4=== ZnSO4 160 161
+
+
固体
Cu 64
固体质量变化:由65变成64,固体质量减小。 溶液质量变化:由160变成161,溶液质量增大。
图像:
②将铜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
固体 +
Cu + 64
溶液
340
―→ 溶液
188
+
固体
2Ag 216
2AgNO3=== Cu(NO3)2 +
pH<7,溶液呈酸性,如图3。
②碱入酸:在开始反应时,溶液为酸的溶液,其pH<7;随
着碱的加入,pH逐渐增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 的pH=7,此时溶液呈中性;随着碱的继续加入,溶液的
pH>7,溶液呈碱性,如图4。
【备考补充】向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固体,因硝 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所以溶液的pH
不变。
例1 向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后再对其反应后 的溶液稀释,整个过程中溶液pH 变化的曲线正确的是( B )
类型二 金属与酸反应的曲线(详见P26)
类型三 反应物、生成物、催化剂的质量/质量分数曲线(A
卷10年1考,B卷5年1考) 1. 反应物的质量变化曲线
(1)不完全反应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小,反应物的质量分
C. 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
D. 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专题精炼 1. (2017重庆B卷)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
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
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B )
【解析】
湖南省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题型突破(二)坐标曲线题课件

2.向酸或碱中加水稀释
③稀释酸溶液:开始时溶液的pH<7,随着加水量的增加,pH不 断增大,但始终小于7 ④稀释碱溶液,跟“稀释酸溶液”时情况相反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二)┃ 坐标曲线题
例3 如图Z2-3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像,其中实验结果与对应图像正确 的是( D )
图Z2-3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B.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例5 【2016·湘潭】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 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Z2-5所示曲线。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D )
图Z2-5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 D.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二)┃ 坐标曲线题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二)┃ 坐标曲线题
例2 【2017·湘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C )
图Z2-2 A.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B.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锌粉 C.用适量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O2 D.等质量、不同形状的石灰石中分别加入足量相同的稀盐酸
[解析] 木炭还原氧化铜时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固体质量减
少;镁条是固体,反应前固体总质量不能为零;煅烧石灰石
时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变小 ,当碳酸钙反应完后,固体质量保持不变;铜和硝酸银反应 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后固体质量不为零。
题型解读
题型探究
题型突破(二)┃ 坐标曲线题
2018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重点题型突破题型二 坐标曲线类试题

题型二坐标曲线类试题1. 取等质量的A、B金属,分别投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
(已知A、B元第1题图素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金属活动性:A>BB. t1时,产生氢气的质量:B<AC. 两种金属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BD. t2时,A、B金属均没剩余2.(2016遵义)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下列图像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3.(2016孝感)向一定质量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4.(2016来宾改编)以下各图像描述的实验现象与对应的实验操作相符合的是()第4题图A.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B. 在一定量的水中放入硝酸铵固体,溶液的温度变化C. 往一定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D. 将一杯20 ℃时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5.将一定量的乙物质加入到甲物质中至过量,该过程中溶液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是( )D第5题图6. (2016北京)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第7题图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AB 段的化学反应是:Al 2O 3+6HCl=== 2AlCl 3+3H 2OB. A 点盐酸浓度最低,C 点盐酸浓度最大C. CD 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体温度D. D 、E 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8.(2016呼和浩特改编)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第8题图A. 镁在氧气中燃烧B. 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C. 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D.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9.(2016河北)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第9题图A. ①浓硫酸长久露置在空气中B. ②一氧化碳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铁C. ③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分解D. ④等质量碳酸钙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10.(2016十堰改编)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实验过程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第10题图A. 向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B. 向一定量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水C. 向稀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纯碱D. 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11. (2016绵阳)分析下列实验图像,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A. 图1:双氧水溶液制氧气,a未使用催化剂,b使用了催化剂B. 图2: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则y轴可以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C. 图3:分别向足量且等质量的盐酸中加入铁粉、锌粉,则曲线b代表的是加入锌粉的情况D.图4:溶质为a、b的两质量相等的饱和溶液,温度由T2降至T1,分别析出不含结晶水的a、b固体,则最终两溶液质量相等题型二坐标曲线类试题1. D 2. C 3. D 4. C 5. D 6. A7. B8. B9. A 10. C11.C。
26777828专题二坐标曲线题(精讲)中考化学重难题型突破课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2019·宜昌)对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下列图象
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C)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2018·咸宁)下列图象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C)
A.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反应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 pH=3 的稀盐酸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氢气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图 3,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某固体(固体不溶于水)反 应物,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直至反应结束, 生成物的质量分数达到最大。
(4)图 4,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逐渐增加, 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5)图 5,溶质为反应物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质质量不断减小, 直到完全反应,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为 0。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图中 a 点剩余固体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
B.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 CaCO3
和 MgO
C.图中 ab 间任一点(不包括 a、b 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 CaCO3、MgO 和
Mg(OH)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类型 2:化学反应中质量变化曲线(3 年 24 考)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
分析:当反应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或无气体参加也无气体生成时,反 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为一条起点不为 0 的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 红磷、木炭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坐标曲线、图表题,备考攻略)在试题中用坐标曲线、图表来表达物质发生变化或化学反应的规律,是中考题中常见的题型,也是中考的必考点,近几年的考查中各种题型均有涉及,特别是在考查物质溶解度时,溶解度曲线频繁出现,考查分值在3~6分,预计2018年中考中仍会用选择题来考查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用填空题来考查溶液的酸碱性变化(即pH)曲线,也可能在探究题或选择题中考查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曲线,分值在3~5分。
策略一pH变化曲线1.酸碱中和反应中的pH曲线图像:图1 图2分析:图1,碱入酸,滴定前,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酸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碱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图2,酸入碱,滴定前,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
2.溶液稀释的pH曲线图像:图3 图4分析:图3,碱性溶液稀释时,由于碱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加入水的质量增加,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等于7。
图4,酸性溶液稀释时,由于酸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加入水的质量增加,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等于7。
策略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物质溶解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图像:图1 图2分析:图1,在一定温度下,向某不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某溶质,该溶质的质量分数随着溶质的增加而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图2,溶液稀释时,溶质的质量不变,而溶液的总质量不断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策略三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曲线(2016年中考10题,2015年中考15题)1.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变化图像:图1 图2分析: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质量不断减小,若反应物有剩余,则图像如图1所示;若反应物没有剩余,则图像如图2所示。
2.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变化(1)一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图像:图3 图4分析:图3,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结束时,生成物的质量达到最大;之后,生成物质量将不再随加入物质质量(或时间)发生变化。
图4,反应时加入催化剂,反应的速率或反应的总时间会发生变化,但生成物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2)一种物质和两种物质的反应图像:图5 图6分析:一种物质和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首先判断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然后判断生成物的质量,先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曲线通常从原点开始(如图5所示);后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曲线通常从原点后开始(如图6所示)。
举例:向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生成气体的坐标曲线(如图6所示),因为稀盐酸先和NaOH 发生中和反应,当NaOH完全消耗完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才有气体生成。
3.化学反应中物质总质量(含元素种类)的变化化学反应中物质总质量(或元素种类)不变(如图7、图8所示)图像:图7 图8策略四用表格来表达物质的变化规律【题型特点】用表格的形式,把物质的变化的相关数据表现出来,来表达物质发生变化的规律。
一般所列数据有多组,且按其中一个因变量固定发生变化数据,配列一个自变量变化数据。
从多组数据的变化量中来表达物质发生变化的规律。
【解题方法】从第一个数据开始,相邻两组数据之间找变化量(即相减),多组相减,得到多个变化量,分析、比较变化量,就可以得到变化规律,并与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从中获得解题的重要信息,进而解答相关问题。
策略五解答本专题所涉题型的要点本专题的所有题型相似点,就是用很直观的曲线或图表来表达物质的变化规律,在解答此类型的试题时,就是找出规律,从规律中找出重要信息来解答题中所涉问题。
曲线题的解题五要素:(1)看坐标(横坐标和纵坐标),分析变化起因;(2)看起点,分析物质的起始状态;(3)看转折点,分析变化是否终止;(4)看变化趋势,分析变化规律;(5)看终点,分析物质变化结束时的状态。
图表题的解题要素与曲线题相似,图表与曲线是可以转化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在图中用多组相邻数据变化量来确定变化趋势、用变化量为0(或正变负)来确定转折点。
其他要素表中表现得更直观。
,典例剖析)坐标曲线题【例1】(2016,遵义)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H2SO4,下列图像中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 ),A) ,B),C) ,D)【解析】A.从起点看,Ba(OH)2溶液是碱性的,pH大于7,变化趋势是碱性变酸性,错;B.Ba(OH)2溶液与稀H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中钡元素的质量减少,错;C.Ba(OH)2溶液与稀H2SO4溶液反应,溶液的离子浓度下降,导电能力减弱,直到恰好反应降为0,加入过量的稀H2SO4,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D.Ba(OH)2溶液与稀H2SO4溶液开始发生反应,溶液的温度上升,当反应结束后,温度下降,错。
【答案】C【例2】(2017,遵义中考模拟)能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 ),A) ,B),C) ,D)A.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B.等质量镁、锌分别和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C.镁在氧气中燃烧D.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完全分解【解析】A.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固体的质量减少,错;B.等质量的镁、锌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镁比锌多,错;C.镁在氧气中燃烧,消耗的镁比氧气多,即下降数值多,同时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应等于氧化镁的质量,错;D.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且有催化剂反应速率快,正确。
【答案】D1.(2013,遵义)下列叙述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D ),A) ,B),C),D)A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 .将相同质量的Zn 粉和Mg 粉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C .向一定量AgNO 3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D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2.(2017,泰安)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B ),A) ,B),C),D)A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 =2的稀盐酸至过量B .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C .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D .将水通电一段时间3.(2017,呼和浩特)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C ),A) ,B),C) ,D)A .电解水B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和铁粉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表格数据分析题【例3】(2017,遵义中考模拟)正确分析坐标图形和运用表格数据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1)如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①4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②在20 ℃时,将100 g水加入30 g碳酸钠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________(选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将上述溶液升温到30 ℃,该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③10 ℃时,分别配制表格中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物质是________。
(2)将足量的稀盐酸加入一定量的铁、铜混合物中,写出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如图是实验过程中生成气体或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其中表示正确的是________。
【解析】(1)①从表格中直接可以看出4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 g;②2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1.8 g,即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21.8 g碳酸钠达到饱和,那么100 g水加入30 g碳酸钠形成饱和溶液,且还有未溶解的碳酸钠8.2 g,如果将上述溶液的温度升高到30 ℃,碳酸钠还会继续溶解,且能溶解完,则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3.1%;③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 g,碳酸钠的溶解度为12.2 g,则其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碳酸钠较小;(2)足量的盐酸与铁、铜的混合物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其中铜不能反应,生成氢气从原点开始,铁消耗尽结束,A正确。
固体质量下降,最后只剩下铜,C正确。
【答案】(1)①36.6;②饱和溶液;23.1%;③碳酸钠;(2)Fe+2HCl===FeCl2+H2↑;AC4.(2017,雅安)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B.20 ℃时,将2 g高氯酸钾溶于98 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C.60 ℃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D.80 ℃的高氯酸钾溶液冷却至40 ℃肯定有晶体析出,备考攻关)1.(2017,遵义汇仁中学一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A) ,B),C) ,D)A.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B.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C.将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平均分为两份,分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金属Zn和FeD.在一定量CuCl2和稀HCl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2.(2017,杭州)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10 ℃时,27.7 g硫酸镁和72.3 g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7.7%的硫酸镁溶液C.50 ℃时,100 g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D.70 ℃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3.(2017,南充)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C ),A) ,B),C) ,D)A.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B.加水稀释浓盐酸C.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D.将足量粉末状的铁和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4.向一定质量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D ),A) ,B),C),D)5.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A) ,B),C) ,D)A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过量B .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片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D .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6.(2015,遵义)溶解度是解决溶液相关问题的重要依据。
Ⅰ.根据如图解决下列问题(M 、N 均不含结晶水): (1)温度为__t 2__℃时,M 、N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 1℃时,将20 gM 加入50 g 水中,充分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65__g ,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10 g 水充分搅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__不变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