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能够运用文学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剖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意义;(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3)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学生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理解和同情;(3)学生对困难和挑战的正面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3)教师引导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深化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描写技巧,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创作技巧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从细节中概括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认识到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情节的把握。
(2)主人公祥子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家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骆驼祥子》,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祥子的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了解情节发展。
(2)完成课后练习,概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遭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心理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
(2)讨论:祥子的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同情心。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命运。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3. 推荐一本类似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祥子的艰辛命运,以及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人物性格特点。
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分析主人公祥子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激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老舍及其代表作。
概述课文主要情节,引发学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关注。
2. 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心理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祥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思考。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清晰、逻辑严密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在文本中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作者老舍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提供相关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社会环境。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让学生对老舍的写作风格有所了解。
提问学生对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案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感受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1.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1.4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表达方式。
2.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课文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4.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情节、人物形象和重点词汇、句子。
4.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社会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5.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子。
5.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6.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6.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如鲁迅的《阿Q正传》等,以拓宽视野,加深对文学主题的理解。
6.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社会现象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或散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7.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7.2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8.2 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九、教学资源9.1 课文原文:《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文原文。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关爱劳动人民。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课文中的内在联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艰辛命运。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所传递的人文关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理解作品所传递的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人文素养。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作者生平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2.2 作者作品特点分析作者的作品特点,包括写作风格、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三章:课文解析3.1 课文梗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介绍主人公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3.2 课文分析3.2.1 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和其他重要角色,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3.2.2 写作手法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现实主义描绘、象征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2.3 主题思想探讨课文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如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人性光辉等。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实践活动4.1 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若干讨论话题,如:“作品中的主人公为何要在恶劣天气下工作?”,“作者通过描写烈日和暴雨想传达什么情感?”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4.2 实践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在恶劣天气下工作的感受和体验的文章。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及原文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
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
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五、生字词憋(biē)闷吆(yāo)喝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六、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七、走进烈日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八、讨论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九、揣摩运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小说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和人物形象。
3. 小说主题探讨: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批判的封建礼教。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主题和人物分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情节,深入剖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小说原文和相关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3. 纸质教材:提供小说文本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小说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点。
5. 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3.2 教学时间安排1. 课堂导入和阅读理解:2课时。
2. 分析讨论和案例分析:3课时。
3. 总结评价:1课时。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2. 阅读理解: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2. 相关论文和评论: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研究成果。
3. 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相关论坛和博客等。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宽阅读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教学设想
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祥子在这一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2.正音、正字、解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
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
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③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
二、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考题①。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
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③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
三、分析本文结构。
提问: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讲解:①1—6段,写这天上午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况。
②7—15段,写这天中午一点后样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情况。
③最后一段,写祥子回到家后的情况。
四、正音、正字、解词。
干燥(zào)焦躁(zào)腥臊(sāo)洗澡(biē)憋气(biē,气不通)漂亮的小伙子(这里的“漂亮”,作出色,身体壮实讲,不指长相好看)好歹(dǎi)腻烦(nì)空膛(táng)汤?着水(tāng)慢腾腾(tēng)粘汗(nián)粘在一块(zhān)阳光更厉害(与“利害”不同)攥(zuàn)一步一步地往前拽(zhuài,拖)
布置作业
作课后思考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文章对“烈日下”的祥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教学过程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6段,看看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描写祥子的,这些描写表明了什么。
第l段
提问:这段对样子作了什么描写?写这些表明什么?
讲解:这段写祥子的行动,写他在这天的清晨走出院门到街上拉车。
“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表明他要看看今天的天气适不适合上街拉车。
“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表明虽然一大早天气就是个酷热的大晴天,但为了生计,他顾不得,也有点不在乎天气酷热,他自恃年青力壮,身体结实,能顶得住酷热煎熬之苦。
从这句也可看出,祥子一点东西没吃,空着肚子就去拉车了。
提问:这段在写祥子前,为什么要先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一点风也没有”这段话?
讲解:先写这些,是为了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交代并突出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
故事发生在“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个拟人句表明天气之热非同平常,是异常的酷热,有如一发狂之人,失去了控制,肆意逞其狂劲,这天天气的热度简直是在狂升疯长,无有止境。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空中的灰气低浮,“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就是在这天的朝阳已然似火,暑气窒人难熬的清早出门拉车的。
第2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
讲解:这段描写烈日毒照下街上的种种景象。
“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都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晒化,等等。
这段还重点描写了街上“拉车的人们”的情景,遭遇:“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而有的却是“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痒,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这种种情景,是样子走在街上一路所见到的,祥子就在这环境中活动。
第3段
提问:这段头一句写“祥子有些胆怯了”,这么写是否突然?为什么?
讲解:写这句,不突然。
祥子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上段写了他看见烈日下街上的种种景象,特别是看到烈日下车夫们的煎熬与苦难,于是他“有些胆怯了。
”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吃尽了苦头。
:一跑,就喘不过气来”,无力支撑;“不跑”,烈日当头暴晒,“手和脊背都要晒裂”;浑身上下汗水浸湿,“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提问:祥子拉完一趟车,跑进了茶馆。
祥子在茶馆,本段写了什么?
讲解:主要写了两点:一是他赶紧喝下两壶热茶,“心里动安静了些”;一是“他不敢再动了”,不敢再去拉车了。
这些都是写他的心理。
第4段
这段写祥子在茶馆里坐了很久,感到腿上已无力,“身上非常软”,但是过了一会儿,他还是走出茶馆拉车去了。
第5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这段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讲解:这段的内容是写祥子拉着空车在“更厉害”的阳光下艰难行进的情景。
这时已将正午,烈日当头,强光直射,“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街上空旷无人。
祥子走在街上,他的形态是“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已是心灰乏力,行进艰难;他
的心理状态是“不知怎么是好”,“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已经内心无主,头脑蒙蒙;“身上挂着一层粘汗”,“脚心跟鞋袜粘在一起”,他只感到难受;他为了接触凉气,“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喝完就“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他从清晨到现在喝下的水,已经胀满了肚子。
第6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
讲解:写祥子在这天正午时分的情况。
他已经在烈日下挣扎了一个上午,又粒米未进,腹内空空,浑身虚软,“他始终懒得张罗买卖”。
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了,他也实在是该吃点东西,但是,“一直到了正午,他还觉不出饿来。
想去照例地吃点什么,可是看见食物就要恶心”,还是没有进食,他吃不下去。
这时他的身体不仅受到乏食的耗损,而且疾病的威胁正向他袭来。
提问:这段为什么要写祥子“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讲解: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祥子助胃里装的全是水,腹中空空,肚内无食;一是喻示祥子过着骡马般的非人生活。
布置作业
1.7-16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2.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作这些描写?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对“暴雨下”的样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2.景物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分析7-16段对祥子的描写。
第7段
提问:这段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
讲解:这段写祥子在“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中的“最热的时候”——午后一点,“又拉上个买卖”,“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这叫他真有点喜出望外。
街上的人得了点凉气、,高兴异常,祈盼“老天爷。
多赏点凉风吧!”似乎“老天爷”在恩赐祥子,赏凉风给他,减轻一些他此时在烈日毒晒下拉车所受的苦楚。
 。